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2

  章太炎创革命排满之说,其本师德清俞曲园先生大不为然,曰:"曲园无是弟子。"逐之门墙之外,永绝师生关系。太炎集中有《谢本师》文。当时太炎声望尚低,既弃于师,乃走海至瑞安,谒孙仲容先生。一谈即合,居仲容家半载。仲容曰:"他日为两浙经师之望,发中国音韵、训诂之微,让子出一头地,有敢因汝本师而摧子者,我必尽全力卫子。"是太炎又增一本师矣。故太炎集中署名"荀漾"者,即孙诒让也。以"荀子"亦名"孙子";诒让二字,反切为"漾"。仲容与太炎来往书札,皆用此姓名。仲容非笺注章句之儒,实通经致用之儒,鄂老辈与仲容父子最善,太炎亦与鄂近世学人最善。鄂人刻《周礼正义》而传太炎学派,其有息息相感召之意欤?

章太炎被杖

  庚子事变后,康、梁"公羊改制"说盛行。张之洞本新派,惧事不成有累于己,乃故创学说,以别于康、梁。在纺纱局办《楚学报》,以梁鼎芬为总办,以王仁俊为坐办,主笔则余杭章太炎炳麟也。太炎为德清俞曲园高足弟子,著有《春秋左传读》一书,之洞以其尚左氏而抑公羊,故聘主笔政。予与江苏朱克柔、仁和邵仲威(伯纟ぁ之弟)、休宁程家柽,常问字于仁俊先生之门;仁俊先生曰:"他日梁节庵与章太炎,必至用武;梁未知章太炎为革命党,其主张奴视保皇党,岂能为官僚作文字乎?"

  《楚学报》第一期出版,属太炎撰文,太炎乃为《排满论》凡六万言,文成,抄呈总办。梁阅之,大怒,口呼"反叛反叛,杀头杀头"者,凡百数十次。急乘轿上总督衙门,请捕拿章炳麟,锁下犯狱,按律制罪。予与朱克柔、邵仲威、程家柽等闻之,急访王仁俊曰:"先生为《楚学报》坐办,总主笔为张之洞所延聘,今因《排满论》酿成大狱,朝廷必先罪延聘者,是张首受其累,予反对维新派者以口实。先生宜急上院,谓章太炎原是个疯子,逐之可也。"仁俊上院,节庵正要求拿办;仁俊曰:"章疯子,即日逐之出境可也。"之洞语节庵,快去照办。梁怒无可泄,归拉太炎出,一切铺盖衣物,皆不准带,即刻逐出报馆,命轿夫四人,扑太炎于地,以四人轿两人直肩之短轿棍,杖太炎股多下,蜂拥逐之。太炎身外无物,朱、邵等乃质衣为购棉被,买船票,送归上海。陈石遗《诗话》某卷第二段,曾言太炎杖股事,故太炎平生与人争论不决,只言"叫梁鼎芬来",太炎乃微笑而已。

袁世凯仓皇走天津

  醇贤亲王载沣摄政,始意欲诛袁世凯,密拟上谕,由晋人李殿林主稿。殿林为载沣兄弟受业师,时官某部侍郎。"上谕"原为"包藏祸心"云云,处分严厉可知也。上谕发布前一夕,载沣嘱度支部尚书宗室载泽,夤夜走访张之洞,持所拟上谕示之。张亦军机大臣也,力以时局危疑,务宜镇静宽大为辞。且曰:"王道坦坦,王道平平,愿摄政王熟思之,开缺回籍可也。"故明晨发出上谕,改为"足疾加剧"云云。濮伯欣曰:"予与张之洞为姻亲,此为张君立先生事后告予者,说殆可信。"当时评论张之洞者,谓清室灭亡,始终成于之洞之手。在鄂设学堂,学生出洋,练陆军,致酿辛亥举义之变;后又放走袁世凯,卒酿清廷退位移交袁氏之局。

  当开缺回籍谕下之晨,有一异闻足供谈助者:严办袁氏朝旨,日内即下,风声奇紧,袁本人亦惶恐不知命在何时。载沣自秉国钧,每晨必会集各军机大臣,共商处理朝政,当日世凯尚赴会议。袁及殿廷,有值日太监阻之曰:"请袁大军机可不必入内会议,今日摄政怒形于色,闻严惩谕旨即下,恐于军机大不利,宜早筹自全之策。谕旨如何严峻,则非我辈所知。"太监皆袁平时纳贿金窥消息者。袁闻太监言,大惶惧,急出朝房,归锡拉胡同本宅。宅近东华门,袁归,张皇失措,聚集亲信僚属门客,商定急逃何所,意欲逃入交民巷,求外国公使保护。某亲信曰:"军机非政治犯,恐外人无保护例。"乃止。

  正踌躇何往,张怀芝进曰:"怀芝一人防护我公乘三等车,速往天津,依杨士骧,再作计较。"其时杨继袁为北洋大臣,实袁之替身也。二人乃潜由海岱门出,登火车,车抵距租界第二站,怀芝以电话告杨曰:"袁乘三等车至矣,将来督署。"并告以北京情形危急,促杨密派人迎往督署。杨答曰:"且停车上,万不可来见面。我已得京中电话,包管事不严重。急派心腹来车上,料理回京;如来督署,反生大变。"怀芝以告袁,袁甚怏怏,以为士骧不念旧德,见危避面也。

  既而杨所遣心腹至,即曰:"杨帅已得北京确信,罪只开缺回籍,可乘原车回京,预备明晨入朝谢恩。"指定车房一间,请即上车,并嘱怀芝:"紧闭房门,万不可令人窥见。如来督署,则事必张扬,彼此不妙。至于暗中防护,均已布置停妥。"袁乃返京。

  袁出走后,宅中不见军机,四出寻踪,当日全城传遍。袁归,谣诼乃息。张之洞闻之曰:"人谓袁世凯不学有术,予谓不独有术,且多术。但此次仓皇出走,何处可匿?几不知何者为术矣。"濮伯欣曰:"此事原委,闻诸沈小沂。"小沂名兆祉,江西人,由袁北洋幕府任总统府机密,袁死,沈旋去世,亦世凯部下小智囊也。

侧面看袁世凯

  沈小沂评袁世凯,谓其生平行事,皆于最后五分钟靠天成功。语曰:"虽由天命,必有人事。"自谓天可靠,一意孤行,虽有善者,亦莫如之何,此洪宪称帝,所以终致败亡,天亦不复能佑矣。今举袁世凯自诩所谓"靠天成功"之事言之。

  戊戌政变,以直隶道员达佑文为谋主,而荣任山东巡抚。义和团之役,以山东道员徐抚辰之谏阻离职,收回颁布屠杀外人檄谕,一跃为军机大臣。开缺回籍,以张之洞减轻严办,杨士骧逼令返京;否则,弃官私逃,必罹重典。出任总理大臣时,有赵秉钧等布置策画,巍然为民国大总统。志得意满,刻意称帝,先毒死赵秉钧,后罢除段祺瑞。严修苦劝,置之不理;张一麟屡进言,退出机要。日与杨士琦诸人,进行帝制,卒致自食其果。临死骂袁克定,谓"一身威名,皆为汝所败。"思及严修,谓:"生平直友,皆不与我见面,可伤。"又语张一麟:"你对得起我,我对不起你。"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天何言哉!

  庚子事件,皆谓张香涛、刘岘庄在东南,不受乱命;袁世凯在山东,不但不受乱命,且抗诏剿匪,所处更难。于是谓袁有毅力远识,而不知实出于徐抚辰以去就争。否则,与毓贤等同罪,杀之以谢外人矣。当时鲁抚李秉衡、直督裕禄、直臬廷雍、晋抚毓贤,皆心醉义和团术,毓、廷二人尤甚。而刚毅、赵舒翘等,阿附端王载漪,造作种种征验,耸惑上听,云有此忠忱义民,可以报仇雪耻,大阿哥得继光绪践祚,不受外人干涉矣。一时竟有奖励各省拳民,焚毁教堂之诏令,奸民蜂起,不可收拾。嗣因袁世凯调抚山东,首申禁令,犯者杀无赦,匪势乃衰,蔓延入直隶界,群集辇下,攻使馆,杀外使矣。

  当世凯初奉廷寄,奖励拳匪焚教堂、仇外人之诏令,立即通行全省州县,遵旨办理。时抚署主办洋务文案,为候补道徐抚辰,湖北江夏县人,字绍五。向来关于牵涉洋人案件,均经彼手,而发布此种遵行诏令,竟未寓目,并无所知。闻之大愕,立刻见袁谏阻,谓:"此乱命,万不可从,否则国破家亡,我公何以自了?"袁不听。徐退后,即刻摒挡出署,留书告别,益剀切申明利害。书中警句,传诵一时,曰:"世界列强,英、俄、法、德、美、奥、义、日本八国也,今以中国战败之后,无兵,无械,无饷,徒恃奸民邪教,手执大刀,杀洋人,焚教堂,围使馆,口念邪咒,不用枪弹,大刀一挥,洋人倒地,有此理乎?古人以一服八,传为谬说。今真以一国弱昧,而服八国明强,洋人能不联合兵队,以陷中国,决不坐视在中国之各国外人任团匪残杀而不问也,我公明知朝廷因戊戌政变,外人保护康、梁,反对大阿哥,触皇太后之怒,端亲王等乃以团匪进,不用枪炮,而用符咒,能制各国军械死命。大学士徐荫轩言,外国有你的格林炮,中国有我的红灯照,亦我公前日所闻也。我公能不遵行乱命,逐团匪于山东境界之外,将来外兵涌至,北京沦陷,皇太后、皇上出走,或有不幸,我公以反对义和团之故,犹可尽旋乾转坤之忠心。如随波逐流,我公一身功名消灭,且恐未能保其身家也。"

  原文甚长,袁阅之顿悟,急遣人追徐还,面向谢过。而檄文已发,乃用六百里、八百里牌单,飞骑分道追回。遂毅然一变宗旨,护洋人,而剿拳匪。和议告成,袁乃得盛名。后由北洋总督,而尚书,而宫保,而军机大臣,实皆由徐抚辰一人玉成之。

  徐为吾同县人,其遗袁书,尚有钞存者。但袁对徐,后未重用,徐亦默默以终。是亦与曾国藩对章某,救负投水之功不录,同出一辙也。

  袁世凯于善用符咒,能避枪炮之说,早年笃信甚深,故一奉杀外人、焚教堂之诏令,即刻颁布各州县贴示,不暇经洋务文案处,非徐抚辰反覆陈述袁本身将来利害,至不辞而去,恐未易动也。

  老友王伯恭曾告予曰:"乙未之冬,程文炳提督营中,有自称符咒大法师,作法可避枪炮。袁世凯方创新建陆军于小站,闻其名,向程延致之,谓将聘为教习。程曰:'此虽小有验,特儿戏事耳,恐不足以临大敌。'袁请之益坚,且意谓程吝不相与,程乃遣人招此大法师来。初至,以手枪试之,良验,聚诸将试之,皆无伤,军中惊以为神。袁待为上宾,问授自何人?则以某仙佛对,并言同道数十人,散布各处,将广收门徒,以备荡灭洋人。袁大喜谓当遍延宾客,同观奇技,如果始终无误,拟请大府据实奏闻,必可恩赏官职,其人亦喜跃欢腾。袁因普召津地大小文武各官,往小站赴会,到者百有五十余人。有一客请立手状,设或身死勿论,并觅保结。索诸各营,有与法师同乡而兼远亲者一人,令之作保。随命三十人,持后膛枪向之开放。轰然一声,法师倒卧于地。诸客愕问所以,袁曰:'此诈耳,决无妨。'呼人视之,返曰:'目尚未闭,有笑容。'袁曰:'何如。'已而仍卧不起,再呼人视之,又返报曰:'口角流血矣。'命解衣验之,则胸腹有十七洞,人实死矣。众宾皆起,袁亦无他语。酒罢,宾客悉散,袁以五百金畀其乡人,为之棺殓而恤其家属。"

  丙申三月,伯恭应宋祝三之聘,道出天津,正值小站宴客之后,一时传为笑谈。此段事载伯恭蜷庐笔记,乃撮要告予者。

  王伯恭,原名锡鬯,后名仪郑,盱眙人。随吴长庆幕,在朝鲜与袁世凯同事。伯恭又曰:"袁世凯不学,其人则诡计多端。在朝鲜时,同行者皆惧与共事。甲午败后,起练新军,知满洲权要毫无识见,犹藉神权以动观听,敌对外人,迎合意旨。其始试手枪,乃密令心腹,不瞄准,广延宾客,仍用此策;不知放长枪者多人,不能人人严奉密令。曰'无妨',曰'何如',仍笃信不能命中也。袁在山东所以不奉乱命,仍赖徐抚辰一言之力,在徐自为尽忠,在袁则惧徐将揭其弱点,转存疑忌,徐抚辰之得善终,犹其幸事也。"

  中日战争,和约既定,朝野皆谓此役割地赔款,朝鲜独立,皆由袁世凯一人任性妄为,闯此大祸。是时袁在京,虽有温处道之实缺,万无赴任之望。恭亲王一日问李鸿章曰:"吾闻此次兵衅,悉由袁世凯鼓荡而成,信否?"李对曰:"事已过去,请王爷不必追究,横竖皆鸿章之过耳。"恭亲王嘿然而罢。

  世凯闻之,以为由此?误,心实不甘。忽忆在吴长庆朝鲜营中,以帅意不合,借题为朝鲜练兵,因祸得福,此次仍师故智,正合时机。乃招致幕友,僦居嵩云草堂,日夕译撰兵书十二卷,以效法西洋为主。书成,无路进献,念当时朝贵中,惟相国荣禄,深结主知,言听计从,皇太后至戚也,惜无阶梯可接。嗣侦知八旗老辈,有豫师者,最为荣禄所信仰;又侦知豫老独与阎相国敬铭相得,阎为路润生八股入室弟子,又申以婚姻,豫老亦曾师事路德,习仁在堂八股。非路氏之言,不足以动之。因念路氏子弟,有在淮安服官者,家于淮安。而袁之妹夫张香谷,系汉仙中丞之子,亦家淮安,必与路氏相稔。遂托香谷以卑礼厚币,请路辛甫北来,居其幕中,尊为上客;由辛甫而介见阎敬铭,由敬铭而见豫师,由豫师而得见荣仲华,层叠纳交,果为荣所赏。袁遂执贽为荣相国门生,而新建陆军以成,驻兵于小站周刚敏盛波之旧垒。

  袁世凯初不知兵,一旦居督练之名,虽广延教习,终恐军心不服,于是访求赋闲之老将,聘为全军翼长,庶可镇慑军队。适淮军旧部姜桂题,以失守旅顺,革职永不叙用,正无处投效,闻小站新军成立,径谒军门。世凯见而大喜,急以翼长畀之。桂题亦不知兵,惟资格尚深耳。

  袁世凯更说荣禄,以五大军合编为武卫全军:宋庆为武卫左军,袁世凯为武卫右军,聂士成为武卫前军,董福祥为武卫后军,中军由荣禄自领之,兼总统式卫全军。荣乐其推戴,且可取统率文武之名,德世凯甚,有相逢恨晚之感。复用世凯之策,令诸军各选四将,送总统差遣,合为十六人,各用一二品冠服,乘马在舆前引导,荣顾盼自雄,袁世凯乃自此扶摇直上。

清道人轶事

  临川李梅庵瑞清,吾友张大千、胡小石之门师也。大千早为予述梅翁平生,昨晤小石,更详言之。

  梅翁籍隶江西,而生长读书皆在湖南。少时蓬头垢面,有如童?,饮食起居,毫无感觉。自言自语,视人则笑,蜷处攻学,余无所知。匿不外出,彼不愿见人,人亦无与彼议婚事者。常德余公,为长沙学官,闻而往视,觌面问话,触其所学,条对口如悬河。余公曰:"此子将来必成大名,太原王氏所谓:予叔不痴'者,即此子也。"以其长女妻之。成婚岁余,余氏病殁,余公又以次女妻之。未成婚,先死,余公又以三女妻之。三女名梅贞,结衤离三四年,又死,时梅翁已成进士,入翰林矣。

  梅翁原字仲麟,因感余公知遇之恩,又伤梅贞夫人不能同到白头,誓不再娶。先改字曰梅痴,后易字梅庵,不忘梅贞夫人也。继陈伯陶后为江苏提学使,又权江南藩司,适当辛亥革命,梅翁乃避地沪上,以卖字为活,自号清道人,着道家衣,为海滨遗老领袖。袁氏称帝时期,革命党与反对帝制派,群集上海;而复辟党与清室遗老,亦以上海为中心地,宴会来往,俨然一家,其反对袁世凯则两方一致也。梅翁一日作趣语曰:"昔赵江汉与元遗山,相遇于元都,一谈绍兴、淳熙,一论大定、明昌,皆为之呜咽流涕,实则各思故国,所哀故不相侔。吾辈?集淞沪,复辟排满,处境不同,其不为李骞期则同,皆不赞成袁氏帝制自为也,吾辈其金、宋两朝人乎!"

  胡小石言,辛亥之后,清室遗臣,居处分两大部分:一为青岛,倚德人为保护,恭王、肃王及重臣多人皆居此,以便远走日本、朝鲜、东三省;一为上海,瞿鸿礻几曾任军机大臣,位最高,沈子培、李梅庵则中坚也。小石居梅庵家,青岛、上海两方遗臣举动,多窥内幕。在袁世凯谋称帝时,日人曾派重要人物多次往来协商于青岛、上海间,欲拥宣统复辟,或在东三省建立"大清国",恭王、肃王,移住旅顺,即商订此协议也。青岛方面一致赞同,日人乃偕青岛遗臣要人,来沪方取同意。瞿子玖首先反对,坚持瞿意者,则李梅庵、沈子培、陈散原诸人,梅庵谓是置宣统于积薪上也。青岛、上海,意见既分,袁世凯多罗致青岛重臣入北京矣。

  至张勋复辟,原由胡嗣瑗(时任冯国璋秘书长)与陈某为往来运动主角。对郑孝胥,则秘不使知。康有为闻风至徐州,处之别室,亦不令参与密议。上海方面先商诸子玖诸人,李梅庵、陈伯严、沈子培等,皆谓此事宜大大谨慎,否则皇室待遇,必出奇变。段祺瑞自命开国元勋,北洋兵权尚有把握,安保无事。故复辟事件,上海方面未多参机密。瞿子玖死,清室谥曰"文慎",盖胡嗣瑷等尚未忘"宜大大谨慎"之言也。观此,则"满洲国"一幕好戏,如无民初沪上遗老反对,恭王、肃王、升允等已早在东三省大开台矣。

  又闻诸大千云:梅庵书函,喜用汉人"顿首、死罪"等式,郑苏龛《题梅庵致程雪楼书稿后》云:"乞命贼庭等儿戏,顿首死罪尤费辞"。程因再书一绝于郑诗后云:"中丞印已付泥沙(湖南巡抚余诚裕弃印潜逃),布政逍遥海上槎(郑孝胥为湖南布政使司布政使)。多少逋臣称逸老,孤忠祗许玉梅花。"

清道人与郑苏龛

  胡小石云:张大千责郑苏龛讥李梅翁顿首死罪事,梅翁原函与题诗卷子,小石皆亲见之。辛亥,南京城将破,小石住城北,急往城南,谒梅翁于藩署。梅翁预备离南京,办清经手事项,洁身而去。草数函,皆交清银钱手续公函。中有与程雪楼一函,用虎皮黄色笺纸,字写钟太傅体,函首书"某某顿首死罪,致书于雪楼中丞、都督阁下",内述藩司库内存现款若干,毫无沾染,并有"愿中丞善事新国,己则从此为出世人"之语意。

  此函落江苏管理财政蒋某之手,蒋亦前清翰林也。因函中有讥讽雪楼字面,未呈雪楼,故雪楼始终未见此函。辗转至梅翁将死前,此函不知如何由蒋家落于古董商回人哈少甫之手,装潢成册,遍求题跋。郑苏龛所题"乞命贼庭等儿戏,顿首死罪尤费辞"之句在焉,小石又见之。哈曾嘱小石题跋,小石未有以应,而大千已书其后,所题即"方伯逍遥海上槎"也。

蔡乃煌佳句邀特赏

  黎劭平澍曰:"'刺虎斩蛟三害尽,房谋杜断两心同'联,本为粤人蔡伯浩乃煌所作,外间均传张之洞手笔。蔡与人言,亦坚承为张作,非己作,真善事大官者矣。蔡以废员起复,在京候简,正值善化瞿子玖鸿机斥出军机大臣,与袁不合也。不久,张之洞宴袁世凯于邸,蔡陪坐。之洞喜诗钟,宴后,拈'蛟断'二字,蔡得句如上,群流搁笔。盖上联隐指瞿之去,下联则谀张、袁之协力;不数日,即擢江海关道"云。

  按:蔡伯浩授上海道时,江苏巡抚为湖南陈启泰,直道人也。伯浩恃才傲物,甚轻之。江海关管理赔款,出入甚巨,当江苏整理财政,朱瞎子说启泰,谓宜整理海关赔款,则江苏财政自活。伯浩极端反对,且谓启泰不明时局。启泰怒,特奏参蔡,有"类似汉奸"字样,交两江总督端方查办。端方袒伯浩,久压不查。伯浩自不能出奏辩驳,乃作长文登载报章,痛诋启泰。启泰见端方既不查办,又受伯浩侮辱,老年愤病,以至不起。故王壬秋挽启泰联,有"上疏劾三公,晚伤鼷鼠千钧弩",即指此事。伯浩于民国五年死于海珠善后会议之役,汤觉顿同时遇害。

刘申叔新诗获知己

  冒鹤亭曰:"予中乡榜,刘申叔尚应小考。扬州府试,知府沈笔香延予阅卷,得申叔考卷,字如花蚊脚,忽断忽续,丑细不成书。但诗文冠场,如此卷不取府案首,决不能得秀才。予乃将其八股诗赋,密圈到底,竟压府案。诗题咏扬州古迹七律四首,其《咏木兰院》一律,中有警句云:'木兰已老吾犹贱,笑指花枝空自疑。'尤为俯仰感慨。是岁秋闱,连中乡榜,申叔见予,尊为知己。"

遁迹僧寮一奇士

  嵊县人郑淦,前清时任和州知州。清亡,淦潜往永嘉,依妙智寺为僧,任挑水舂碓诸苦役,朋好家人,均不知其踪迹。冒鹤亭任瓯海关监督时访得之。越一二年,淦死,不知其患何病。偶搜鹤亭旧帙,得其手书诗函,盖奇士也。据鹤亭口述原委,在清史可补忠义传之阙遗,在国史可作隐逸传之资料,急录之。

  鹤亭为予言:民初任瓯海关监督,当地文人学者,颇相往还,而于山野隐逸之士,更留意寻访。忽闻温州郊外妙智寺有怪僧,自愿任劳役,凡困苦繁重之事,无不荣为之。役毕,闭门静坐,诵经读书,时发吟咏声。鹤亭好奇,命驾往寺,欲窥究竟。入方丈室,询长老,问有僧如所闻者?方丈曰:"有之,是灵照也,不明来历,只求为僧。"问何故任以重役?曰:"彼自愿苦行耳。"嘱方丈召来禅堂,应曰:"当即至。"再召之,曰:"已上山采樵矣。"坐待良久,他僧报曰:"灵照已归。"鹤亭亲往询,灵照闭户诵经,敲门不应;敲愈急,诵益烈。鹤亭不得已,返禅堂,嘱方丈曰:"宜尊重此人,加以优遇,免其苦役。"鹤亭返城,与同官嵊县人宋延华言之。宋曰:"乡人中郑淦者,榜名文熙,清末为和州知州,温州传说,知府做和尚,必此人也。清廷逊位时,彼弃官弃家,迄今无人知其下落,殆已为僧矣。"

  鹤亭闻之喜甚。时梁节庵助祭梁格庄,分寄祭余之饽饽。鹤亭乃作书,附自刻诗集及饽饽一箧,遣人贻灵照。不数日,灵照复函,媵诗四章,返其饽饽。始知此苦行僧,乃真清曾官知州之郑淦也。所谓知府,殆误传耳。

  未几,寺僧来报,灵照已圆寂,不知何病骤死。由寺僧殓葬,遗书一册,什物数事。鹤亭闻之甚悲感,以生死未见其人也。后其弟文煦来函,遣郑淦之子,奉其先人遗榇,归葬家山。鹤亭谓所藏灵照诗函及其弟文煦函件,可备史料。惜其子迁棺回籍,尽携所遗书及什物以去,未存储一二,留镇山门也。

徐固卿精历算

  亡友黄季刚告予曰:

  学者皆好匿其所长,而用其所短。徐固卿绍桢,由道员转武职,历任第九镇统制、江北提督,辛亥革命后,任南京卫戍总督、广州大总统府参军长、广东主席。不知者以武人视之,知者敬其藏书丰富,学问淹通,已刻著作百数十种,更不知其历算天算冠绝有清一代。予师事刘申叔师培,刘先生曰:"予一日与徐固老谈及《春秋长历》,予家五世治《春秋左氏》之学,自高曾伯山、孟瞻诸先生以来,子孙继承,传治《春秋》。予笃守家学,萃数代已成之书,蔚装成轶,精细正确,首尾完备,但《春秋长历》一卷,中多疑难,未成定本;闻先生历算精深,请校阅疑误,则小子无遗恨,先人当罗拜矣。"固卿先生曰:"汝诚敬欲予校正者,明日当具衣冠,捧书来,视其全书,予能修改,汝再具衣冠行跪拜礼,乃秉笔为之。"翌日,具衣冠捧书往,予旁坐,徐先生正坐,尽数时之力,前后详阅之,曰:"错误甚多,不仅签条疑难也,当尽半月之力,为君改正。"予乃跪地行礼,顶书谨呈,徐先生受而动笔。十日后,予往谒先生,先生曰:"全书改正完善,其中错误,凡百数条,予运用步算,尽掇其微,可携书归,钞正送来再阅。"归后展卷恭览,予家数代所不能解决之疑问,先生不独改正错误,且为之发明微旨。徐先生算学,真莫测高深矣。语竟告予(季刚)曰:"汝愿从我深研经义训诂之学,予亦仿徐先生例,子行拜跪谒师礼,而后教之,不必另具衣冠也。"予(季刚)整服履,请刘先生上立,行四拜三跪礼。礼成,刘先生曰:"予有以教子矣。"

  此段故事,十年前季刚在南京为予郑重言之。

奔走权门扮演丑剧

  光绪末叶,御史弹劾权贵,亦成为一时风气,时人谓清运将终,留此一缕回光反照。如江春霖、赵启霖、赵炳麟,世称为"三霖公司"。他如赵熙、王鹏运之流,亦有建树。著称者如参庆亲王贪污,参伦贝子纳贿,并及杨翠喜案,段芝贵因此而罢免巡抚(原摺指女伶杨翠喜为段芝贵所进,藉博伦贝子欢心)。参瞿子玖案,参邮传部案,参盛宣怀案,皆哄动一时。朝中虽无是非,言官犹有气节。

