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

> 經濟彙編 食貨典 農桑部 總論四 (第三十四卷)
 農桑部總論四
古今治平略一
  三代農政
自耒耨之教始於炎帝井野之畫肇自軒轅而農事
為萬世永賴堯舜繼之敬天授時命禹敷土則壤經
邦暨稷播種樹藝百穀蒸民以粒故五材並用歸修
土穀八政農用爰寶稼穡文王卑服即康功於田功
豳詩陳風誠愛忠利養老慈幼食節而事時蓋于耜
舉趾築場納稼之間王化基焉則知土田者聖王所
以奉順天德阜育群生理財聚人守邦之本也至於
周官尤為詳備大司徒之掌建土地也以土宜之法
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
民以毓草木以任地事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種
以教稼穡樹藝焉於是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則九
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都而
以分地域以辨地守以任地事焉其任土之法則有
載師以物地事授地職而施其政令曰以廛里任國
中之地以場圃任園地以宅田賈田士田任近郊之
地以官田牛田賞田牧田任遠郊之地以公邑之田
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縣地以
大都之田任畺地蓋自國中場圃以及甸稍縣畺畢
墾之為田而天下無不耕之地其任民之法則有閭
師以掌其數以任其力而待其政令曰任農以耕事
任圃以樹事任工以飭材任商以市事任牧以畜事
任嬪以女事任臣妾以疏材任閑民以轉移執事任
虞衡以山澤蓋自園圃虞衡以及工商閑民畢有事
於田而天下無不耕之人於是乎遂人掌辨其野之
土上地中地下地而頒田里焉以聽於司徒地肥美
可歲耕種者為不易上地休一歲乃可耕者為一易
中地地瘠鹵休二歲乃可耕者為再易下地上地夫
一廛田百畮萊五十畮餘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
百畮萊百畮餘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畮萊二
百畮餘夫亦如之於是以下劑致甿愛其力以田里
安甿厚其俗以樂昬擾甿洽其恩以土宜教稼穡阜
其產以興鋤利甿通其力以時器勸甿趨其功以疆
予任甿防其惰其治野也則匠人制之而夫間有遂
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
千夫有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於畿
其修稼澤也則稻人掌之而以瀦畜水以防止水以
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瀉水以涉揚其芟
而作田夏則以水殄草而芟夷之及其澤草所生則
種之芒種其掌土化也則草人相之而騂剛用牛赤
緹用羊墳壤用麋渴澤用鹿鹹瀉用貆勃壤用狐埴
壚用豕彊用蕡輕用犬以物地相其宜而為之
糞種凡周悉如此於是遂師則巡其稼穡而移用其
民以救其時事遂大夫則正歲簡稼器修稼政而以
教稼穡稽其功事縣正則趨其稼事而掌其賞罰酇
長則趨其耕耨而稽其女功里宰則歲時合耦於鋤
以秩敘其耕耨而司稼又為之辨穜稑之種周知其
名與其所宜地以為法而懸於邑閭則眾著於土穀
之宜矣又為之巡野觀稼以年之上下出斂法均萬
民之食以賙其給而平其施則眾足於豐歉之常矣
當其時民年二十受田六十歸田七十以上上所養
也十歲以下上所長也十一以上上所強也種穀必
雜五種以備災害田中不得有樹用妨五穀力耕數
耘收穫如寇盜之至環廬樹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
殖於疆場雞豚狗彘毋失其時女修蠶織則五十可
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在野曰廬在邑曰里春令民
畢在於野冬則畢入於邑所以順陰陽備寇賊習禮
文也春將出民里胥平旦坐於右塾鄰長坐於左塾
畢出然後歸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輕重相分班
白不提挈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
得四十五日必相從者所以省費燎火同巧拙而合
習俗也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與歌詠各言其傷
若乃歲屆孟春農祥晨正日月底於天廟土乃脈發
先時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於初吉陽氣俱蒸土
膏其動弗震弗渝脈其滿眚穀乃不殖稷以告王曰
史帥陽官以命我司事曰距今九日土其俱動王其
祗祓監農不易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司
空除壇於籍命農大夫咸戒農用先時五日瞽告有
協風至王即齋宮百官御事各即其齋三日及期鬱
人薦鬯犧人奉牲酒人薦醴王祈穀於上帝祼鬯享
醴乃行百吏庶民畢從及籍后稷監之膳夫農正陳
籍禮太史贊王王敬從之王耕一墢公卿大夫士以
其班三之庶人終於千畝后稷省功太史監之司徒
省民太師監之既畢功宰夫陳饗膳宰監之膳夫贊
王王歆太牢班嘗之庶人終食是日也太師帥樂官
吹律同以占風土廩於籍東南鐘而藏之而時布之
於農稷乃遍戒紀農協功曰陰陽分布震雷出滯土
不備墾辟在司寇乃命其旅曰徇農師一之農正再
之后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師七
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則大徇耕穫亦如之而肆
師之職則又嘗之日蒞卜來歲之芟獮之日蒞卜來
歲之戒社之日蒞卜來歲之稼故凡民之無職者出
夫布不畜者祭無牲不耕者祭無盛不蠶者不帛不
績者不衰是時也王事惟農是務無有求利於其官
以干農功民用莫不震動恪恭修其疆畔日服其鎛
不解於時故財用不乏而民用和同胥此道也自今
觀之其重農之意一何至哉蓋太宰九職之任一曰
三農司徒十二職之頒首曰稼穡而地有肥磽則由
百畝而差之至三百畝功有勤惰則由上農而辨之
