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丛部 > 杂别 > 宋元学案(卷五十一-卷七十五) >

第075卷 卷七十五 絜齋學案(黃氏原本、全氏補定)

第075卷 卷七十五 絜齋學案(黃氏原本、全氏補定)

  絜齋學案(黃宗羲原本  黃百家纂輯  全祖望補定)

  絜齋學案表

  袁燮       (子)肅

  (東萊、復齋、象 (子)甫    (孫)徯   (曾孫)裒

  山門人。)

  (白水、玉山、三          洪揚祖(別見《慈湖學案》。)

  山、芮氏、襄陵

  再傳。)              陳宗禮

  (元城、龜山、譙氏、武夷、紫微、橫浦三傳。)

  真志道(別見《西山真氏學案》。)

  (涑水、明道、伊  朱元龍(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川、滎陽、了    史彌忠

  翁、廌山、和靖   史彌堅

  四傳。)      史彌鞏      

  史彌林

  史守之

  史定之(並見《慈湖學案》。)

  胡誼

  胡謙

  朱震

  徐愿

  舒衍

  孫枝(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朱介

  魏?

  洪揚祖

  傅正夫(並見《慈湖學案》。)

  鄭節夫(別見《嶽麓諸儒學案》。)

  邵叔誼(別見《槐堂諸儒學案》。)

  袁韶         (曾孫)桷(別見《深寧學案》。)

  (私淑)真德秀(別為《西山真氏學案》。)

  劉宰(別見《嶽麓諸儒學案》。)

  陳傅良(別為《止齋學案》。)

  舒璘

  沈煥(並為《廣平定川學案》。)

  楊簡(別為《慈湖學案》。)

  趙師淵(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並絜齋講友。)

  絜齋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慈湖之與絜齋,不可連類而語。慈湖泛濫夾雜,而絜齋之言有繩矩,東發先我言之矣。述《絜齋學案》。(梓材案:絜齋學派,梨洲本亦附《金溪學案》,謝山始別為《絜齋學案》。又案:絜齋一作潔齋。潔,經典多作絜,省文爾。)

  ◆呂陸門人(汪、許再傳。)

  正獻袁絜齋先生燮

  袁燮,字和叔,鄞縣人,知處州轂之玄孫也。先生生而端粹專靜,乳媼置槃水其前,玩視終日,夜臥常醒然。少長,讀東都《黨錮傳》,慨然以名節自期。乾道初,入太學,時陸復齋九齡為學錄,先生望其德容肅然,亟親炙之。同里沈叔晦、楊敬仲、舒元質皆聚于學,朝夕相切磨。登淳熙辛丑進士第,授江陰尉。寧宗即位,為太學正。是時黨禁興,朱文公及趙忠定汝愚等相次去國,先生亦以論去。久之,歷司封郎官,因對,言:「陛下追思彭龜年,臨朝太息。今正人端士不乏,願常存此心,急聞愷切,崇獎樸直,天下何憂不治。」為國子祭酒,延見諸生,必迪以反躬切己,忠信篤實為道本。每言人心與天地一本,精思以得之,兢業以守之,則與天地相似。聞者竦然有得,士氣益振。為禮部侍郎,史彌遠主和議,先生與同鄉相好與力爭,被論罷。後知溫州,進直學士,奉祠卒。疾革,猶著述弗倦。或勸之少休,先生曰:「吾以此為笙鏞筦磬,不知其勞也。」初,先生遇象山于都城,象山即指本心洞徹通貫,先生遂師事,而研精覃思,有所未合,不敢自信。居一日,豁然大悟,因筆于書曰:「以心求道,萬別千差,通體吾道,道不在他。」慈湖與先生同師,造道亦同,而每稱先生之覺為不可及。學者稱之不以爵氏,而曰絜齋先生。賜諡正獻。子甫。(雲濠案:先生伯子喬,嘗錄家庭所聞,為《絜齋家塾書鈔》十卷,《四庫》收入經部,釐為十二卷。又《絜齋集》二十四卷。

  (梓材謹案:真西山為先生行狀云:「東萊呂成公,接中原文獻之正傳,公從之

  遊,所得益富。永嘉陳公傅良,明舊章,達世變,公與從容考訂,細大靡遺。」是先生嘗師東萊,友止齋,而究其所歸宿者,則象山也。先生訓語為建昌傅正夫所錄,見《西山文集》。)絜齋粹言