  李木斋(盛铎)最早奔走徐桐之门,徐固木斋座师,徐桐讲宋学,木斋亦谈宋学。会康、梁入京,将开保国大会于南海会馆,遍发传单,木斋为首先签名之发起人,朝官署名者甚多。翌日,皆赴南海会馆,已奉朝命,禁止开会,木斋以首先发起人,竟不至。后知木斋署发起人后,走访梁启超,获知开会何事,乃向徐桐自首,并自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徐极赞赏,谓真能翊圣学者。李寓徐桐家,床上陈鸦片烟具,价值甚巨,曰家传遗物也。徐桐见之,大责其不谨,木斋乃下拜叩头,起将所有烟具,尽锤碎之。徐曰:"何必毁物,不吸可耳。"木斋曰:"不然,非破釜沉舟,不足笃守老师教训。"徐桐大悦,不数日即有江南乡试副考官之命。木斋盖明知徐桐恶鸦片,故作此举,所以坚其宠信也。庚子,徐桐自缢,木斋乃变其作风,走庆王门路,谓曾任日本公使,深通洋务,并熟知康、梁行径,且以进送珍贵书画为媒。庆王不知书画贵贱,但曰能值几何,盖庆王所欲者黄白物耳。卒将书画退还,则王府总管,已悉易为赝品。木斋大恚,其后进退失据,抑郁以死。

  滇南吴检讨楚生(式钊),以崇奉西人,为徐荫轩相国所恶,因案革职,永远监禁。庚子,联军入都,其至好沈荩,为之请于某国公使,商之全权大臣,将其释回。吴返京后,趾高气扬,较未获罪前,尤为诞纵。已而欲图开复原官,问计于李盛铎。李曰:"此实不易,必欲图之,殆非检举康、梁余党不可。"吴曰:"是猝不可得,姑举发唐才常余党何如?"李曰:"似可。"唐新为张之洞处死,沈因与唐善,避祸来京,吴知之,乃密呈告发,请李代递。慈禧见之大怒,以在光绪万寿期内,不便用刑,手批沈荩即日杖毙,吴式钊以六品主事用。吴犹以未得翰林为憾,复举生平所识而有名于时者三十余人献之,谓皆沈荩之党。慈禧竟置而不问,于是大祸始寝。而吴式钊卖友之名,喧传都门。

  戢翼?,湖北房县人,为留学日本第一人。初与中山先生商讨革命,唐才常事败,遁至日本,大张革命,创《国民报》。后回沪,创作新社。肃王等奏调来京,办理交涉事宜,在外务部占最高位。袁世凯掌外务部,翼?所主张与彼不合,洋学生在外务部者皆恶?,乃觅得其从前与孙先生共事时来往书札为据,呈袁世凯,且指为坐京侦探。肃王多方解说,袁竟出奏,捕?于东城寓所,押解回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竟中毒死。?为张之洞门生,被捕后,张之洞语人曰:"项城已出奏,我无法挽回。"后知袁世凯对日交涉,?多有阻挠,日本学生之为有名外交家者,揣测袁世凯之意,乃伪造?与孙有往来之文件为证,而狱成矣。或曰:"戢翼?、吴禄贞,一文一武,同为鄂人,均为袁世凯所忌,必置于死,故均不免。"吴禄贞为周符麟刺死,死状尤酷。

  光宣之际,张、袁联袂入京,分执朝政,人以为政权在汉人。实则载洵掌海军,载涛掌陆军,肃王掌民政,载泽掌财政,载振掌农工商,伦贝子掌资政院。张之洞常对鄂中门生在其幕下者,叹清室之将亡,谓亲贵掌权,违背祖训,迁流所及,人民涂炭,甚愿予不及见之耳。当时与其谓亲贵掌权,毋宁谓旗门掌权,满人敢于为此,实归国留学生之为朝官者有以教之耳。

  当时朝士之奔走旗门者,可分两类:一、海内外毕业武职学生;二、曾毕业文职学生及科举旧人。

  自军咨府创立以来,涛、洵领海陆军,倚日本归国留学生为谋主,各省陆海军学堂出身者附之。虽革命健将中,亦多海陆学生,而其时居大位者,皆由奔走旗门而来也。奔竞之风,由京中遍及各省,上行下效,恬不为怪。其他文职朝士,谈新学者集于肃王、端方之门,作官者则入载洵、庆王父子之门,谈宪政者又趋于伦贝子之门,某也法律政治大家,某也财政科学大家,弹冠相庆,几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清末朝士,风尚卑劣,既非顽固,又非革新,不过走旗门混官职而已。故辛亥革命,为清室死节者,文臣如陆春江等,武臣如黄忠浩等,皆旧人耳,新进朝士无有与焉。向之助清杀党人者,既入民国,摇身一变,皆称元勋。朝有官而无士,何以为朝?清之亡,亦历史上之一教训也。

逋臣争印

  胡小石来,谈及樊樊山书轴,谓沙公题樊樊山书轴"太液波翻柳色新,宫娥犹识细腰人,流传翰墨群知惜,木印当年也作尘",所云"木印成尘",其中实有一段史迹。

  辛亥革命,张勋守南京,樊樊山为江宁布政使,携印渡江潜逃。李梅庵时为提学使,奉张命署理藩司,盖张勋与梅庵为江西同乡,梅庵且曾誓死不走也。但布政使铜质关防已被樊山携走,不得已,刻一木印,执行司职权。会张勋败走,江宁入民军手,梅庵乃将藩库存余二百余万现款点交南京绅士保管,只身来上海,易名清道人,鬻书自活。樊山亦避地上海,两人以前后藩司之故,铜印木印之嫌,各避不见面。两方从者,不免互为诮让之词。樊方谓李携藩库巨款来沪,李方谓樊携印逃走,且有向樊索取原有关防之说。时湖北军政府派代表来沪,公请樊山回鄂,主持民政省长,樊山辞之(其时禺亦为军政府邀请樊山代表之一)。李方扬言,如樊山回鄂,宜先将江苏藩司印交出。散原老人闻之曰:"清廷逊位,屋已焚折,各房犹争管家帐目耶?"乃公断曰:"铜印如存,留在樊家,作一古董;木印已灰,事过景迁,何必争论。"闻者咸谓散原老人可谓片言折狱。

遗老无聊只造谣

  李梅庵患疮,僵卧不能行动,家无米,拮据无法。张勋忽派差官来,赍一函,附纹银六百两,投函即走。梅庵派人追回曰:"曩日少轩之银可受,今日少轩之银万不能受。少轩今日之银,民国政府所给饷项也,予不欲间接受民国政府之赐。勒令差官将原银六百两持去。胡小石云:"当时适住梅庵家,亲见其事。"

  有人问何以不受张少轩馈赠?梅翁曰:"余既愿作孤臣,当然不受此惠,卖字鬻画,但求自给而已。"此语传出,适触沪上遗老之忌,盖言者无心,闻者有意。当时标榜遗老者甚众,而临财则又往往变易面目,自解为不拘小节矣。

  梅庵鬻书画,月可售一二万金,家人数十口,赖以活命。其寡嫂欲攘夺之,得存私囊,家中违言日起,继以吵架。妇人不遂所欲,秽言蜚语,随口即是,侵及梅翁,莫由自白。此种吵架消息,传至上海,素不慊于梅翁之遗老闻之,乃广为宣传,彼此告语,积毁所至,曰:"此可以报复清道人,使其无地自容矣。"攻击最力者为某氏,殆深恚梅翁夺彼笔墨之利,故造谣无微不至。散原老人闻之,怒曰:"若辈心术如此,尚可自鸣高洁耶?如不敛迹,予必当大庭广众,痛揭其钩心斗角之诡术。"一日,遗老宴会,散原忽对大众痛责其人曰:"吾将代清道人批其颊。"沈子培助之,遗老有自愧者,相与逃席而去,谣诼始息。小石云:"此后吾辈见某氏,亦视若路人。清道人挚友,只散原与子培耳。"

樊樊山之晚年

  袁世凯解散国会,设参政院,搜罗清旧臣,国内名流,特聘樊樊山为参政院参政,待以殊礼。樊樊山亦刻意图报,故参政谢恩折有云:"圣明笃念老成,咨询国政,宠锡杖履,免去仪节。赐茶,赐坐,龙团富贵之花;有条,有梅,鹊神诗酒之宴。飞瑞雪于三海,瞻庆云于九阶。虽安车蒲轮之典,不是过也。"

  世凯宴樊樊山诸老辈参政于居仁堂,宴毕,游三海,手扶樊山,坐于高座团龙缕金绣牡丹花椅上,樊山视为奇荣。大雪宴集瀛台,举酒赋诗,世凯首唱,樊山继之曰"瀛台诏宴集",故谢恩摺及之。

  樊山生平,酷嗜鼻烟,终日不辍。世凯赐以老金花鼻烟两大瓶,皆大内库藏,琵琶碧玉烟壶一双,樊山亦目为至宝。洪宪退位,樊山潦倒,仍把弄双玉壶不释手。

  洪宪推翻,黎元洪继任,樊山以同乡老辈资格,遗书元洪,求为大总统府顾问之流,呈一笺曰:"大总统大居正位,如日方中,朱户重开,黄枢再造,拨云雾而见青天,扫?枪而来紫气,国家咸登,人民歌颂。愿效手足之劳,得荷和平之禄。如大总统府顾问,谘议等职,得栖一枝,至生百感。静待青鸟之使,同膺来凤之仪。"元洪接此函,遍示在座诸人曰:"樊樊山又发官瘾。"咸问元洪何以处之。元洪曰:"不理,不理。"

  樊山之函,元洪久置不理。樊山每次托人进说,元洪仍严词拒之,且加以责难。樊山等恚甚,又函致元洪,大肆讪骂。函至,元洪出函示在座诸人,其警语有:"将欲责任内阁,内阁已居飘摇风雨之中;将欲召集议员,议员又在迢递云山之外。自惭无德,为众所弃,唯有束身司败,躬候判处。大可获赦罪于国人,亲可不贱辱于乡邦。药石之言,望其采纳。"函中云云,全暗指当时段内阁组织未成,府院已生意见,在京参、众两院议员,正群集北京云山别墅,谈恢复国会两院之条件也。或有劝元洪每月致赠若干金钱,元洪仍不允。故予《洪宪纪事诗》有"老成词客渭南家,赐坐龙团富贵花。青鸟不归朱户闭,茂陵春雨弄琵琶。"即咏此事。

  民国七年徐世昌任总统,樊山等又为贺表,以媚水竹村人,徐乃按月致送薪水。京师遍诵其贺函,且目为三朝元老。予友陈颂洛,搜集北京旧物之有关掌故者,曾在徐家获得樊山亲笔贺文,并媵以诗云:"明良元首焕文阶,会见兵戈底定来。四百余人齐署诺(两院议员四百余人),争扶赤日上金台。""南北车书要混同,泱泱东海表雄风。七年九月初三夜,露??珠月?弓。"曲尽颂扬之能事。

腊肠下酒著新书

  经重庆邹容路,巍然与杨沧白纪念堂并传者,渝革命元勋邹容也。容字幼丹,弱冠留学日本,立志革命。所著《革命军》一书,风行全国,为国内出版革命书籍之开路先锋。当予等入成城学校习陆军预备时,幼丹每日必来谈。予携新会腊肠多斤,课毕,围炉大谈排满,每人各谈一条,幼丹书之,书毕,幼丹则烘腊肠为寿。月余,所书寸余,腊肠亦尽。胡景伊、蔡锷、蒋百里,皆当时围炉立谈人也。松坡签其稿面曰"腊肠书"。予因获罪清廷,出陆军学校,居松本馆。一夜幼丹肩半只火腿来,属下女活火烹腿饮酒。予问:"腿从何来?"幼丹曰:"今日大快人意,予与某君同往湖北留学生监督姚昱处,彼抱姚而我剪其辫。持辫又往总监督汪大燮处,汪礼貌甚恭,且曰:'有人赠我东阳腿,以一肩奉送。'乃以姚昱辫发作火腿绳,肩之而归,食其半,今以半奉子,为我烹之。"问:"辫何在?"曰:"钉在留学生会馆柱上矣。"食腿饮酒,出《革命军》全稿读之曰:"予将署名'革命军马前卒邹容',回沪付印。我为马前卒,汝等有文章在书中者,皆马后卒也。"归沪。与章太炎、《苏报》馆主陈范,改良《苏报》,印行《革命军》,致酿成惊天动地之"苏报案"。章太炎、邹容拿禁英巡捕房狱,邹容瘐死狱中,太炎获免。当在监房时,予等往视,邹容曰:"革命军马后卒来矣。"大笑。太炎有狱中赠幼丹剪辫诗五律一首,载集中。"苏报案"有一趣闻,当时绰号"野鸡大王"之徐敬吾,每日在茶肆书会,兜售排满革命新书,发行《革命军》。两江总督端方,照会英总领事,拿获解宁。《申报》时评有曰:"擒贼擒王,一擒擒了个野鸡大王,两江大吏,可以高枕无忧矣。"端方见《申报》,以为太不雅观,密令不究。贺徐者曰:"野鸡大王,今日头插野鸡毛矣。"

述戢翼?生平

  前奉军总参谋长戢翼翘来谈数次,曰:"先兄元丞翼?,为留日学生最初第一人,发刊革命杂志最初第一人,亦为中山先生密派入长江运动革命之第一人。后经袁世凯驱逐回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抑郁以终,未睹辛亥革命盛事。吾兄与先兄共事甚多,予尚年幼,虽亲见之,未知其详。述先兄生平事迹,非兄莫属;否则首创内地革命,无人知有戢翼?其人者。幸祈吾兄详细叙述,俾列家传而昭信史,此翼翘所以报先兄,亦吾兄所以彰友朋之义也。予曰:"善,暂草长编偿汝志。"

  戢翼?,字元丞,湖北郧阳府房县人。陨阳为陨子国,古之上庸。房县属陨阳,山陬僻邑,清代二百年来,乡试未开科。史载帝在房州,其县则有关史乘,故房人自称其县曰房州。元丞生长是县。其尊人以军功叙守备,隶湖广总督督标标下。元丞随父居武昌,得与当地士大夫游,始识读书之法,颇有四方之志。

  会甲午中日战争,马关和议告成,两国互派公使,首派李经芳,后派裕庚。时外交人员少娴日本语言文字者,两国交涉,多以英语酬酢。观马关议和,李相国鸿章、日本内阁总理伊藤博文,辩论问答,俱用英文,刊为专书。翻译则李经芳、罗丰禄、伍廷芳也。两国既复邦交,来往须用日本文字,译员多用留日华侨,若辈焉知交涉,裕庚乃派其参随安徽吕某,来鄂招使馆练习学生。元丞应选,东京中国使署,特辟学堂,为教授翻译人材之用(李盛铎为驻日公使,书长对,首句曰:"斯堂培翻译人材",传为笑谈。盖当时留学外国,只习其语言文字,他无学问也)。元丞等乃为留学日本开山祖师,使馆学生学成者,湖北戢翼?、刘艺舟,安徽吕烈辉、吕烈煌,广东唐宝锷,江苏冯阅模等凡七八人。

  元丞提倡革命,宝锷考留学生,得翰林。(按:唐浚为候补道,有一趣对,脍炙人口。唐与海关道何秋辇书,必写"秋辈",面称亦然,辇、辈不分也。写盘察奸宄,必写"奸究",究、宄不别也。当时为作对联曰:"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究宄共盖,九九还将八八除。")刘艺舟以擅新戏,蜚声南北,余无建白。

  甲午战后,日人决策,提倡中日亲善,在中国设东亚文会,派子爵长冈护美,游说南北各省派遣文学生,习精神、物质各科学。陆军少将福岛安正,游说南北洋、湖北派遣陆军学生入日本士官。东京留学生日众,元丞遂领袖诸生,宣播革新、革命两种政派之说。时梁启超在横滨,发行《清议报》,倡保皇君主之说,元丞与雷奋、杨廷栋、杨荫杭等,设《译书汇编》于东京,为改革中国政学之说,尚未明言革命也。然阴与由伦敦归横滨兴中会首领孙逸仙先生声气呼应,协谋合作矣。

  会庚子事变,江、鄂不奉朝命,保皇、革命两党,各运动西南总督,宣布独立。中山先生先派人致书于两广总督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长江两督,始终抱不受命共保长江为主旨。保皇党人,多旧朝官,与张尤善。派人说刘坤一独立,不动;又派汪康年等说张之洞,不动。而保皇党唐才常,始有运用哥老会长江起事之举。哥老会多湖南籍,才常得以指挥。革命党在长江,则潜势力尚微。唐才常原为两湖书院肄业生,选浏阳拔贡,与谭嗣同为儿女姻亲,乃联合哥老,倡"富有票"。在唐颇有推翻满清之意,故屡言"保国非保皇,保中国不保大清"也。保皇党既倡推翻长江局面之议,以秦鼎彝力山在大通一带举事,才常则亲赴汉口。保皇党多官吏,而起义人才,不能不联合革命党及留学生。而中山先生同志如秦力山、吴禄贞、傅良弼等,皆膺推荐。戢元丞则不露头角,回鄂阴为指示革命党联合动作,与保皇党共同举事矣。

  "富有票"之役,保皇党为主体,负筹款之责,发动以唐才常为主办,狄楚青在上海督饷项。留学生属中山派,则湖北陆军学生吴禄贞、傅良弼,海军广东黎科,工科福建蔡承煜,而湖南拔贡毕永年、龚超等,皆两湖书院出身也。戢元丞由中山先生派往主持策应革命之负责人,元丞赍中山先生手函与予,以革命驱胡为宗旨,请同志勿为保皇伪说所诱惑。中山先生《旧德录·戚遇篇》曾云:"庚子之变,说江、鄂督独立不遂。唐才常、龚超等,以富有票名义,纠合长江哥老会党,在武汉举事。唐、龚皆两湖肄业生,与予同院,谚谓'秀才造反'是也。"一日,鄂留日学生戢翼?投刺来谈,手出孙先生亲函一通,谓吴禄贞言,鄂中友人,只刘问尧一人,可商大事(问尧为成禺原名)。今派戢元丞翼?回鄂,特修函请就商,亦因友及友之义。

  予问元丞:"唐佛尘之宗旨,究竟如何?虽曰外标保皇,实用保国;又宣言'保中国不保大清。'既标举皇上为题,又何以孙公与之结合派君迅来?"元丞曰:"佛尘已与孙公秘密结盟,用保皇会出面,利用军费耳。不然,秦力山、蔡承煜、黎科、傅良弼皆到,吴禄贞即来,皆孙公心腹也,能主张保皇乎?子无疑。"予与元丞,首谒洪山忠字五营统领黄忠浩,元丞说其响应。时张通典伯纯(张默君之父)在座,即止之曰:"汝幸在黄泽生处言之,在他处殆矣。此何等事,而随便商议乎?真洋学生也。"后保皇会知唐通孙,电上海截留其饷项,改期举事,事遂败。元丞临行曰:"予将以汝尽力情形,面呈先生。"予亦曰:"不久来日本,恕不复先生函。"(详见冯自由《中华民国前革命史》)

  唐才常等以汉口李慎德堂为总机关,前门临华界,其后为英租界。上海军饷不至,哥党哗然,唐、吴、傅等尚往来武汉之间。被捕前二日,食予家,前一日食元丞家,元丞送至江干,唐告改期。元丞曰:"事败矣,此等事差在毫发,今消息已宣传满城,宜早为之所。"元丞以改期未过江,翌晨李慎德堂全班被获,吴禄贞由三四丈高墙头跳落英租界,得逃。捕至总营务处,主者多南皮书院学堂门生,余则哥全龙头。张之洞颇欲从轻治罪,于荫霖为湖北巡抚,力主处以大辟,之洞忍气不敢争。总营务处姚锡光、文案陈树屏,主张只罪当场拿获者,余不究。而唐才常、傅良弼、黎科、蔡成煜,皆骈首于武昌大朝街天符庙前矣。

  元丞当夜走避湖南会馆梁焕彝处,翌日走予家,知追究从宽,先太夫人力促其潜离武汉。元歪使当日过江,早随唐、傅授首矣。(按:先太夫人七秩正寿,时功玖、居正、张知本等撰略曰:"庚子汉口之役,浏阳唐佛尘、潜江傅良弼,以谋改革事泄被害。太夫人闻之,语禺生曰:'市中所杀者,即昨饭于吾家者耶?'凄惋见于颜色。党人戢翼?走匿君所,太夫人曰:'戢翼?,尔奈何尚在此?吾家仆役众,乍见生人,保无因惊疑漏言,是不可久居,宜远去。'重助旅费,遣之逃。又虑门关询问严,有姚生者,具冠服为拜客状,元丞杂轿舆过军事盘查地,返家急行。")

  元丞、力山同返日本,创《国民报》,密与中山先生议,发布推倒满清大革命之宣言,是为第一次堂堂正正革命之文字。《国民报》势力,遂能支配长江内地,清廷无法禁售。戢元丞、秦力山、沈翔云、雷奋、杨廷栋等,皆有撰著。报中文有"妖姬侍宴,众仙同日咏霓裳;稚子候门,同是天涯零落客。"一联,为张之洞所圈点。又与沈翔云为留学生告张之洞书,责其残杀士类,劝其改革政治。致使张之洞召集名流驳复此书,张皇数月。

  予往东京,元丞安置与萱野长知同居左门町,力山等皆在焉。元丞利用日本女子贵族学校校长下田哥子资本,欲宣传改革文化于长江。孙先生亦壮其行,乃设作新社于上海。首刊其东语正规,日本文字解诸书,导中国人士能读日本书籍,沟通欧化,广译世界学术政治诸书,中国开明有大功焉。元丞遂为沪上革命党之交通重镇矣。

  清振贝子赴日,首携留学生陆宗舆以归,后曹汝霖、章宗祥、金邦平亦相继来北京,均有大用。而元老学生戢元丞,尚在上海,乃谋召其入京,此不经留学生考试,大加擢用之留学生也。元丞亦因革命陆军学生吴禄贞等,阴握兵权,办中山先生所赞同,乃入京主持而策画之。沈潜计算,非复以前之踔厉飞扬矣。间岛设大臣之议,改革法律之议,皆与其谋。赞成亲贵管兵,革党可领军队,运动引用党人。所谓党人,革党非保党,清廷固保、革不分也。唯袁世凯深知其意,一入军机,遂于光绪三十三年奏参戢翼?交通革命党,危害朝廷。廷谕:"戢介翼?着革职押解回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翌年,郁死武昌家中。其死状情形如何,弟翼翘,当能道之。予在海外,非目睹不敢言。今丛录其生平言行如此,皆予所知者。

  (禺按:袁世凯为军机大臣领外务部时,颇恶号日本通之外交大员,况元丞为革命党出身乎?戢案未发动前两月,先将前日本公使蔡钧驱逐回籍,谓其自命为外务部侍郎,在京招摇。有山东藩司尚其亨者,不知朝谕已发,陛见,尚向西太后力保蔡均为外交人才,堪大用。西太后睨之而笑。外间谓"尚其亨"宜改"尚其享",意谓"哀哉尚享"也。以上均前清光绪三十三年事。)

苏曼殊之哀史

  苏曼殊,字元瑛,幼随母河合氏,适岭南商人苏翁,时苏经商东瀛也。未几,苏翁归国,河合氏亦携曼殊同返广州,而大妇奇悍,遇河合氏尤为严酷。逾数年,苏翁病殁,河合氏不得于其大妇,只身复回日本,遗曼殊于苏翁之家,年仅十一二耳。托足慧龙寺中,祝发为僧,长老某,喜其慧,梵呗之余,课之读,并使其习英吉利文字。数年,学大进,中西文字,均斐然可观。初,苏翁在时,曾为曼殊定婚某氏,巨室也,女贤而才,自苏翁殁后,两家之消息隔绝矣。

  曼殊居寺数年,所往来者,惟一老媪之子,时为存问,盖媪曾为曼殊乳母,又受河合氏之恩惠最深也。曼殊年十五六,学成,辞寺长老东渡省母,苦乏资斧,随媪子贩花广州市中。方拟集资之日本。一日,过巨室侧,适婢购花,识曼殊,讶曰:"得非苏郎乎?何为至是耶?"阴唤女至,曼殊以笠自掩,且泣曰:"惨遭家变,吾已无意人世事矣。"并告以出家为僧及东渡省母之故,劝女另字名门,无以为念。女闻之亦为之泣下,誓曰:"是何说也,决守真以待君耳。"解所佩碧玉以赠,善沽之,当可东渡将母。曼殊遂以其碧玉易资赴日本,比还国,闻女以忧愁逝世。曼殊既悼女亡,复悲身世,怆感万端。时清末季,革命党人群集上海,曼殊客居觉生之家,与吾老友均县萧纫秋共据一室,自道其详,其所为《绛纱》等记,皆是时之所作也。作时伏枕急书,未数行,则已双泪承睫。尝欲将其事撰成长篇小说,共为百回,每回并附一图,图已绘成三十幅,托纫秋请孙先生资助印书之费。先生时正困穷,孙夫人倾箧出八十元赠之。曼殊持此二次东渡,卒未能将其书印行,惜哉!迨后卧病宝隆医院,致书广州胡展堂,另附一纸,为转交纫秋者,仅书一鸡心,旁缀一行,为"不要鸡心式"五字而已,众皆莫解所谓。萧嘿然久之,曰:"苏和尚(当时同人称曼殊语)殆将不起已,岂嘱予代购碧玉一块,携以见其地下未婚夫人乎?"即在市购方形碧玉一块,由徐季龙带沪。季龙抵岸,趋宝隆医院,则曼殊病已危殆。三日不饮食,暝目僵卧,若有所俟也。医院护士近前告之,并云广州萧某托带碧玉至矣。曼殊启目,强以手承玉,而使护士扶手以唇亲玉,欣然一笑而逝。

孙中山先生语录 练习演说之要点

  孙中山先生尝自述练习演说之法:一,练姿势。身登演说台,其所具风度姿态,即须使全场有肃穆起敬之心;开口讲演,举动格式,又须使听者有安静祥和之气。最忌轻佻作态,处处出于自然,有时词旨严重,唤起听众注意,却不可故作惊人模样。予(先生自称)少时研究演说,对镜练习,至无缺点为止。二,练语气。演说如作文然,以气为主,气贯则言之长短,声之高下皆宜。说至最重要处,掷地作金石声;至平衍时,恐听者有倦意,宜旁引故事,杂以谐语,提起全场之精神。谠言奇论,一归于正,始终贯串,不得支离,动荡排阖,急徐随事。予少时在美,聆名人演说,于某人独到之处,简练而揣摩之,积久,自然成为予一人之演说。

  先生又云:演说须笼罩全局。凡大演说会,有赞成者,亦必有反对者。登台眼观四座,有何党何派人,然后发言,庶不至离题。出言不慎,座中报以怪声,此演说家之大忌。必使赞成者理解清晰,异常欣慰;反对者据理折服,亦暗中点头;中立者喜其姿态言语,亦易为左袒。万不可作生气语,盛气凌人。予在华盛顿,见有议案本可照例通过,但某议员登场忽骂及他党,致招否决,此一例也。演说纲要,尽于此矣。诸君他日归国,有志于政治,即有需于演说,故为君等告之。

孙中山先生语录 宣传文字的运用

  先生云:宣传文字,贵能提纲挈领,词意愈简单,人愈明了,一切运动,无不成功。忆予在广州乡间,与人言反清复明,尚有不了解者,予即举示制钱正面之"某某通宝",问曰:"汝等识此字乎?"曰:"能识。"又举反面两满洲文示之,则曰:"不识。"乃历举满人入主中国奴视汉人之事告之,遂恍然于反清复明之大义。始知汉高祖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实简单明了,可定天下也。引起民群之信仰者,在事实不在理论。不观莎士比亚戏曲乎?罗马凯撒发表演说,民众归向凯撒,大呼杀布鲁特;及布鲁特继之演说,民众又归向布鲁特,大呼杀凯撒。民众之从违未定,在能举简单事实,参以证据,使群伦相信耳。今用排满口号,其简单明了,又远过于反清复明矣,故革命之进行甚速。至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立国之根本,中人以上能言之,大多数中下级民众,尚难尽解,不若"排满"口号,更易唤起群众。民国成立以来,民国不应有皇帝,民众一说即知,故反对帝制之说起,袁世凯八十三日而崩溃,此其明效大验也。