至下農夫器不足則有合耦之法力不足則有轉移
執事之利小司徒之井牧立田制也遂人之溝洫興
水利也草人辨其地之剛瀉墳壚別壤糞也稻人掌
其畜止均瀉防旱潦也一稼穡之教司徒既教之遂
人又教之一耕耨之趨酇長既趨之里宰又趨之一
穜稑之種舍人既縣之司稼又辨之一媺惡之地旅
師既等之土均又均之用力不過三日恐其奪民時
也起役無過一人虞其妨農業也田不耕者出屋粟
懼其游惰而不勤也民無職者出夫布憂其舍本而
從末也甸師何與於農而師屬以耕王籍所以勸天
下之力田內宰何關於農而率官以獻王種所以示
天下之重穀嘗之日預卜來歲之芟而為田業荒蕪
之慮社之日預卜來歲之種而為旱乾水溢之備其
始也祭田祖而祈年以新農事其終也享百神而祭
蜡以報農功凡有可以佐百姓力農者無不設官而
教導之蓋以農者天下之本食者生民之天農不耕
則失業食不給則傷生既思所以厚其生又思所以
利其用既思所以興其利又思所以除其害先王拳
拳重農之意如此百姓豈有不從事耒耜而服勤田
畝哉是故周詩有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在民則有
先公後私之意駿發爾私終三十里在君則有先私
後公之心君民上下皆相勉以農力不啻如父兄子
弟則其農蓋有不待勸矣雖然周人雖曰重農而實
以士待農不以農待農也六鄉六遂之民皆受田之
農也鄉大夫三年大比之賓興遂大夫三歲大比之
興甿皆於鄉遂中得之耕則為井邑之農學則游州
黨之序居則聯夫家之數出則預閭族之書故教之
以稼穡者所以勸農也教之以游藝者所以教士也
向也民數穀數之登必拜而受之藏於天府所以重
農也今也賢書能書之登亦拜而受之藏於天府所
以重士也豈非士藏於農則有待農亦待士乎詩云
十月穫稻為此春酒曰殺羔羊躋彼公堂又曰或耘
或耔黍稷薿薿攸戒攸止烝我髦士夫公堂之躋即
前日穫稻之夫髦士之烝即平日耘耔之子以此見
井田之行不惟兵農不分而士農亦不分也此所以
為王政歟數傳至宣王不籍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
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盛於是乎出民之蕃庶
於是乎生事之共給於是乎在和協輯睦於是乎興
財用蕃殖於是乎始敦龐淳固於是乎成是故先王
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則享祀時至而布施優裕也
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緒而棄其大功匱神之祀而困
民之財將何以來福用民王弗聽已而戰於千畝王
師敗績於姜氏之戎至於幽王寵嬖褒姒荒棄厥政
群小用事奪人之土田而詩人刺之曰婦無公事休
其蠶績周於是乎東遷嗟乎農桑係王業根本觀周
之所以盛衰不益可見也哉春秋時齊桓公圖霸與
管仲謀所以富國足民之道管仲對曰昔者聖王之
治其民也參其國而伍其都定民之居成民之事以
為民紀謹用其六秉則民情可得而御公曰為之奈
何對曰士農工商四者國之石民也四民者勿使雜
處雜處則其言嚨其事易是故聖王處士就使閒燕
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處農就田野今夫農群萃
而州處審其四時權節具備其械器用此耒耜穀芨
及寒擊槀除田以待時乃耕深耕均種疾耰先雨芸
耨以待時雨時雨既至挾其槍刈耨鎛以旦暮從事
於田野脫衣就功別苗秀列疏遫首戴茅蒲身服襏
襫沾體塗足暴其髮膚盡其四支之力以疾從事於
田野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故農之
子常為農樸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
也是以聖王敬畏戚農焉至其著論有曰牧民者務
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
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故積於不涸
之倉者務五穀也藏於不竭之府者養桑麻育六畜
也農事先則野不積草謂之野與市爭民藏於民則
府不積貨謂之家與府爭貨家用足則市不成肆謂
之金與粟爭貴鄉分治則朝不合眾謂之鄉與朝爭
治此治之至也苟有地不務本事君國不能壹民而
求宗廟社稷之無危不可得也故修火憲禁山澤林
藪積草夫財之所出以時禁發焉虞師之事也決水
潦通溝瀆修障防安水藏使時水雖過度無害於五
穀司空之事也相高下視肥墝觀地宜明詔期前後
農夫以時均修焉由田之事也行鄉里觀樹藝簡六
畜以勸勉百姓使力作毋偷鄉師之事也論百工審
時事辨功苦上完利使刻鏤文采毋敢造於鄉工師
之事也凡地十仞見水者不大潦五尺見水者不大
旱距國門以外窮四境之內丈夫二犁童五尺一犁
以為三日之功正月令農始作服於公田農耕及雪
釋耕始焉芸卒焉故均地分力使民知時也民乃知
時日之早晏日月之不足饑寒之至於身也是故夜
寢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為而不倦地利不可竭
民力不可殫不告之以時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
民不為與之分貨則民知得正矣審其分則民盡力
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桓公嘗問乘馬
之數對曰國無儲在令一農之量壤百畝也春事二
十五日之內公曰何謂也對曰日至六十日而陽凍
釋七十日而陰凍釋而秇稷故春事二十五日之內
耳今君立扶臺五衢之眾皆作君過春而不止民失
其二十五日則五衢之內阻棄之地也起一人之繇
百畝不舉起十人之繇千畝不舉起百人之繇萬畝
不舉起千人之繇十萬畝不舉春已失二十五日而
尚有起夏作是春失其地夏失其苗秋起繇而無止
此之謂穀地數亡穀失於時君之衡籍而無止民食
什五之穀則君以籍九矣有衡求幣焉此盜暴之所
以起刑罰之所以眾也隨之以暴謂之內戰故曰觀
其耕耘計其農事而饑飽之國可以知也其耕之不
深耘之不謹地宜不任草田多穢耕者不必肥荒者
不必澆以人猥計其野草田多而辟田少者雖不水
旱饑國之野也若是而民寡則不足以守其地若是
而民眾則國貧民饑以此遇水旱則眾而不收故
曰有地君國而不務耕耘寄生之君也行其山澤觀
其桑麻計其六畜之產而貧富之國可知也夫山澤
廣大則草木易多也壤地肥饒則桑麻易殖也薦草
多衍則六畜易繁也山澤雖廣草木無禁壤地雖肥
桑麻無數薦草雖多六畜有征閉貨之門也故曰時