  人生天地間,所以超然獨貴于物者,以是心爾。心者,人之大本也。此心存,則雖賤而可貴;不存,則雖貴而可賤。

  大哉,心乎!與天地一本,精思以得之,兢業以守之,則與天地相似。直者,天德。

  人所以生也,本心之良,未嘗不直。回曲繚繞,不勝其多端者,非本然也。

  《中庸》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大雅》曰:「上帝臨汝,無貳爾心。」維此大本,不必他求,卓然不貳,萬善咸具。古人所以兢兢業業,不敢少懈者,懼其貳也。

  心本不偏,制行而原于心,斯不偏矣。

  道不遠人,本心即道。知其道之如是,循而行之,可謂不差矣。然未能為一,則猶有間也。執柯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謂其未能無間,則雖近猶遠爾。惟夫全體渾融,了無間隔,則善之至也。吾道一以貫之。非吾以一貫之也。舜由仁義行,非行仁義若致力以行之,則猶與仁義為二也。

  人心至神,翳之以欲,則不神矣。

  此心此理,貫通融會,美在其中,不勞外索。

  凡身外之物,皆可以寡求而易足。惟此身與天地並,廣大高明,我固有之,朝夕磨勵,必欲追古人而與俱。若徒儕于凡庸,而曰是亦人爾,則吾所不敢也。

  觀內不如觀外,觀物不如自觀。(補。)

  附錄

  王深寧《困學紀聞》曰:「呂成公讀《論語》『躬自厚而薄責于人』,遂終身無暴怒。絜齋見象山讀《康誥》,有感悟,反己切責,若無所容。前輩切己省察如此。」(補。

  又曰:「絜齋先生為樓,名以『是亦』,曰『直不高大爾,是亦樓也。』以至山石花木,衣服飲食,貨財隸役,亦莫不然。至于宦情亦薄,曰:『直不高顯爾,是亦仕也。凡身外之物,皆可以寡求而易足。惟此身與天地並,廣大高明,我固有之,朝夕磨礪,必欲追古人而與俱。若徒儕于凡庸,而曰是亦人爾,則吾所不敢也。』」(補。)

  百家謹案:真西山言:「絜齋之葬,慈湖銘之,其大節摹寫盡矣。」考之慈湖遺書,無有也。即《舒廣平墓誌》,亦慈湖所作,《廣平言行錄》載之,而遺書亦闕。古來文集既多不傳,傳者又復不全若此,可嘆哉!

  謝山《城南書院記》曰:「四先生之中,長庚曉日最光顯于暮年者,文元與正獻也,而文元之教,不如正獻之密。蓋槐堂論學之宗旨,以發明本心為入門,而非其全力。正獻之言有曰:『學貴自得,心明則本立,是其入門也。』又曰:『精思以得之,兢業以守之,是其全力也。』槐堂弟子多守前說,以為究竟,是其稍有所見,即以為道在是,而一往蹈空,流于狂禪。以文元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豈謂于操持之功有闕,而其教多以明心為言﹖蓋有見于當時學者陷溺功利,沈錮詞章,極重難返之勢,必以提醒為要,故其說偏重而不自知其疏,豈意諸弟子輩不善用之,反謂其師嘗大悟幾十,小悟幾十,泛監洋溢,直如異端,而并文元之學而誣之,可為浩歎者也!使其如正獻之教,寧有是乎﹖正獻之奉祠而歸,日從事于著書。或請小閒,則曰:『吾以之為笙鏞莞磬,不知其勞。』其《答文靖諸子書》,惓惓以多識前言往行,豈非與建安之教相?合乎﹖且夫有宋以來,大儒林立,其子弟能守其緒言者甚多,而再世並為大儒則不概見。蓋前惟武夷胡氏、籍溪、致堂、五峰、茅堂,連枝接葉,以大文定之傳。其後惟袁氏實生正肅,以為晚宋無先之者,則書院之建也,微特非袁氏之學統所得而私,抑豈吾鄉之學統所得私哉﹖」

