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医部 > 方药类 > 普济方 >

卷十三 脏腑总论 五脏六腑经络论

卷十三 脏腑总论 五脏六腑经络论

  普济方卷十三 脏腑总论 五脏六腑经络论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頾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迎人。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是动则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膎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膎中。以下贯月□聑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膎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顖顶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膎、踹、脚皆痛。小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趋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膎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目□巟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病者。口热。舌乾。咽肿。上气。嗌乾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胁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膎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贵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乾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腕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胾。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膈。取之所别也。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躭。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膎。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膎中内廉。与膎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膎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月□少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膎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月□少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躥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胫。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贵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从。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跗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著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秋痹也。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癵瘛及痉。在外者。不能俛。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秋痹也。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胫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夏痹也。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顾。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夏痹也。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冬痹也。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纲。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季冬痹也。

  足之阳明手之太阳节。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

  五脏所主论

  夫在天之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惟肝则主风。在天之热(暄炽燠暑热之用也。)在地为火。在人为心。惟心则主热。在天之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惟脾则主湿。在天之燥。在地为金。在人为肺。惟肺则主燥。在天之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肾。惟肾则主寒。此天地自然之气也。气之潜伏。乘虚而入人不能克。百病之所由生。故风喜伤肝。热喜伤心。湿喜伤脾。燥喜伤肺。寒喜伤肾。而暑喜伤心包络(心包络曰膻中在胸膈间主暑故暑气伏于三焦膈胃之间)。其或风暑之胜。木邪乘土则脾病生焉。热气之胜。火邪乘金则肺病生焉。湿气之胜。土邪乘水则肾病生焉。燥气之胜。金邪乘木则肝病生焉。寒气火来。心火亦为肾水所乘矣。左关为人迎。可以知风寒暑湿热燥所从入之门。右关为气口。可以别脏气郁畅。与食气聚散盈虚之候。若乃忧愁思虑易耗心神。恚怒气逆易损肝气。纵欲强志肾之片□戈。形寒饮冷肺之害。饥饱劳倦脾之伤。外之六气相乘。内之七情相感。凡是数者。皆为五脏之邪。因其所主而寻其某脏所受之处。则得之矣。心之主血。所藏者神。上应舌。外应诸掌。其声笑。其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液汗。肝主筋。所藏者魂。上应眼。外应爪甲。其声呼。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泪。肾主骨。所藏者精与志。上应耳。外应腰背。其声呻。其色黑。其臭腐。其味醎。其液唾(肾冷多唾肾热多渴)。肺主气。所藏者魄。上应鼻。外应皮毛。其声哭。其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液涕。脾主肌肉。所藏者竟与智。上应口。外应四支。其声歌。其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故心肺在上。主脉气也。肝肾在下。藏精血也。脾居中州。又所以为精血脉气之养也。心之平脉。浮大而散。肝之平脉弦细而长。肾之平脉沈濡而滑。肺之平脉。短涩而浮。脾之平脉。和缓而大。平者五脏本然之正脉也。春弦。夏钩(叔和云夏洪取火脉来盛之义)。秋毛。冬石。以其四时当旺者象之。木火金水。四时各旺七十有二日。土为季脉。每季之月。寄旺一十八日。春则弦缓。夏则洪缓。秋则微缓。冬则沈缓。合四季而论。则亦七十有二矣。春弦者。端直之状。细弱而长是也。夏钩者。浮大而散。来疾去迟是也。秋毛者。稀软之状。轻虚似浮是也。冬石者。沈濡而滑。举指来疾是也。土之脉温厚。气行乎脏腑之中。平和不可得见。其衰则现焉。所谓弦、钩、毛、石。盖应时而略见耳。其中须有谷神胃气之和。若弦如张弓弦。钩如操带钩。毛如风吹毛。石来如夺索去如弹石。此皆危脉也。此绝无胃气也。其能久乎。若夫春得金脉。夏得水脉。秋得火脉。冬得土脉。四季得木脉。其与心之脉克肺。肺之脉克肝。肝之脉克脾。脾之脉克肾。肾之脉克心。此则皆为邪也一藏无气。而可以为人乎。然则诸府之脉可得闻欤。曰。小肠微洪。大肠微涩。膀胱微沈。胃微缓。而胆微弦急。此无他。腑与脏合。气同气相求。斯有得其近似者矣。抑古人所谓九脏者。又何如耶。曰。形脏四。一者头角。二者耳目。三者口齿。四者胸中。神藏五。在心藏神。在肝藏魂。在肾藏志。肺藏魄。而脾藏意。然脏者神之舍。色者神之旗。五脏已散其色。必夭槁怪异。当夭亡必矣。抑犹有说焉。微、迟、濡、弱、其候虽不同。而为寒为虚一也。数实长洪。其形虽不类。而为热为实一也。诸脉皆弦。吾知其病出于肝。诸脉皆缓。吾知其病出于脾。诸脉皆涩。吾知其病出于肺。脉皆浮洪。病不在心乎。脉皆沈滑。病不在肾乎。若合脏腑而观。假如数在左寸。数之主热也。沈之而得。则热入于心。浮之而得。则热入于小肠。迟在左尺。迟之主寒也。沈之而得。则寒入于肾。浮之而得。则寒入膀胱。其余以此推之。