貨不遂金玉雖多謂之貧國也山林雖近草木雖美
宮室必有度禁發必有時是何也曰大木不可獨舉
也大木不可獨運也大木不可加之薄牆之上故曰
山林雖廣草木雖美禁發必有時國雖充盈金石雖
多宮室必有度江海雖廣地澤雖博魚鼈雖多網罟
必有正船非私草木愛魚鼈也惡廢民於生穀也故
先王之禁山澤之作者博民於生穀也彼民非穀不
食穀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動民非力無以致財天下
之所生生於用力用力之所生生於勞身是故主上
用財毋已是民用力無休也故曰臺榭相望者其上
下相怨也民有餘積者其禁不必止眾有遺苞者其
戰不必勝道有損瘠者其守不必固凡為國之急者
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游食民無
所游食則必農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
國富是以先王知眾民彊兵廣地富國之必生於粟
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農事今為末作奇巧者一
日作而五日食農夫終歲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則
民舍本事而事末作民舍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
國貧矣凡農者月不足而歲有餘者也而上徵暴急
無時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徵矣耕耨者有時而澤不
必足則民倍貸以取庸矣秋糴以五春糶以束是又
倍貸也故以上之徵而倍取於民者四關市之租府
庫之徵粟什廝輿之事此四時亦當一倍貸矣夫以
一民養四主故逃徙者有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
民無積也常山之東河汝之間蚤生而晚殺五穀之
所蕃熟也四種五穫中年畝二石一夫為粟二百石
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夫以粥子者上無術以均
之也故先王使士農工商四民交能易作終歲之利
無道相過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則田墾姦
巧不生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姦巧不生則民治
富而治此王之道也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
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
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
矣其後魏文侯時李悝作盡地力之教以為地方百
里提封九萬頃除山澤邑居參分去一為田六百萬
畮治田勤謹則畮益三升不勤則損亦如之地方百
里之增減輒為粟一百八十萬石矣及秦孝公用商
鞅益務耕戰鞅以三晉地狹人貧秦地廣人寡故草
不盡墾地利不盡出於是誘三晉之人利其田宅復
三代無知兵事務本於內而使秦人應敵於外故廢
井田開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寡數年之間國富兵
強天下無敵其墾令曰無宿治則邪官不及為私利
於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則農有餘日邪官不及為
私利於民則農不敗農不敗而有餘日則草必墾矣
訾粟而稅則上一而民平上一則信信則官不敢為
邪民平則慎慎則難變上信而官不敢為邪民慎而
難變則下不非上中不苦官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則
壯民疾農不變壯民疾農不變則少民學之不休少
民學之不休則草必墾矣無以外權爵任與官則民
不貴學問又不賤農民不貴學問則愚愚則無外交
無外交則勉農而不偷民不賤農則國安不殆國安
而不殆勉農而不偷則草必墾矣厚祿而稅多食口
眾者敗農者也則以其食口之數賤而重使之則辟
淫游食之民無所於食民無所於食則必農農則草
必墾矣使商無得糴農無得糶農無得糶則窳惰之
農勉疾商不得糴則多歲不加樂多歲不加樂則饑
歲無裕利無裕利則商怯商怯則欲農窳惰之農勉
疾商欲農則草必墾矣聲服無通於百縣則民行作
不顧休居不聽休居不聽則氣不淫行作不顧則意
必一意一而氣不淫則草必墾矣無得取庸則大夫
家長不見繕愛子不惰食惰民不窳而庸民無所於
食則必農大夫家長不見繕則農事不傷愛子惰民
不窳則故田不荒農事不傷農民益農則草必墾矣
廢逆旅則姦偽躁心私交疑農之民不行逆旅之民
無以食即必農農則草必墾矣一山澤則惡農惰慢
倍欲之民無所於食無所於食則必農農則草必墾
矣貴酒肉之價重其租令十倍其樸然則商賈少農
不能喜酣奭大臣不為荒飽商賈少則上不費粟民
不能喜酣奭則農不慢大臣不荒則國事不稽主無
過舉上不費粟民不慢農則草必墾矣重刑而連其
罪則褊急之民不鬥狼剛之民不訟怠惰之民不游
費資之民不作巧諛惡心之民無變也五民者不生
於境內則草必墾矣使民無得擅從則誅愚亂農農
民無所於食而必農愚心躁欲之民一意則農民必
靜農靜愚誅則草必墾矣國之大臣諸大夫博聞辯
慧游居之事皆無得為無得游居於百縣則農民無
所聞變見方農民無所聞變見方則智農無從離其
故事而愚農不知不好學問愚農不知不好學問則
務疾農智農不離其故事則草必墾矣百縣之治一
形則從迂者不敢更其制過而廢者不能匿其舉過
舉不匿則官無邪人迂者不飾代者不更則官屬少
而民不勞官無邪則民不傲民不傲則業不敗官屬
少則徵不煩民不勞則農多日農多日徵不煩業不
敗則草必墾矣重關市之賦則農惡商商有疑惰之
心農惡商商疑惰則草必墾矣無得為罪人請於吏
而饟食之則姦民無主姦民無主則為姦不勉為姦
不勉則姦民無樸姦民無樸則農民不敗農民不敗
則草必墾矣故曰農戰之民千人而有詩書辯慧者
一人焉千人者皆怠於農戰矣農戰之民百人而有
技藝一人焉百人者皆怠於農戰矣國待農戰而安
主待農戰而尊夫民之不農戰也上好言而官失之
也今上論材能知慧而任之則知慧之人希主好惡
使官制物以適主心是以官無常國亂而不一辯說
之人而無法也如此則民務焉得無多而地焉得無
荒詩書禮樂善修仁廉辯慧國有十者上無使守戰
國以十者治敵至必削不至必貧國去此十者敵不