  (雲濠謹案:謝山為四先生祠堂碑文云:「絜齋謂,當通知古今。學者但慕高遠,不覽古今,最為害事。」又為碑陰文云:「絜齋之父通議公,予曾見《甕牖閒評》一書,特說部耳。至其折節忘年,問道于定川,因使絜齋嚴事之,則知其從事于躬行之實,非徒洽聞者流也。通議名文,其所著又有《名賢碎事手鈔》三十巨帙,無一字不楷。見絜齋所作墓表。」)

  ◆絜齋講友

  文節陳止齋先生傅良(別為《止齋學案》。)

  文靖舒廣平先生璘

  端憲沈定川先生煥(並為《廣平定川學案》。)

  文元楊慈湖先生簡(別為《慈湖學案》。)

  常丞趙訥齋先生師淵(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絜齋家學(汪、許三傳。)

  少卿袁晉齋先生肅

  袁肅,字□□,絜齋之子也。從廣平于新安,其後知名于世。

  (梓材謹案:先生號晉齋,慶元五年進士,官至少卿,嘗知江州。《蒙齋文集》有《和晉齋兄韻》云:「晉齋作詩,誨語勤劬。觀詩末章,荷兄警余。」又《和晉齋兄韻三章》,其首章云:「不愛金章紫綬紆,欣然玉局自安居。」其卒章云:「家塾提綱屬晉齋,絜齋氣脈遠乎哉。」)

  正肅袁蒙齋先生甫

  袁甫,字廣微,絜齋之子也。嘉定七年進士第一,累官權兵部尚書。卒,贈通奉大夫,諡正肅。少服父訓,謂:「學者當師聖人,以自得為貴。」又從慈湖問學,自謂:「吾觀草木之發生,聽禽鳥之和鳴,與我心契,其樂無涯」云。著有《蒙齋中庸講議》四卷,所闡多陸氏宗旨。陳宗禮、洪揚祖,其門人也。(修。)