孙中山先生语录 谈民选议员

  孙先生曾谈民选议员制度曰:尝闻中国谐论,有某进士公见人读《史记》,问为何人所著,答曰:"太史公。"进士曰:"太史公是那科翰林?"又翻阅《史记》数篇,即曰不过尔尔。此种笑话,正与华盛顿议院议员所发议论,同一奇妙。美国合众国大总统称President,大公司、大农场首长亦称President。有南部某小州民选下议院议员,系农场出身,未入大都会。一日,在议会中正谈论合众国大总统之权限,此议员即发言曰:"合众国President权限,是否与我农场公司之President一样?农场公司President,遇紧要事可召集董事会,合众国President遇有要政,当然可以随时召开议会。"此语一出,全场哄笑。盖当时美国民选议员,竞选者多以金钱占胜利,结果乃有此学识谫陋之议员。故予主张民选议员,亦须先有考核,必择其人资望才能学识足以胜任,始投选票。因国家大政大法,固非富有金钱而毫无学识者所得参议也。

翠亨村获得珍贵史料

  孙中山先生生于中山县(原名香山)翠亨乡。予此次巡察到此,所得事件,有足供史料著录者,亦弥足珍贵也。

  中山县长孙乾,为先生之胞侄孙,予五十年来之通家子。其人精明强干,笃守礼节,治中山县颇有政事才。

  予四年前在重庆,题冯自由《革命逸史》三集,述及陈粹芬老太太,冯自由且为之注。抗战以来,粹芬老太太先居澳门,后由孙乾供养,今年高龄七十五矣。闻予至中山石岐,喜曰:"刘某,予四十余年未见面,今尚在人间耶?"予抵石岐,即往晋谒,述当年亡命情形。粹芬老太太慨然曰:"我未做饭与汝等吃,已四十八年矣。今日重逢,下午请吃饭。"于是大备盛筵,亲送孙陈粹芬红帖曰:"不似在以横滨街头买菜,而今请吃饭也有格式了。"

  午后前往,粹芬老太太已在门首欢迎曰:"我辈五十年来,各人都在,回忆当年亡命受苦,直一大梦耳,不可不留一纪念。"于是宾主共摄一影入座。老太太畅谈经过身世,甚多珍贵史料,足供搜采也。

  陈老太太为言革命时期惠州之役。香港李纪堂、梁慕光等商议在惠州起事,军械皆由海员公会海员秘密输运,经日本邮船与美国、高丽等邮船运来者最多,以横滨为居中策应,视情势如何,在横滨定行止。陈老太太任来往船只起落密件之责,故横滨邮船一到,老太太即往接船,以港方确实消息,转告密运枪械之海员。日本因妇女上下,毫未注意。及事败,梁慕光来横滨,盛称陈老太太英勇不已。老太太曰:"我当时传递书简,并不害怕,大家拼命做去,总有办法。"

  予此行,在孙家获睹先生所留金表一枚及金链一条,链头小印一颗。金表大如小蟹,有金盖可开阖,金盖面刻英文"Y.S.Sun"。盖先生伦敦蒙难归国,康德黎博士临行所赠物也。先生在横滨时,屡出以示人,今再见之,真革命史上传世之宝也。

  由石岐往澳门,历程三分之一,即为翠亨村。同行者为中山县长孙乾,秘书李以祉。路过隔田村,先生胞姊杨太夫人居此,年已八十七岁,起居如常。

  抵翠亨乡,乡四围层岚叠嶂,如圈椅,面临远岸唐家湾。唐家湾者,唐绍仪之故乡也。湾之口门,有金星岛耸立,为翠亨乡主峰之正照岸。唐绍仪于民初创办金星人寿保险公司,即以湾中之金星岛为名。据乡中父老言,先生先人所葬之地,即在翠亨乡之主峰。当时有江西堪舆家来乡卜地,主于先生家,先生之尊人为之供张饮食起居,并资助行李,礼遇弗衰;堪舆家甚德之,乃相得佳城以为报,云葬此者后人贵可为元首,名可齐圣人。予举以询诸孙乾,答云:"此属迷信之谈,但乡人固有此传说也。"

  翠亨村外,有洋楼二层,横房三开间,此即先生故居也。屋侧砖房两幢,为故陈兴汉家。兴汉死已数年,曾任京沪、粤汉路总办。先生殁后,两次易棺着衣,皆由兴汉任之,为孙氏数代邻人。孙乾指楼侧围屋曰:"先生降生于此。"予曰:"此屋在村外,距村尚远,何以建屋于此。"孙乾曰:"此有一段故事,屋建于光绪二十五、六年,时眉公(先生之兄)在檀香山西卢岛,经营畜牧糖榨种植,获大利,寄六万金回香山,托人在村间建屋一所。而先生于伦敦使馆蒙难之后,为清吏所不容。眉公虽未参与革命,来村建屋,乡人亦恐受拖累,故全村各姓,均拒而不纳。不得已,仍就村外荒远隙地,建筑屋宇,且声明字据,此屋与翠亨乡无关。村人多得眉公之惠,亦即安之。不知今日之下,全乡俱受其赐。翠亨乡纪念中学,宏大壮丽,为广州各校之冠。

  既抵澳门,晋谒卢太夫人,太夫人年八十三矣,和蔼康健,步履与少年人无异。其次女戴夫人,亦出见,时戴君恩赛适去香港,晤谈数语,即辞出。

  按:先生家世,长兄眉公,经营农商业于檀香山;眉公子曰孙昌,在旧金山医科大学毕业,先生在广州大元帅府,奉命收海军,为流弹所中阵亡。昌有二子,长曰孙满,现任士敏土厂总理;次孙乾,即今之中山县长。乾卒业日本士官学校,再赴义大利习陆空军,抗战时任闽军副总司令,今治中山,颇著政绩,此眉公世系也。先生生孙哲生科;长女嫒,年未及笄,早卒;次女婉,适戴君恩赛。戴君曾留学美国,得博士学位,后任梧州关监督,巴西公使,今与夫人同居澳门,并侍卢太夫人。卢太夫人云,在澳门居处甚适,可常与平民亲友晤言,颇足娱晚景也。

纪伍老博士

  予居广州大总统府,日夕与伍老博士(廷芳)接谈,今举其遗言遗事,逐条记之。

  老博士曰:"予往英国伦敦,习法律。何启字沃生,亦先在伦敦习法律,皆得大律师学位。予娶沃生之妹,梯云亦娶沃生长女,我与沃生为两代郎舅。沃生娶英国下议院议员女,归香港,未几病殁。沃生哀之,建医院,为丧耦纪念,附设学校。孙中山、陈少白等,皆卒业于此医学校,亦排满革命中华民国建议发祥之地。予还香港,业律师。沃生为律师,兼港绅,领华民政务司事。沃生之友胡礼垣,最善中文,同发表《驳张之洞<劝学篇>书》后,传诵一时。沃生又与陈少白等著《盛世危言》,中山先生曾参以己意。孙先生与陈少白来沪,将此稿售于粤人上海招商局总办郑观应,由观应出名刊行,售价二万金。《盛世危言》全部最后一篇,则孙先生与陈少白所补录也。孙先生携此两万金,草就《上北洋大臣李鸿章书》,未果行。予在港,理律师事,皆未与闻。沃生则颇有兴味,然始终未作清朝之官,此沃生高尚过人处。沃生死矣,其手创之亚理士医院学堂,即藉此以纪念其英国夫人者,得学生如孙中山、尤烈、陈少白等,皆为建造中华民国之伟人,亦足慰沃生之志愿矣。"

  伍博士又语予以英国大律师之制,谓:"中国各城区法律家悬牌办案者,多称大律师,实未明来历。英国律师制度与美国不同,英国大律师(Barrister)出庭辩论大案件。其在大律师下之律师,则为办案事务律师(Solicictor)。大律师出庭,法官甚惮之,大律师由'吧'(Bar)出身,故名望甚尊。英国之'吧'有四,以'哥伦比亚吧'、'林沁吧'为最著,伍博士与沃生,即由此两'吧'出身者也。中国人在英伦敦习法律,出身于'吧'者尚有二人,一为丁榕,一为刁作谦。由'吧'出身,所以可贵,因习法律得大学学位后入'吧','吧'中皆伦敦最高地位,最有学术德望之人,每日在'吧'中会议进餐,不仅授予新入'吧'者以种种学识,且每餐必会谈其有用之经验。'吧'期凡四年,如'吧'期已满,餐数不满四年者,逐日计算,须足四年在'吧'中进餐之数,方能出'吧',称大律师。罗文幹在'吧'只住餐半年即离去,放弃大律师名位。伍博士口述此节时,伍朝枢在旁,即曰:'我在"吧"中进餐,历时只三个月耳。'"

  伍老博士又为予言:"在香港业律师时,薛叔耘福成方出使欧洲,邀之同往,博士以用度不敷辞。郭筠仙嵩焘、曾小侯纪泽,均望博士随使出洋,感其意未允。后李鸿章因中日之役,往马关议和,博士与罗丰禄、李经芳随行,英文和约,皆经三人之手。后北京议修正法律,沈家本刻意邀聘,谓博士为中国老于英国法律之唯一人物,乃出而仕矣。"

  今再述伍老出使美国公使任内轶事:当美国修贯通东西大陆铁路,开发太平洋沿岸各省时,募集广东华工数十万,铁路成,华工多不愿回国。欧洲移民,蜂拥入美,嫉华工资贱而夺其利,由合众国上下两院议决,禁止华人入境。所谓华人入境条例,只官、商、教、游、读五项华人所持护照入美,华工一概禁绝,除华人土生可注册为美籍民外,亚洲人种,皆不得入美籍。其用意以为华工老者死,壮者一人不得来,不待禁而数十年后自绝迹矣。伍老博士为驻美公使时,正值《禁止华工条例》与中国政府订约期满,由美议院提出,照前约续行,无大修改,伍老博士以公文争驳最力。议院开会议,表决禁止华工案,博士坐议会骑楼公使席上旁听,小有争执,大多数一致表决,仍继续前约,对华工入境案,无用修正。博士乃由骑楼座上,起而演说,痛斥美议院议员,无人道、无法理,有如英殖民初来美大陆之放牛儿。根据外交,根据法律,谓如此议员,违背耶稣,违背华盛顿平等民主之遗教遗训,演说至一小时。当起立陈词时,有议员发言,制止中国公使,谓议院旁听席规则,不准发言,扰乱会场。伍氏身为外交官,精通法律,是故意滋扰,请议长令其退席扶出。老博士闻言,仍旁若无人,演说不止。又有议员起立曰:"让此老毕其辞。"伍老演说毕,有议员起而答复曰:"伍老真有外交才能,第一流人物也,惜汝生于中国,不能发挥所长,可惜。予问老博士:当日明知干犯议院规则,何以为此?"曰:"予当时愤极,不以人类视若辈矣。"

  墨西哥欲仿效美国与中国签定外人入境条例,禁止华工入境,由墨国议院提出。伍老博士亲赴墨国都城,与墨政府办理此案,起交涉上之大冲突。墨外交部长强硬无礼,伍老博士大怒,击桌起立曰:"下旗回国,再电中国政府调兵船来,与汝等周旋。"墨西哥政府乃请美国国务卿兰生,出面调停。当伍老博士在墨国会议击桌时,电报传达美国,各报纸皆用大字刊载其事,并加插画,绘伍老博士发怒状;又画一中国巡洋舰向墨西哥海湾直驶。此交涉案经美国务卿调停,墨国乃屈服不议。伍老博士行抵美国,卜技利学生欢迎,问老博士曰:"中国兵船何在?"曰:"予知墨国政府昧于中国情形,故毅然为此言。"又问曰:"老博士何毅然敢言绝交?"曰:"在华盛顿出发赴墨时,美国务卿与予最善,予与彼密谈,如在墨西哥交涉决裂,彼已应允负责调停矣。"

  今再述伍老博士入民国遗事:当辛亥年,老博士离北京南旋。武昌起义,大都督黎元洪通电各省都督,联名推举伍廷芳为中华民国驻沪全权代表。当时各领事来往公函,皆称中华民国为ChineseRepublic;老博士曰:"此意甚狭,谓'中国之共和',即共和为中国局部也。宜用共和之中国RepublicofCfhina,其义甚广,谓共和属于全中国也。"乃以公函照会各领事,此英文定名,实为五族共和之朕兆。

  袁世凯取消帝制,孙大总统由日本归沪,国会议员及中国名流,欢迎于霞飞路之尚贤堂。老博士与唐少川几至用武,经孙先生调解,唐少川先走,愤怒始息。是时法国内阁总理又将抵沪,彼原赞助民国党人者,沪上名人设宴招待。少川谓伍老宅极宏大,可容多人,伍老却之;少川谓伍老家有多财,何吝假座?况不需老者出餐费也。时伍老自外国归,港、沪大治房产,人多讥其发洋财,正中伍老所忌。乃离座骂少川曰:"我生你都生得出,乃说话讥诮我,在大庭广众中。"孙先生叉手隔之,亟送伍老登车回家。

  黎元洪继袁世凯任为中华民国大总统,任命唐绍仪为外交总长。段祺瑞派不愿唐来,故少川行抵天津,段派用奇计,使唐不得入京,阴联北洋有权威将军反对,事涉恐吓。以少川为北洋最老前辈,段不能制也,乃改任伍廷芳为外交总长。当时府院交恶,党人部长与议院、总统府人员,联合谋倒段,乃免内务总长孙洪伊,以谢段派。及议院阻搁对德参战案,督军团不遂解散国会之密谋,伍博士实有大力。于是免段祺瑞内阁总理职,张勋入京,黎元洪走入交民巷,而复辟之乱作矣。先是段既免职,特任李经羲为国务总理,李察时局不利,辞谢。而督军团既与中央脱离关系,元洪颇自危,乃召张勋入京,共商国事,实则徐世昌函黎画策。六月七日,张率兵由徐州北上,先派兵入京,电陈调停条件,限期解散国会,黎惧,允之。但总统下令,须国务总理副署。伍博士以生死争曰:欲我副署,先取我头去。黎无奈,免伍职,以步军统领江朝宗代理国务总理;七月十二日,即以江副署之命令,解散国会。江朝宗得代理国务总理令,匆遽乘车往外交大楼伍老博士住所,索国务总理印章。伍不见。江朝宗立门外不去,大呼:江朝宗代理国务总理,奉大总统特任也,请伍老先生交印章于江朝宗。伍乃派人告江曰:"请你回去,着人送来。"江曰:"不给印章,死也不走。"伍告家人曰:"都不要理他,看他在门外站到几时。"江欲排闼而入,门锁。多人在外阻拦,亘二三时,不得入室,叫闹皆不理。江无法,丧气垂头,走下大楼,回家领兵。不一小时,江统率步军统领衙门兵士多人,金鼓齐备,不着军服者亦有数十人,军人在楼下围绕,便服者随朝宗登楼,伍仍闭门不理。朝宗大呼:请伍老先生交出国务总理印章来。便服群亦狂呼,楼下兵士大吹大擂,狂呼不止,继以枪声,伍仍闭门不理。时已入夜,朝宗无法,号令从人,嘈杂不息。窥伍仍无动静,乃在大楼附近纵火,光焰熊熊,众人叩伍老之门,大呼曰:火烧近大楼矣。伍老知火尚远,不答;江计无所施。终夜无片刻不轰闹,伍老亦不能成寐,倦矣。伍朝枢谓其父曰:"江朝宗非得印章不可,不副署解散国会令,足对得住中华民国与黎总统,不如与之。"伍老乃令朝枢掷印章于门外曰:"汝可盖印作大官。"朝宗倒地拾印,发布解散国会令。张勋入京复辟,伍老博士乃由铁路循道返上海。

  孙总理率海军南下广州护法,邀伍老同行,派郭泰祺追随之,因郭之信用,能左右老博士。海军人员,对伍信仰甚深,即程璧光亦唯伍命是从。海军七十万元开拔费,即伍老手订,命郭泰祺袖现款往交者。粤人闻老博士来,表示热烈欢迎。故护法之役,伍老博士实孙大元帅擎天之柱石,不副署解散国会令,全中国皆尊崇此老也。大元帅督师韶关,伍以外交总长代行大元帅职权,移居元帅府。予时任大元帅宣传局主任,故能日夕闻伍老之言论。及元帅府大火,伍老几被祸,由师长邓铿等营救返寓,震惊患病,至于不起。伍老殁,主持调解无人,大元帅之困难日多矣。当岑春煊由陆荣廷之招,行七总裁制,孙大元帅退居上海,著孙文学说、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诸书,伍老处置一切,颇有助于大元帅。及粤军击走广西兵回粤,伍老出全力以助大元帅,殁于广州,可谓始终不渝。护法一役,伍老博士可谓幕中之主角。予于斯役亦始终其事,综举原委,来者其勿忘乎。

  老博士曾语予云:"今告汝办外交之密诀。精通外国语,而词锋犀利者,此演说宣传家之事,非外交家之事。外交官与外交家有别,外交有外交政策,有外交辞令,非专以精通外国语见长也。英国占中国外交第一位,其公使多未习华语者,是在政策,不在言语;能以言语运用政策,更上乘矣。旨哉曾纪泽之言曰:'予通英文,但办外交必用通译,彼有所问,我已安排答复,译者辞毕,我准备有时间,如我所说有语病,为人所诘,我即诿诸通译者之误解,再修正告之,通译在外交政策上,生极大妙用。'云云。西人皆知予英语纯练,直接与我谈判,必用通译,未免做作,故予以聋为准备,易于谈判。易者应答如响,棘手者则侧耳沉吟,他人之外交以口,我则以耳。外交辞令,谨慎发言,斯为上品。对与国然,处世亦何独不然。惟口兴戎,此洪文卿所以喜译元史,而失地千里也。"

  老博士平生有三大得意之笔:一为中华民国对外签字,是伍老一手写出;一为黎元洪解散国会命令,宁死不副署;一为孙大总统南下护法,伍老为主张最力,指挥各方之人。如有人向之赞扬此三事,必眉飞色舞。在沪护法议员,一日向伍老商领费用,多人与谈,伍老答问,不知所云。推予往谈,先极力颂伍老三种得意事,虽细语如丝,而酬答无遗。再提发款,曰:"从前不副署,今可一笔签出中华民国矣。"伍老闻言欣然,即签出支票。伍朝枢隔座遥指曰:"这个坏东西,这个坏东西。"知予投其所好也。

民元北京兵变内幕

  辛亥革命,南北在沪议和,伍廷芳代表南京,唐绍仪代表北京(唐来上海,尚用唐绍诒名,唐在美为钦派特使,避溥仪讳,电奏清廷,易"仪"为"诒",民国成立,议和代表签字后,始复原名)。南京临时参议院,先议定都南京,翻案决定都北京,再翻案决定都南京,又再翻案定都北京。都城决定,一致请袁大总统来南京就职。是时南方代表蔡元培、王正廷(代表武昌)、汪精卫、宋教仁等,与唐绍仪同入北京,迎大总统南下。

  代表抵北京,要求由正阳门正门入城(清俗:正阳正门非大婚及移梓宫不开,平时由左右两门出入,开则不利)。许之。在京以东城贵胄学校为代表驻节地,始终请大总统南下。袁氏不愿南来就职,乃密令部下,造成兵变,围吓南来诸使。蔡元培等乃连电临时政府及参议院,略谓:"北京兵变,外人极为激昂,日本已派多兵入京,设再有此等事发生,外人自由行动,恐不可免。元培睹此情形,集议以为速建统一政府,为今日最要问题,余尽可研究,以定大局。"参议院允袁在北京就总统职。三月十日,袁乃在北京就职,电南京参议院宣誓,所牺牲者京、津、保无辜之人民兵士耳。当时参议院议"定都"事,或主南京,域主北京;武昌派(予时为鄂代表)则调和两派之间。上海各机关报主张,亦分两派。当时议举袁为总统,参议院即商箝制袁之政策,故有定都南京之议,不得已又有南下就职之议,其策因兵变失败;又改约法大总统制而为国务总理制。其后纷争无已时,皆总统制,内阁总理制阶之厉也。

  唐少川告予曰:"当时兵变发生,南代表束手无策,促予黎明访袁。予坐门侧,袁则当门而坐,曹锟戎装革履,推门而入,见袁请一安。曰:'报告大总统,昨夜奉大总统密令,兵变之事,已办到矣。'侧身见予,亦清一安。袁曰:'胡说,滚出去。'予始知大总统下令之谣不诬。后查兵变始末,其策建于段芝贵。初欲扩大拥袁为陈桥之变。后见南方军势尚盛,内有冯国璋之禁卫军不合作,乃缩小范围,令曹锟第三镇中密派一营哗变,藉以恐吓南代表。不知一发不可收拾,京中变兵,经禁卫军镇压击散,冯国璋恐兵变危及西宫,故全军出击,未几京、津、保全告变矣。曹锟为段芝贵所绐,愤极回天津原籍,因此密令由段芝贵黑夜亲手交曹也。曹归津,袁乃派人赍金佛十二尊赐曹锟,段芝贵亲往说之,始来京。"

  民国五年,袁世凯取消帝制,仍为中华民国大总统,讨袁各省,电文激烈。少川曰:"兵变之事又来矣,乃以个人名义电袁云:'当以人民生命为重,不能仍用兵变之术,用亦无益,今日非民元时局也。'"电文载沪上各报。

  禺按:《梁燕孙年谱》所载,与唐说相出入。原文云:"元年三月二十九日北京兵变,津保继之。外传是役段某指使,疑莫能明,惟变兵实有围吓南使住所情势,当不无政治意味。先是清廷大计久不决,袁乃召曹锟所统之第三镇入京,以资控制,至是乃有一部分告变,袁之卫队亦加入焉。姜桂题之毅军,则为弹压兵变者,其所住通州之一部,亦旋变。"北京兵变,虽曰段谋,不能说袁不知,袁术如此,军纪从此败坏矣。无怪张之洞评袁,不但有术,且多术矣。袁创此术,部下多效之,王占元部下之武昌兵变,兵士整队掳掠;某军武穴兵变,官长捧令劫夺。用术一时,流毒甚远,深可慨也!

新华宫秘密外交 德皇亲笔书函

  民国元年,德皇威廉第二密派要人来谒袁世凯,先由我国驻柏林公使密电袁,谓:德愿尽其财力、物力,赞助中华民国建设事业,结东方新起大国之好友,事前勿令英、日两邦探知。德要人来京,由驻北京德公使偕谒世凯,呈递德皇亲书密函。并称:"如以德皇建议为然,请即密派极亲信重要之人,赴德答聘,德皇当竭诚密商,助定大计。"未几,世凯密遣其子克定往德,谒威廉第二,赍世凯亲笔长函报聘

新华宫秘密外交 便殿赐宴

  德皇赐宴便殿,密谈数次,力陈中国非帝制不能图强。其言曰:"中国东邻日本,奉天皇为神权;西接英、俄,亦以帝国为宰制。中国地广人众,位于日、英、俄间,能远师合众美国乎?美亦不能渡重洋,为中华民国之强助也。方今民国初肇,执政皆帝制时代旧人;革命份子,势力甚脆弱。挟大总统之威权,一变中华民国为帝国皇帝,亦英、日、俄各帝国所愿。我德誓以全力赞助其经营,财政器械,由德国为无条件之供给,中国当信予能履行诺言。"

  威廉又亲为密函,授克定携归,函中皆与克定面谈之事(德皇亲笔函,当英使朱尔典主张帝制时,蔡廷干为幕中主干,世凯检示廷干,廷干有求于伍光建,将函中大意,转告光建)。世凯得报书,大动。克定毅然主张,恃有强援为后盾也。

新华宫秘密外交 军官竞蓄威廉须

  欧洲大战起,德国挟疾风扫落叶之势,扁头将军米勒,大胜于东战场,奄有罗马尼亚及巴尔干诸国。元帅兴登堡,大胜于西战场,雄据英法海峡诸国,雄风一世,威震世界。世凯乃一切师承德制。其练兵也,军中步法,令改用德御林军步伐。其训将也,选将皆用留德陆军学生。其选制服也,先由家庭改革,诸子皆着德国亲王陆军制服,照相颁示。其教子也,圈出荫昌为诸子德语教师。其每日呈进居仁日览,亦译奉《德皇威廉本纪》一纸。乃至于蓄须,府中文武军官,咸模仿世凯嗜好,蓄威廉二世八字牛角须。醉心德制,无所不至,心感德皇助成帝制也。

新华宫秘密外交 朱尔典单刀直入

  英使朱尔典探知德国赞成作帝,亟与袁老友莫理逊说袁,英亦极赞成帝制,不必舍近图远,袁乃转与英谋。民国三年五月一日公布新约法,特任徐世昌为国务卿,设政事堂,六月设参政院,即为预备帝制张本。八月六日,接各国宣战公文,公布局外中立,世凯始悟德皇诺言,力未能助。英使朱尔典,乃单刀直入,谋以英国包办中国帝制。但德皇诺言,未获根据,世凯真意,亦未表现。乃以德人组织秘密团体,称"巩卫团",实行破坏中国中立阴谋,先使日、法、俄三国大使之事,入告世凯。朱尔典单独入见,详谈中立事件,藉窥世凯对德意旨,兼占世凯是否决心称帝,实行德皇之劝告。又以收复青岛为辞,告梁燕孙转呈世凯曰:"英日联盟,日必助英,德国所属之青岛,中国不自取,必有人起而代取之者,即日本是也。不如趁日本未动兵之前,与英立密约,英居其名,中国居其实,即日与德使商谈。一面派兵团守青岛,使日本不能藉辞联盟出兵,无所措手,此上策也。"袁谓:"我国既宣布中立,忽又出兵,将启外交纷扰,生日本疑忌。"始终不以燕孙述朱尔典言为然。且曰:"欧洲战事,胜负未知,我又何必开罪于德国,德国亦中国良友。"朱尔典始信德皇劝告世凯称帝之消息为不谬。

新华宫秘密外交 重赂买得君主论

  张仲仁曾告予曰:"帝制创议,始于德,而阴嗾于英。当时英、德争外交上之活动,日本愤妒,乃以二十一条提出,谋独揽东亚之外交。其后则英、日两国各施争中国帝制权之纵横术,东西洋君主国家,咸来赞助中国,由共和而回复帝制。蔡廷干与英国莫理逊最善,莫理逊为驻中国有权威之外交家,殆数十年。项城最与莫理逊善,凡与英使密谋,皆由莫、蔡二人往来,交袁之老友朱尔典,蔡廷干实为两方最重要之人。古德诺之君主论,有贺长雄之帝室典范,皆莫理逊、蔡廷干在英使馆画策,由廷干谋商周自齐,以重赂行之。英国反谓项城帝制,由美国大学有名博士、日本权威有名外交学者,著书立论,怂恿而成,英国独处于劝告之例。自以为世界与中国人皆可欺骗,不知日本攻英政策,由反对而赞成,由赞成而反对,虽老练险狠如朱尔典,亦莫如之何也。"

新华宫秘密外交 朱尔典谈话纪录

  伍昭?先生曰:"莫理逊、蔡廷干二人,屡次访予,意欲予襄助整理总统府英使馆双方秘密文件。两人皆至好,又信予英汉文翻译文件能惬当也。予问:'袁世凯与朱尔典如何商谈?关于帝制,袁本人主见,至何阶段?英使赞助,是否坚决?请详以告我,方能代君等执笔。'莫、蔡乃各出英汉文谈话纪录一纸,蔡曰:'此为英使首次与袁揭幕长谈,得袁之表示。'此问答语,梁燕孙亦曾见其珍密。"

  其谈话纪录云(禺按:此纪录,《梁燕孙年谱》所载,大意皆同,文字较善,故汉文从《年谱》所录):

  朱使问:君主立宪实行之日当不远矣?