敢至雖至必卻興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國好
力者以難攻以難攻者必興好辯者以易攻以易攻
者必危今夫蛆蚼蠋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數年不
食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此其為蛆蚼蠋亦大矣
雖有詩書鄉一朿家一貟獨無益於治也非所以反
之之術也故先王反之於農戰故曰百人農一人居
者王十人農一人居者強半農半居者危故民避農
戰則必輕其居輕其居則必不為上守戰也是以聖
人作壹搏之也國作一歲者十歲強作十歲者百歲
強作百歲者千歲強千歲強者王夫刑生力力生強
強生威威生惠惠生於力粟生而金死粟死而金生
金一兩生於境內粟十二石死於境外粟十二石生
於境內金一兩死於境外國好生金於境內則金粟
兩死倉府兩虛國好生粟於境內則金粟兩生倉府
兩實故為國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藪澤居什一谿谷
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故
為國分田藪小畝五百足待一役此地不任也方土
百里出戰卒萬人者數小也此其墾田足以食其民
都邑遂路足以處其民山林藪澤谿谷足以供其利
藪澤隄防足以畜故兵出糧給而財有餘兵休民作
而蓄長足此所謂任地待役之律也今世主有地方
數千里食不足以待役實倉而兵為鄰敵夫地大而
不墾者奧無地者同民眾而不用者與無民者同故
為國之數務在墾草用兵之道務在一賞私利塞於
外則民務屬於農屬於農則樸私賞禁於下則民力
搏於敵搏於敵則勝奚以知其然也夫民之情樸則
生勞而易力窮則生知而權利易力則輕死而樂用
權利則畏罰而易苦易苦則地力盡樂用則兵力盡
夫治國者能盡地力而致民死者名興利並聖人之
為國也入令民以數農出令民以計戰夫農民之所
苦而戰民之所危也犯其所苦行其所危者計與數
也故民生則計利死則慮名名利之所出不可不審
也利出於地則民盡力名出於戰則民必致死入使
民盡力則草不荒出使民致死則勝敵富強之功可
坐而致也故事詩書談說之士則民游而輕其君事
處士則民遠而非其上事勇士則民競而輕其業伎
藝之民用則民剽而易徙商賈之事佚且利則民緣
而議其上故五民者加於國則田荒而兵弱談說之
士資在於口處士資在於意勇士資在於氣伎藝之
民資在於手商賈之事資在於身故天子一宅而環
身資民資重於身而偏托勢於外挾重資歸偏家堯
舜之所難也故湯武禁之則功立而名成聖人非能
以世之所易勝其所難也必以其所難勝其所易彼
民愚則易力而難巧世巧則易智而難力故神農教
耕而王天下師其智也湯武致強而征諸侯服其力
也今世巧民淫方傚湯武之時而行神農之事以隨
世禁故千乘式亂此其所加務者過也國之所以求
民者少而民之所以避求者多聖人之治也多禁以
止能任民以窮詐故民資藏於地而偏托危於外資
藏於地則樸托危於外則惑民入則樸出則惑是以
農勉而戰戢也行之數年國以富強至呂不韋為相
作呂覽言農事甚悉其上農篇曰古先聖王之所以
道其民者先務於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
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則
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則其
產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民舍
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
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
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
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后
稷曰所以務耕織者以為本教也是故天子親率諸
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業是故當時之務農不
見於國以教民尊地產也后妃率九嬪蠶於郊桑於
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絲繭之功以力婦教
也是故丈夫不織而衣婦人不耕而食男女貿功以
長生此聖人之制也故敬時愛日非老不休非疾不
息非死不舍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
不可以損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此
大任地之道也故當時之務不興土功不作司徒庶
人不冠弁娶妻嫁女享祀不酒醴聚眾農不上聞不
敢私籍於庸為害於時也然後制野禁苟非同姓農
不出御女不外嫁所以安農也野禁有五地未辟易
不操麻不出糞齒年未長不敢為園囿量力不足不
敢渠地而耕農不敢行賈不敢為異事為害於時也
然後制四時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澤不敢灰僇繯
網罝罦不敢出於門罛罟不敢入於淵澤非虞命漁
不敢緣舟為害於時也凡民自七尺以上屬諸三官
農攻粟工攻器賈攻貨時事不共是謂大凶奪之以
土功是謂稽不絕憂惟必喪其粃奪之以水事是謂
籥喪以繼樂四鄰來虛奪之以兵事是謂厲禍因胥
歲不舉銍艾數奪民時大饑乃來野有寢耒或談或
歌旦則有昬喪粟甚多皆知其末莫知其本真其任
地篇曰后稷曰子能以窪為突乎子能藏其惡而揖
之以陰乎子能使吾土靖而浴土乎子能保濕安
地而處乎子能使萑荑毋淫乎子能使子之野盡為
冷風乎子能使藁數節而莖堅乎子能使穗大而堅
均乎子能使粟圜而薄糠乎子能使米多沃而食之
強乎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勞勞
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緩緩者欲急濕
者欲燥燥者欲濕上田棄畝下田棄五耕五耨必
審以盡其深殖之度土貽必得大草不生又無螟蜮
今茲美禾來茲美麥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畝也其