  經筵講義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臣聞,欲善惡惡,人人所同,此上帝降衷之良心也。今語人曰,汝為天下之善人,則莫不躍然而喜。推己欲善之心,人之有善,則必喜談而樂道之,又從而左右羽翼之,惟恐其美之不成也。又語人曰,汝為天下之惡人,則莫不拂然而怒。推己惡惡之心,人之有惡,則必哀矜而憫念之,又從而訓誨正救之,惟恐其惡之終成也。此其用心,洞洞乎其公也,休休乎其大也,是真可以為君子人也。乃若小人則反是。人之有美,惟恐其成也,嫉之壤之而已耳。人之有惡,惟恐其不成也,誤之陷之而已耳。此其用心,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私而不知有公,是真可以謂之小人也。嗚呼!人主每病于君子小人之難察也,豈知觀人之道,不必觀諸他,而當觀諸心。人孰無善善惡惡之心哉,能視人猶己者則為君子,不能視人如己者則為小人,此觀人之法也。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臣聞,聖門所謂文者,非詞華之謂也。夫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顏淵曰:「博我以文。」所謂文者,即道也。彝倫之懿,粲然相接者,皆文也。三千三百,待人以行者,皆文也。孔子振木鐸于衰周,正將以續斯文之將墜耳。一時以文會友,莫盛于洙泗。麗澤之兌,何往而非斯文之講習哉!既曰文,而又曰仁,同乎﹖異乎﹖曰,文者,其所著見,而仁者,其根本,名異而實同也。會之以文,蓋所以輔吾之仁也。聖人切切求于仁,造次顛沛,未嘗暫舍,終食之間,未嘗或違。孔子告顏淵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蓋言為仁專在乎反己,己不自力,他人奚預焉﹖今曾子取友以為仁,亦曰輔之而已,雖用力在己,而又得良輔,則切磋琢磨之益日增,而克己復禮之功亦多助矣。噫!後世師友之道不明,學者但知雕蟲篆刻,破碎經旨,以是為文,所謂輔仁者,漠然不知為何事!平居既無講貫之素,一旦出而事君,不仁而在高位,斲喪國脈,戕賊師友,皆不仁者之為也,為國家者,果何賴于若人哉!然則,修明師友講習之學,豈非人主之急務乎﹖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臣案,顏淵問仁,孔子告以克己復禮。夫具耳目口鼻四肢百骸而有此身,此身本與天地相似,與萬物一體,如之何而克己!曰,己與天地萬物本無隔也,而認八尺之軀為己,則與天地萬物始隔矣,故惟克己,則洞然大公,不見有己矣。何謂克﹖曰,以《艮卦》所謂「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觀之,則是內不見己,外不見物,而克己之義瞭然矣。克己何以能復禮﹖曰,禮者,周流貫通乎天地萬物之間,無體無方,無不周?。人惟認八尺之軀為己,于是去禮始遠。苟不認己為己,則天高地下,萬物散殊,皆禮也。吾亦天地萬物中一物耳,無往非禮,而何有于己哉!故不克己則禮失,既克己則禮復。又發明之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玩「一日」字,正所謂「朝聞道」也,正所謂「我欲仁,斯仁至矣」。凡人昏昏于物欲之中,如醉如夢,一日勇決,無牽制,無拘滯,無二三,此身與天地萬物了無阻隔,人即己也,己即人也,天地萬物,皆非形軀之所能間也,故曰「天下歸仁焉」,言天下皆在吾仁之內也。禮之復也,非是外復,仁之歸也,非是外歸,本一而非二也。又發明之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前之己而曰克,此之己而曰由,豈有二己哉﹖曰,非有二己也,塵去鑑明,而即此鑑也,雲消月蛟,而即此月也。未克己之前,雲也,塵也,皆蔽我、累我者也,烏可以不克﹖既克己之後,月也,鑑也,本如是光明,本如是瑩潔,動靜闔闢,變化運用,何所不可,故曰「由」,言為仁在我而已,豈由他人哉!顏淵既領會夫子之大旨,而猶問其目者,蓋聖門師弟子之間,學聚問辨,不造其極不止也。克己復禮,特大綱也,又有條目焉,所以再叩夫子。夫子舉視、聽、言、動四者告之,蓋四者即己內事也。己視、己聽、己言、己動皆己也,然微有非禮,則是為己所蔽也,為己所累也。夫惟非禮則勿視,非禮則勿聽,非禮則勿言,非禮則勿動,無斯須頃刻不在禮中,則是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至此尚何己之足累哉!嗚呼!顏淵陋巷匹夫耳,聖師勤勤啟發,猶有天下歸仁之言,況人主奄有四海,必欲人人皆歸吾仁,可不奮一日克己之勇,置此身于禮度之中哉!如曰此事由人而不由己,則雖聖人,亦無所用其力矣。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臣觀夫子答仲弓問仁,與答顏子之意,一也。說者但知夫子告顏子以克己復禮,而不知告仲弓者,亦克己復禮,而初無異旨也。《禮器》曰:「一獻之禮,不足以大饗,大饗之禮,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饗帝。」夫大祭之禮,至于饗帝則無以復加,此可以觀禮矣。《仲尼燕居》曰:「兩君相見,揖讓而入門,入門而縣興,揖讓而升堂,升堂而樂闋,下管《象武》,《夏籥》序興,陳其薦俎,序其禮樂,備其百官,如此而後君子知仁焉。」夫大賓之禮,至于兩君相見,則無以復加,此又可以觀禮矣。此章所謂大祭、大賓者,皆禮之盛也。一出門之間,而儼然如見大賓,一使民之際,而肅然如承大祭,當是之時,此心之清明靜瑩為何如哉﹖故曰「如此而後君子知仁焉」。而《春秋左氏傳》載臼季之言亦曰:「出門如賓,使民如祭,仁之則也。」由是言之,仁、禮本一源,禮在是,仁即在是矣。而人之所以不能動合乎禮者,何也﹖有我之私累之也。人有不欲而施于我,我必有所不平,我有不欲,而可施于人乎﹖通人、己為一,則己之所不欲,人亦不欲也,非人之所欲者,斷斷乎不可施于人,如是,則此心洞然大公,了無間隔,施之于家邦,人人在春風和氣之內,而又何怨之有﹖然則,勿施不欲,即克之謂,大祭大賓,即復禮之謂,而邦家無怨,即所謂天下歸仁,夫子之告仲弓,即其告顏子之旨也。回、雍皆在德行之科,足以傳夫子之道,故雍也請事斯語,亦奮然承當,與顏淵一同。熟誦此章,深味厥旨,于無怨一語,尤當玩索,蓋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小人怨汝詈汝, 則皇自敬德,為國家而使一夫有怨心,則足以感傷和氣矣。欲人之無怨,惟仁者能之,而為仁之要,不外乎克己復禮。聖人垂訓萬世,其明白的切如此。