  大总统答曰:近年来各省将军、巡按使暨文武各官,皆言非君主立宪,不能巩固国基;至于今日,全国赞助,予惟有顺从民意。

  朱曰:若国中无内乱,则随时可以实行,此系中国内政,他人不能干涉。

  大总统曰:内乱不能决其无,但不至扩大,予可担保治安之责。惟对外问题,殊为焦虑,不知东邻如何举动。内地治安,可保无虞;至东三省及蒙古,实难逆料。该处日人甚多,倘有日人被杀,不论华人为首犯,日人为首犯,日人即可乘此造出机会,此不能不虑者。

  朱曰:日本劝告,或系照例文章,至于乘时取利,似亦难言。

  大总统曰:大隈伯对我驻日公使言,关于君主立宪事,请袁大总统放心去做,日本甚愿帮忙一切。由此观之,即于表面上日本似不再行渔翁政策,君主民主,本视民意而从违。若仍行共和政体,大总统任满,可以休息养老;若君主政体,则责任太重,恐非我力所能胜。

  朱曰:查现在各国,不论君主民主,无有如大总统权之重且大者。英皇之权无论矣,即德皇、日皇、美国大总统,皆不及也。

  大总统曰:贵公使此论,颇合情理,余处现时地位,百分责任,自担八十分,而各部共担二十分,按理而论,各部应担八十分,乃为公允。

  朱曰:若他人担如此重任,眠食俱废矣。

  总统曰:余思自为皇帝,不过若干年,惟与我子孙甚有关系。中国历史,王子王孙,年深日久,无有不弱之理,是亦可虑。

  朱曰: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虑及百年以后之事。若能善立家法,令其多得学问阅历,则王子亦兴,平民子弟亦兴;若弃家法学问,则又何从而兴乎?

  大总统曰:当日提创共和者,不知共和为何物,今日主张君主,亦不知君主为何物。多数人民,不过有汉、唐、明、清之专制君主,印于脑中;其或百中有一,知日本之君主;其或百中有一,知德国之联邦;至于特色立宪君主,固未尝梦想到也。

  朱曰:共和政体,华人未尝研究,君主政体,或稍知之。当辛亥革命之日,华民醉心共和,以此口号,推翻满清。是时大总统以为君主立宪,近于中国人民理想,尔典与美使嘉乐恒,亦曾主张君主立宪,即前驻京美使柔克义,亦屡言之。南北讨论之时,唐绍仪因一时之感动,未察国家万年之计,主持共和,不可谓非失策也。

新华宫秘密外交 如何处置东邻

  伍先生见此纪录,又问蔡曰:"自此谈话决策已定,此后尚有何说?"蔡曰:"英使又谓:'闻德皇威廉第二曾有亲笔长函劝告大总统,中国民主改行帝制,德愿竭其财力、物力,全力赞助,有诸?大总统既以诚意决行帝制告我,当可请问。'袁曰:'德皇确有此函,来往劝助,但今日欧洲大战,安能远越重洋?青岛且不保,岂可问中国之事。德意虽好,实成泡影。'朱使曰:'大总统既言无隐蔽,尔典为大总统数十年老友,自应尽其所能。凡德国所赞助者,英当尽全力为之'。袁曰:'老友和贵公使诺言,予所诚感,但处置东邻之事如何?'朱使曰:'日本对中国,必不放松,器小易盈,容易打发;日本所要求者,愿大总统据实无隐,随时告尔典,敬献对付之方。'"(禺按:此语为英使偷卖《二十一条》真迹条约张本。)

新华宫秘密外交 老友不拘形迹

  英使一日见袁曰:"明岁登极,尔典虽为大总统老友,再不能随意出入,抱膝谈话,进退必循国家礼节。老友资格,自当降下。"袁曰:"予与贵使数十年交情,前清以来,赖贵使支持予者多年,一旦正位,尤赖贵国赞助。贵使为予故人,有何形迹之可言?往来笑谈,当如常耳。"(《洪宪纪事诗》云:"多年老友馆红毛,前席虚谈旧国交。书就镂金青蚓字,紫髯碧眼话同袍。")

新华宫秘密外交 日本二十一条要求

  日本深知英国主张袁世凯帝制,密商条件,而屏日本不与闻。时因青岛未下,默察情形,暗为对付。至民国三年十一月七日占领青岛后,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即奉召回国,日外相加藤高明授以训令,命再来华,向中国政府提出要求。十二月十五日,日置益抵北京,时中国政府正向日使声明取消山东战区交涉,日置益以新归任为辞。四年一月十八日入见,偕参赞小幡、书记官高尾,即将二十一条要求说帖,面递袁世凯。声称:"日本政府对大总统表示诚意,愿将多年悬案和衷解决。兹奉政府命令,面递条款,愿大总统赐以接受,迅速商议解决,并守秘密,实为两国之幸。"袁接阅后云:"容详细考虑,再由外交部答复。"照例外交公文,由外长呈递,今舍外部而直接总统,盖日本对袁与英使,作示威打击也。

  梁燕孙曰:"日本因欧战方酣,列强未遑他顾,乃以东亚主人自命,欲乘机得志于中国。袁氐有帝制自为之心,不理日本,阴倚英国为外援,日本能甘心乎?况日本自朝鲜一役,仇视袁氏,一旦投英怀抱,更不利于日本,故蓄意推倒袁氏,更驱除英国势力。于是对冯国璋,对段祺瑞,对张勋及其他有力方面,多有运动接洽。直截了当,更进一步对袁提出《二十一条》,无论允与不允,将逼袁于无可回旋之地。袁之失败,半由于此。英之独揽,亦为失策。世谓袁与日本妥协,提出《二十一条》,实先后因果倒置。日本对袁,盖先推倒而后妥协,再由妥协而推倒。皆英、日两国争夺忌妒,乃以《二十一条》为杀去杀来之兵器也。"

  袁接《二十一条》,当晚召集外交部长孙宝琦、次长曹汝霖及梁士诒重要人等密议。袁亲将条文用朱笔逐条圈出,并对第五项特加批注云:"各条内多有干涉内政侵犯主权之处,实难开议。"梁燕孙则谓:"外国公使直接向元首交涉,实开外交恶例,且关系国家存亡,请外交当局注意。"二十七日,即有任陆徵祥外交总长之命,曹汝霖仍任旧职,专办《二十一条》交涉也。

  唐少川曰:"英使朱尔典语予,日置益所呈递之《二十一条》要求,尚有附件,皆恐吓之词。其《二十一条》所用公文程式纸,其上均印有极精之无畏舰及机关枪之水印文。英使何能见及原文全纸?又何能知有附件,想系句克明等由袁书房机密铁柜中偷出,送英使馆摄成照片。"《梁士诒年谱》所载某国公使,即英国公使也。《年谱》云:"据某外国公使言:日置益面递二十一条件时,曾谓'中国国民党与日政府外有力日人,有密切关系,除非中国政府给以友谊证明,日本政府直不能阻止此辈之扰乱中国。'又谓:'日本人民类皆反对袁总统,彼等相信,总统为有力之排日者,其政府亦采远交近攻之政策。总统如接受此种要求,日本人民将感觉友好,政府从此对袁总统亦能遇事相助。'袁总统始终默然不答。"上述两项大意,表示袁世凯称帝,一切日本均能赞助,不必远求英国也。证以《年谱》,唐少川之言不谬。

  四年一月十八日日本二十一条要求之提出,其作用:(一)乘欧洲大战独霸中国利益。(二)包揽袁氏帝制权,扫除英国之独占。中国乃任陆徵祥为外交总长,办此交涉。二月二日,开第一次会议于外交部,逐条讨论。第一号第一条修正案,日使拒不接受。五日,开第二次会议,发表全案意见。第一、二号允议大体,三、四、五号不议。九日提出修正案,十二日日使允收受。二十二日,开第三次会议,讨论第一号各条,声明换文,不将山东沿海土地岛屿让租外国。二十五日,开第四次会议,谈判第一号三、四条,第二号前文关于东内蒙古及南满优越地位,无结果。二十八日,开第五次会议,第一号三、四条未定案,第二号关于东蒙、南满,讨论无结果。三月三日,开第六次会议,第一号第四款议定,第三款后议,第三号前文后议,旅大满铁大致解决,安奉路问题无结果。六日,开第七次会议,安奉路让步,东蒙、南满杂居无结果。九日,开第八次会议,南满、安奉问题全让步,其他各条均大让步,为开议来第一重要会议。

  十三日续开正式会议,旅大租借,南满、安奉均展期九十九年。南满原合同作废,完全同意。十六日,第十一次会议,中国允许南满、东蒙铁路日本有优先借款权。十七日,日置益坠马,会议停顿。十九日,在日使馆开第十三次会议,吉长铁路借款合同决定。二十七日双方会议,中国提三次修正案。四月一日,中国提第四次修正案,再提杂居第五次修正案。十日,开第二十一次会议,第五号中福建一款,中国允诺另行声明,其他各款,坚持不议。十五日,开二十三次会议,日使提东蒙,中国谓不能与南满并论。十七日,开第二十四次会议,日使迫议东蒙,中国坚持前议,日使宣布,候政府训令,会议因此中止。

  二十六日,日使复请会议,提出最后修正案二十四款条件,称中国如完全承认二十四款,胶州湾一带地,交还中国。五月一日,中国提出答复日本最后修正案,此案经袁朱批修正。日本经元老会议,将第五号再行让步,决定第五号中之福建问题,日本须贯彻主张,其余均俟日后协议。遂于七日令日使向中国提出最后通牒,限五月九日午后六时为止,为满意之答复。如到期不答,则日本将执行必要手段。小幡电话外交部,对此次通牒,只需答复诺否,不必为长文辩论。

  袁乃召集黎元洪以下要人,承认通牒。其发言要点:(一)今日本最后通牒,将第五号撤回不议;凡侵及主权及自居优越地位各条,亦经力争修改;并正式声明,将来胶州湾交还中国;其在南满内地,虽有居住权,但需服从我法令及课税;比初案挽回已多,尚能保全主权内政及各国成约。(二)旅大、安奉、南满之展期,损失虽巨,实难以兵戎相见。英使关怀中国,劝告忍辱。埋头十年,再与日本相见,奇耻大辱,言之痛心云云。

  九日,日本复文来,称:中国政府准日本政府最后通牒一件,附交解释七条,第五号五项容日后协商,第一二三四号各项,及第五项福建问题,以公文互换之件,悬案就此解决,两国亲善,益加巩固,从速签字。此一段交涉,遂告结束。

  当《二十一条》双方提修正案时,袁世凯早密派顾问有贺长雄,携秘密条件往日本,与大隈首相及元老商谈。所谓密件,即以第五号各条款为帝制之交换品也。故北京会议,为公开之仪式,佯示紧张,掩世人耳目,所争事件,皆可告人。而其暗中交涉重心,实在东京。据驻日使馆档案,四月六日,有贺电总统府曾彝进曰:"松方意欲履行'秘密一事',而以谈判未结,有所不便,极盼适当机会发生。"又四月十日前,日本若欲加以强制手段,元老必制止之。观电中"秘密一事",可知有贺运动元老,系有条件,是何秘密,尚未暴露。四月十日又来电云:"有贺奔走松方,阻止缓发军队,与山县各元老协商,知感大总统盛意。"四月二十一日电则云:"日本各元老与政府协议让步办法,五号各条,只留会议纪录,不强要求。"按:此电所述密定让步内容,与最后通牒大致吻合,可见第五号之放弃,已由密件决定。有贺另携密件,确有来历可以证明,袁乃电嘉有贺。自四月十七日会议停顿,实在东京磋商密件。

  二十六日,日使复请会议,提出总修正案二十四条,为最后修正案。经袁朱批后,五月一日中国提出最后修正。五月一日后,日本经元老会议,又提出最后通牒。五月六日会议,中国再让步。五月七日,日本最后通牒交到外交部。九日,中国承认日本政府提出要求签字。停顿会议后,中日两方,即密商方法。日使之通牒,中国之一再修正,元老之痛责外务大臣加藤高明,袁之流涕签约而发表告国人文字,皆合作之烟幕,藉以欺蒙国民,移转世界视听,为将来履行密件地步,使袁世凯帝制,专倚日本支持也。

  又五月十四日陆宗舆电外交部,称:"今晚宴会,晤加藤便谈,渠盼于二十日前签约,以便报告议会。至密约一条中之三办法,由我择一均可。"据此一电,则另有密约存在,更可无疑。《二十一条》中,以第五号为最严酷,今只关于福建省一条,互换公文,余皆撤消。福建本为日本势力范围,不借他国款兴办事业,日本当然无辞,可换文也。除福建一条外,日本声明其他五项,可承认与此次交涉脱离,且曰后日再议。曰脱离,曰再议,是预留另一密约地步,为帝制交换条件也。唐少川曰:"加藤外务大臣所云密约一条中之三办法,乃密约非密件。""约"者两方签字认可之约也。闻密件条文,为:(一)大总统称帝,专由日本赞成支持。(二)大总统变更国体,先由日本密商赞成。(三)如大总统信任日本以外之国家支持帝制,日本可取其他已允撤消之途径。少川之言,或系英国使馆行贿窃取交涉全案,于签字之《二十一条》,另有发见之密件也。

  当二十一条提出修正时期,英国非常协助袁世凯。日本通牒各国文,先隐瞒第五号未通告,及无可隐瞒时,乃向各国解释,谓系"友谊考虑"及"劝告性质"。实则有贺长雄未携密件赴日前,世凯事事与英使商办,朱尔典早亲见第五项。自有贺赴日后,所携密件,世凯又对英使隐瞒矣。英使见交涉紧急,世凯已决定舍英就日之策,乃亲自对日出面:(一)英政府照会日政府,谓扬子路线,中国早有成约。(二)驻日英使,亲谒加藤,请说明中日争点,须不致与英日同盟矛盾。(三)五月六日前,英方更通告日政府,如诉诸强压手段时,应先咨询英国意见。

  英又联合美国,照会日本政府,为英协助:(一)美国务卿训驻日美使,致日政府照会。(二)三月二十三日,美芮使与袁长谈。(三)四月,驻日美使面交加藤公文,谓此次要求,是妨碍"开放中国"主义,损及中国主权。(四)五月初,美又有最后照会声明。实则英日所争,以袁世凯帝制密约为中心,而表面上又只能依据《二十一条》发言,不能有一语涉及密件,两方真有匣剑帷灯之妙。

  日政府之对付英国,乃出高压恫喝之策:(一)为日德联盟,(二)为俄、法、英、日联盟。当提出《二十一条》前,日本即发放烟幕,专对英使。扬言德使辛慈,异常忙碌,德记者常往日使馆,商日德联盟事,承认日本在远东自由行动。至修正案提出,此种谣诼,尚未消蚀。盖英日同盟,印度、新加坡、香港,全交日本代守,尽调各地驻防之英兵回国。新加坡、印度兵变,实日本海陆军镇定之。如日德真联盟,则英国远东南洋各属地危矣。况英国在欧洲正大败于德军乎?所谓事前警惕英使,少协助袁世凯划策,无非欲藉此包办中国帝制也。以故四月二十九日陆宗舆电,谓近探得加藤故意以联德口气吓英国,近欧战失利,英国甚为惊惧。日本恫吓英国,其手段殆始终一贯也。

  德日联盟之恫喝外,又施日、俄、英、法同盟之烟幕。意谓东方之事,不仅英日同盟关系,日俄亦在其列,美国自不能干涉。故驻日美使,一谈开放中国门户政策,加藤即怒形于色,对美国屡次声明,均置之不理;其气概似认为既与袁世凯订有密件,英国且不能过问,何有于美。英国既不敢得罪日本,乃一变而为对日友好态度,又知密件已定,最后通牒,实两方合作藉以掩蔽外交上之耳目。于是朱尔典访陆徵祥,请转告袁,改变语气,谓日本《哀的美敦书》,只有诺与否之答复。目前中国情形,至为危险,各国不暇东顾,若与日本开衅,即将自陷于万劫不复之地位。为目前计,只有忍辱负重之一法,接受日本要求。且反复阐论,至于声泪俱下。故袁谓英使亦赞成接受签字。自是日本独自操纵中国帝制,英国不复能参与秘密矣。

新华宫秘密外交 铁箱中偷出密件

  四年五月二十五日,中日条约二件,换文十三件,在北京签字。六月一日,大总统批准。八日,在东京交换,中日表面交涉遂告结束。至于运用帝制,专在密件,自是世凯放胆称帝,预备一切。七月三日改订宪法。八月十四日发起筹安会。二十三日通电各省军民长官、商会,派代表来京会议国体请愿。十月八日公布国民大会组织法。二十八日日、英、俄劝告展缓变更国体,袁曰:"此为表面文章,予早有把握矣。"所谓早有把握,恃有密件也。于是有五年元旦颁布洪宪纪元之典,有周自齐特使赴日之命。一月十五日,日本政府突变其主张帝制态度,严辞拒绝周特使赴日。翌日,即有新华宫谋叛,拿获袁不同、沈祖宪、句克明二十余人,交军政执法处严行审讯一案。

  民五年春,在唐少川家,谈袁世凯称帝事,少川乃告予以日本突然变面,反对洪宪之原委。谓在民四秋冬之交,英使朱尔典借巡视各地英领事馆为名,道出上海,访唐长谈。英使曰:"袁世凯明年必称帝,中日条件交换后,袁着着前进,已达极峰,欲不称帝不能也。"唐曰:"贵使曾与闻袁世凯帝制谈商,请详告我。"朱曰:"中日最后修正条件前,袁尝以秘密示我。签字后,在东京订有密件,锐意办帝制,予乃不得参与秘密,不知密件所载何词,想系支持世凯称帝,另有交换条件。然驻京日使,始终不为肯定赞成之言,默察袁行动,似依照密件行事,不得密件,不能决策,但密件内容,不独世凯否认,即问诸日使,亦仍否认也。"唐曰:"欲得密件真文,能尽大力,或可如愿。"朱曰:"不得密件,言无证据,明知密件最关帝制,如得其真本,则证明日本挟此件以独霸中国权利,自无以对各国,更无以对英日同盟,大可为时贤反对帝制之助。倘诸公爱国,能尽力获得此项密件签字真本,或需财力,英国亦愿相助。"唐曰:"容思索办法,一二日内,必报命。"朱曰:"如有所获,则袁氏帝制危,抑亦中国之福也。"

  时袁乃宽之子不同,由北京来沪见唐,对袁氏谋帝制,最为愤慨。不同对人自述:"子家与袁世凯同宗耳,袁世凯以予父为侄,总管新华宫事,予反对帝制,故易名不同,唐总理有何驱使,当竭力奉行,唐总理亦予父老友也。"

  唐既受朱尔典之托,而沪上耆老,又都反袁,唐乃召袁不同至,察其能力。不同云:"新华宫彼最熟习,因其父乃宽,总管宫内事务,熟知路径也。"唐乃询不同以藏密件之处。不同曰:"重要书函,藏公事台斗内,重要外国条约,则另藏铁箱中,钥匙则不离袁身。内卫长句克明,实司签押房之责。句为袁世凯与女仆所生子,克明实隐然以"克"为派名也,与予最善。"唐乃告以欲窃观中日密件之事,不同一口担任,相与磋商进行之策。翌日,朱尔典来,唐告以袁不同语。朱曰:"交一百万款,托君主持办理,有求助于使馆者,尽量供给,密商可也。"唐乃先交不同三十万,布置各方,能将密件偷出,交英使馆一观,再当场交现款七十万,将原件带回。

  不同入京,与句克明、沈祖宪商办法。沈原为唐一手提拔,后随袁往彰德,时任新华宫重要秘书。唐亦致函祖宪,助不同。句为内卫队长,公事房、内书房各重要处,由句严卫守夜,能随时出入巡逻。知密件在铁箱中,苦不得钥,乃尽搜外国相似之钥,一一套过,英使馆亦代为寻求。一夜,此柜套开,中日交涉全案一束在手。不同即驰赴英使馆,卷宗首件即为密件,英使择其最重要者,照成相片,付款七十万,原件仍全数交回,纳于柜中,天才发白。不同等以为英使不过一览原件耳,不知其将原件照出也。

  英使一面电唐,一面将照片袖往日本使馆,见小幡谈活。英使问曰:"中日有密件乎?"日使曰:"无之。"英使曰:"无乃隐乎?"日使曰:"我未之见。见使乃出密件照片曰:"证据在此矣。"日使曰:"有之,在东京换文,未经使馆,当急电本国内阁,一问原委,再答复贵使。"此正特使周自齐准备赴日时也。日使急电大隈内阁,报告英使携示密件照片,要挟日使答复情形,请示办法。日内阁开密议,坚决否认,乃反对袁世凯帝制,顾全国家体面。并密电有贺长雄,转告袁氏,谓如此重要秘密文件,竟使英使偷照相片,英使从何处得来,大生疑窦,致使日本政府,对同盟国丧失体面,日本政府再不能履行密件之诺言矣。一面急电中国外部,不接待周自齐,表示反对帝制。

  袁震怒,严讯新华宫上下人等,乃将涉有嫌疑者如袁不同、句克明、沈祖宪十余人,用柴车捆载,交九门提督江朝宗严刑审讯。朝宗不敢接受,又移送军政执法处雷震春执行。震春大怒,掴朝宗两颊曰:"此一干人,我何敢办!你移祸于我,我要打死你。"朝宗曰:"奉皇帝命,此一干人在新华宫谋叛举事,军政执法处之职责也。"盖当袁世凯积怒之下,段芝贵等乃搜嫌疑犯,解往执法处,严审犯人十余名,非在宫中居要职,即要人之子弟,又不能揭出偷窃密件罪名。乃诡称若辈伏甲宫中,谋劫皇帝以打倒帝制,恢复总统,指为大罪(当柴车捆缚行经西单牌楼,予尚未出京,曾目击其事)。

  未几,此案亦即拖延消灭,只枪毙程家柽、饶智元以塞责,二人于是案固无重大关系。予所作洪宪纪事诗:"书生白面卧行营,伏甲东厢事未成,明日柴车街上去,宫中发觉晋阳兵"。即咏此一段公案。后遇不同于少川座上,少川指不同曰:此即恢复民国有功之人。不同乃眉飞色舞,详述配钥之艰难,偷件还箱之迅速。然经此一偷,日本突然变态,袁氏帝制因以告终。

新华宫秘密外交 特使挡驾 帝制坍台

  当秘件未偷获前,特派周自齐为赴日赠勋特使,以大总统同等大勋章一座赠日皇,乃电驻日公使陆宗舆,通告日政府。因首相大隈,表示赞成帝制,履行密件,而洪宪帝制颁布在即,为进一步决策计也。

  周行前,由外交部与驻日陆使接洽,自京奉、南满铁路,准元月二十四日抵东京,布置既定,准备出发。是月十四日,驻华日使日置益犹在使馆设宴,为周送行。乃十五日而日本政府态度突变,由日使馆以电话致外交部云:"接政府急电,请周特使暂缓赴日。"未几,外交部又接驻日使陆宗舆急电云:"报载日政府已谢绝中国特使,其大意谓:中国政府扬言候周使回国,实行帝政,颇启列国猜疑;中国南方亦有卖国使节之目。日本政府,甚深迷惑。又谓将废弃之共和勋章,未便再赠日皇。"词旨均甚不堪,日政府之窘辱袁世凯者如此,而周之行遂止。

  先是,有贺长雄之赴日,坂西中将之来华,均传述大隈首相之主张,日本军部之意见,谓均促成帝制,因订定密件,炫惑袁世凯。故袁于密件签字后,毅然决然,设筹安会,至洪宪改元,不顾一切,胥恃密件为保障也。不图密件被窃,真相毕露,日本转恨袁使日本对全世界丧失体面信用,又反疑其与英使别生作用,共制日本。袁氏无处呼冤,只愧寡助之至,亲戚叛之。英使亦恶作剧哉,真外交辣手也。

  周使于民国五年一月六日奉袁密令后,曾商诸梁燕孙。梁问袁决定派君赴日作何语。周答:"语甚单简,在急于称帝耳。"梁曰:"袁氏一念之私,帝制自为,承诺帝位,改元洪宪,吾辈亦牵入猛火地狱中,内外乱象已成,尚不自悟,假君东行,偿彼大欲。我前日入府贺年,力劝缓图帝制,联络协约各国,对德宣战,五国劝告,无形消灭,日本阴谋,亦可止息,国内亦可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袁漠然无所动于中,于抽屉内检出二文件,交我阅看。其一则日本大隈首相致袁亲笔函,语多恭维,而影射帝制。其一则英使朱尔典前一二月与袁密谈纪录,袁属我探朱使真意,其视五国劝告,固表面文字也。密谈纪录尚存我处。"出以示周,稿后有袁氏批"严密"二字。

  周阅竟曰:"自齐今日之事,君意如何?"梁曰:"言之远矣。袁自出身任事,皆以日本为对手,日本对华国策,袁宁不知之,知而故犯,此我所不解。忆去年五月九日,签订丧权辱国条件时,袁氏悲愤填胸,君亦在座。讵料口血未干,笑声即起,真可痛哭。君今日既膺特命,不必急急,宜俄延以观事变。"周曰:"善!"(参观《梁燕孙年谱》)不十日,而有拒绝自齐赴日之变,日政府乃大张旗鼓,反对洪宪矣。

  黎元洪继大总统位,迁入新华宫居仁堂,总务唐中寅负打扫之责,发见周自齐准备随带赠日本元老之礼物单,经袁用虎文体签字。计大五彩瓶一对,大青色樽一对,均康熙磁,赠松方正义。大蓝色宋磁宝塔一座,高六尺,又康熙磁五彩大樽一对,赠大隈重信。颜鲁公墨迹十幅,宋高宗墨迹一大幅,雨过天青大磁樽一对,赠山县有朋。康熙磁高六尺屏风一座,宋徽宗画鹰一轴,赠井上。其他重要人物,皆有赠品。闻当时悉取之清宫内府。予作《洪宪纪事》诗:"青樽蓝塔泣秋槐,内府曾因与国开。可惜神签真院本,尽随花鸟渡蓬莱。"即咏此事。

洪宪第一人物

  陈?字二盒,初名仪,湖北安陆县人,丁酉拔贡。张之洞在鄂,设武备学堂,取举贡职官入堂肄业,延德国名将法勒根汉为总教习(后为威廉第二之陆军大臣)。之洞鉴于北洋武备学堂学生,皆由营镇兵弁挑选,学成,可充兵官,不能为将,乃考选文官学人,练习将才,凌驾袁世凯,此其设湖北武备学堂之本意也。陈?以经心书院高材拔贡入选,后为云贵总督锡良所赏识,入滇,为陆军镇统。辛亥革命,始还鄂,谒黎元洪。顺道来宁,因同学张?、李书城等绍介,与黄兴深相结识,誓为互助。民国成立,黎元洪以副总统领参谋总长,汉、宁两方同意,以陈?为参谋次长,代黎元洪执行总长职权,陈?遂为洪宪帝制幕中第一人物矣。

  章太炎民元入京,一见陈?,忄矍然曰:"中国第一人物,中国第一人物。他日亡民国者,必此人也。"翌日,此语传遍京师。人初以为太炎之偏执,后乃服太炎之神慧;而陈?深恨之,乃设计诱太炎入京,囚之龙泉寺。