  五脏病证虚实论

  五脏各有所主。至其病证。莫不随所主而见焉。面赤。喜笑。舌破。口乾。唇燥。掌热。心痛而口□宛。脐上有动气者。心家病也。面青。多怒。胁下痛硬。咳逆。目眩。支节挛急。转筋。溲难。脐左有动气者。肝家病也(肝乘脾挟水气。故咳逆。足厥阴下络于阴器。故溲难。)面黑而恐。呵欠呻吟。齿痛。骨痿。耳鸣。精泄。足胫寒。腰脊痛。小腹急疼。瘕泄而里急后重。脐下有动气者。肾家病也。面白。善嚏。忧愁欲哭。喘嗽气逆。咽喉不利。洒淅恶寒热。脐右有动气者。肺家病也。面黄。善思。善噫。善嗜。中脘胀满。饮食不消。身体肿重。肢节酸疼。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当脐动气。脾家病也。东莱垣先生有曰。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脾受病则口不能食。心受病则舌不能举。肺受病则鼻不能臭。五脏病证以此观之。不待智者而后知矣。然而心之恶热者何。热则濆浊也。肝之恶风者何。风则筋燥急也。肾何以恶燥。燥则精涸竭也。肺何以恶寒。寒则气留滞也。脾何以恶湿。湿伤肌肉。肉伤则痿肿也。五脏之病。推原及本。安有不从所受中来哉。是以脏气有余谓之实。脏气不足谓之虚。心实之候。口乾。喜笑。身热汗出。痛满乎胸胁膺背之间。肝实之候。目赤。多怒。头眩。耳聋。痛引乎两胁小腹之间。肾实之候。腹臌。体肿。少气不言。骨痛。飧泄而小便黄。肺实之候。喘促。咳嗽上气。鼻张。胫股肩痛而胸中满。脾气已实。必至肢体重著而不举。腹胀尿逼而苦饥。故曰脏气有余。谓之实者此也。心虚则恍惚多惊。忧烦少色。咳唾舌强。腰背酸疼。肝虚则眼目昏。胸痛。筋胁拘挛。恐惧。面青。如人将捕。肾虚则心悬如饥。胸痛。引脊厥逆。溲变。腹冷。耳鸣。肺虚则呼吸少气。鼻涕。嗌乾。肺中声鸣。喘乏咳血(唾中有红缕者。此肺损。为气所伤也。若胁下痛而唾鲜血者。此热气伤肝也)。其或吐逆。泄利。饮食不消。腹胀肠鸣。四肢无力。则脾虚之证生焉。故曰脏气不足。谓之虚者此也。大抵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无过不及。以平为期。否则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至若心病而直视面黧。肝病而舌卷囊缩。肾病而腰折骨枯。肺病毛焦气出。脾病而脐突唇反。此则五脏之气绝矣。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曰五实。脉细。皮寒。气少。前后泄利。饮食不进。曰五虚。诸病出者为虚。诸病入者为实(阴出乘阳。阳入乘阴)。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阴主静则缓。阳主动则急)。濡者为虚。坚者为实。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者。外实内虚。外快内痛者。外虚内实。其有心腹皮肤内外俱痛。则按之而止者虚也。按之而痛者实也。经所谓皮虚则热。脉虚则惊。肉虚则重。筋虚则急。骨虚则痛。髓虚则堕。肠虚则溏泄。三阳实。三阴虚。汗不出。三阴实。三阳虚。汗不止。与夫脉浮而缓。自汗恶风。法当解肌。脉浮而紧。无汗恶寒。法当发汗。此表之病一虚一实。脉伏而牢。腹痛秘结。法当下之。脉沈而弱。厥冷自利。法当温之。此里之病一实一虚。内实之证。心下牢强。肠中痛满。前后不通。乾呕而无物出者死。内虚之证。厥逆躁烦而吐利不止者亡。