博八寸所以成也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所
以間稼也地可使肥又可使棘人肥必以澤使苗堅
而地隙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冬至後五旬七
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孟夏之
昔殺葉三而穫大麥日至苦菜死萯生而樹麻與菽
此告民地寶也盡死凡草狶首生而麥無葉而從事
於蓄藏此告民究也五時見生而樹生見死而穫死
天生時地生財無失民時下知貧富利器皆時至而
作竭時而止是以老弱之地可盡起不知事者時未
至而逆之時既往而慕之當時而薄之使其民而郄
之使從事之下也是以粟少而失功其辨土篇曰凡
耕之道無與三盜任地夫四序參發大小畝為青
魚胠苗若直獵地竊之也既種而無行耕而不長則
苗相竊也弗除則蕪除之則虛則草竊之也故去三
盜者而後粟可多也所謂今之耕也營而無獲者其
早者先時晚者不及時寒暑不節稼乃多菑其為畮
也高而危則澤奪陂而埒見風則蹶高培則拔寒則
彫熱則修虛稼先死眾盜乃竊望之似有餘就之則
虛農夫知其田之易也不知其稼之疏而不適也知
其田之際也不知其稼居地之虛也不除則蕪除之
則虛此事之傷也故畮欲廣以平甽欲小以深下得
陰上得陽然後咸生稼欲生於塵而殖於堅者慎其
種勿使數亦無使疏於其施土無使不足亦無使有
餘熟有耰也必務其培其耰也植植者其生也必先
其施土也均均者其生也必堅是以畮廣以平則不
喪本莖生於地者五分之以地莖生有行故遫長強
弱不相害故遫大衡行必得縱行必術正其行通其
風木心中夬帥為冷風苗其弱也欲孤長也欲相與
居其熟也欲相扶故三以為族禾乃多粟凡禾之患
不俱生而俱死是以先生者美米後生者為粃是故
其耨也長其兄而去其弟樹肥無使扶疏樹墝不欲
專生而族居肥而扶疏則多粃墝而專居則多死不
知稼者其耨也去其兄而養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
粗土不安則禾多死厚土則孽不通薄土則蕃轓而
不發壚埴冥色剛土柔種免耕殺匿使農事得其審
時篇曰凡農之道厚之為寶斬木不時不折必穗稼
就而不穫必遇天菑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
養之者天也是以人稼之容足耨之容耰芸之容手
此之謂耕道是故得時之稼與失時之稼約莖相若
而稱之得時者重粟之多量粟相若而舂之得時者
多米量米相若而食之得時者忍饑是故得時之稼
其臭香其味甘其氣章百日食之耳目聰明心意叡
智四衛變彊氣不入身無苛殃黃帝曰四時之不
正也正五榖而已矣
  漢唐農政
漢興接秦之弊民失作業而大饑饉高祖輕徭薄賦
與民休息孝惠高后之間衣食滋殖文帝即位躬修
節儉乂安百姓然民猶背本趨末者眾賈誼說上以
積貯於是始開籍田躬耕以勸天下六年詔曰間者
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愚而不
明未達其咎意者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乃天道有
不順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廢不享與何以
致此將百官之奉養或廢無用之事或多與何其民
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計民未加益以口量
地其於古猶有餘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毋乃
百姓之從事於末以害農者蕃為酒醪以靡穀者多
畜之食焉者眾與晁錯復說上曰聖王在上而民不
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生財之
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無捐
瘠者以蓄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
之眾不避湯禹加以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蓄積未
及者何也地有遺租民有餘力生穀之土未盡墾山
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民貧則姦
邪生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
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
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於衣不待輕煖饑之於食不
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
終歲不製衣則寒夫腹餒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
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
故務民於農桑薄賦斂廣蓄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
民可得而有也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
四方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
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於把
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
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
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
中人弗勝不為姦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