  陈于民元初任参谋次长,未露头角,唯刻意固元洪之信任,结好夏寿康、饶汉祥,为武昌内援,并设法荐其戚易某为元洪机要秘书,藉参谋部公事,络绎于途。利用孙武等向袁陈述,与武昌关系重大,于是军事、饷项各节,两方均赖陈?为传递要人矣。

  陈?常曰:"黄克强易与耳。"时黄为南京留守,乃利用范熙绩、陈裕时等说黄愿为驻京布置人,武昌、南京起义派与革命党,几非陈?不得与袁世凯商洽,袁世凯亦非陈?无由置驿以通两方,陈?乃得随时见袁。

  民元某晚,陈?以要事谒袁,袁留饭密谈,至深夜始归。此一夕话,为洪宪帝制之发轫。适当临时大总统孙将入京之时。

  闻陈?对袁所陈,大致以当时重心分别三处:(一)为北京,袁统治之唬ǘ?┪?洳??弊芡忱柙?樽?蛑?唬ㄈ?┪?暇??羰鼗菩酥富又?H?礁饔猩?疲?喔饔泻笤??讼滓槿绾瘟?缋柙?椋?绾瓮频够瓶饲浚?绾喂赐ǜ鞯鼐?耍?绾诬铣?旒海?胁呗裕?胁街瑁?灾?胂辍T?胖?笤茫?匝韵嗉?尥怼9屎橄艿壑疲?谐曼肺?鹘牵?孛苁孪扔氤曼纺敝???轿挠醒钍跨??溆谐曼芬病?BR>  陈?之谋取消南京留守府也,说袁世凯曰:"南京政府,虽移北京,而留守府拥有革命军队,各省同盟会都督为之羽翼,必先去其主脑,否则滋蔓难图,?已有万全之策。"袁曰:"一切汝便宜行之。"其时黄克强之至友李小垣、黄宝昌、陈裕时等,皆在留守府,握重权。陈裕时为陈?之亲信,又为克强之心腹,此陈?用以来往京宁之秘使也。冯国璋之婿陈叔亮,又为留守第一师长,留守府所需军械粮饷,朝请于北京,夕即电拨,皆?一人包揽之。克强倚?为奥援,府中要人亦视?为信友。?乃阴使金钱,特派机密,造成南京大兵变,并于报纸宣传,谓黄留守无控制南中军队能力。一日,与陈裕时、黄宝昌谈,谓政府极信克强,兵变能镇压,极峰甚倚重,更进一步,能佯辞留守,极峰慰留,则威望更大,吾知极峰必诚意慰留也。陈裕时、黄宝昌挟?言,往南京,克强与府中要人信?过深,贸然电北京,自请取消留守府。袁即照请取消,大嘉奖黄留守,谓真能牺牲权位谋民国统一者。

  留守参谋长李书城大愤,通电陈?,痛数其卖友情形,沪上旧报,今尚可寻。黄宝昌惭为人所绐,削发为僧,闭关以死。陈叔亮则于冯国璋督苏时,仍为师长。留守府龙虎人物,全体星散。未几,民二有再独立之举。

  陈?之谋取消武昌副总统府也,先使起义领袖全离武昌。原来辛亥举事,由共进会、文学社两派结合而成,共进会首领为孙武、张振武,文学社首领为蒋翊武,所谓"起义三武",握兵权,黎元洪不过画诺而已。陈?既布置心腹于副总统府,阴说黎曰:"三武不去,则副总统无权,若辈起自卒伍下吏,大总统召其来京,宠以高官厚禄,殊有益于副总统也。"所言正合黎意。袁乃电召起义重要者百数十人来京,商问要政,优宠赉锡;黎发旅费,庞大惊人,皆袁与?密办也。孙武即任义威将军,因与?相善。张振武稍傲,且识?奸,求领兵赴边屯田,?乃与饶某草密稿,派人携往武昌,请黎署名,电北京,谓张振武在京图谋不轨,祈大总统拿获正法。黎为群小主持,照原稿办,乃造成谋杀张、方案。蒋翊武闻振武死,离武昌,返湘,不来京。袁又用黎电请名义,杀蒋翊武于广西。袁常曰:"张、蒋二人,予本副总统命杀之也。"

  张、蒋既被害,原湖北八镇统制领军者,皆起义要人,如邓玉麟等,尽调赴北京。黎乃易镇统,用柔顺与?有关系之人,文有饶、夏握机要,武有各镇统相结合。黎之留居武昌,竟等于为陈?设一办事所而已。

  南京二次革命告终,同盟会各省兵力解散,党人尽走海外。修改约法,设参政院。陈?谒袁曰:"对付武昌之时机至矣,扫武昌如扫落叶耳。"乃献议曰:"世界副总统无领兵者,美国副总统为上议院议长,今宜请黎入京,行参政院议长职权。各省底平,亦无须副总统坐镇,派一统兵大员足矣。"此说为各方所赞许。?派人赍密函告黎,势已至此,黎无如何。段祺瑞随函南下,黎即夜走刘家庙来京,无一人知者。有亲随上车,?所派人持令不准入,闻者皆曰:"陈二?押解黎宋卿来京。"

  兹再述张、方被杀之经过,藉见当时之真相。先是张振武以起义元功,得袁电邀入京,率其大将方维。初至,袁极加优礼,张乃求率部殖边,屡次见袁,皆陈?陪往。一夕,张振武大宴京鄂要人于六国饭店,段芝贵坐首席,陈?次之。宴毕,张振武车至前门"振武敷文"牌楼下,军政执法处即围捕,同时在张馆舍中捕获方维等数十人。捕张之令,当筵已早怀在段芝贵身畔矣。予当时亦在座,抵孙武家,始闻其事。乃与孙武、哈汉章、张伯烈、时功玖、郑万瞻,驰抵军政执法处,处长陆建章曰:"张振武、方维已枪决矣。"问:"临刑作何语?"陆云:"张但称为陈二?所卖。"又问:"究犯何罪?"陆曰:"大总统接副总统密电,谓张振武率党徒方维,在京、汉图谋不轨,破坏统一,即行正法。"曰:"何以执行如是之速?"陆曰:"某部次长由府中来电话,令到即枪决,免生枝节。予执行职务,所知者此耳。"

  张、方既死,陈夜见袁曰:"此一举可张大总统之声威,隳副总统之名望,人必谓张、方被戮,黎元洪杀之,非大总统杀之也,藉此可易湖北都督。武昌方面,革命文武人物,推戴副总统者,群相解体矣。"翌日,金台旅馆门首出布告一通,将副总统原电抄录,次述张振武罪状,照武昌来电刑决;更奖励张振武起义有功,照上将礼赐恤;末更加以惋惜之词,谓不能与副总统共始终,致干国纪云。

  翌日,参议院鄂省全体议员(除汤化龙一人外)提出枪决张、方案,请政府即日派人说明,以保障人民生命,维持约法。袁即派员出席曰:"大总统接副总统万急密电,请求杀之,非大总统杀之也。"此案原委,请鄂议员问副总统,大总统不负全责。鄂议员仍提出质问曰:"中华民国约法保障人权,随意逮捕且不可,况随意不经讯问杀人,此大总统之罪一。凡人民不经审判,不能治罪;张、方为军官,军官在平时亦宜经军事裁判治罪,不能据一无证据之电,而杀一起义元勋也,此大总统之罪二。大总统为当事杀人者,副总统为电告举发者,大总统行生杀之权,副总统无之,不能谓张、方案责在副总统。究竟副总统有权,能令大总统杀人乎?抑奉大总统之令而杀之乎?大总统之罪三。民国开基,首重人命,前清命案,积卷盈尺,始决一囚;今不审问而杀人,此风一开,任意杀戮,各省效之,既无法纪,何成民国?将来民国纲维崩溃,大总统实尸其咎,此大总统之罪四。"提案成立,前大总统孙,首先电参议院赞成,各省应之,张、方案遂轰动京省。

  袁一日延鄂参议员接谈曰:"张、方案予交军政执法处,即交军事法庭也。所欠手续,未先宣布罪状而后执行耳,然亦副总统来电迫促之故。"乃出示副总统府寄来全案,皆陈?与饶某由京寄鄂,由鄂转袁之手笔也。袁乃问:"副总统既不洽舆论,鄂都督可易人否?"仆与时功玖答曰:"副总统领鄂军都督,大总统为海陆军大元帅,更易都督与否,为大元帅之特权。参议员代表人民,不能干涉军事用人也。更有进者,议员为本省选出之议员,今与大总统商更换湖北都督,而反噬本省,他日亦可在中华民国与他方联合,而反噬大总统,愿大总统取消明问。"袁即起立曰:"领教,予今日知君等为何如人矣。"

  黎元洪入京后,袁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改订约法,设政治会议,设参政院,东南各省底定,所余者西南川、滇、黔、桂四省耳。陈?乃计划处置四省之法,曰:"桂方陆荣廷,名位虽高,实具前清大员气味,出身绿林,无远志也;总统笼络以最高礼遇,召之必来,能派一与陆极相善大员,为桂民政长,桂可无忧。黔方刘显世,为宪政派人,黔士多梁启超党人,梁已在京,原主张君主立宪,大总统隆重启超,黔事自无问题。川方胡景伊,已有妙法使彼与川中革命党人相水火,来往诸事,?已布置万全,川事可皆问计于?。所余者,滇方耳。滇方蔡锷,梁启超弟子,其人具革命性质。蔡,湖南人,滇中军队,则滇人领之,?已派人与唐继尧、顾小斋各拥军权者接洽。所派范熙绩等,皆唐、顾日本士官同学,而最亲密者。滇军有违言,蔡锷必不安其位,大总统特礼遇之,蔡必入京,感戴大总统。蔡锷去而唐、顾以滇人握滇权,滇人亦感激大总统。于此,则中国各省定矣。"袁曰:"各省事由汝策划行之。"后蔡与范熙绩同来京,为经界局督办诸职,袁宠礼有加。陈?亲自任四川将军,胡景伊入京。陈之往川,坐镇西南,固不虞有滇、黔、桂之变也。

  北京帝制议动,陈?似寂不与闻者,一切皆由北洋派内外文武主持,陈?未出面,且不见其姓字。曰:"内事由杨杏城与长公子主持,予则专任各省外事、军事耳。"又恐西南或有不稳,自请出镇四川,镇慑黔、滇。四川成武将军胡景伊既受在野川革命党之威胁,又受其他军队之逼迫,能听指挥者,只刘积之、胡寅安两师耳。其中皆陈?之妙用,胡急欲离川,故袁世凯电商以?代,即来电欢迎。陈乃整军入川,以冯玉祥一混成旅、伍祥祯一混成旅,为卫队先锋,事先派人赴滇,许以特殊利益,浩荡入峡。?为成武将军,景伊率部下文武来京,不费吹灰之力。

  当?陛见袁世凯出京时,伏地九叩首,且膝行而前,嗅袁之足曰:"大总统如不明岁登极,正位中国,陈?此去,死都不回。请袁训示,乃敢兴。"袁曰:"一切照汝策画,决正帝位。"?乃起立听训。曹汝霖润田在坐,曾告予曰:"此种嗅脚仪式,欧洲中世纪有对罗马教皇行之者,陈?在大廷广众中竟能出此,官僚所不为也。"章太炎时在京,一日见予辈曰:"陈?将不能与袁共始终乎?无论如何谄佞之人,事出常情,大事既去,必生反噬。陈?恐远离都门,为世凯北洋旧人所倾轧,藉此深固袁之宠信,实有戒心矣,能始终忠于袁世凯乎?"

  洪宪建元,西南举兵,袁世凯乃命曹锟为虎威将军,统北洋军队入川。以张敬尧为前锋,所战皆败。陈?以成武将军逼处成都,不能指挥北洋军队,北洋派又有歧视陈?之态。其直辖军队,伍祥祯一混成旅,柔懦不能用;冯玉祥一混成旅,索械索饷,不受调遣,反移兵成都市外非冲要之地。川军如刘存厚等军队,又不能倚靠。陈见大事已去,乃西与滇方通款,藉恢复袁世凯大总统地位为词;内约川中革命党,许离蜀时,以所有军械与川人。故章太炎曰:"川人不恨陈?,以其临行时,知散军械于川党人军队也。"后乃宣布独立,促袁速死。

  民国恢复,陈率部出川,冯玉祥先领军由他道去,陈?无护卫,反赖川革命党军队照料放行。帝制罪魁并无陈?姓名者,有滇方蔡锷为之电黎:"陈?早与滇军结合,此次取消帝制,不但无罪,而且有功。"黎以鄂同乡之故,府内又有夏寿康、饶汉祥诸人支持,虽段祺瑞在院方严厉提出陈?为帝制罪魁,而府方终不同意。遂酿成民六府院不和,致有张勋复辟之变。陈?真民国之不祥人物也。

  民国五年四月二十二日,陈?宣布独立,其通电略云:"?于江日径电项城,恳其退位,为第一次之忠告,原冀其鉴此忱悃,回易视瞻,当机立断,解此纠纷。复于文日为第二次之忠告,谓退位为一事,善后为一事,二者不可并为一谈,请即日宣告退位,示天下以大信。嗣得复电,则谓已交由冯华甫在南京会议时提议。是项城所谓退位云者,决非出于诚意,或为左右群小所挟持。?为川民请命,项城虚与委蛇,是项城先自绝于川。?不能不代表川人,与项城告绝。自今日始,四川省与袁氏个人,断绝关系;袁氏在任一日,其以政府名义处分川事者,川省皆视为无效。"

  据《梁燕孙年谱》云:"电达府院后,燕孙奉召入府,袁以独立电示燕孙曰:'二?厚爱我若此,夫复何言。君为我电复,决志退位如何?'燕孙不答。袁乃亲自动笔,草一电文,迳由府中发出。电文曰:'昨见松坡致黎、徐、段电,请劝我退位,公义私情,佩感交集,但尚未悉我心。我厌问世,几不愿一朝居,再商诸重要诸公,担任善后,佥以兹事体大,且难轻放,内忧外患,相逼而来,即有亡国之祸。我年近六十,艰难万状,尚有贪念,愚不至此。我志已决,退位不成问题。所当研究,惟在善后;政府诸公,讨论多日,仍无结果。如不愿善后,撒手即去,危亡立见,实不能忍心至此,且亦无术足以自拔。目下缺点,在速筹善后之策,但有二三分抵担,不致危亡分裂,退位一议,即可解决。务望切商政府,速定办法,期早定局,希即速筹,共同妥商如何。祈严守秘密,电未尽言。'"

  民国六年,郑韶觉语予曰:"段祺瑞初与梁燕孙约,我一文一武,万不可赞成帝制,误袁氏。"后因五路参案,交通系人大惧,乃发电列名,均代梁为之。阮忠枢固右陈?者,因说梁,力荐于袁世凯,在京愿为谋财政,陈亦屈意奉梁,川京文电,均经梁呈,燕孙惑之,不知由阮斗瞻授?策也。陈独立电至,袁方食馒头,每馒切为四,梁至,已食其三,乃问梁,陈究如何,梁以不至如此对,袁乃尽食之。与梁同阅来电,梁瞠目,袁拂袖而起,遂起病。

  韶觉又语予曰:"阮斗瞻与梁不洽,梁好竹战,阮则不离袁左右。袁常呼梁不至,阮以赌对,乃禁赌,为梁也。一日,袁拨款十万与陈?,问梁曰:'陈?靠得住否?'梁以百口保之。后陈?独立电至,梁方酣赌,犹未知也。阮乃请袁问燕孙。寻燕孙至,袁先令同进膳,又问:'陈?靠得住否?'梁曰:'靠得住。'则出示陈电,梁呆若木鸡,袁乃出一纸曰:'已有复电稿在此矣。'一怒而入,遂病。"韶觉,交通系要人也,与梁最亲,其言当可信。

  据《国会议事录》云:"民国五年,国会恢复,参、众两院联合开会,内阁总理段祺瑞出席,鄂参众议员多人起立质问曰:'帝制取消,民国恢复,袁世凯已死,时过数月,帝制罪魁,尚未提出惩办。段总理为保障民国、反对帝制主脑,何以延不惩处?请伸张国纪,宣布奸邪。'段答曰:'惩办帝制罪魁,宜先办贵同乡成武将军陈?,不提陈?,而提他人,何以服天下人之心?'鄂议员曰:'何以不提陈??'段曰:'请贵议员问黎大总统,大总统不提出,内阁总理何能副署?'"

  黎劭平曰:"与内阁商量帝制罪魁名单,府方均派予往接洽,未列陈?名。段芝泉则屡次坚持,必列陈?,否则,他人皆可不必惩办。商量多次,方惩办罪魁十三人。府方不提出陈?,更不提出段芝贵,以此为府院交换。"按:所提十三人,如六君子中其一二人不过学问之士,梁上诒则原反对帝制,逼而出此,陈(?)、段(芝贵)漏网,真不足服天下之人心。国无真赏罚,安得不酿复辟之祸?

  陈?一人,实与洪宪共始终。予《洪宪纪事诗》云:"仗策从龙共始终,西川节度出台东。九河已决休回顾,知我依然赖此公。"又曰:"事去臣能请自裁,留中折奏亦酸哀。胜他反复西州帅,出镇曾歌死不回。"(按:帝制取消,孙毓筠曾呈请自裁。袁批曰:"自裁出于呈请,决非至诚,着不裁可也。")

陈?挽章太炎

  章太炎民元往北京,一见参谋次长陈二盒,即曰:"此中国第一等人物,然他日亡民国者,必此人也。"闻者以为妄,而二?恨之刺骨。其串通共和党胡、郑诸人诱章入京,安置龙泉寺,软禁北京,皆二?所为也。太炎死,陈二?亲作挽联,寄往苏州,联云:"囊括大典,整齐百家,否岁值龙蛇,千载修名君比郑;人号三君,国推一老,抗颜承议论,世间北海亦知刘。"未联即指章太炎人物月旦语。

  太炎死后,二?在北京常语人曰:"太炎云殁,世间无真知我陈某为何如人者,太炎真知我,我亦真知太炎。彼陆朗斋谓得章太炎作一篇文字,胜过用十万兵马,犹轻视太炎耳;我则谓太炎一语,足定天下之安危也。"

  陆朗斋,名建章,为袁世凯军政执法处处长。太炎被囚龙泉寺时,朗斋送之入寺,骑马前导过市。人问陆何故尊重太炎若此,陆曰:"他日太炎为我草一檄文,我可少用十万兵马,安得不尊重?我对太炎曲尽礼貌,自为表示,不与陈二?同流也。"

杨杏城之毒药水

  泗州杨氏兄弟,与袁世凯共秘密最多。其大兄士骧,袁世凯极倚重。袁世凯由北洋调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而以杨士骧继任北洋总督,无异袁世凯自领北洋也。五弟士琦,号杏城,世呼杨五爷者,杀人用奇策。机密事,袁世凯与士琦共之,号袁氏智囊。世人误称赵智庵秉钧为智囊,因赵字智庵,有智无囊;智而贮囊,则杨杏城耳。

  西太后疾大渐,袁世凯忧之,谓光绪复政,彼必有大祸,是当绸缪未雨。杏城乃以奇策干袁,故西太后垂危,而光绪同告宾天矣。杏城以兼金向西人购得无色无味入口即死之药水,劝袁说李莲英共谋之。杏城曰:"一旦太后不讳,皇上御政,大叔与中堂皆大不利,险不可言,不如在太后临薨前,了此公案,再作后图。"莲英曰:"此子命运甚长,宜作万全计。"(意指尤绪食玻璃粉粥事也。曾小侯广銮在两湖会馆席间语众曰:"皇上安置瀛台,钦派大功臣后裔四人为辅弼大臣,予与左侯孝同等皆入侍。一日,太后赐粥,皇上食而泣。予四人侍立,亦含泪,知有变。然皇上肠胃,只小痛耳,盖毒未重也。予四人乃惕惧防护。")世凯、士琦以药水授莲英,西太后病革,而光绪死矣。(禺按:此条关系掌故甚大。戊戌年报章曾载:"派曾广銮四人侍从瀛台。"又闻曾广銮言:"慈禧召见时,谓'派汝等功勋子弟,严密稽查,无使皇上再惑奸语。'四人盖任瀛台出入稽查之责。""食粥而泣",乃内监来宫门外房密告曾等。)

  袁世凯谋帝制,一切皆由杨杏城主持,故大典筹备处均听杏城指挥。同时熊希龄、段祺瑞、梁士诒皆不赞成,乃改设政事堂;熊去内阁,段去陆军总长,梁去秘书长,陆军次长徐树铮(段派)、财政次长兼盐务署长张弧(熊派)、交通次长叶恭绰(梁系),同日免职。杨老五主张,宜先加以重大威吓,梁燕孙更不应随熊、段反对,必叶恭绰怂恿为之,故对梁、叶更进一步,由袁亲手交下五路舞弊大参案,命肃政史夏寿康将原文火速提出弹劾。同时袁见燕孙,又谓:"我已将汝名摘下。"燕孙惧祸,乃赞成帝制。梁曰:"我梁某性命,不怕袁项城,倒怕杨杏城,惧其下毒药辣手也。"当时有署联燕孙门者:"红杏枝头春意闹,乌衣巷口夕阳斜。"云。

  后此种毒药水,乃入赵秉钧之口。智庵为直隶都督,反对帝制最力。黄季刚侃为赵秘书长,极相得。季刚告予曰:"每晚必与智庵靠鸦片盘谈公事,谈倦,智庵饮人参水一杯方眠。一日喟然曰:'项城帝制,是自杀也,我亦有杀身之祸。'我愕然不知所云。过十余日,予与靠鸦片盘,倦归。不十分钟,急促予往,智庵已染急症,目瞪口闭,不能言语。问其家人,曰:'饮人{艹侵}水后,即发病,而打烟侍僮,已不知去向。'事后,始知以十万金贿烟童,滴毒药水于人{艹侵}水中,即死。咸知杨杏城所为,无敢言者。"

  袁死,杏城退居沪上,置宅于亚尔培路、巨籁达路角,所谓杨五爷公馆。纳小菠菜、小白菜为妾,皆殊色也。一日,杨晒箱笼衣物古玩,毒药水瓶在箱内。杨郑重嘱家人云:"此种药水最毒,一点入口即死。"移放高柜上,令家人不得近,乃出外拜客。归家,排闼而入,其子(或曰毓?)正与小菠菜、小白菜同榻。杏城气极而晕,僵坐沙法,口中言都要处死。小白菜乃取毒药水滴入茶中,令家人送杏城饮之,片刻而死。此为轰动上海毒死杨氏家主之大案,亦可谓自食其报矣。予《洪宪纪事》诗:"五道飞车档案纷,兰台密授札弹文。智囊左右尚书令,红杏枝头闹上勋。"此杏城在袁政府声气赫赫时也。

  杨杏城与袁之关系,始于北洋时代。其时袁势寝盛,欲练兵、办新政,而苦经费不足。杨乃献策,尽收盛宣怀所办事业,以给用度。杨遂以候选道而为候补四品京堂,督理招商局及电报局,厥后入商部,为左丞,氵存升侍郎,皆由于此。其后庆(奕?)、瞿(鸿礻几)交恶,杨复献策,因泄漏重大秘密事,激西太后之怒,意欲去瞿。杨复运动恽毓鼎上折参瞿,瞿遂出军机,其时恽任翰林院学士,固无言责也。因此,杨势盛极一时,庆、袁皆倚为左右手,屡有入军机消息;以西太后对杨,不甚眷顾,故未提出。及两宫崩逝后,袁出军机,旨下之日,袁潜往天津,欲晤杨士骧(时士骧为北洋大臣)商种种善后,杨竟拒不见,袁恨之切骨,退居洹上,与杨氏殆绝联击。辛亥末,袁组阁,杏城不得一席,徐世昌为言,始任以邮传大臣,然迄未到任。未几遂以议和南下。袁任总统,杏城怏怏无所试,遂走袁克定之门。适克定自柏林归,遂引杏城为谋主。杏城意袁怀前隙,非出奇计,无以结袁之宠,遂以帝制之说进;克定昏骏,遂兴太子之迷,深相结纳,言听计从。外传洪宪核心,实在二杨,其实皙子(度)浮夸,但事宣传拉拢,运筹帷幄,固全在杏城也,故大典筹备处处长必属之。杏城逐熊希龄、梁士诒,拥徐世昌为国务卿,而自居政事堂左丞,盖明知徐甘为傀儡,己可操纵一切耳。杏城有文学,平日颇与诸名士往来,又巧于掩蔽,不居显位,罕发文电,故洪宪罪魁,竟无其名。

  杏城曾中乡举,善弄文墨,其在农工商部时,为载振作被劾谢罪折,传诵一时,略云:"臣以下才,渥叨殊遇,诵诗不达,遂专对而使四方;从政未娴,乃破格而跻九列。徒以奔走疏附之故,本无资劳材望可言;卒因更事之无多,以致人言之交集。虽水落石出,圣明无不照之私;而地厚天高,局?有难安之隐。"颇类宋四六中佳作。

  当杨兄弟贵盛时,北京诗钟之会,拈"奇"、"态"二字。有人得句云:"弟兄岑氏奇皆好,姊妹杨家态最浓。"亦传诵一时,岑指春煊、春?兄弟也。

永乐园杨皙子输诚

  杨度在东京,欲谒中山先生辩论中国国是,予与李书城、程明超、梁焕彝介往横滨。孙先生张宴于永乐园,辩论终日。皙子执先生手为誓曰:"吾主张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功,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期在后日,勿相妨也。"皙子回车,喟然叹曰:"对先生畅谈竟日,渊渊作万山之响,汪汪若千顷之波,言语诚明,气度宽大。他日成功,当在此人,吾其为舆台乎?"