  五脏平脉

  黎居士简易方论云。肝平脉。来厌厌聂聂。如循榆荚。心平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玕。脾平脉。来而和柔。去如鸡践地。肺平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肾平脉。来上大下锐。濡滑如雀之喙。

  五脏病脉

  肝病脉。来实而益滑。如循长竿。心病脉。来累累连属。其中微曲。脾病脉。来实满稍数。如鸡举足。肺病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肾病脉。来如引葛。按之而益坚。

  五脏死脉

  肝死脉。来急而益劲。如新张弓弦。心死脉。来前曲而后直。如操带钩。脾死脉。来锐坚如鸟喙。如屋之漏。肺死脉。来按之消索如风吹毛。肾死脉。来之如解索。去之如弹石。

  五脏真脉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急。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赤白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

  五脏色候

  气所以养形而化神也。周流乎五脏六腑之间。发越乎五岳四渎之表。神者气之主。气者色之源。色者容之表。气充乎内。色形于外。故色有青黄赤白黑。以应心肝脾肺肾也。夫五色得其正。而形不相克者为善。黄色尤为正。然亦不可无神气。要之。得如秋云衬月。春蚕吐丝。温润明快为佳。设或枯燥暗恶。则病将至矣。内经所载。五脏之色。生死各不同也。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肝象木而色青。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故云。如翠羽者生。如草滋者死。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心法火而赤色。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故云。如鸡冠者生。如衃血者死也。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脾属土而色黄。黄欲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故云。如蟹腹者生。如枳实者死。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肺傚金其色白。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故云。如猪膏者生。如枯骨者死。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肾应水而色黑。黑欲重漆色。不欲如地苍。故云。如鸟羽者生。如炭煤者死。

  五脏声音

  诗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人之有言。将有所为。则意与气合。而声随至矣。声之所发。会于五脏。而备五音矣。肝。其音角。其声呼。在志为怒。在变动为握。心。其音徵。其声笑。在志为喜。在变动为忧。脾。其音宫。其声歌。在志为思。在变动为哕。肺。其音商。其声哭。在志为忧。在变动为咳。肾。其音羽。其声呻。在志为恐。在变动为栗。五脏臭味

  臭。阳也。其气上达。故心主之。味。阴也。物成致养也。故脾主之。五行互相连。故五脏各复自有臭味。亦各从五行之数也。故内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五脏各有补法。详列如右。