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
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畮百畮之收不過百石
春耕夏耘秋穫冬藏伐新樵治官府給繇役春不得
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
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弔死問疾
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
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其有者半賈而賣亡
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欲民務農在於貴粟貴粟
之道在於以粟為賞罰至於粟有所渫可時赦勿收
農民租如此德澤加於萬民民愈勸農上從其言詔
曰道民之路在於務本朕親率天下農十年於今而
野不加闢歲一不登民有饑色是從事焉尚寡而吏
未加務也吾詔書數下歲勸民種樹而功未興是吏
奉吾詔不勤而勸民不明也且吾農民甚苦而吏莫
之省將何以勸焉其賜農民今年租稅之半明年又
詔曰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今瘽身從事而有租稅
之賦是謂本末者無以異也其於勸農之道未備其
除田租稅賜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差蓋漢興天下
新去湯火人民樂業上因其欲能不擾亂故百姓無
內外之繇得息肩於田畝天下殷富粟斗十餘錢景
帝二年詔曰雕文刻鏤傷農事者也錦繡纂組害女
紅者也農事傷則饑之本也女紅害則寒之原也夫
饑寒並至而能無為非者寡矣朕親耕后親桑以奉
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不受獻減大官省繇役欲
天下務農蠶素有蓄積以備災害強毋陵弱眾毋暴
寡老耆以壽終幼孤得遂長今歲或不登民食頗寡
其咎安在或詐偽為吏吏皆以貨賂為市漁奪百姓
侵牟萬民縣丞長吏也奸法與盜盜甚無謂也其令
二千石各修?DB%ㄗぅx職耗亂者丞相以聞請其
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其後上郡以西旱復修賣
爵除罪之令以廣用然屢敕有司以農為務民遂樂
業武帝承之外事四夷內興功利役費並興而民去
本董仲舒言曰春秋他穀不書至於麥禾不成則書
之以此見聖人於五穀最重麥與禾也今關中俗不
好種麥是歲失春秋之所重而損生民之具也願詔
關中民益種宿麥令毋後時迨末年功費彌甚天下
虛耗人復相食帝乃悔征伐之事封丞相為富民侯
下詔曰方今之務在於力農以趙過為搜粟都尉過
能為代田一畮三甽歲代其處故曰代田古法也后
稷甽田以二耜為耦廣尺深尺曰甽甽長終畮一畮
三甽一夫三百甽而播種於甽中苗生葉以上稍耨
隴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故其詩曰或耘或耔黍稷
儗儗芸除草也耔附根也言苗稍壯每耨輒附根比
盛暑隴盡而根深能風與旱故儗儗而盛也其耕耘
下種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為田一井一屋故畮
五頃用耦犁二牛三人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畮一斛
以上過使教田太常三輔大農置工巧奴與從事為
作田器二千石遣令長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
從受田器學耕種養苗狀民或苦少牛無以趨澤故
平都令光教過以人輓犁過奏光以為丞教民相與
庸輓犁率多人者田日三十畮少者十三畮以故田
多墾闢於是過以離宮卒試田其宮壖地課得穀皆
多其旁田畮一斛以上令命家若公卒田三輔公田
又推之以教邊郡是後邊城起居延至河東弘農三
輔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穀多矣至昭帝流
民稍還田野益闢頗有蓄積自此貸種假租之詔間
歲輒下元帝建昭中詔曰方春農桑興百姓戮力自
盡之時也禮是月勞農勸民無使後時今不良之吏
覆案小罪徵召證案興不急之事以妨百姓使失一
時之作亡終歲之功公卿其明察申敕之哀帝陽朔
四年詔二千石勉勸農桑出入阡陌致勞來勸農而
孝平元始中置大司農部丞十三人人部一州勸課
農桑不二年內墾田八百二十七萬五百餘頃天下
安樂戶口綦盛焉世祖中興更亂離之後海內人民
可得而數裁十二三帝生長民間見百姓稼穡艱難
諳所疾苦又數引公卿郎將廣求民瘼建武六年以
郡國旱蝗穀價騰踊特詔二千石勉加撫循無令失
職久之以屯田糧儲有積遂減田租如舊制至十六
年以郡國盜戢徙其渠帥他郡皆使之賦田受廩自
是牛馬放牧邑門不閉明帝嗣之躬耕籍田嘗以穀
麥登豐大赦天下詔曰方今盛夏萬物長養其蕩滌
宿惡以報農功百姓勉務桑稼以備災害吏敬厥職
無令愆墮章帝建初元年即以方春東作下弘致勞
徠勉務農桑之詔又以人稍受廩往來煩劇或妨農
耕令州郡覈實尤貧者計所貸與之元和改元詔曰
人政以食為本古者急耕節用厚儲畜以備凶災自
牛疫以來穀食連步良田吏勸課未至刺史二千石
不以為負也其令郡國募民欲徙他界就肥饒者恣
聽在所給公田為雇耕傭賃種餉貰與田器勿收租
五歲除筭三年後欲還本鄉者聽二年東巡狩耕於
定陶詔曰三老尊年也孝弟淑行也力田勤勞也國
家甚休之其賜帛人一匹勉率農功已北巡魏郡詔
肥田未墾者悉賦貧民給糧種盡地利焉迄孝和以
後如匱乏不能自農者貸之糧種貧民無以耕者給
雇牛直猶屢申飭故兩漢不失富庶俗多近古而一
時循吏亦往往以勸課為本有足述者龔遂守渤海
勸民農桑令口種株榆百本薤五十本蔥一畦韭三
畝家二母彘五母雞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
賣刀買犢曰何如帶牛佩犢春夏令趨田畝秋冬課
之收斂益畜果實菱芡使民皆富實召信臣守南陽
好為民興利務在富之躬勸耕農出入阡陌止舍鄉
亭希有安居時視郡中水泉開通溝瀆起水門提閼
凡數十處以廣灌溉民得其利蓄積有餘久之吏民
親愛號曰召父黃霸為潁川守使郵亭鄉官皆畜雞
豚以贍鰥寡貧窮者務於耕桑節用殖財種樹畜養
諸為令凌雜米鹽皆具民有孤獨死無以葬者鄉部
書言霸具為區處某所木以為棺某亭豚以祭其精