  陈炯明叛变,先生兵舰泊黄埔,予在香港。一日,徐苏中持先生手书,与谢持同来寻予,书曰:"和赣之事,由吾兄全权办理,务期尽其所能,便宜行事,即刻北行,成功为要。"先是先生在韶关,誓师北伐,许崇智、黄子荫两军已入赣,赣中鄂籍重要军师,由予等说合,久有默契。此次许等回师,征讨叛逆,赣师只欲收复失地;而吴佩孚督师衡阳,严令赣军蹑许等之后,入粤以助炯明。先生知予与黎元洪、曹锟皆可直接论事,故有和赣之命。

  予奉书后,佯言赴国会,星夜往北京。见杨度于东厂胡同。皙子曰:"当年由兄绍介,永乐园之辩论,与先生结有誓约,予失败而先生成功,度当尽全力以赴之。"时薛大可亦在座,谓予曰:"革命党呼我等为帝制余孽,自当愧领;彼求为帝制余孽不可得者,亦呼我辈为帝制余孽,非求孙先生为我辈一洗面目不可。"予曰:"先生不但为兄等洗脸,且为兄等擦粉。"于是与杨度商阻吴率赣军助陈炯明之策。皙子曰:"黎元洪总统方面,君任之。曹锟总司令方面,我与夏午诒任之。"时夏寿田为曹锟机要秘书长,杨则曹之最高等顾问也。且曰:"吴子玉数日内由湘来直,召开重要军事会议,想系督兵入粤之事,必有以报命。"

  迟数日,与李繁昌赴东厂胡同访杨。一见面,即执手告曰:"事谐矣,予有以践孙先生永乐园之约也。"即叙述原委曰:"直系大将王承斌、熊秉琦,素恶吴子玉跋扈,积不相能,皆与午诒最善;子玉又贱视文士,常无礼于午诒。衡阳归来,更凌视一切。王、熊等久欲抑吴,开军事会议,吴提出亲提湘赣之兵,入粤助陈炯明,肃清孙派分子。熊秉琦起而言曰:'如大帅讨伐两广,当然出兵;今以援助陈炯明为言,陈炯明者,孙中山之叛徒也,以下犯上,出兵助之,则师出无名。今大帅部下多统兵大将,人人照陈炯明之以下犯上,反出兵助之,将置大帅于何地?"曹锟亦击节曰:'以下犯上之人,不可出兵援助。"王承斌曰:'援陈出兵,稍缓行动,静观两粤之变,再为后图。'曹锟曰:'善,照此决定办法。'吴子玉受此刺激,已一怒而归洛阳矣。请急告孙先生,纵然赣军可出,亦在两月之后,可从速布置对付之法。"盖杨、夏知曹锟心病,在尾大不掉,熊、王又不能下吴;熊之言,杨、夏教之也。予急电谢慧生转先生,时先生亦将离黄埔来沪。许等安然受先生命令,由粤入闽。黎元洪派黎澍,曹锟派陈调元,偕予往沪,欢迎先生。先生曰:"杨度可人,能履政治家之诺言。"

足供史料的打油诗

  北方冯国璋、徐世昌秉政之际,情势最为错杂,非深知内情者,不能道其真谜也。亡友文公达,曾著有打油七律一首,寥寥数语,包括无遗,偶检行箧得之,其辞曰:"怀芝步步学曹锟,光远遥遥接李纯。漫说段芝真可贵,原来徐菊本非人。"以下未能尽忆,此诗当时传诵南北,事过境迁,人物换移,知者益寡。至谈当时情势,鲜能道者,乃将当时本事,引伸出之。

  唐少川告予曰:"袁世凯小站练兵,一日静坐幕中,闻外有肩布走售者,呼卖声甚洪壮,异之,使人呼入,即曹锟也。貌亦雄伟厚重,劝其入小站投军,成绩甚佳,屡蒙不次之擢。张怀芝识字甚少,亦在小站,充当伍长,与曹锟最厚,亦屡受超拔。袁氏小站发轫时,怀芝为随马弁目,袁乘马,偶颠斜,将坠地,怀芝一手叩马,以头及肩承之,而袁足为马镫所套,几遭不测,因之,怀芝之头患颈偏,数月治疗方愈。袁因之益信任怀芝忠实,故北洋六镇成立,王英楷、王士珍、段祺瑞、吴凤岭诸人外,曹锟、张怀芝皆膺镇统之选。"

  袁世凯遭醇王贬斥治罪,祸将不测,微服逃天津,欲投杨士骧,独以张怀芝从,其信任可知也。怀芝常曰:"曹三爷是我长兄,他走一步,我随一步,他跑一步,我亦跑一步。"当张勋逼黎元洪出走时,黎派人运动曹锟拥护,曹锟有电达总统府,张亦有电。后曹锟受段祺瑞运动,宣言否认,张亦宣言否认。及曹锟为直隶督军、怀芝运动山东督军,曰跟曹三爷走也。又怀芝为参谋总长时,不识字而好弄文,一日下一命令,派某人到参谋部,写"派"为"抓",将所派之人,抓禁参谋部候发落,其可笑有如此。王聘卿曰:"怀芝事事学曹仲山,仲山不乱动笔,自为藏拙;怀芝独对此事,未曾学得到家。"

  民国二年,五都督举兵抗袁之役,李纯以第六镇师长有功,坐镇江西,陈光远时为旅长。及帝制推倒,黎元洪以副总统正位总统,冯国璋乃以南京督军、上将军,膺副总统之选。未几元洪出走,冯国璋为北洋派拥戴,入京继总统位。李纯任南京督军,陈光远亦获江西督军之职。李纯在江西时,刻意拥戴黎元洪,故有赣督之命,治军亦有法纪,及督两江,以齐燮元为参谋长,李纯急病死,当时谣诼甚多。陈光远无大作为,事事随李纯主张。李纯死,光远旁皇无所之,卒为其部下取而代之。孙大元帅开府广州,陈光远派其弟光逵来广州,持函通款,光逵与曲同丰同莅粤,一日宴会,甚得意,曰:"孙大元帅极重视我也。"

  段芝贵,合肥人。北方称段祺瑞为"老段",芝贵为"小段"。小段作事,老练机密,残酷生辣,因此深得袁世凯信任。在前清因杨翠喜案,喧腾人口,奉天巡抚一职,卒以罢黜。袁世凯入民国,重要密件,事事皆付芝贵执行,如密令京津保四镇兵变,捕杀张振武,毒死赵秉钧等案,皆芝贵怀挟密令,相机行之。洪宪帝制,世凯颁皇室规范之制,自皇二子以次,皆得饰碧玉洗于帽前,以别凡流,芝贵亦获此赐,故京师人谓芝贵实居养子之列。《洪宪纪事》诗:"君王碧洗颁冠玉,养子承恩四子婚。"即咏此事。芝贵异想天开,思借帝制权力一洗在前清时奉天巡抚被革职之耻,世凯特任之为陆军上将、镇安上将军、督理奉天军务、节制吉林黑龙江军务、一等公爵。芝贵大得意,以为宿恨可报,急赴奉天。其时洪宪局势,已趋末路,张作霖、冯麟阁等联合逐之。

"洪宪皇帝"的揖让

  张季直曾戏语袁世凯云:"大典成立,将举大总统为皇帝。"袁曰:"以中国政教合一论,宜仿罗马教皇,万世传统皇帝,当属诸孔子后裔衍圣公孔令贻;以革命排满论,则皇帝当属朱家后人延恩侯朱煜勋,可以当之。"季直曰:"然则孔旅长繁锦,朱总长启钤,皆可登九五。否则,朱友芬、朱素云,亦可奉为至尊矣。"因相对大笑,此真滑稽之谈,不意竟有人据此以议订揖让之礼。

  国民大会代表表决国体后,诸臣乃筹备称帝程序,行三揖三让之礼制。如刘申叔诸帝师,据经证古,谓:"古者以揖让而有天下,尧让于舜,舜让于禹,让之许由,许由洗耳,走而不听,泰伯至德,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夫揖让者,必有相对受揖让之人,舜也、禹也、许由也、季历也,皆相对之人也。即如清帝逊位,还政于民,大总统实为代表民国接受政权之人。清廷直接行交付之揖让,大总统代表承接受之揖让,大总统即清廷相对之人也。今国民代表谓共和不适宜于中国,将公推大总统为大皇帝,只可为推戴,不可曰揖让;大总统不受,只可谓不受推戴,无对方可揖让也。今日之事,唯推戴与揖让两途。推戴者行商、周以还之制,如大总统退还推戴书,只可曰谦让,不可曰揖让。如行三代揖让之制,则大总统宜有相对让与之人,提出代表大会,一让,二让,三让,国民代表皆否决,大总统揖让礼成,真隆古所未有,合中国尧、舜、夏、商、周之体制而为一矣。"袁称善,乃先议揖让程序。

  刘师培等进曰:"第一次揖让对方,宜还政宣统。大总统接受政权,得之满清,由清廷直接让与,而非得之民国。今国民既不以共和为然,大总统宜还帝权于移交之人。但清室既废,天下决不谓然,是亦欲取姑与也。第二次揖让对方,宜择延恩侯朱煜勋,提出朱明后人,既合排满宗旨,又表大公无私态度。实则朱某何人,只供笑柄,决不能成为事实也。第三次揖让对方,则为衍圣公孔令贻。清室朱明,为前代之传统,衍圣公为中国数千年之传统,远引欧洲罗马教皇为比例,近述政教合一为宗旨,大总统高瞻远瞩,真泱泱大风也。此种揖让,事近游戏,姑备一格耳。三揖三让礼成,大总统再受国民推戴书,御帝位,世无间言矣。"

  廷臣又密议,接受推戴书,有两项办法:(一)让而不揖,无对象也,可退还三次,始接受帝位。(二)让而且揖,有对象也,可斟酌前议。宣统、延恩侯、孔子后裔,皆不成问题,但其时虚君共和学说流行,设会场中有一二人提出虚君制,大开玩笑,岂不偾事,宜慎之。必欲行三揖制,不如先从孔令贻下手。后曲阜县忽发生孔令贻控案数十起,实欲以此先毁伤孔令贻,预为揖让时不能接受之地步,其用心至为可笑。

  厥后终用让而不揖之策,接受帝位,开基洪宪。

  禺按:雍正二十年欲牢笼汉人,封明裔正定府知府朱之琏为一等承恩侯,列镶白旗汉军。琏子绍美袭爵,传十二代至煜勋,光绪十七年袭爵。清廷祀明陵典礼,每年春秋二祭,上谕派延恩侯某致祭,祭毕,向宫门谢恩,见每年《宫门钞》。洪宪臣子,为装点门面计,忽思搜及古董,真可谓想入非非。

洪宪女臣

  帝制议起,袁世凯治下女子活动者,分为三派:(一)高尚派,吕碧城领之。碧城为安徽翰林吕佩芬族侄女,善文学,袁在北洋时,曾任女子师范学堂校长,后聘为大总统府顾问。其从者多名门能文女子,绝不与时髦女子往还,袁尝誉为可作女子模范,常出入袁家。(二)运动派,女子参政之流也,设中国妇女请愿会,以安静生为首领。安文字尚佳,颇具运动力,其自撰设会小启曰:"吾侪女子,群居噤寂,未闻有一人奔走相随于诸君子之后者,而诸君子亦未有呼醒痴迷醉梦之妇女,以为请愿之分子者。岂妇女非中国之人民耶?抑变更国体,系重大问题,非吾侪妇女所可与闻耶?查约法内载中华民国主权在全国国民云云,既云全国国民,自合男女而言,同胞四万万中,女子占半数,使请愿仅男子而无女子,则此跛足不完之请愿,不几夺吾妇女之主权耶?女子不知,是谓无识,知而不起,是谓放弃。夫吾国妇女智识之浅薄,亦何可讳言,然避危求安,亦与男子同此心理,生命财产之关系,亦何可任其长此抛置,而不谋一处之保持也。静生等以纤弱之身,学识谫陋,痛时局之扰攘,嫠妇徒忧,幸蒙昧之复开,光华倍灿。聚流成海,撮土为山,女子既系国民,何可不自猛觉耶!用是不揣微末,敢率我女界二万万同胞,以相随请愿于爱国诸君子之后。姊乎妹乎,曷兴乎来。首唱者,安静生。"筹备会乃特派安静生为女请愿总代表,设分会于各省,署名为"女臣安静生"。(三)流浪派,以沈佩贞为首领,刘四奶奶、王三太太、蒋淑婉等数十人,皆附会奔走。沈之名片中书"大总统门生沈佩贞",旁书"原籍黄陂,寄籍香山,现籍项城"。拜九门提督江朝宗为乾父,奉段芝贵为叔父,凡府中要人,深相结纳。权贵又藉佩贞勾引绍介"女志士",徵逐会合,出入大总统府,金吾不禁。于是江朝宗为乾女设总办事处于中城,有秘书、有干事,佩贞俨然称办事处长矣。所办何事,名曰赞助帝制,实则幽宴主家。段芝贵等退值,则来沈处,会客张筵,文武谋位置者,群走其门。佩贞声势赫然,遂有率领九门提督人员,因醒春居嗅足行酒令案,打毁神州日报汪彭年宅,郭同起诉法庭,酿成袁世凯之大震怒。

  刘四奶奶本北京有名主妇,王公大吏,均所熟识。警厅搜查刘四奶奶家,交通总长某、参谋次长某、财政次长某,皆为逻者捕去,羁警厅一小时,此北京所传刘四奶奶家大奇案也。其中原委,云为沈、刘二妇人争雄长所致。其他招致妇女,有名?闺秀,虚荣女生。以与政府通声气,干帝政为名,堕其术中,比比皆是。袁世凯所以有"禁止官家妇女淫荡"之命令,不专为朱三小姐发也。沈等因得袁氏左右有力者之支持,自称女臣沈佩贞,来往新华宫,湖船朝车,为女请愿领袖,后且压倒安静生矣。

娘子军打神州

  旌德汪寿臣彭年,倡办上海《神州日报》,选众议院议员,流滞北京,指挥报务。帝制议起,彭年不愿以《神州报》为御用报,不得已谋之要人杨士琦、沈兆祉,经一年余,将《神州报》全盘出卖于袁政府。洪宪纪元前,袁乃宽乃派人接收《神州报》,彭年本人避免为洪宪宣传,计亦得矣。彭年皖籍,与袁左右皖人往来通声气,与杏城尤密,为鬻报也,与其他皖人,则有龃龉。会沈佩贞等有醒春居行酒令趣事,《神州报》据情毕载,描写当时丑态,连刊三日。沈佩贞要求彭年请酒登报认罪,彭年不听,仍在报端揭其阴私,词涉江、段要人。于是沈佩贞率领"女志士"刘四奶奶、蒋三小姐等二十余人,江朝宗派九门提督卫士,由少将川人黄祯祥领之,辅翼佩贞等前往施威。彭年时居南横街,闻讯紧闭其门,尽室远避。佩贞等直入厅堂,捣毁一切,辱骂横行,坐索彭年。

  有众议员江西郭同者,率小妻住汪书房。郭因支持江西巡按使汪瑞?,为袁氏所痛恶,由黎元洪荐充参政院参政,袁世凯则批交张勋差遣,颇感无聊,因依彭年作客。乃出与佩贞理论,佩贞又率人捣毁郭所居室。郭乃袒裎跣足,诟骂诸女。诸女复蜂拥而前,有握其发者,有捉其耳鼻者,有扭其左右手者,有抱其左右足者,如举婴儿,大呼"滚去",郭已圆转落丹墀中。时予适夜宴归,道过南横街汪宅门首,见军警林立,填塞内外,观者数百人,以为彭年家有大故,排闼入,睹郭同满身污泥,左手提裤,右手戟指诸女丑骂,诸女亦各报以不堪入耳之言。予即曰:"郭宇镜胡为乎泥中?"

  佩贞见予至,呼让进。予曰:"汝等何故演王妈妈骂街丑戏?"佩贞曰:"你是个正经人,我告诉你,汪彭年在《神州报》登载我等在醒春居行酒令事,备极丑诋。"予又问:"何以朋打郭同?"刘四奶奶曰:"汪彭年躲了,郭同出来顶包,不打他,打谁?"予顾郭宇镜曰:"你暂且停骂,我来调解。"九门提督领队黄祯祥进曰:"今夜汪彭年不出,决不离开此地。"予曰:"你穿军服,领队打人,大总统知道,江宇尘要受处分。"未几,江有电话来告:"汪寿臣不在家,明日再来。"盖汪在外已托人警告江朝宗矣。乃用予马车轮流送诸女回家。翌日,各方要人出面调解,江朝宗尚言必须《神州报》请酒登报赔礼,此事方了。

  稽延多日,郭同乃控诉于首都地方审判厅,汪彭年与予,均列证人。京师语曰:"郭同被打,汪彭年是事主,却变为证人;刘某则是书僮陪汪公子,逛花园读书。"溧水濮一乘先生作《新华竹枝词》,刊《上海时报》曰:"最是顽皮汪寿臣,醒春嗅脚记来真。何人敢打神州报?总统门生沈佩贞。""杯酒调停事不成,郭同起诉地方厅。议场捣乱刘麻子,糊里糊涂作证人。"

  《上海时报》,除刊载濮一乘竹枝词外,更有"一辆汽车灯市口,朱三小姐出风头"诸诗。袁阅报见之,颇震怒,谓都下女风,坏到如此,乃属肃政史夏寿康上整顿闺阃风纪折,训朱启钤严束闺女,并严办沈佩贞。江朝宗等乃不敢露面左袒,地方审判厅长尹朝桢亦不敢积压,迅速审讯此案。

  北京《顺天时报》刊有《打<神州报>案观审记》,节录如下:

  "沈佩贞率男女打《神州报》,汪彭年逃,郭同起诉地方法院,传集一干人证,开刑庭大审。京师各部次长以下官,及社会闻人数千人,均坐骑楼。尹朝桢莅庭审判,先传郭同,次传沈佩贞等,次传证人汪,次传证人刘。尹示刘曰:'先宣誓,据实作证。'刘曰:'据实直述,当日男女相骂,状态奇丑,不堪入耳,照话直说,犯法不犯法?'骑楼上人大嚷曰:'不犯法,不犯法。'尹乃令宣誓,刘即据事直陈;尹以所述过于丑恶,似不欲闻。刘曰:'庭长不愿听,不必再说下去,再说犯法。'骑楼上人又大嚷曰:'说下去,不犯法。'......"

  郭同胜诉,沈佩贞罚禁押半年。沈大哭曰:"他人叫我打《神州报》,我却受罪。"

萧耀南之输诚

  自陈炯明在粤叛变,中山先生离广州省城,由白鹅潭移海军于黄埔,驻永丰兵舰,候北伐军许崇智等由粤汉路回师讨叛。其时最可虑者:(一)恐吴佩孚在衡山发湘赣之兵,追蹑许军之后;(二)黎元洪已复大总统职,或徇直系首领曹锟之请,正式任命陈炯明为两广巡阅使、粤军总司令兼省长。以上两者,均将牵动大局。先生于是派谢持、徐苏中持密令来港访予,命予迅赴北京,应付以上二项秘密事件。手令云:"和赣制粤之事,仰兄全权办理,务尽其力,便宜行事,期底成功。"

  予即北上,因夏寿田、杨度说曹锟,调吴佩孚来京。又游说黎元洪,始终未任陈炯明官职。两事既定。未几,先生即归上海,仍居莫利爱路。各方面派代表来沪欢迎,黎元洪亦派代表黎澍偕予往谒,大局转安,予遂返鄂。会两湖巡阅使萧耀南闻予已返,延予挈其代表往沪,介见先生,特表诚敬,是为萧耀南与先生往来通问之始。

  萧耀南,湖北黄冈人,出身北洋直系军队,任吴佩孚部下旅长,兼直军参谋长。于鄂人驱逐王占元时,率师回鄂,遂为两湖巡阅使。处事明决,能识大体,尊崇学者,搜刻鄂中文献。时先生所著《三民》、《五权》、《孙文学说》、《建国方略》诸书,遍传中国。萧之秘书程明超、夏口县长罗荣衮、江汉道尹周英杰,皆萧心腹也,甚服膺先生学说。言于萧曰:"默察时局变迁,直系势力,今虽鼎盛,但一朝涣散,全局瓦解,与皖系当国,初无二致。吾等以湖北为主体,如着棋然,必多方做眼,下一闲棋,将来必有大用。孙中山先生以三民主义号召天下,从之者众,虽遭陈炯明之反噬,而拥戴者继起,卒能奉迎回粤,大势已成。巡阅使不如早与联络,即嘱刘某赴粤,沟通两方,再作后图。"

  萧闻言,甚以为然,延予宴谈数次。临行修书,词极恳挚,有如需某赞助,虽极困难之事,必竭力为之等语。予遂往来粤、鄂之间,为秘密使者数年,外无知者。国民党人由粤回各省原籍,或束装往粤,路经武汉,如履坦途矣。

巡阅使署中之会议

  孙先生将北上,召集卢师谛、郭泰祺及予,临行致训,谓:"许世英已返北洋布置,予即北去,汝三人速往鄂,与萧耀南商洽湘、鄂、豫军政事宜,为最后之准备,本三民主义、建国方略为原则,主义是经,方略是纬,依建国方略运用之。俟予抵北京,再定办法,即以此告萧耀南。"

  时许世英正主张三大元老同时入京,开国是会议,安福系中亦有数人极端主持。许以段祺瑞盟友资格,为祺瑞所深信,段固在津候孙先生至也。未几,冯玉祥来津,奉张举北口回军秘事,扼其行,不得返京。安福系梁鸿志等,主张段先入京,冯玉祥亦思随段同行。梁鸿志等说段曰:"先入关者王,主人也,中山后至,宾也,何必候孙?"阴备快车,挟段登车,冯玉祥亦随行。王揖唐闻之,急奔车站,攀车而上,梁鸿志等拦车门,挤王揖唐下车。许世英三大元老定国是之策,因以打破,遂成段一人执政之局。孙先生将抵上海,闻之,乃绕道日本,缓入京。

  予与卢师谛、郭泰祺赴鄂,师谛先由河南胡景翼处转来,予与泰祺溯长江而上。齐燮元在宁,闻予等至,派交涉使温世珍来,求予等过南京一行。齐曰:"闻孙先生将有武汉之行,萧衡山拥为首长,如能莅两江,当拥戴先生,亦较衡山为便。"泰祺曰:"衡山与孙先生秘密交往多年,此次引申前议,故派予等前往会商军政。汝如真能敬奉孙先生,可与衡山详商,长江大事,以江、鄂合办为主。孙先生天下为公,对人无不容纳。但今有一事不能不问,现段祺瑞既背原议,先入北京,奉军入关,耽耽虎视,设以一纸命令,免贵巡阅使职,部下军队,能一致反抗否?"齐沉吟良久,答曰:"只有一部分能听我命。"予等乃告以两江情形如此,孙先生绕道日本返中国,尚需时日。长江事件变迁如何,贵巡阅使可电萧衡山洽商,孙先生一视同仁,原无轩轾也。即辞别赴下关登舟。

  既抵武汉,萧衡山手出胡汉民由元帅府转来孙先生所发电云:"合肥先入京,许主张三国老同定国是议已打破,此后中国政局混乱,与衡山速订建国之策。一月内,由日本回国。"既而卢师谛由开封至,在两湖巡阅使署开会,萧耀南为主席。萧方出席者,有秘书长成宪,秘书程明超,高等顾问张大昕,江汉道尹周英杰,夏口厅长罗荣衮,皆鄂人也。粤方为川军总司令卢师谛,外交次长郭泰祺及予。首由师谛提出最先办法,如成立建国政府,必俟孙先生归国,方能议组织条例。鄂方代表表示,宜先定鄂豫互助条款。豫方胡景翼,为鄂屏蔽,鄂方能充分接济子弹枪炮,使其发展第二军。胡原为孙先生直属部下,此即鄂方拥戴孙先生之第一大功也。

  萧衡山对此首表赞成,决请予代表鄂方,与卢师谛同往开封,订接济军械条件;次议拥戴孙先生,设建国政府于武汉。建国政府,由各省巡阅使、军民首长,公推孙先生为大总统,行海陆军大元帅职权,任命萧耀南为建国政府陆军总司令,胡景翼为前敌总司令。政府组织条例,俟大总统莅武汉议决,以命令施行。以上为最重要者,余条未能全记。时孙先生有离日赴津之讯,萧派鄂方全权签字代表张大昕,赍建国政府全文,迎谒孙先生于天津,与师谛、泰祺及予共四人北上。予与师谛先往开封,订鄂豫军械互助条约。泰祺与大昕直赴京津,迎谒孙先生。

武汉设新政府之密约

  予与卢师谛在开封,既签定鄂、豫双方军械互助之约,闻孙先生将由日本抵津,予乃复赴京会合张大昕、郭泰祺,急赴津沽。时许世英已在世界饭店备西餐一千份,候先生莅津,即迎往开大会。各国外交官、当地绅耆、军民代表,咸签名赴会,鹄立欢迎,声势甚盛。共产党人亦于是日绝早,满街遍贴标语,并散布书籍传单,京津一致。交民巷外交团各公使,急训令天津总领事,停止世界饭店大欢迎会。经孙洪伊、曹汝霖往各总领事署商榷善策,嗣得交民巷训令,只可在世界饭店开会欢迎,仍阻止演说。午后船入口,孙先生乃赴行邸休息,派一代表赴世界饭店致谢天津各界,未演说而散。

  张大昕、卢师谛、郭泰祺及予四人,入见孙先生,先生卧病榻上,郭泰祺报告在武汉接洽之经过,次由予与卢师谛报告往开封订鄂、豫互助军械之约;后由张大昕代表萧耀南,备述拟在武汉设建国政府之动机,并呈议订大纲条款二份,每份先由萧耀南签字盖印于第二行。先生阅毕,莞然曰:"各条皆对。"即于病榻中签名于第一行,嘱盖印。第四行,孙科、张大昕及予与卢师谛、郭泰祺俱依次签名。当时来往密电,用孙科英文新号码,故皆经孙科手转先生。

  大纲签字毕,先生训予与卢、郭曰:"此次随予由粤北来者,只作事,不准做官,如违此训,不认为国民党徒。"复告张大昕曰:"闻段派欲用陕西刘镇华兵,并令阚玉昆率师由洛阳攻开封第二军胡景翼,河南有失,武汉必危,汝归,以予言告萧耀南,尽鄂所能,速运大量枪炮子弹及军用品交胡景翼,河南能保,则南方全局可定也。予病甚重,又需往北京一行,建国政府之信约虽定,两方应严守秘密,暗地进行,随机应变。予能到武汉,方可公布。今主张设建国政府者,均系鄂人,可徵萧衡山甚愿鄂人自立自决之诚信。今派郭泰祺北上办理与鄂方沟通事宜,卢、刘两人可偕返武汉,办理鄂、豫互助军械事宜,速行为要。"

  翌日登车,许世英送至车站,执子手曰:"我两人同行赴粤迎先生,我代表段祺瑞,仍失败;汝代表萧耀南,可谓成功。"

鄂豫互助之内幕

  予与师谛、大昕归鄂,办理鄂、豫互助转运军械事,胡笠生亦自开封派人领取。继而段系阴助陕西刘镇华,聚阚玉昆洛阳之兵,有事于黑石关。予与鄂军事代表熊继贞往开封,知军事将发动,急转北京,谒孙先生报告一切。忽接第二军驻京办事处长史之照电话云:"陕、豫已接火矣。"于右任清晨来旅馆,告予与继贞曰:"得急电,岳维峻、樊钟秀、杨杰军队,为阚玉昆大败于黑石关,现退郑州,每兵只有枪弹一排,大量军械,恐为阚玉昆所得,应设法万急电鄂,再飞运军械,坐候急覆。"于右任在馆谈甚久,约历五小时,鄂方覆电已至,云枪弹五百万发,炮若干,枪若干,炮弹若干,已由飞快车急运信阳,交邓宝珊转发。予持萧覆电,与熊继贞同谒告孙先生,先生病中起视,莞然曰:"萧耀南好!萧耀南好!可证明对我诚意。"岳西峰等得此军械,遂一战而歼阚玉昆。

  孙先生命予与熊继贞急返鄂,先赴开封晤胡景翼,密谈曰:"衡山虽能号令部下,究系吴子玉统系,其军队军官,多北洋出身,不敢不服从衡山者,北洋无统驭力也。吴子玉尚在岳州,观时而动,近在武汉肘腋,局势有变,衡山殆矣。予在河南,大本营军队在两广,此吴子玉所以不敢挟北洋兵来武汉也。衡山既拥戴先生,约设建国政府,以鄂人治鄂为号召。而汉口镇守使杜锡钧,吴子玉之心腹,师长陈嘉谟,又北洋之镇将;衡山手无鄂人统系之兵,一旦有变,吴子玉可取而代也。兄等归鄂,可据吾意见,献策于衡山。予第二军长李纪才,湖北人,部下多陕西、湖北之兵,明练通达,军纪为各军冠,适合鄂人治鄂之口号。率其军队回鄂,任为汉口镇守使,为武汉保障,交通鄂、豫,衡山自率可靠之兵,分布武昌上下游,对衡山有违言者,必不敢染指矣。衡山为主体,鄂人为经纬,将来对于设建国政府,亦为最妥善之预备。"