  肝。其臭臊。其味酸。谷以麦为养。果以李为助。菜以葵为充。肉以犬为益。药以空青为治。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心。其臭焦。其味苦。谷以小豆为养。果以梨为助。菜以薤为充。肉以羊为益。药以丹砂为治。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脾。其臭香。其味甘。谷以大豆为养。果以枣为助。菜以韭为充。肉以牛为益。药以雄黄为治。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肺。其臭腥。其味辛。谷以麻为养。果以桃为助。菜以葱为充。肉以鸡为益。药以云母为治。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肾。其臭腐。其味醎。谷以黄黍为养。果以栗为助。菜以藿为充。肉以豕为益。药以磁石为治。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五脏主配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爪者筋之余。其充在筋。筋者肝之养。开窍于目。目者肝之官。与胆为合。胆者肝之府。肝主内血。配于仁。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心火气腾上。使五色修明。而荣于其面也。其充在血脉。血脉者心之养。开窍于舌。舌用非窍。寄通于耳。耳为心之官。与小肠合。小肠者心之府。心主行血。配于礼。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肉际。唇者脾之外候也。其充在肌。肌者脾之所主。开窍于口。口者脾之官。与胃为合。胃者脾之府。脾主裹血。配于信。上合至阴。通于土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皮毛者肺之所养。开窍于鼻。鼻者肺之官。与大肠为合。大肠者肺之府。肺主持诸气。配于义。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发者血之余。脑之所养。肾主于髓。而脑为髓海。其充在骨。骨肾之外应。开窍于二阴。二阴者。前后便也。前后便者。肾之外穴也。与膀胱为合。膀胱者肾之府。主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配于智。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五邪相干

  假令肝病 实邪风热相合。风性急。火摇动焰而旋转。其脉弦而紧洪。风热发狂。宜羌活汤。

  羌活 川芎 大黄各一两 甘草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半两。水二钟。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虚邪风寒相合。多怒善恐。拘急。自汗。其脉弦紧而沈。仲景云。风感太阳。移证在太阳经中。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贼邪风燥相合。血虚筋缩。皮肤皱揭。脉弦浮而涩。仲景云。血虚筋急。桂枝加栝姜汤主之。微邪风湿相合。体重节痛。脏府洞泄。脉弦长而缓。仲景云。身体疼痛。下利清谷。急当救里。四逆汤主之。正邪中风。目眩头重。叫怒不咄。脉弦紧而长。仲景云。甚则为癵为痓。宜羌活汤。本草云。羌活主痓主癵。防风、黄耆为佐。小儿为癵。大人为痓。

  假令心病 实邪热湿相合。愦愦心烦。热蒸不眠。脾经络于心。心经起于脾。二经相接。故为湿热。脉浮大而缓。足太阴寄证在手太阳。宜栀豉汤。若痞。加厚朴、枳实。虚邪热风相合。妄听妄闻。耳箫声。胆与三焦之经。同出于耳。铜人云。刺关冲出血。泻支沟。脉浮大而弦。初小柴胡汤。后大柴胡汤。此证是太阳与少阳为病。前客后主也。贼邪热寒相合。胆伤。心悬如饥。神怯恐怖。足少阴与手厥阴相接。水中心经火邪。故神怯怖耳。脉大而沈濡。亦在太阳经中。内经曰。心虚则热收于内。黄连附子汤、泻心汤主之。法云。谓热多寒少以为佐矣。如寒多热少。加附子、乾姜佐之。微邪热燥相合。过饮鼓乐。实为热燥。俗言畅饮也。病人曰。快活快活。是有声于歌乐也。意思酒浆。是无声歌乐也。脉洪大而涩。白虎汤主之。喘则加人参。正邪热也。脱阳见鬼。躁扰狂起。脉洪实。一呼四至。是八至脉也。小承气汤主之。谓腹坚不大也。

