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集部 > 别集 > 弘明集 >

卷第四

卷第四

  何承天達性論顏光祿延之難

  達性論夫兩儀既位。帝王參之。宇中莫尊焉。天以陰陽分。地以剛柔用。人以仁義立。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靈。三才同體相須而成者也。故能稟氣清和神明特達。情綜古今智周萬物。妙思窮幽賾制作侔造化。歸仁與能是為君長。撫養黎元助天宣德。日月淑清四靈來格。祥風協律玉燭揚暉。九穀芻豢陸產水育。酸鹹百品備其膳羞。棟宇舟車銷金合土。絲紵玄黃供其器服。文以禮度娛以八音。庇物殖生罔不備設。夫民用儉則易足。易足則力有餘。力有餘則志情泰。樂治之心於是生焉。事簡則不擾。不擾則神明靈。神明靈則謀慮審。濟治之務於是成焉。故天地以儉素訓民。乾坤以易簡示人。所以訓示慇懃若此之篤也。安得與夫飛沈蠉蠕並為眾生哉。若夫眾生者。取之有時用之有道。行火俟風暴。畋漁候豺獺。所以順天時也。大夫不麛卵。庶人不數罟。行葦作歌宵魚垂化。所以愛人用也。庖廚不邇五犯是翼。殷后改祝孔釣不網。所以明仁道也。至於生必有死形弊神散。猶春榮秋落四時代換。奚有於更受形哉。詩云。愷悌君子。求福不回。言弘道之在己也。三后在天。言精靈之升遐也。若乃內懷嗜欲外憚權教。慮深方生施而望報。在昔先師未之或言。余固不敏。罔知請事焉矣釋何衡陽達性論顏延之前得所論。深見弘慮。崇致人道黜遠生類。物有明徵事不愆義。維情輔教。足使異門掃軌。況在蘄同豈忘所附。徒恐琴瑟專一更失闡諧。故略廣數條取盡後報。足下云。同體二儀共成三才者。是必合德之稱。非遭人之目。然總庶類同號眾生。亦含識之名。豈上哲之謚。然則議三才者無取於氓隸。言眾生者亦何濫於聖智。雖情在序別自不患亂倫。若能兩藉方教俱舉。達義節彼離文採此。共實則可使倍宮自和析符復合。何詎怏怏執呂以毀律。且大德曰生有萬之所同同於所萬。豈得生之可異。不異之生宜其為眾。但眾品之中愚慧群差。人則役物以為養。物則見役以養人。雖始或因順終至裁殘。庶端萌起情嗜不禁。生害繁慘天理鬱滅。皇聖哀其若此而不能頓奪所滯。故設候物之教。謹順時之經。將以開仁育識反漸息泰耳。與道為心者。或不劑此而止。又知大制生死同之榮落。類諸區有誠亦宜然。然神理存沒儻異於枯荄變謝。就同草木便當煙盡。而復云三后昇遐精靈在天。若精靈必在。果異於草木。則受形之論。無乃更資來說。將由三后粹善報在生天耶。欲毀後生反立昇遐。當毀更立。固知非力所除。若徒有精靈。尚無體狀。未知在天當何憑以立。吾怯於庭斷。故務求依放。而進退思索未獲所安。凡氣數之內無不感對。施報之道必然之符。言其必符何猜有望。故遺惠者無要。存功者有期。期存未善去惠。乃至人有賢否則意有公私。不可見物或期報因謂樹德皆要且經世恒談貴施者勿憶士子服義猶惠而不有。況在聞道要。更不得虛心而動必懷嗜事盡憚權耶。曾不能引之上濟每驅之下淪。雖深誚挍責。亦已厚言不伐。足下嬰城素堅難為飛書。而吾自居憂患情理無託。近辱褒告。欲其布意裁往釋。慮不或值。顏延之白

  答顏永嘉敬覽芳訊研復淵旨。區別三才步驗精粹。宣演道心褒賞施士。貫綜幽明推誠及物。行之於己則美。敷之於教則弘。殆無所間。退尋嘉誨之來。將欲令參觀斗極復迷反逕思。或昧然未全曉洽。故復重申本懷。足下所謂共成三才者。是必合德之稱。上哲之人。亦何為其然。夫立人之道取諸仁義。惻隱為仁者之表。恥惡為義心之端。牛山之木剪性於●斧。恬漠之想汨慮於利害。誠直滋其萌孽援其善心。遂乃存而不算得無過與。又云。議三才者無取於氓隸。言眾生者亦何濫於聖智。既已聞命。猶未知二塗。當以何為判。將伊顏下麗寧僑札上附。企望不倦。以祛未了。必令兩藉俱舉宮和符合。豈不盡善。又曰。大德曰。生有萬之所同同於所萬。豈得生之可異。非謂不然。人生雖均被大德。不可謂之眾生。譬聖人雖同稟五常。不可謂之眾人。奚取於不異之生必宜為眾哉。來告云。人則役物以為養。物則見役以養人。大判如此。便是顧同鄙議。至於情嗜不禁害生慘物。所謂甚者泰者。聖人固已去之。又云。以道為心者。或不劑此而止。請問不止者。將自己不殺耶。令受教咸同耶。若自己不殺取足巿

《弘明集》 相关内容:

前一:卷第三
后一:卷第五

查看目录 >> 《弘明集》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