  予等如言归告衡山,大以此策为然。李纪才亦亲书誓词,以听从衡山号令,鄂人自治自立为言。因纪才军纪、兵力,俱为鄂人所深信也。胡景翼以此议告第一军冯玉祥,玉祥必欲以刘骥为湖北省长,又以此议告衡山。衡山曰:"是欲予让开湖北局面也,对冯公予殊不敢亲近。"故李纪才回鄂之说,中遭停顿。会北京急电至,谓孙先生病危,嘱予等疾携针药,并约汉阳名医某同入京。

  抵京后始知先生已服中药,有黄芪十两、党参八两之药剂,连进三服,眼涨如铜铃,未几而先生长逝。不阅月,胡景翼亦患红线疔症谢世。予归见衡山,衡山叹曰:"孙先生设建国政府之说,终归泡影。胡景翼猝亡,鄂人治鄂之说,又遭一大打击。吴子玉将挟北洋兵力,盘据武汉矣。"于是河南以岳维峻继胡景翼。萧、岳二人,密会于鸡公山,盖欲重申鄂、豫互助之约。岳又与吴子玉通声气,饬李纪才攻济南而毁其兵,吴佩孚乃得长驱入汉口,萧耀南于是进退维谷。

烟枪置毒之谜

  孙先生殁,南中以大元帅之丧,不能用兵。奉军虽直下南京,又因孙传芳出师而撤退。段执政毫无力量。吴佩孚挟湖南当局之拥戴,率北洋沿江之余烬,直入武汉,全握萧耀南之权势。顾以吴重视齐燮元,孙传芳遂不能与吴连合一致。萧耀南与孙先生有默契,吴子玉固有所知,其第一师长陈嘉谟,更欲夺萧督军之位,进言于吴曰,此叛北洋之孙党也。未几,而萧耀南死。

  萧之死出于突然,传者谓有人以十万金赂其左右装鸦片烟之小使,置毒药于烟枪中。萧吸之,毒发而死,全身现紫斑,累累然令人望之生畏。萧死,遂由陈嘉谟继升督军。时曹锟之弟曹钅英来吊丧,居署中花园五桂堂,瘾作,命人将萧督办常用老枪持来应用,连吸多口,奄然而逝,身现青紫同萧,枪中置毒可知矣。

  萧死之前夕,卢师谛尚由河南潜至汉口,宿予家,后转日租界。使人阴告萧曰:"卢由豫至,有密语面谈。"萧令外交处长任某,约于夜间四时在汉口小公馆相晤。卢以为时尚早,先往观电影。吴部高级侦探有识卢者见之,阴觇卢后,见其入萧公馆,即以告吴子玉。吴左右乃曰:"萧不除,事权终难统一。"萧以此为人所算。

  卢师谛谒萧之夕,萧告卢曰:"今非昔比,自孙先生殁,胡景翼死,一切计划俱化为乌有。予生命亦尚在不可知之数,尚能谈鄂、豫事乎?况岳西峰已与吴子玉有诺言矣,君宜早离鄂,免遭祸。"并问:"足下前所订组织建国政府之稿尚在否?"卢曰:"在上海。"萧曰:"密焚之,万勿示人。"知其事者乃云:"吴部下久欲处置萧衡山,卢夜来一见,更促其死。"

  洎乎北伐军攻下武汉,搜集北洋军阀财产,波及萧氏。萧婿李玉珂来沪,求得建国政府密稿,由卢师谛盖印署名者,更将萧与孙先生往来经过,缮具文件,由方本仁转呈当局,得以免议。

樊钟秀

  中山先生徇港商杨西岩、伍学?之请,指定徐绍桢、孙科来港,筹集巨款,用滇军杨希闵、范石生、廖行超等驱逐陈炯明,粤军李登同等应之。事成,先生回粤,设大总统府。炯明由惠州反攻,抵石牌,据白云山、瘦狗岭,将炮击士敏土厂。会翌晨樊钟秀由韶关以七千人至,一战破之,洪兆麟兵败退石龙。樊钟秀兵由河南越鄂境至韶关,又由韶关越鄂境归河南,始终皆与萧耀南有关。

  樊钟秀当于右任主陕西靖国军时,隶其部下,与胡景翼、郭坚等,为四路统军之一。后兵败,由关中归嵩阳,聚集豪杰数千人,未知所属。时孙先生再回广州,钟秀派人来汉口,与予及熊继贞(即熊晋槐)相晤,谋全师赴广东。予乃赍樊书,偕其代表往粤谒中山先生,即交陆军部长程潜与驻汉之熊继贞,筹划一切。会吴佩孚驻军衡山,有袭广东助炯明之意,钟秀徉以兵属之,调赴庾岭,由鄂出赣;及抵粤边,急整旅待行,候孙大元帅之命。佩孚未知也,萧耀南知而不言。

  钟秀离鄂赴赣时,辞别耀南,耀南曰:"抵粤后好自为之。"时陈炯明退西江惠、潮一带,恃有吴佩孚之援,命其大将洪兆麟统兵取广州。滇军不及调回,仅粤军当其一面。洪沿广九铁路,水陆并进,据九龙广州车站,抵石牌,占白云山、瘦狗岭,大炮射程可达士敏土厂大元帅府。予深夜过江,入元帅府,见中山先生坐办公室,黄惠龙、马骧等护卫,西人马坤亦囊枪侍立,余人不见。先生乃手下严令,命陕军司令路孝忱,持令箭长刀督战,无论军官兵士,退后者斩。有人以士敏土厂处境极危,陈退守三水、佛山之策,先生不为动。终夜坐接军队报告,知粤军力虽不敌,仍节节抵抗。洪兆麟见广州灯火在望,即曰:"天晓整队入广州,可操胜券也。"

  翌晨,天将明,樊钟秀以部队七千抵广州。樊语众曰:"破贼后,再作朝食。"全队疾进。洪兆麟见樊军人既高大,旗帜服装,皆与粤军异,其势甚锐。一经交绥,洪兆麟兵由石牌败至广九车站,再败至石龙,而广州安定矣。厥后孙先生北伐,以樊钟秀为豫军总司令,先遣樊军回豫。在韶关启程,孙先生授以建国军旗曰:"笃守三民主义,实行建国方略。"樊军由粤经赣抵鄂,由石灰窑、黄石港一带渡江。先是,樊军启行,先生命予返鄂,与萧耀南密议,使樊军得以方便渡江。正洽商间,接粤电,谓樊军不久抵江岸,急设法。吴佩孚亦另有电,令速邀击樊军于半渡,聚而歼之。萧语予白:"我于某日某时发兵,往石灰窑,君宜告樊军,提前六小时,急渡江,俟彼军尽渡北岸,我军适至,尾追数十里,即可了事。"予如言驰告樊军,樊钟秀遂安然回河南,全军无恙,此予在鄂所亲见也。后樊军始终守孙先生所授建国军旗,后隶第二军胡景翼。陕军逐阚玉昆、刘镇华诸役,最出力。

曹锟之覆败

  曹锟贿选,被举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孙先生与张作霖、卢永祥,成反直三角同盟阵线。孙先生督师北伐,以胡汉民留守广州,代行大元帅职权,驻兵韶关。奉军由姜登选、李景林、张学良等统率,分五路入关;曹、吴亦派三路迎击,第一军总司令彭寿莘,第二军总司令王怀庆,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时两湖巡阅使萧耀南、两江巡阅使齐燮元、闽督孙传芳,皆属直系。卢永祥处于包围形势中,最先反对曹锟窃位,于九月四日,通电出兵,令何丰林攻苏,战于浏河、黄渡、昆山等地,更绕道占宜兴,窥武进。不意是月十九日,孙传芳由闽入浙,浙军夏超等与孙相结,永祥无归路,解职赴日。孙乃为闽浙巡阅使,齐燮元兼淞沪护军使。

  曹锟下令讨张作霖,以吴佩孚为统帅,大战于山海关,败退秦皇岛;复以监队运兵数万,由秦皇岛登陆。而直系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由北口回师北京,与奉系通款。联合陕军第一师师长胡景翼,京师警备副司令孙岳,发布停战主和通电,逼曹锟下令停战。冯、胡等派兵分守九门,同日免去吴佩孚本兼各职,山海关吴军交王承斌。十一月三日,曹锟乃通电辞职,送大总统印于代理内阁总理黄郛,代行大总统职权。津浦路断,晋阎亦出兵石家庄,吴佩孚乃由海道遁走武汉。

  奉直战争告终,曹、吴出走,许世英主张开国三大元老会议,集于北京,一劳永逸,解决国是。三大元老者,孙中山先生、段祺瑞、黎元洪也。段亲笔派许世英赴粤,迎孙先生。冯玉祥、胡景翼、孙岳亦同派代表,请先生入京。时直系崩溃,长江两巡阅使齐燮元、萧耀南,尚拥大军,指挥长江全局。萧耀南早受孙先生之指导,当奉直战起,萧电粤,促予归,商议鄂事。萧曰:"吴子玉颟顸用事,难和其众,战局有变,影响鄂局,两湖毗连广东,祈君代表一行。现时中国,只有孙先生为全国最适当之领袖。段祺瑞刚愎自用,小人环伺,难孚众望。拟请孙先生迅莅鄂,指示策略,建设政局。孙先生向对直系军人,无仇怨好恶,现直系群龙无首,得孙先生莅临,组织而领导之,可成大事。"予曰:"如吴子玉亦来武汉,必大生枝节。"萧曰:"吾力能使之不入鄂境。"即以所拟办法,详函呈孙先生,子当夜赍函赴沪转粤。

  时许世英正主元老会议之策,亦持段祺瑞函电约予同行,予遂与许及冯、胡、孙代表同启程。先抵广州,再合胡汉民、谭组安、伍朝枢、郭泰祺、吴铁城等赴韶关,谒孙先生。与许世英商谈三日,同游南华。先生语许曰:"君深明主义,能识大体,吾决计北上矣。"于是复段第一电,由许世英起草,请段在天津候孙先生到,同入北京。第二电由胡汉民起草,谓将来国事解决:国以内,段主之;国以外,孙先生将游历各国,专理国外外交、经济之事。许世英先行,先生训示同人曰:"予先往北京,如在北京能行吾主义政策,中国奠定;如仍各持己见,吾当莅武汉,设立建国政府,行吾主义方略。萧衡山来函甚诚恳,可先派卢锡卿(名师谛,川军总司令)往鄂,助衡山理军事。"复命予持函返鄂,并偕郭泰祺前往,两人合力助萧处理政治问题。

清陵被劫记

  予在汉口饮于同乡某军长家,席次,谈及孙殿英发掘清代陵墓事。某军长示予以赃物,谓是孙殿英所赠与,所以封吾辈之口也。视其物,一为大东珠十八颗,曰:"此西太后棺中所获也。"一为碧洗一方,曰:"此乾隆某妃棺中所获也。"并知孙殿英部下有某连长,曾参与发掘清陵之役,时方隶属于某军长,予等欲悉其究竟,急召某连长来,当筵详询。

  某连长曰:"予时在谭师长部下任连长,守昌平东西陵一带。忽闻奉天军马团长勾合土匪谋变,孙殿英军驰至击破之,于是宣布戒严,断绝峪口各陵行人往来。自是年四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以火药轰开陵道石门,搜获宝物而去,实则奉军并无叛变之事,盖欲藉故肃清奉军,独占利益,并借此戒严,塞断诸峪口,便发掘耳。"

  连长又云:"彼奉令掘西太后陵,当时将棺盖揭开,见霞光满棺,兵士每人执一大电筒,光为之夺,众皆骇异。俯视棺中,西太后面貌如生,手指长白毛寸余。有兵士大呼,速以枪杆横置棺上,防僵尸起而伤人,但亦无他异。霞光均由棺内所获珠宝中出,乃先将棺内四角所置四大西瓜取出,瓜皆绿玉皮紫玉饷,中间切开,瓜子作黑色,霞光由切开处放出。西太后口中所含大珠一颗,亦放白光。玉枕长尺余,放绿光。其他珠宝,堆积棺中无算。大者由官长取去,小者各兵士阴纳衣袋中。众意犹未足,复移动西太后尸体,左右转侧,悉取布满棺底之珠宝以去。于是司令长官下令,卸去龙袍,将贴身珠宝,搜索一空。乃曰:"不必伤其尸体。"棺中珠宝尽,再索墓中各处殉葬之物。棺底掀转,现一石洞,中储珍宝亦尽取之。搜毕,由孙殿英分配,兵士皆有所得。贵重大件,用大车装走。"乾隆陵之被掘,此连长实未参与,不知其事。

  按:清代诸陵监修之制,陵外路曰"神路",两旁植树,曰"仪行树"。路可通东西诸陵,蜿蜒随山阜高下。陵门居中,有方城,曰"明楼",即明代之方城也。一路入陵,两旁均石人石马,排列甚长。石人石马尽,有水道横亘于前,水上有桥五座,曰"金水桥"。过桥有门,曰"隆恩门"。入门后,有广场一方,左有殿数楹,曰"宝藏",贮奉安帝后生平所嗜服器书籍之属;右亦有殿,则继位帝王祀陵时更衣之所也。中为飨殿,殿后有广院,立"五供",以石制。"五供"后,为大照壁,壁皆红垣。由照壁下,入地为大隧道,深数丈,直通地宫。隧道尽,为大石门。石门两扇,中有巨圆石,可移动;门闭,则阻以巨石,不知其为门也。

  入石门,则为地宫。照壁两旁,上陵行路,层级而升,曰"马道"。为道尽,即为下葬帝后之本陵。陵作圆形,隆起巨阜。接马道成半圆形者,曰"宝城"。居中举顶,位于地宫之上者,曰"宝顶"。宝城、宝顶,皆位在地宫上数十丈。地宫中安置梓宫,居中有巨石甚长,石中央有井,曰"宝井",满储珍宝。石上置梓宫,曰"宝床"。地宫成四方形,梓宫左右两角,列石台,置皇帝或皇后宝册。地宫上及四面,高坚可数十丈。除循照壁而下,掘通地道,炸开石门,无路可入地宫。孙殿英对此宏大坚厚之陵墓,无法开掘,嗣觅得当地土著曾充修陵工役者,予以重赏,始为之引导,由照壁下隧道炸石门而入。

  又按:前清明楼之制,明楼为由神路入陵之头门,即民间之墓道碑也。明楼中立本陵所葬帝后"神功圣德"碑,自顺治以至嘉庆,累代未改。清廷祖制,凡后世皇帝有失尺地寸土者,不得立神功圣德碑。道光以五口通商视同失地,不得立碑。咸丰如之;同治虽有"戡定西南"之业,亦未立碑,示未敢僭其祖也。

  发掘清陵一案,在历史上实为元代杨髡发掘南宋诸陵后之一大案,其不至有"冬青树"之痛,清室并能简派大臣,如耆龄、宝熙、陈毅辈,收拾陵墓残骸,安葬以礼,此不可谓民国待清室之不厚也。清侍郎陈毅,并有东陵纪事诗百十一韵,取宝、耆所书日记参杂为注,掘陵案本末,乃了如指掌,足为清、民间一大史料。陈毅惧当时北洋军阀之横暴,不敢将此册发布,惟复印数本,呈清室重臣。各杂志报章中,鳞爪时见,迄无完备记载,亦修史之缺也。兹取陈毅所著《东陵纪事诗》附载于后,藉成实录。

  "驱车出东陵,连轸赴?兀。雨甚作秋潦,湍猛蹊径灭。迤逦避壑行,石尽泥转滑。"

  (注)往返皆绕龙门口而出其背,以口内水过深也。

  "御者诡自矜,往辄覆其辙。??昔岂无,帝力人所忽。击坏尧舜民,那能丁斯陧。"

  (注)《说文》:陧,危也。徐巡以为陧,凶也。

  "天运启圣清,山川ㄈ荡?。太行从西来,至此益蟠郁。"

  (注)昌瑞山本名丰台岭。初赐名凤台山,康熙二年封为昌瑞山,从祀方泽。山在遵化州西北七十里。皇朝文献通考:山脉自太行来,重冈叠阜,凤翥鸾蟠,嵯峨数百仞。前有金星峰,后有分水岭。诸山耸峙环抱,左有鲇鱼关、马兰峪,右有宽佃峪、黄花山。千岩万壑,朝宗回拱,左右两水,分流夹绕,俱汇于龙虎峪。一统志同。

  "翼翼二祖德,巍巍三宗烈。灵爽实式凭,在天俨对越。"

  (注)世祖章皇帝孝陵在昌瑞山麓。圣祖仁皇帝,景陵在山左麓,当孝陵之东。高宗纯皇帝裕陵在山右麓胜水峪,当孝陵之西。文宗显皇帝定陵在平安峪,当裕陵之西穆宗毅皇帝惠陵在双山峪,当景陵吝东南。此五帝陵也。后陵凡四:昭西陵在大红门外,当孝陵南少东,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锦氏,世祖圣母也。孝东陵当孝陵东,为孝惠章皇后博尔济锦氏。定东陵分为二,一在普祥峪,一在普陀峪,并当定陵迤东三里。俱详后。

  "无端盗贼起,狠戾仇白骨。"

  (注)近北方多盗墓事,甚且官府亦躬为之。前年天津县知县张仁乐;发掘丛冢,攫其棺之佳者转鬻射利,暴尸无算。

  "民间无完坟,更探禹之穴。"

  (注)奉天岳兆麟军之团长马福田者,故马兰峪土匪也,四月廿五日,忽叛岳,乘虚踞峪,欲为不轨。五月十五日,孙殿英军之师长谭温江自马伸桥来袭,福田破走之,因入峪大肆焚掠。明日,柴云升师之旅长韩大保,又西南自苇子峪间道进据裕陵及定东陵,彼此声言失和,断道备战,遂以十七日用火药轰毁隧道,穷搜敛物。廿二日,孙殿英又连夜乘汽车自马伸桥来。廿四日,谭、韩师旅遂饱载拔营西去。六月初,温江至京鬻珠,案发被获。是月,青岛警察又于孙殿英随从兵张歧厚身搜得珍珠卅余颗,此案始大闻于世。史记自序集解:张晏曰,禹巡狩至会稽而崩,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间云,禹入此穴。

  "天子?闻变,北向致遥??。"

  (注)东陵在京师之东,天津之北。

  "昼夜寝地哭,惨若遭国恤。涕Д诏群僚,仓皇谋堙窒。曰召耆龄来,曰宝熙宗室,曰毅汝忠直,其偕往正跸。"

  (注)六月十八日,醇亲王及庆亲王载振以下会议御前,上涕泣自责,廷谕派耆龄、陈毅前往查勘情形,当即面谕臣毅,时贝勒载润请添派宗室宝熙,允之。以贝勒载瀛、镇国公载泽等书报盗状,宝熙所草也。旋诏书下命,并办善后,会同原派照料陵寝各员筹议。次夜,耆龄自京来,明日毅偕入对,其夜宝熙亦来,毅又偕耆龄诸人入聆宸谕。二十一日,耆龄、宝熙及毅请训,上奖掖至再,许以便宜行事。耆龄既先去,毅偕宝熙再请训。上曰:"宝熙明白,陈毅忠直,汝等须自保重,好为我办事。"云云。《周礼·春官》"冢人":"正墓位,跸墓域。"贾疏云:"墓位谓昭穆为左右,是须正之,使不失本位。墓域即兆域也,谓四畔沟兆;跸谓禁止行人不得近也。"

  "曰泽复曰亻斤,往汝荐馨?。"

  (注)二十一日,命载泽及贝子溥亻斤恭代驰往祭告,会同赶筹善后。《宝熙日记》自跋云:"熙以兹事体大,面陈宜有懿亲二三人同往,乃加派泽、亻斤。"云云。然日前谕旨,一则曰会同原派照料各员,再则曰留京、驻津两办事处均属责无旁贷,著随时会同派定各员照料。"驻津"为载涛、载泽、载瀛,留京为载润、朱益藩,其中固有懿亲在也。

  "病驱荷天怜,在途诚慎疾。稻食北道艰,垂念及琐屑。国破君臣亲,矧乃愤所切。惜身臣安敢,但患才力拙。"

  (注)毅素有肝胃之疾,尝赐食不克终餐,上怪问而知之。今年自闰月病后,胸膈恒痛,艰于转侧,亦颇为上所闻。故召见时,屡以远道辛苦相慰,又以南人不惯麦食,谕慎拣适口之味。天恩周悉,无微勿届矣。当命之将下,先询是否能往。本派遣之事,而出以商榷之词,义极难忘,心尤可哀已。毅初对:"陵事非所谙悉,然夙知耆龄治事认真有条理,臣但助彼筹办,决不敢辞劳。"逾日再荷温纶,毅又对:"圣怀哀痛如此,臣病何敢自惜,虽素于陵事不习,好在耆龄、宝熙俱系熟手,臣惟有尽心而已。"上均颔之。其时毅实感受时症,头痛作热恶风,不忍以病辞也。

  "凄恻别行在,鸾镳随众发,迢遥抵桥山,麻鞋展祗谒。"

  (注)七月初偕载泽等展谒各陵,皆身服夏布衫,而十五日闻守护辅国公毓彭以朝服祭,载泽颇赧然。毅曰:"吾辈处变,正须改常以示哀,此礼意也,非惟朝衣难求耳,况上已变服乎。"

  "孝钦实兴圣,衣不存短袒,无怪?市间,早闻珠襦出。册年母天下,曾不若穷孑,失声为一哀,尊养念往日。"

  (注)文宗三后,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同安定陵。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奉安普祥峪;孝钦显皇后那拉氏,奉安普陀峪;并号为定东陵。孝钦全谥曰"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后为穆宗圣母,故云兴圣也。谨按:国朝旧制,惟太祖高皇帝尊谥至二十四字,自太宗以下,加谥极于二十二字,后则加谥无过十六字者。孝钦初谥,乃与列圣加谥相同,又闻当日以后谥字样无多,选帝谥而用之。然钦于帝谥非美,而宋、辽、金、元后以钦谥者,皆号贤明,此皆礼臣之失也。自盗案之发,传闻北京、青岛先后缉获脏物有大珠甚多,皆云,得自孝钦陵中。故老传言,大丧之时,宦官宫妾,用珠袄敛,以衤日衣不存卜之,殆非虚语。七月初五日,守护司员于陵外拾得龙袍一袭,审其线迹,凡龙睛及佛字中嵌有珠者皆被拆去,是亦一证。不解孝钦身后何以屡为人所误也。

  后体偃卧于破椁盖中,左手反戾出于背,白毛毵然及寸,幸无毁伤,惟唇?去而张,殆攫取含珠所致。耆龄传妇差拭敛,命其共张黄绸禅衿紧贴椁盖,徐徐移置玉体于其上,以黄龙缎褥承之,再以黄龙缎被?无之,然启视犹偃卧如故也。时妇差多集椁盖之右,其左颇虚,臣毅因举两手敬擎之,助其移转。幸被褥非异制,虽上下易置无嫌,且丧礼敛用覆荐二衾,其衾制原不别也。既转之后,始见目眶无睛,面色<黑灰>败。髻散而发未乱,朱绳宛然;而欢额隆高,不异昔表,望之犹识为当日极尊严之慈禧太后也。中怀感伤,不觉失声而哭。犹幸中棺未毁,内外拭净,即敬谨敛入,载泽以旧赏遗念衣二袭献上加覆之。棺盖故有闩,因令工师用漆黏合,而以金髹之,与日画金髹字文一律,时七月初十日也。次日吉辰,遂将石门封闭,乃填塞隧道。

  "人心已难言,地脉亦疑绝,高宗今周王,横被栾水啮。"

  (注)七月初八日勘视裕陵,盗所穴在琉璃影壁之下,下距地宫深约丈许。耆龄先梯而入,毅随之,载泽等相继俱入。抵第一重石门,门已洞开,其内水深四尺余,阻不能前。同人于水边蹲视久之,阴寒凛然,袭人肌骨,归乃改议先勘普陀峪。魏策二,昔王季葬于楚山之尾,{亦水}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亦水}水见之。"姚宏注云:"{亦水}音鸾,《说文》云:'漏流也,一日渍也'。"

  "悠然见黄华,犹拱朝天笏,胜境无心游,游屐有龙准。"

  (注)陵西黄华山上有道士庙,胜地也。先是辅国公衔镇国将军溥侗及镇国公恒煦自请诣陵,六月二十二日奉谕派恒煦、溥侗随同行礼,至是溥侗约恒煦往游黄华,过晡始返。时七月十四日。裕陵撤水垂罄,同人方谋入地宫清理也。恒煦,荣纯亲王六世孙,王为高宗第五子,愉贵妃阿里叶赫氏出。溥侗,成哲亲王四世孙,王为高宗第十一子,淑嘉皇贵妃金佳氏出。愉妃葬妃园寝,恒煦尝独入展敬,淑嘉则从葬裕陵。始谕旨称恒煦、溥侗奏请赴陵瞻谒,出于至诚,不知侗诵之亦自愧否也。

  "同输?挈槔智,五日{亦水}始竭。元宫扉洞开,关?扇扇夺。兕椁饮烧锯,褶衾饱泉沫。"

  (注)初,溥亻斤见水泉甚盛,谋仍封塞回津请旨,毅与耆龄以为遗骸既久浸不安,而川资亦重费可惜,乃相约坚持借用库存机器汲引之说。无效,则遣人赴京津,觅购新机,不轻请旨也。自初九日试用机汲一昼夜,减水几及二尺,至十四日才余三四寸,载泽、溥亻斤、宝熙及耆龄先后入视,毅患腹疾甚剧,十五日始往。见石门三重皆洞开,第四重近枢?处,为火药毁伤,附近居民一夕闻轰炮声,盖即因此。当门有金髹┇字朱棺,二门右扇内倾于阈旁,而棺压之;其左扇则欹而压于棺之上,棺盖锯有孔,差容一人出入,数日后始审知为高宗梓宫也。

  其余棺椁或全或毁,纵横错乱,充满地宫,巾被衣衾堆弃于污泥积水中者,随在皆是。既惨不忍睹,又不能不急于一睹,尤为惨已。

  清理弥日,始有置足之所,此则随员徐埴、志林功居多,而联?亦有力焉。谨按:《皇朝文献通考》叙圣祖景陵于入地宫奉安梓宫后,乃云掩闭元宫石门。然则地宫为总名,其梓宫所居,旧称元宫矣,故特著之。《太平御览》引《西京杂记》云:"魏哀王冢穿凿三日乃开,初至一户无扇?,复入一户,石扇有关?,复入一户,亦石扇关?"。又云:"棺椁黑光照人,刀砍不入,烧踞截之,乃漆杂兕革为棺,椁数寸,累积十余重。"今本杂记,扇作扉。《礼记·檀弓》云:"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又《丧服大记》云:"小敛君褶衣褶衾。"

  "帝共后妃六,躯惟完其一,伤哉十全主,遗骸不免析!"