  假令脾病 实邪湿燥相合。胃中燥屎。腹满坚痛。其脉缓而长涩。是正阳阳明证也。调胃承气汤主之。虚邪湿热相合。热陷胃中。肠澼下血。脉中缓。大黄黄连解毒汤主之。贼邪湿风相合。呕逆胁痛。往来寒热。脉缓而弦长。小柴胡汤主之。微邪湿塞相合。湿与寒交。寒来求湿。身黄而不热。体重而不渴。谓之寒湿。其脉缓沉而滑。术附汤主之。如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正邪湿自病。腹满时痛。手足自温。其脉沈涩而长。虚痛。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实痛。桂枝大黄汤主之。

  假令肺病 实邪燥寒相合。毛耸皮凉。溲多而清。其脉短涩而沈。此证如秋冬宜八味丸。若春夏宜地黄丸。虚邪燥湿相合。微喘而痞。便难多痰。其脉浮涩而缓。枳实理中丸主之。如喘甚。加人参。若便难。加木香、槟榔各半钱。为极细末。煎下理中丸。贼邪燥热相合。鼻窒鼽衄。血溢血泄。其脉涩而浮大。甚者。桃仁承气汤。微者。犀角地黄汤。极者。抵当汤。微极。抵当丸。微邪燥风相合。皮著甲枯。血虚气虚。二脏俱虚。先血后气。其脉浮涩而弦。久养气血主之。正邪燥自病。其气膹郁皆属于肺。诸燥有声。其脉浮涩而短。列诸咳药。选而用。

  假令肾病 实邪寒风相合。脏不收藏。下利纯青。其脉沈滑而弦。仲景云。少阴证。口燥咽乾。下利纯青。大承气汤主之。脉弦。仲景云。支逆冷者。宜四逆等汤。虚邪寒燥相合。肾唾多呻。洒淅寒清。无寐。经言。燥化清。其脉沉实而涩。酸枣仁汤主之。贼邪寒湿相合。肾为胃关。关闭水溢。关闭。水在胃为肿。水在肺为喘。及变诸证。其脉沈缓而大。仲景云。大病差后。腰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汤主之。微邪寒热相合。膀胱热郁。津液枯少。其脉沈濡而大。内经曰。水少乾涸也。猪苓汤主之。正邪寒自病。寒病分脏腑。其脉沉濡而滑。黑痹天麻丸。如证同脉异。微者腑病也。甚者脏病也。

  五脏各有身热

  夫五脏者。有邪各有身热。其状各异。以手扪摸有三法。以轻手扪之则热。重按之则不热。是热在皮毛血脉也。重按之。至筋骨之分。则热蒸手极甚。轻手则不热。是邪在筋骨之间也。轻手扪之不热。重加力以按之不热。不轻不重。按之而热。是在筋骨之上。皮毛血脉之下。乃热在肌肉也。此为三法。以三黄丸通治之。细分为五等。

  肺热者。轻手乃得。但微按全无。是瞥瞥然见于皮毛之上。日西尤甚。乃皮毛之热。其证必见喘咳。洒淅寒热。轻者。泻白散。重者。凉膈散。白虎汤。地骨皮散。

  心热者。心主血脉。微按至皮肤之下。肌肉之上。轻手乃得。微按至皮毛之下则热。少加力按之则全不热。是热在血脉也。日中大甚。乃心之热也。其证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哕。以黄连泻心汤。导赤散。朱砂安神丸。清凉饮子。

  脾热者。轻手扪之不热。重按至筋骨。又不热。不轻不重。在轻手重手之间。热在肌肉。遇夜尤甚。证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无气以动。泻黄散。调胃承气汤。治实热用之。人参黄芪散。补中益气汤。治中虚有热者用之。

  肝热者。重按至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肝之热。寅卯间尤甚。其脉弦。四支满闷。便难。转筋。多怒多惊。四支困热。筋痿不能起于床。泻青丸。柴胡饮子。

  肾热者。轻手重手俱不热。如重手按至骨分。其热蒸手如火。其人骨苏苏如虫蚀。其骨困热不任。亦不能起于床。滋肾丸。六味地黄丸。

查看目录 >> 《普济方》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