詳若此東漢之初杜詩為南陽守善於計略愛省民
役作造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而見功多百姓便之
又修治陂池廣拓田畝郡內比室殷足時人以方召
信臣為之語曰前有召父後有杜母時九真俗以射
獵為業不知牛耕民常告糴交趾每致困乏任延為
之守乃令鑄作田器教之墾闢田疇歲歲開廣百姓
充給而王景之守廬江亦教其郡以牛耕境內由是
豐足焉其後有王丹者家居好施與周人之急每歲
時察其強力多收者輒歷帶酒殽從而勞之便於田
頭樹下飲食勸勉留其餘而去其惰者獨不見勞各
自恥不能致丹後無不力耕者聚落以致殷富而時
仲長統言今遠州縣界至數千里而諸夏有十畝共
桑之迫遠州有曠野不發之田而代俗有安土即死
不離去之心宜令諸土廣人稀地未墾者限大家勿
過制頗徙民力農者往業之亦可因徙罪人以守禦
便崔實著論言聖人分耦耕口地令各相副適使人
饑飽不懸所以齊勞逸而均貧富也秦隳法制而尊
獎并兼之人烏氏以牧豎致財寵比諸侯寡婦清以
攻丹穴殖業擅其利禮以上賓於是巧猾之氓遂肆
其意家累鉅億地侔封君行苞苴以亂執政養劍客
以威黔首專殺不辜號無市死之子死生之奉擬於
人主故下戶崎嶇無所托足乃父子低首而奴事之
猶不贍於衣食生有終身之勤死有暴骨之憂歲小
不登流離溝壑其所以傷心腐臟失生人之樂者蓋
不可勝陳也古有移人通財以贍蒸今青徐兗冀
之間人稠土狹不足相供而三輔左右及涼幽州內
附近郡土曠人稀田不墾發小人之情安土重遷寧
就饑餒終無適樂土之慮故人之為言瞑也謂瞑瞑
無所知猶群羊聚畜然須牧者之所置之置之茂草
則肥澤繁息置之磽鹵則零耗宜徙貧人不能自業
者於寬地此亦闢土振人之術也時不能用漢自董
卓之亂天姓亂離民失農業穀石至五千餘萬人多
相食魏武既破黃巾欲經略四方而苦軍食不足羽
林監潁川棗祇建置屯田募民田許下教耕作於是
諸郡國列置田官數年之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建
安初關中百姓流入荊州者十餘萬家及聞本土安
寧皆企望思歸而無以自業於是衛覬議為鹽者國
之大寶自喪亂以來放散今宜如舊置使者監賣以
其直益市犁牛百姓歸者以供給之勤耕積粟以豐
殖關中遠者聞之必多競還於是魏武遣謁者僕射
監鹽官移司隸校尉居弘農流人果還關中豐實黃
初中四方郡守墾田又加以故國用不匱時濟北顏
斐為京兆太守京兆自馬超之亂百姓不專農殖乃
無車牛斐課百姓令閑月取車材轉相教匠其無牛
者令養豬投貴賣以買牛始者皆以為煩一二年中
編戶皆有車牛於田役省贍京兆遂以豐沃其後皇
甫隆為敦煌太守敦煌俗不作耬犁及不知用水人
牛功力既費而收穀更少隆到乃教作耬犁又教使
溉灌歲終率計所省庸力過半得穀加五西方以豐
吳孫皓時倉廩無儲華覈上疏曰先王治國惟農是
務軍興以來已向百載農人廢南畝之務女工停機
杼之業推此揆之則蔬食而長饑薄衣而履冰者固
不少矣且饑者不待美饌寒者不俟狐貉今事多而
役繁民貧而俗奢百工作無用之器婦人為綺靡之
飾不勤麻枲並繡文黼黻轉相倣效恥獨無有兵民
之家猶復逐俗內無擔石之儲而出有綾綺之服至
於富賈商販之家重以金銀奢恣尤甚夫天下未平
百姓不贍宜一生民之原豐穀帛之業而乃棄功於
浮華之巧妨日於侈靡之事上無尊卑等級之差下
有耗財費力之損豈所宜哉臣聞主之所求於民者
二民之所望於主者三二謂求其為己勞也求其為
己死也三謂饑者能食之勞者能息之有功者能賞
之民以致其二事而主失其三望者則怨心生而功
不建今帑藏不實民勞役猥主之二求已備民之三
望未報何愛而不暫禁以充府藏之急乎此救乏之
上務富國之本業漢之文景承平繼統天下已定四
方無虞猶以彫文之傷農事錦繡之害女工開富國
之利杜饑寒之本況今六合分爭豺狼充路兵不離
疆甲不解帶而可不廣生財之原充府藏之積哉晉
初江南未平朝廷勵精於稼穡躬耕籍田以為天下
倡詔郡縣長吏奉宣德意競農勸功又戒敕郡國務
盡地利禁游食商販已詔以司隸石鑒所上汲郡太
守王宏勤恤百姓遵化有方督勸開荒五千餘頃遇
年普饑而郡界獨無匱乏可謂能以勸教時同功異
者矣其賜穀千斛布告天下八年苞又奏州郡農桑
未有殿最之制宜增掾屬令史有所循行帝從之泰
始時詔以倉廩不實關右饑窮欲大興田農以蕃嘉
穀束晳上議曰農穰可致所由者三一曰天時不
二曰地利無失三曰人力咸用若必春無霢霂之潤
秋繁滂沱之患水旱失中雩禳有請雖使羲和平秩
后稷新農埋疆甽於原隰勤藨蔉於中田猶不足以
致倉庾盈億之積也然地利可以計生人力可以課
致詔書之旨亦將欲盡此理乎今天下千城人多游
食廢業占空無田課之實較計九州數過萬計可申
嚴此防令監司精察一人失課負及郡縣此人力之
可致也又州司十郡土狹人繁三魏尤甚而豬羊馬
牧布其境內宜悉破廢以供無業業少之人雖頗割
徙在者猶多或謂北土不宜畜牧此誠不然案古今
之語以為馬之所生實在冀北大賈羊取之清渤
放豕之歌起於鉅鹿是其效也可悉徙諸牧以充其
地使馬牛豬羊齕草於空閑之田游食之人受業於
賦給之賜此地利之可制者也又如汲郡之吳澤良
田數千頃泞水停洿人不墾植聞其國人皆謂通泄
之功不足為難瀉鹵成原其利甚重而豪強大族惜
其魚捕之饒搆說官長終於不破此亦谷口之謠載
在史篇謂宜復下郡縣以詳當今之計荊揚兗豫汙
泥之土渠塢之宜必多此類最是不待天時而豐年
可獲者也以其雲雨生於畚鍤多稌生於決泄不必
望朝隮而黃潦臻禜山川而霖雨息是故兩周爭東
西之流史起惜漳渠之浸明地利之重也宜詔四州
刺史使謹按以聞又昔魏氏徙三郡人在陽平頓丘
界今者繁盛合五六千家二郡田地逼狹謂可徙遷
西州以充邊土賜其十年之復以慰重遷之情一舉
兩得外實內寬增廣窮人之業以闢西郊之田此又
農事之大益也元帝為晉王課督農功詔二千石長
吏以入穀多少為殿最其非宿衛要任皆宜赴農使
軍各自佃作即以為廩太興元年詔曰徐揚二州土
宜三麥可督令熯地投秋下種至夏而熟繼新故之
交於以周濟所益甚大昔漢遣輕車使者汜勝之督
三輔種麥而關中遂穰勿令後晚其後頻年麥雖有
旱蝗而為益猶多二年三吳大饑武帝時使黃門侍
郎虞騑桓彝開倉廩振給并省眾役百官各上封事
後軍將軍應詹表曰夫一人不耕天下必有受其饑
者而軍興以來征戰運漕朝廷宗廟百官用度既已
殷廣下及工商流寓僮僕不親農桑而遊食者以十
萬計不思開立美利而望國足人給豈不難哉古人
言曰饑寒並至堯舜不能使野無寇盜貧富并兼雖
皋陶不能使強不凌弱故有國有家者何嘗不務農
重穀近魏武皇帝用棗祗韓浩之議廣建屯田又於
征伐之中分帶甲之士隨宜開墾故下不甚勞而大
功克舉也間者流人奔東吳東吳今儉皆以還反江
西良田曠廢來久火耕水耨為功差易宜簡流人興
復農官功勞報賞皆如魏氏故事一年中與百姓二
年分稅三年計賦稅以使之公私兼濟則倉盈庾億
可計日而待也是時周訪在襄陽則務農訓卒劉弘
