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典故 >

摩挲铜狄

输入历史典故:

摩挲铜狄

后汉书.蓟子训传》:“时有百岁翁,自说童儿时见子训卖药于会稽市,颜色不异于今。后人复于长安 东霸城见之,与一老公共摩挲铜人(即秦时所铸十二铜狄),相谓曰:‘适见铸此,已近五百岁矣。’顾视见人而去,犹驾昔所乘驴车也。”后因以“摩挲铜狄”感慨光阴急逝,世事变迁。清 黄遵宪《香港感怀》诗之五:“摩挲铜狄在,怅望宝山回。”严复《书愤次伯远韵》:“玉貌围城成底用,摩挲铜狄但心惊。”亦用为祝寿之典。宋 赵孟坚《感皇恩.初任官所为慈闱寿》词:“富贵千般,享之惟寿……摩挲铜狄,祝望比他长久。”


【典源】 《后汉书·方术列传·蓟子训传》:“蓟子训者,不知所由来也。建安中,客在济阳宛句。有神异之道。”“时有百岁翁,自说童儿时见子训卖药于会稽市,颜色不异于今。后人复于长安东霸城见之,与一老公共摩挲铜人,相谓曰:‘适见铸此,已近五百岁矣。’”《水经注·渭水注下》:“魏文帝黄初元年,徙长安金狄,重不可致,因留霸城南,人有见蓟子训与父老共摩铜人曰:‘正见铸此。时计其日,似近五百年矣。’”《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今译】 仙人蓟子训,不知何处人。东汉献帝建安年间,客居济阴一带,有神异道术。后来遁去,不知所在。有一百岁老翁,说自己童年时曾看见蓟子训在会稽市上卖药,容貌与现在一样。以后又有人在长安东霸城见到他,他正和一老者一起抚摸秦始皇铸的铜人,说:“当时正见到铸它,距今已将近五百年了。”

【释义】 后以此典感慨时光消逝,世

事变迁。

【典形】 灞城翁、逢蓟子、抚铜狄、蓟叟、金狄摩挲、摩狄、摩挲铜狄、摩铜人、铜狄、铜狄摩挲、铜人话畴昔、咸阳铜狄、铸狄年、摩挲铜人、金狄手摩挲、光阴蓟子训、摩挲金狄、铜狄重摩、铜人制、摩铜狄、看铜狄、公摩挲。

【示例】

〔灞城翁〕 宋·陆游《道院杂兴》之三:“早岁知闻久已空,岿然犹有灞城翁。”

〔逢蓟子〕 清·钱谦益《次韵答金坛于惠生》之一:“五百年前逢蓟子,三层楼上礼茅君。”

〔抚铜狄〕 清·黄遵宪《元朱碧山银槎歌》:“坐观桑田几兴废,如抚铜狄三摩挲。”

〔蓟叟〕 宋·陆游《吾年过八十》之二:“灞城逢蓟叟,共语莫匆匆。”

〔金狄摩挲〕 清·唐孙华《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有感》:“铜驼埋没宫门草,金狄摩挲海上尘。”

〔摩狄〕 明·高启 《赋得铜人赠医士》:“摩狄年空老,求仙事亦虚。”

〔摩挲铜狄〕 宋·陆游《杂感》之四:“纵得金丹真不死,摩挲铜狄更添愁。”

〔摩铜人〕 宋·陆游《对酒作》:“世间万变更故新,会当太息摩铜人。”

〔铜狄〕 宋·苏轼《子由将赴南都》之二:“五百年间谁复在,会看铜狄两咨嗟。”

〔铜狄摩挲〕 清·王士禛《彭门怀古》之八:“颍滨老去东坡死,铜狄摩挲五百年。”

〔铜人话畴昔〕 宋·苏轼《乐全先生生日》之一》:“每向铜人话畴昔,故教铁杖斗清坚。”

〔咸阳铜狄〕 宋·陆游《题四仙象》之二:“世上年光东逝波,咸阳铜狄几摩挲?”

〔铸狄年〕 清·钱谦益《投宿崇明寺僧院》之二:“周郊昔叹为犧地, 蓟子今论铸狄年。”


【检索摩挲铜狄 ==>】 古籍全文检索:摩挲铜狄     全站站内检索:摩挲铜狄

天下无穷人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天下有道,守在四夷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天不言而四时行,百物生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天丧予
天之将丧斯文
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
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作孽,犹可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实中怀之在抱;元后即帝王之天子,苍生乃百姓之黎元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天地之性人为贵
天地交泰
天地闭,贤人隐
天堑变通途
天威不违颜咫尺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天子无戏言
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
天子穆穆,诸侯皇皇
天实为之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天无绝人之路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