  蒙齋文集(補。)

  慈湖先生之訓曰:「舜曰道心,明心即道也。何道也﹖熙帝之載,亮釆惠疇,凡流行乎事物之間,理當如是,而不容不如是者,何往非帝載乎﹖非道心乎﹖從五典,敘百揆,穆四門,納大麓,是帝載也,皆道心也。察璣衡,覲群后,舉元凱,去四凶,是帝載也,皆道心也。舜命禹昌言,禹自敘刊木濬川,暨稷、益播奏艱鮮,與凡懋遷之事,是帝載也,皆道心也。嗚呼!果可以有精粗、本末論哉﹖果可以無精粗、本末論哉﹖果可以置有無、精粗、本末之論哉﹖」(《樂平楊文元公遺書閣記》。)

  (梓材謹案:謝山所錄《蒙齋文集》二條,其一條移入《慈湖學案》。)

  (雲濠謹案:謝山輯二袁先生文鈔引曰,二公之文頗相肖,較之慈湖則平正,而視廣平尤暢達焉,其在南宋亦名家也。清容居士在元文中為眉目,接剡源之文統,然觀其集,源流頗自二公而出。清容之祖衛公,絜齋之徒也,衛公得師而不能傳其學,而清容亦僅傳其文云。)

  附錄

  蒙齋《題慈雲閣詩》曰:「不見慈湖二十年,憂心如醉復如顛。我來忽見慈雲閣,恍若慈湖現我前。」(補。)

  ◆絜齋門人

  左司朱勵志先生元龍(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文清史自齋先生彌忠

  忠宣史滄洲先生彌堅

  華文史獨善先生彌鞏

  史和旨先生彌林

  朝奉史先生守之

  知州史先生定之(並見《慈湖學案》。)

  胡先生誼

  胡先生謙(合傳。)

  胡誼,字正之,胡謙,字牧之,奉化人,師事絜齋兄弟,文學皆為鄉黨表式。

  宗羲案:真西山言與袁肅同年,視絜齋為丈人行,而于其德學則願師焉。是絜齋門人之盛亦可知也,而簡編殘缺,安得起故老而問之﹖(梓材案:梨洲原本惟二胡先生與朱左司、袁彥淳為絜齋門人,故有是語。)

  朱坦齋先生震

  朱震,字震之,號坦齋,安吉人也。少從父宦青陽,朱子一見奇之。受業于絜齋袁氏。嘗與友人論顏子一間未達,曰:「以心體之,其間自見。」或論持敬,先生以為,只須言存誠。晚年嘯傲林泉,讀書自樂,義理精洽。有《益泉集》二十卷。(補。)

  都曹徐先生愿

  徐愿,字恭先,昌國人也。開禧進士。受業袁正獻公之門為高弟,蒙齋昆友俱推服之,故其學為有本。其任福建提舉,勘定黃勇之難。所至?事精勤,而操守介潔,出其緒餘為文辭,亦超出流輩。(補。)

  舒先生衍

  舒衍,原名沂,字仲與,鄞縣人。初從袁正獻公遊,氣貌清臞,若不勝衣,而志念殊不碌碌。習《禮經》,作舉子業,屬辭奔放,不為場屋程度所窘束。正獻甚異之,曰:「此子未易量也。」與之深語,益知其勉自植立、修身進德之要,未嘗忘于心。嘗登名禮部,試輒不利,發憤讀書,青燈熒然,夜分未寢。正獻謂其非徒擷菁華膏筆端而止,古人堂奧,將策而進焉。後親炙沈端憲、楊文元二公,又從東萊、呂忠公子約質疑請益,聞見日廣,智識日明,而踐履不倦。色養以孝聞,侍疾彌旬,衣不解帶,執喪哀毀,寢處不離次,蔬食三年,兄弟自為師友,非義理不談。論古人物,分別邪正,如辨黑白。聞善人為時用則喜,苟非其人,憂見于色。表裏真淳,鄉黨信重之,稱其賢,無異辭。(參《絜齋文集》。)

  監嶽孫先生枝(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進士朱先生介

  布衣魏先生?