督荊州則勸課農桑而桓宣之鎮襄陽也或載鋤耒
於軺軒或親耘穫於隴畝王駿之鎮關中也勸課與
士卒分役寮佐及兵將計畝至咸康中荀羨鎮下邳
起田於東陽之石鼈公私利之此皆當時之著績勞
徠者史謂其太元之末時和年豐穀帛殷阜幾乎家
給人足厥有由哉義熙七年劉毅建議代田參軍袁
豹議曰國因民以為本民資食以為天修其業則教
興崇其本則末理實為治之要道致化之所階也不
敦其本則末業滋章饑寒交湊則廉恥不立當今接
篡偽之末值凶荒之餘爭源既開彫薄彌啟榮利蕩
其正性賦斂罄其所資良疇無側趾之耦比屋有困
餒之患中間多故日不暇給自卷甲郤馬甫一二年
積敝之難用克振實仁懷之所矜恤明教之所爰
發也然斯業不修有自來矣司牧之官莫或為務俗
吏庸近猶秉常科依勸督之故典迷民情之屢變譬
猶修隄以防川忘淵丘之改易膠柱於昔絃忽宮商
之乖調徒有考課之條而無毫分之益不悟清流在
於澄源止輪由乎高閾患生於本治之於末故也夫
設位以崇賢疏爵以命士上量能以審官不取人於
浮譽則比周道息游者言歸游子既歸則南畝闢矣
分職以任務置吏以周役職不以無任立吏必以非
用省冗散者廢則萊蕪墾矣器以應用商以通財勦
靡麗之巧棄難得之貨則彫偽者賤而穀稼重矣耕
耨勤瘁力殷收寡工商逸豫用淺利深增賈販之稅
薄疇畝之賦則末技抑而田畯喜矣居位無義從之
徒在野靡并兼之黨給賜非可恩致力役不及私門
則游食者反本肆勤自勸游食省而肆勤眾則東作
繁矣密勿者甄異怠慢者顯罰明勸課之令峻糾違
之官則懶惰無所容力田有所望力者欣而惰者懼
則穡人勸矣凡此數事亦務田之遄趣也蒞之以清
心鎮之以無欲勗之以弗倦翼之以廉謹舍日計之
小成期遠致於暮歲則澆薄日淳大化有漸矣宋孝
建中周朗疏曰重農之政宜以穀帛為賞罰凡自淮
以北萬匹為市從江以南千斛為貨亦不患其難也
今且聽市至千錢以還者用錢餘皆用絹布及米其
不中度者坐之如此則墾田自廣民資必繁又田非
膠水皆播麥菽地堪滋養悉藝麻紵蔭巷緣藩必樹
桑柘列庭接宇惟植竹栗若此令既行而善其事者
庶民則敘之以爵有司亦從而加賞又取稅之法宜
計人為輸不應以貲云何使富者不盡貧者不蠲乃
令桑長一尺圍以為價田進一畝度以為錢屋不得
瓦皆得貲實民以此樹不敢種土畏妄墾棟焚榱露
不敢加泥豈有剝善害民禁衣惡食若此苦者凡為
國不患威之不至患恩之不下不患土之不廣患民
之不育故饑寒一至慈母不能保其子欲其不為寇
盜豈可得耶既御之使然復止之以殺彼於有司何
酷至是且草樹既死皮葉皆枯是其梁肉盡矣冰霜
已厚苫蓋難資是其衣裘敗矣比至陽春生其餘幾
今自江以南在所皆穰有食之處須官興役宜募遠
近能食五十口一年者賞爵一級不過千家故近食
十萬口矣使其受食者悉令就佃淮南多其長帥給
其糧種凡公私游手悉發佐農令堤湖盡修原陸並
起仍量家立社計地設閭檢其出入督其游惰須待
大熟可移之復舊時皆不能用北魏初定中原接喪
亂之弊兵革並起民廢農業方事雖殷然經略之先
以食為本使東平公儀墾闢河北自五原至於棝陽
塞外為屯田既定中山分徙吏民十萬餘家以充京
都各給耕牛計口授田天興初制定都邑東至代郡
西及善無南極陰館北盡參合為畿內之田其外四
方四維置八部帥以監之勸課農耕量校收入以為
殿最又躬耕籍田率先百姓自後比歲大熟匹中八
十餘斛太宗永興中敕有司勸課留農者曰前志有
之人生在勤勤則不匱自是民皆力勤故歲數豐穰
太武帝常引高允與論刑政言甚稱旨因問允曰萬
機之務何者為先是時多禁封良田又京師游食者
眾允因言曰臣少也賤所知惟田請言農事古人云
方一里則為田三頃七十畝百里則田三萬七千頃
若勤之則畝益三升不勤則畝損三升方百里損益
之率為粟二百二十二萬斛況以天下之廣乎若公
私有儲雖遇饑年復何憂哉帝善之遂除田禁悉以
授民至恭宗又下令修農職之教此後數年之中軍
國用足矣文帝延興元年詔牧守令長勤率百姓無
令失時同部之內貧富相通家有兼牛通借無者若
不從詔一門之內終身不仕守宰不督察免所居官
太和元年詔曰今牧民者朕共治天下也宜簡以徭
役先之勸獎相其水陸務盡地利使農夫外布桑婦
內勤若輕有徵發致奪民時以侵擅論民有不從長
教惰於農桑者加以罪刑此元魏所由成太和之治
也與逮於唐貞觀初太宗方銳意於治官吏課考以
鰥寡少者進考如增戶法失勸導者以減戶論而脫
戶者有禁漏口者有禁浮浪者有禁占田違限者有
禁官司應授田而不授應課農桑而不課者有禁而
天子以至誠行之故能民物蕃息馬牛被野號稱太
平高宗即位耕籍東郊有司進耒耜琱飾之帝曰耒
耜農器也今琱飾何以訓農以他耒耜耕竟九推乃
止元宗開元十九年躬耕於興慶宮側後以種麥苑
中帥太子以下親往芟之謂此所以薦宗廟不敢不
親且欲使汝曹知稼穡艱難爾明年春耕籍田九推
乃止公卿以下皆終畝德宗時關東淮南浙江大水
權德輿建言江淮田一善熟則旁資數道一不收亦
旁為數道憂故天下大計咸仰於東南今淫雨二時
農田不闢宜擇群臣明識通方者持節勞徠問人所
疾苦蠲其租與連帥守長講求所以佐民者帝從之
乃遣奚陟等循行慰撫焉貞元五年宰相李泌請令
百官進農書司農獻穜稑之種王公戚里上春服士
庶以刀尺相問遺祭勾芒祈年從之七年以關輔牛
疫遣使以兩稅錢置牛散給耕者大抵自安史之後
兵亂薦興凶荒沓至人民流徙蕩其本業又佛老盛
行為遊食逋逃之藪當時議者至謂計口而分之絳
衣淺帶以代農者人十之一縵胡之纓短後之服仰
衣食縣官者人十之二髡頭壞衣不耕不蠶坐而供
養者人十之二曲面勢以飭五材鬻工而衣食者
人十之二乘時射利貿遷有無取倍稱之息而衣食
者人十之二游手倚市以庇妻孥以給衣食者人十
之一其餘為農桑之數焉農夫糠覈不足而十人者
畜馬厭粱粟蠶婦衣不蔽形而十人者咸襲羅紈是
以性近儒則入仕近武則從軍善計則貿遷避事則
髡削技巧則為工師拙姦則為駔儈非戇愚專一無
他腸者孰肯勤體效力為稼穡之苦乎且時日趨於
華侈而上之人工作無度賦斂無藝貴貨賤穀輸納
多以錢估故宮室池臺之盛則人務採伐而輒趨斧
斤之利此耕夫十去其一也後宮羅紈鉛紅者數十
人日費數千金此耕夫十去其一也尚食之饌窮水
陸之珍以充上方一飯之資亦中人百家之產此耕
夫十去其一也廐馬與鷹犬之多皆使厮養之其芻
粟粱肉之供一物之命有甚於人此耕夫十去其一
也車輿服玩皆錯以兼金以美玉或文犀瑇瑁大
貝明珠齒革羽毛窮異極奇採之者或航溟海梯崇
山力盡不回繼之以死此耕夫十去其一也又崇信
左道建立寺宇刻彫象形度天下之多不下數十萬
此耕夫十去其一也姦吏理人苟以應辦為先急徵
其租厚剝其賦以媚於左右此耕夫十去其一也上
好珍奇則商通無用之貨上好伎巧則工作無用之
器器與貨皆出於人力乃委於無用之地此耕夫十
去其一也此數者皆困生人之力而竭國用之甚者
故凡民之捨本業趨末作者非惡本而愛末也去無
利而就有利耳非上勸相之欲其無為游惰豈可得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