  (注)裕陵地宫内,高宗左为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右为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仁宗圣母也,同奉安于石床正中。其西从葬者,守护员司传说,首为淑嘉皇贵妃金佳氏,次为慧贤皇贵妃高佳氏,次为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据董恂《凤台祗谒笔记》,慧贤居首,哲悯次之,淑嘉又次之。然毅尝徵诸《玉牒》及《皇朝文献通考》,其妃位次序与董记毕合,恐传说为误矣。十五日,于石床西两棺之间,觅得?服玉体一躯,毫无损伤,虽龙绣黯旧,犹完好,足下有绣凤黄靴二,著一落一。一耳缀环珥犹存,惟发似被拔脱者。敬审其年貌,既齿未全堕,又颐颏略有皱纹,殆在五十以上。宝熙传妇差来敛,命其陈黄龙缎褥于绸裹之板,徐奉玉体安置其上,?无以黄绸,再以黄龙缎被覆之。为后为妃,疑莫能明。载泽曰:"与其后而误认为妃,毋宁妃而误认为后。"于是决议奉安于石床正中之右,而其处适为孝仪故位。

  毅谨按:当时二后三妃,哲悯薨于潜邸,慧贤以乾隆十年薨,孝贤以十三年崩,淑嘉以二十年薨,惟孝仪至四十年始崩,寿四十九;以是证之,实孝仪也。自初五日于石门外拾得肋骨一,膝骨一,趾骨二。初七日于隧道砖石中拾得脊骨一,胸骨一,色皆黑。十二日又于石门旁拾得踵骨一。检验吏审识胸脊二骨,为高宗之体。十四、五日于地宫泥水中拾得骸骨甚多,皆散乱不可纪理。然仅得头颅四,其一连日遍觅不见,诸臣惶急无策。至十六日,疑石门所压朱棺内,或有遗<骨差>,乃募人匍入探之,果得头颅骨一。命检验吏审视之,确为男体,即高宗也。诸臣始稍慰。下颏已碎为二,检验吏审而合之。上下齿本共三十六,体干高伟,骨皆紫黑色,股及脊犹黏有皮肉。毅见之心酸涕堕,同人及随员无不泪承睫也。

  大体虽具,腰肋不甚全,又缺左胫,其余手指足趾诸零骸,竟无从觅。高宗圣寿七十以后,自称"古稀天子",又自称"十全老人",乃宾天百三十年,竟婴此奇惨,凡有血气,孰不感伤!两眼仅存深眶,眶向内转作螺旋纹,执灯遥观,似有白光自眶中出,初不觉也。耆龄语毅,微察果有此异。其一后、三妃之骨,十不存五六,且有一头颅后半皆碎损,仅存面<爵面>而已。盖盗军先入攫物,致将全骸散乱,土匪继入拾遗,又筐取灰泥,就河滤之,遂致零骸损失也。初,少保朱益藩主仿改葬成法,每玉体一躯,以绵束之,加服袭衮,而载泽、溥亻斤,主就遗骨所在,各以黄绸纟今包裹之。宝熙所持与益藩同,此臣子敬慎之心,毅所佩也。耆龄所持与泽、亻斤同,诚逆料情势必出于此,亦见事之明也。

  毅语耆龄,毁而求全,原不足较,但吾辈当自先尽所以求全之道。得全尤善,万一不得全而心力既穷,自问亦无怍;毅非恤人言也,且朱少保亦非以求全为毁者。耆龄极韪余言,因属毅遣弟业向地方法院检察官祁耀川,聘请其检验吏。吏名俞源者,固不克称圣手,然当时在京,故号为第一者也。载泽会此意,而宝熙未察,遽诘之,既得遗骨,又穷诘之。源欲自炫其学,不觉所言失体,遂致溥亻斤大怒,然遗骨经源识别者已不少矣。先是溥亻斤以论议纷歧,意在请旨,至是宝熙向毅,特申请旨之说。而毅之本志,以为舍此别有良法,诚不妨自上出之,若决无良法,虽上亲临,仍必出此者,则吾辈当任其咎,不可留以归之上也。尝举是说以语载泽、耆龄,泽、龄皆深然之。故毅答宝熙云:"公主分棺,诚为正义。设帝与后妃支体,或有互误,吾心安乎?"宝熙始悟。

  耆龄故夙主合敛者。其言曰:"奉安在一地宫,是谓同穴,既同穴矣,何不可同棺。"载泽、溥亻斤无异词。既而梓宫陈于石床正中,随员以黄纟今奉高宗颅骨至,溥亻斤首敛入棺,载泽敛四支,恒煦、溥侗相继助敛,宝熙当前,和立稍后,预自纟今中捧骨出,皆亲手敬持之。后妃则于高宗两旁各奉安二位,下荐黄龙缎褥五重,上?无黄龙缎被三重,皆耆龄手自陈设,而毅助焉。载泽又以旧得德宗遗念龙桂龙袍献上加覆之。敛讫,命工师黏漆髹金,一如敛孝钦之法,然后督舁孝仪梓宫于右,时七月十六日也。次日吉辰,遂将外三重石门掩闭,召工填隧道,用石灰至八千余斤,较孝钦陵多逾三倍。盖后陵隧道在明楼门洞中,帝陵隧道则上当空院,故防阳水之浸,宜加密也。

  "臣生好文献,远赓乾隆述,岂谓百载下,亲敛龙凤质。"

  (注)乾隆间敕撰《皇朝文献通考》,止于五十年,候补京堂刘锦藻私辑五十一年以后事为《续编》,宣统初进呈。既又托法部尚书劳乃宣,重为修订,乃宣卒,遂托毅。毅于是以刑属法部郎中吉同钧,以象纬、物异属典礼院直学士柯劭?,以兵、职、官属弟业,皆成书矣。而毅所手订者,征榷之盐法,国用之漕运蠲贷,增益逾倍。又以乾隆、同治、光绪之训政,及同、光之归政,为前所未有,谨编入"王礼",而列于"登极"之次。其帝系一考,乃宣自谓精审,然原本后妃门,高宗下有"在妃",云嘉庆三年太上皇封为贵妃。又宣宗下既载孝穆成皇后,其下又云元妃钮祜禄氏,嘉庆二十五年追封为皇后。毅考高宗妃号,无称"在妃"者。《会典事例·记部册封门》,称嘉庆三年奉高宗敕旨:"颖妃在妃年久,且年近七旬,著加恩封为贵妃,芳嫔亦属年久,著加恩封为妃。十月,册封贵妃、芳妃"。然则"在妃"云云,谓颖妃在位之年,非以"在"为妃号也。至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嘉庆元年册为皇子嫡妃,十三年崩于潜邸。二十五年宣宗即位,九月谕云:"元妃钮祜禄氏,应追封为皇后。"道光元年,以册谥孝穆皇后,礼成,颁诏天下。是元妃即谓孝穆,非别一人也。如此类者,乃宣多未订正,而列圣尊谥,亦有漏略,故王礼帝系,毅皆手自校定。惟"皇族门以假钞《玉牒》,值乱未竟,遂仍乃宣之旧余稿,创而未脱。因锦藻催急,举而归之,亦可惜已。杜甫《行次昭陵》诗:"谶归龙凤质。"

  "帝孙奉玉髅,异姓理章黻,恐贻游屐羞,吞泪心上咽。"

  (注)载泽初名载蕉,本奕枨子,光绪三年赐今名,嗣镇国公奕询为辅国公,二十年晋镇国,宣统初,官度支部尚书。奕询者,仁宗第五子惠端亲王之子也。溥亻斤,本贝勒载瀛子,光绪二十四年,懿旨命嗣孚敬郡王为孙,赏固山贝子。初孚王无子,光绪三年,谕以奕栋子载煌改名载沛为嗣,四年载沛薨,又谕以奕瞻子载楫改名载澍为嗣。二十三年载澍以罪夺爵,明年乃以溥亻斤嗣孚王为孙。孚王者,宣宗第九子,而载瀛亦宣宗第五子?勤亲王之子也。溥侗、恒煦,均详前。宝熙,亦太祖第十五子豫通亲王之裔孙。仅毅与耆龄为异姓。耆龄、满洲伊尔根氏。独毅汉人而湘乡籍,此前所未有也。游屐,谓溥侗。玉髑髅,唐玄宗头也,宋时长安富民得之,晏殊命瘗于泰陵,见默记。

  "忆曾访陵令,春度万松樾。苍阴兼山深,瑞霭护黄闼。一瞬山皆童,不知何年伐?于礼帝树松,松摧礼意失。根挛供薪苏,萌嫩佐刍秣。材尽求无厌,纵斤及柱?。毁瓦上斫[A171],凿门下侵?。禾黍纵横生,遂使殿陛没。昔禁舆马地,牛赢今风逸。翁仲倘有知,耻在麟象列。客来吊兴废,重予心寸裂。"

  (注)陵木多松,闲杂柏桧,夹神道列植者,曰仪行树,以株计约二十万,而山坡平原所散出,谓之海树,殆近千万。国变后,毅深愤袁世凯所为,时载泽方为守护大臣,毅乃以癸丑三月,变易姓名,怀度支部右侍郎陈邦瑞书,密往访之,留信宿而去。初至,从龙门口入,两崖壁立,一泓冷然,绝水而驰,溅沫如雪,水侧春草?无茂,夹毂送青。更前,则群松蔽山,苍翠弥望,寝殿黄瓦,乍隐乍见,于碧阴之中。好风徐来,晴香满袖,清肃之气,祛人烦劳。

  《礼》系论坟尊卑之差,谓天子树松,诸侯树柏。《白虎通·崩薨篇》亦云:"天子坟树以松,诸侯树以柏。"可见古人制礼,虽微必审矣。自甲子下殿,乙丑蒙尘,其年秋,直军遽将南鹿圈与黄华山阴阳两麓之海树,戕以为柴,兼及惠陵仪行树,见是年内部委员朱鸿基呈文。丙寅,奉军遂大肆剪伐,各陵员役,因假借其名号,粉起盗卖,见本年卫戍部员杜孝穆呈文,而根株悉拔。自是各隆恩门及隆恩殿之窗棂户牖,亦劈为错薪。昭西陵殿柱,大数围者,近础处,竟斫小至五六寸。普陀峪陵,则门之横阈,亦几锯断。各殿檐则以瓦当有铜钉,故鲜不隳之者。甚至定陵玉带河边之石,每岸必摧,惠陵朱砂碑下之砖,全楼胥转;而神厨、神库、班房、朝房,尽化颓垣,仅存断甓。

  毅谨稽《皇朝文献通考》:山陵隆恩门外,前为神道碑亭,亭前石桥三,桥左右下马石牌各二。桥南神路正中龙凤门,门外文臣武士,及麒麟狮象马驼等石像,左右序列。前为望柱二,又前石桥一,桥前圣德神功碑,神道前为大红门,南石坊一,东西石坊二,左右下马石牌各一。又云:凡神路两旁封以树十株为行,各间二丈,周垣之外,植红椿以为界,限禁樵采耕种,气象何森严也。今者树木既罄,私垦内侵,距隆恩门远不逾寻,但睹黍稷秫粱,神路依稀,几不可见,宝城左近,且有牛马遗粪焉。外距下马石牌所在,已不知道里几何,而石像立龙凤门前者,虽间有毁伤,而序列如故。箕子麦秀之感,索侯荆棘之悲,群集于余怀矣。

  其时民国人员杜孝穆、刘人瑞、宋汝梅、哈汉章、徐鸿宝者,亦复慨叹欷?,以为惨劫。要皆志在保存古迹,重可悲也。

  "西辕向石门,古峡终ゃや。孟益破贼功,野人犹能说。汉末多英雄,壮采照幽碣。而我恃客军,弥激肠内热。"

  (注)石门镇隶遵化州,古之石门峡,故渔阳县地也。《水经鲍邱水注》云:"石门峡山高崭绝,壁立洞开,俗谓之石门口。汉中平四年,渔阳张纯反,杀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五年诏中郎将孟益率公孙瓒讨纯,战于石门,大破之。"今距镇里许,有将军庙,云祀公孙瓒,其碑则云祀孟溢。宝熙亲见之,毅病不果往。"益"作"溢"者,从朱本郦注也。《后汉书·灵帝纪》止作"益"。毅又考《后汉书》瓒本传,称:瓒追击纯,战于属国石门。章怀注云:"石门,山名,在今营州柳城县西南。"胡三省注《通鉴》云:"属国,辽东属国也。"然则瓒追破纯,本在辽东属国之石门,郦氏以渔阳石门当之,误矣。乃事更几千载,土人犹知称述郦说,亦良可贵,故特著之。当吾侪赴陵之始,由卫戍司令部给以护照,更遣排长曹养谦,挈兵士三十人卫送,乃克首涂,忄匡懦若此,真令孟益笑人矣。

  "玉田正酣斗,烽檄四境彻。信宿留古庙,但闻蛩唧唧。瑶华写升平,题壁ホ于涅。贵贱曷有异?天潢易戚悦。归云栖复扬,檐端见微月。虽有奋飞心,积淖奈予尼。[A212]川忽前横,水草互萦结。乱流而涉之,藉以濯︼︷。"

  (注)玉田县在遵化州东北七十里,为白崇禧军所驻,时纷纷征调,云前敌与张宗昌军已启战端。毅所宿庙,建于明代,庙后适当龙门口,久雨欲霁,街市静寂,惟终夜闻蟋蟀声。毅与载泽共七人,联句而属其末云:"凉意满秋轩",遂去而先寝。不知何人易"凉意"为"凉月",然实为是夕情景。忆在车微吟,归云栖山,霁色在宇,耆龄赞为极似郦道元语。俄骤雨忽至,则阴晴固难卜也。庙前殿西壁,故有诗云:"初地重来兴倍赊,琳宫时复焕烟霞,陪游此日春风里,胜境由来羽士家。"末署"乾隆辛巳如月随王父宿石门,恭纪一绝,瑶华主人题。"

  毅按:瑶华道人,名弘?竿,固山贝子,其父诚恪亲王,圣祖第二十四子也,乾隆三十八年薨。辛巳为二十六年,是时盖弘?竿随诚王谒陵,过此而作,故不称道人而称主人也。其画工山水,天潢中推第一,溥亻斤山水,今亦天潢第一也。载泽故能诗,见赏醇贤亲王,然于瑶华无和。和者溥亻斤、宝熙、耆龄及毅也。毅有句云:"道旁犹识王孙贵,知是承平百姓家。"载泽怃然曰:"此谓瑶华耳。"毅曰:"不然,愚意盖兼公等言之。"次日,宝熙欲仿杜甫《桥陵》、《昭陵》诸诗,为《东陵诗》。溥侗言:"吾辈似不便作诗。"毅盛赞其是,而宝熙面赤。毅旋曰:"公太祖子孙,固不在斯例也。"乃为释然,然即此可知宝熙之多天良也。石门西有一水,无舟无桥,俗呼"淋河",《一统志》作"梨河"。淋、梨,双声字也。《水经鲍丘水注》云:"[A212]水又东南,迳石门峡。"地望适合,毅谓"梨"即"[A212]"声之转矣。自石门至此,泥垢盈毂,过水乃涤荡净尽,亦艰险中一快意事也。

  "昨喜介弟至,家书附寒褐。告言溪涨兴,冲波仅乃脱。谓蛟起盘山,东注势若决。劲骑与馈丁,一朝化鼍鳖,戒程幸我迟,不然遘斯孽。初闻胆气碎,转思意殊豁,来本不蕲生,岂惮为异物。所惭人臣仆,奇恨莫能雪。"

  (注)郡王衔贝勒载涛者,醇亲王之弟也。上悬念裕陵积水,七月十五日,谕遣载涛驰询。行抵三河,阻雨,屏当行李,乘骡车而前。十八日,至段家岭,遇雨雹骤至,盘山溪水大下,且及胸矣,避往高邱,水又及之,乃弃车乘驴,于二十一日日午,始得相见于石门庙中,盖是晨彼已谒陵折回,追及吾辈也。坐谈俄顷,仍策驴而去。据言道闻军中饷车,多被冲没,士马亦有淹毙者。后毅又闻盘山有蛟为患,故山洪之大,为七十老人所未曾见,诚奇险也。

  始毅奉命就道,衣物仅携单夹,故于地宫颇感受阴湿之气,载涛至,始获家书及绵衣焉。以彼躬罹水灾,命几不保,犹亲挟书物,殷殷面交于毅,其情至可感念。陵盗之发,载涛袒毓彭甚至,是其咎也。然往还不少休息,可知其性耐劳,而受托若恐遗忘,亦可知其非无信义者。设其人夙近君子,岂非懿亲中之美才乎?《一统志》:"盘山在蓟州西北二十五里,圣祖屡经临幸。乾隆元年,以兹山为谒陵经过之道,创建行宫。"《盘山志》云:"一名徐无山。"

  "目兹历村镇,十店九不设。设者即军屯,谁能强与聒?里正为觅居,贵不容折阅。夜醒偶爬搔,满指[B177]蚤血。"

  (注)沿途饭肆,因连年兵燹,多闭门者。忆来时至段家岭,觅宿不得,又行二十里至邦均镇,各店亦为军队占住,往返市间数四,始由商会代觅一小饭肆,而随员徐埴等,尚止车中也。归途以二十二日自石门发,竟日驰泥泞中二十余里,达马伸桥,由司员和琦托其地团总觅得一已歇饭肆,宿焉,索值殊昂贵。二十三日既晡,至蓟州,以戒严未得入城,止城东高家店。蚊[B177]极盛,毅有帱未设,终夜为不寐。

  "求安人情常,念之增惨怛。桃花故行宫,沦落在蓬荜。吾侪本王人,失所讵云屈?虽无多嘉肴,差堪慰饥渴。至尊尚减膳,遑忍厌粗粝。"

  (注)《蓟州志》:"桃花寺在州东十八里,桃花山上,山有桃花,开时独先,故名。东接皇陵五十里,为銮舆必经之路。乾隆十八年,建行宫于山半。《一统志》云:"寺旁为行宫。"途中耆龄指而示毅曰:"是山亦多松,不云多桃,盖光、宣间风景已异于乾隆时矣。"毅尝闻嘉庆十三年庆郡王未晋亲王时,因谒陵私游桃花寺行宫,托言寻茶,因欲瞻仰御笔,旋自求治罪。"奉谕:"永?素耽游玩,举朝皆知,既至桃花寺,朕料其必私进行宫游玩。伊于作诗写字,并不留心,岂真欲瞻仰御笔,实属遁辞。若云口渴寻茶,则山下村店,觅饮之处甚多,何用上山?寻至庙内,明系欲进行宫游览耳。永?前为皇子时,原应在阿哥所住宿,此时既已分府,名位悬殊,行宫禁地,何得肆意游观?从前果郡王永?茶,因私至昆明湖游玩获咎,永?事同一辙,自当加以惩戒。所有伊自请治罪之处,著交仪亲王、成亲王议处具奏。并著通谕王公等,嗣后凡遇派往祭陵,均不准擅入行宫,致干咎戾。"当日纲纪,何其肃也!乃昨闻溥亻斤云。"此行宫近日传闻有人以银币四百购去,而杜孝穆呈文,则有白涧行宫一夜将全部木料运去之说,是皆可伤者。"董恂《笔记》,称向导册言,蓟州西四十里,为白涧庄,建行宫,乾隆中建也。是役途中食宿,索值俱贵,而马伸桥餐饭尤恶。因念上自六月十八日下谕,变服减膳,至善后办竣日止。而办善后诸臣,至今尚在途,则玉食何日始得甘耶?

  "当年翠华临,流惠遍农末。累朝蠲赋恩,亿万赖全活。运衰俗亦薄,生计仗攘窃。祗自救困穷,不解酬赡恤。行矣吾更西,去此群盗窟。"

  (注)康熙十七年谕:"遵化所属,有附近汤泉之娄子山、袁格庄、启新庄、石家庄、梁家庄,供办徭役,其一年地丁钱粮,具令蠲免。鲇鱼关城内外居民七十一家,免其一年正供外,仍每户赐银二两。"六十一年,世宗以大兴三河通蓟,遵化为陵寝经由之路,谕免明年额赋。乾隆三十三年谕:"乃者,恭奉皇太后安舆,展谒两陵,前已降旨,蠲免所过地方十分之三。兹跸途所至,小民扶老携幼,欢迎爱戴之忱,时切朕心,深为嘉悦。著加恩将经过州县,及天津府属所有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未完尾欠地粮银共五万一千八百余两,年粮项下本色谷豆共五千九百余石,又积年因灾借谷共十二万六千一百余石,普行蠲免。"五十二年谒东陵,免经过地方额赋十分之三。嘉庆朝自四年至二十五年中间,惟十六年及二十三年未亲谒陵,其余每岁谒陵后,必谕免经过地方额赋十分之三。其四年、六年,免两次;五年全免,七年、十年、十四年免十分之五。道光朝十年免十分之五,其三年、十三年、十六年、十九年、二十七年,皆免十分之三,二十四年虽未亲行,亦照免。咸丰二年、同治十二年、光绪十六年、二十八年,皆免十分之三。自优待经费,积欠历年,致守陵员司,薪俸不继,其不肖者,遂上下勾结,至盗卖金银祭器,军匪见之,因生觊觎之心。其谓侵犯地宫,为员司勾通者,则军匪自为减轻罪名计,故造蜚谣,非实情也。

  "路修每多阻,小顺必大拂。络绎赴敌兵,前遮苦相遏,飞挽生碾涡,致予屡颠蹶。"

  (注)当裕陵汲水垂尽时,卫陵营长王占元云将他调。占元者,阎锡山部也。比敛葬甫竣,闻来接防者为蒋介石军,连日中途所遇,始则阎军之炮步兵,继则白崇禧之兵车、饷车,饷车近所谓给养车也。雨后道湿,又辎重纵横以辗之,遂无轨辙可循,故汽车多为损折,有时震荡极烈,致将坐簟高抛,毅与耆龄竟至两首相撞,亦可哂也。

  "燕齐旧战域,久随氵句洳汩。胡为嗜杀者?方诩张士卒。"

  (注)过段家岭,过氵句河草桥,二十四日也。岭东属蓟州,岭西属三河,草桥则三河所辖。董恂《笔记》称为"错桥",谓桥下之水,为既合洳水后之氵句河也。《竹书纪年》:"齐师及燕战于氵句水,齐师遁",即是水,见《水经·鲍丘水注》。

  "谁非人子孙?使作马牛割。谁非人父祖?使受狐兔扌日。途中多佳景,到眼成О?。蹒跚复蹒跚,昧爽忽已?失。坡陀乍起伏,冥行惴其栗。险若悬度栈,深况马夜瞎。生为水乡人,始怯平野溢。"

  (注)二十四日宿夏店,未至二十里,已暝,车灯多震毁,冥索而行。左旋道,迎高坡而上,路殊狭,而旁有积水殊深,其险甚矣。耆龄云:"此真可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也。"夏店以古夏泽得名,隶三河。

  "鲍邱双河梁,来迹已恍惚。一梁早中断,扶轮就船筏。一梁犹技撑,危响振??。"

  (注)《耆龄日记》:七月初四日至通州,进西出北,渡潮、白二河,箭竿河。宝熙《日记》亦云:"渡潮、白二河,箭竿河。"旋涂去"箭竿河"三字,盖此条宝记原录耆文,以是日于此处仅渡两河,因疑潮、白外,不得复有箭竿,遂删之耳。其实耆氏所云潮、白二河,指潮白合流处而言,即谓东浮桥下之河。而箭竿河在潮白河东,自赴陵言之,则先渡潮白,后渡箭竿;自回京言之,则先渡箭竿,后渡潮白。《董恂笔记》云:"过东浮桥,桥下潮白河。"自注云:"潮河、白河合流,因并称潮白河。"下又云:"过箭竿河,上有草桥。"即其明证。因耆、宝同时所记而异,恐滋疑误,故辨正之。河隶通州,初四日,毅偕同人渡两河,均有草桥,二十五日归。再过此,则箭竿河桥已拆,遂以舟渡。《一统志》云:"潮河,即古鲍邱水。"《安澜志》亦云:"潮河,古鲍邱水也"。又云:"窝头河,一名窝沱河,又名苍头河,亦曰渠水,俗名箭?旱河,即古鲍邱水故道。"

  "监临仰先皇,征艰幸赋毕。回望二百里,如梦不可诘。"

  (注)过河抵通州,四十里至京,则路较以东坦平矣。

  "既归关仍讥,吾惜好城阙,大道故坦荡,何意为雍阏。"

  (注)先是出朝阳门,稽察严而久,归亦如之。同行有筐携梨者,亦索税四角,以啖尽而罢。

  "有明十三陵,封鬣至今屹,斯仁若可废,安用良吏笔。"

  (注)顺治元年,以礼葬明崇祯帝后及妃袁氏、两公主,并天启后张氏,万历妃刘氏,仍造陵墓如制。先是设看守明十三陵,每陵夫二十四名,田二十二顷。至是定制,除万历陵不设外,其十二陵,各设太监及夫,役照给田,仍命户部量给岁时祭品。二年,设守明太祖陵太监人丁祀田二百晌。三年,昌平民王科等盗发明帝陵,伏诛。八年谕礼部:"元年定守明朝诸帝陵寝并祭典,因神宗与我朝有嫌,故裁之。朕思前朝帝王陵寝,理宜防护,况我朝凡事俱从宽厚。今神宗陵,著照明十二陵例,以时致祭,仍设太监陵户看守。"十六年命内大臣裳尼祭崇祯帝,复遣官祭明成祖以下陵。谕工部:"前代陵寝神灵所接,理应严为防护。朕巡幸畿辅,道经昌平,见明代诸陵殿宇,墙垣颓圯已甚,近陵树木,多被砍伐,向来守护未周,殊不合理。尔部即将残毁诸处,尽行修葺,现存树木,永禁樵采,添设陵户,令其小心看守。责令昌平道官,不时严加巡察,尔部仍酌量每年或一次或二次,差官察阅,勿致疏虞。"高宗大修明十三陵诏言,虽费百万不靳;同治初收复江宁,亦诏修明太祖陵。

  "推之极藩坟,禁卫周以悉。煌煌圣祖语,包孕何宏达。固无期报心。足以愧后哲。坎坷甯待论,德在天地阔。"

  (注)康熙二十二年刑部题发掘故明废藩墓盗案,上谕大学士等:"部议照盗发常人坟墓律,拟绞。盗发藩王等坟墓,何得与平人一例,凡历朝俱应称某代,必称故明,深觉未当。以后奏章,凡'故明'、'废藩'字样,应悉除之。其盗发坟墓,与拨人看守之处,九卿詹事科道议奏。"

日本不敢侵澳门

  抗战期间,日冠对于香港、广州湾、安南等英、法占领地,皆以兵力占取。独于澳门弹丸一地,始终未加侵犯。如云葡萄牙为中立国,则南洋帝芬岛,亦半属葡领,又何以占领使用?予对此久怀疑问。今岁因葡警击毙朱元彬一案,在澳门向葡国之办理外交者询及此事,彼曰:"此中自有其故。"因为详述如次。

  南美洲巴西国,幅员埒于中国,阿马总河流域,长于扬子江一千余里,土地肥美,林木参天,亘古无人迹。葡人得之,建巴西国,用葡萄牙语,人民皆葡国子孙,由本国殖民来此。故五十年前,巴西人民不过三百万人,葡萄牙本国人口,亦仅五六百万人。

  巴西既地广人稀,缺乏人工,足资发展。以中国人口众多,乃派员来澳门,与清政府商移民巴西之策。提出三项条件:(一)凡中国人民,愿移往巴西者,必入巴西籍。(二)中国人民愿移往巴西者,必有家眷同往,单身汉不得移入。(三)中国人民愿移往巴西者,必须以农工为业之人,游民无业者不收。清政府拒之,中国人民亦不愿往巴西。

  巴西当局不得已,又转商之日本政府,日本政府即与巴西订约,岁移日本人入巴西。日寇入据中国时,日本人民移往巴西之数,已达三百余万。葡萄牙惧日本人之侵入澳门也,由同出一元之巴西,照会日本云:"如日本用兵力侵占澳门,巴西亦必尽送日本所移往巴西之日侨回国。"故八年抗战中,日本始终不敢丝毫侵略澳门主权。此种葡、日秘密外交,中国人知者甚鲜,故特揭而出之,亦一史料也。

《世载堂杂忆》 相关内容:

前一:1

查看目录 >> 《世载堂杂忆》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