  正字洪錦溪先生揚祖

  傅先生正夫(並見《慈湖學案》。)

  鄭先生節夫(別見《嶽麓諸儒學案》。)

  機宜邵先生叔誼(別見《槐堂諸儒學案》。)

  太師袁彥淳韶

  袁韶,字彥淳,鄞縣人。淳熙中進士,官左司郎中。常為判官,使者不敢慢語。後為浙西制置使。卒,贈太師、越國公。

  謝山跋《宋史》《袁韶列傳》曰:袁越公韶為執政,世皆指為史氏之私人,而卒以史氏忌其逼己而去,蓋嘗考其事而不得也。《延祐志》云:「李全反山陽,時相欲以靜鎮,公言:『揚失守則京口不可保,淮將如崔福、卞整皆可用。』適崔以閫命來,樞府公夜與同見。故事相府無暮謁者。公力言崔可用,相疑不悅,卒罷政歸。」是傳出于越公曾孫清容之手,《宋史》亦本此。及讀《清容集》,則公尹行都,築射圃,以馮將軍射法,每旬校閱。山陽弄兵,公責時相不發兵坐視,以至去國。于時領兵殿巖者幾欲承受風旨,襲夏震事以報私恩,然則史、袁相逼,果有不可言者,讀《宋史》者所不知也。越公少為絜齋之徒,不能承其師傅,呈身史氏,以登二府,其晚節思扼其吭而代之,進退無據,雖所爭山陽事,史屈袁申,然以越公之本末言之,要非君子也。

  ◆絜齋私淑

  文忠真西山先生德秀(別為《西山真氏學案》。)

  文清劉漫堂先生宰(別見《嶽麓諸儒學案》。)

  ◆蒙齋門人(汪、許五傳。)

  正字洪錦溪先生揚祖(別見《慈湖學案》。)

  文定陳先生宗禮

  陳宗禮,字立之,南豐人。少貧力學,從袁蒙齋遊。登淳祐進士,積官至參知政事。理宗時,嘗言星變在修德布政,以回天意。度宗即位,上疏言:「恭儉之德,自上躬始;清白之規,自宮禁始。」上曰:「孝宗家法,惟賞善罰惡為尤謹。」因言:「有功不賞,有罪不罰,雖堯、舜不能治天下,信不可不謹。」又言:「天命人心,因其警戒而加敬畏,天命未有不可回,因其未墜而加綏定,人心未嘗不可回。」及卒,贈開府儀同三司,追封盱江郡侯,諡文定。所著有《寄懷斐■》、《曲轅散木集》、《兩朝奏議》、《經筵講義》、《經史明辯》、《管見》、《人物論》。(參《史傳》。)

  監稅真先生志道(別見《西山真氏學案》。)

  ◆蒙齋續傳

  教授袁先生裒(父徯。)

  袁裒,字德平,絜齋之曾孫,蒙齋之孫也。父徯,通判潭州。先生以安定書院山長授海鹽州儒學教授,未拜而卒。族子清容桷表其墓曰:「方至元十五、六年間,故家猶亡恙,時君年二十,桷年十四、五,私相議曰,宦族久當圮,宜蘄為傳遠計。未幾,正獻宅火,留城南,遂各盡晝夜,濬源鉤思,探索幽隱,以黜陳辭為己任、考閩、蜀、東浙、永嘉、湖南、江西之儒,先合其異同,不在士貴耳,雜書襲訛,輯言行者尊之,吾與子所當辨。更二十年,各宦遊四方,君以憂窘困躓,酒酣語豪,卒不少貶折,詩筆益溫雅簡潔。察其學,猶以昔所言自任。」(參《清容居士集》。)

  (梓材謹案:謝山《學案劄記》云,袁裒有《贈仇仁近詩》。攷《兩浙名賢錄》,仁近名遠,號山村,為溧陽州教授,工詩文。)

  ◆彥淳續傳

  文清袁清容先生桷(別見《深寧學案》。)

《宋元学案(卷五十一-卷七十五)》 相关内容:

前一:第074卷 卷七十四 慈湖學案(黃氏原本、全氏補定)

查看目录 >> 《宋元学案(卷五十一-卷七十五)》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