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

> 經濟彙編 食貨典 田制部 彙考一 (第四十一卷)
 田制部彙考一
  上古
黃帝有熊氏始為井田之制
按史記五帝本紀不載 按外紀帝畫野分州得百
里之國萬區命匠營國邑遂經土設井以塞爭端立
步制畝以防不足使八家為井井開四道而分八宅
井一為鄰鄰三為朋朋三為里里五為邑邑十為都
都十為師師十為州分之於井而計於州則地著而
數詳
按李靖問對黃帝立丘井之法因以制兵故井分四
道八家處之其形井字開方九焉
按杜佑通典黃帝經土設井立步制畝使八家為井
井開四道而分八宅鑿井於中
  陶唐氏
帝堯命禹治洪水奠九州始定田為九等
按書經禹貢冀州厥土惟白壤
 
無塊曰壤水去土復其性色白而壤
正義曰
 九章算術穿地四為壤五壤為息土則壤是土和
 緩之名故云無塊曰壤此土本色為然水去土復
 其性色白而壤雍州色黃而壤豫州直言壤不言
 其色蓋州內之土不純一色故不得言色也
厥賦惟上上錯
 
賦謂土地所生以供天子上上第一錯雜雜出
 第二之賦
九州差為九等上上是第一也交錯
 是間雜之義故錯為雜也顧氏云上上之下即次
 上中故云雜出第二之賦也孟子稱稅什一為正
 輕之於堯舜為大貃小貃重之於堯舜為大桀小
 桀則此時亦什一稅俱什一而得為九等差者人
 功有強弱收穫有多少傳以荊州田第八賦第三
 為人功修也雍州田第一賦第六為人功少也是
 據人功多少緫計以定差此州以上上為正而雜
 為次等言出上上時多而上中時少也多者為正
 少者為雜故云第一此州言上上錯者少在正下
 故先言上上而後言錯豫州言錯上中者少在正
 上故先言錯而後言上中揚州云下上上錯不言
 錯下上者以本設九等分三品為之上中下下上
 本是異品故變文言下上上錯也梁州云下中三
 錯者梁州之賦凡有三等其出下中時多故以下
 中為正上有下上下有下下三等雜出故言三錯
 足明雜有下上下下可知也此九等所較無多諸
 州相準為等級耳此計大率所得非上科定也但
 治水據田責其什一隨土豐瘠是上之任土而下
 所獻自有差降即以差等為上之定賦也然一升
 一降不可常同冀州自出第二與豫州同時則無
 第一之賦豫州與冀州第一同時則無第二之賦
 或容如此事不可恆鄭元云賦之差一井上上出
 九夫稅下下出一夫稅通率九州一井稅五夫如
 鄭此言上上出稅九倍多於下下鄭詩箋云井稅
 一夫其田百畝若上上一井稅一夫則下下九井
 乃出一夫稅太少矣若下下井稅一夫則上上全
 入官矣豈容輕重頓至是乎
厥田惟中中
 
田之高下肥瘠九州之中為第五
正義曰鄭
 元云田著高下之等者當為水害備也則鄭謂地
 形高下為九等也王肅云言其土地各有肥瘠則
 肅定其肥瘠以為九等也如鄭之義高處地瘠出
 物既少不得為上如肅之義肥處地下水害所傷
 出物既少不得為上故孔云高下肥瘠共相參對
 以為九等上言敷土此言厥田田土異者鄭元云
 地當陰陽之中能吐生萬物者曰土據人功作力
 競得而田之則為之田田土異名義當然也
濟河惟兗州厥土黑墳
 
色黑而墳起
厥草惟繇厥木惟條厥田惟中下
 田第六
厥賦貞
 貞正也州第九賦正與九相當
作十有三載乃同
 治水十三年乃有賦法與他州同
海岱惟青州厥土白墳海濱廣斥
 濱涯也言復其斥鹵
說文云東方謂之斥西方
 謂之鹵鄭云斥謂地鹹
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
 
田第三賦第四
海岱及淮惟徐州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
 土黏曰埴漸進長包叢生
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
 田第二賦第五
淮海惟揚州厥土惟塗泥
 地泉濕
厥田惟下下厥賦下上上錯
 田第九賦第七雜出第六
荊及衡陽惟荊州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中厥賦上
 田第八賦第三人功修
荊河惟豫州厥土惟壤下土墳壚
 高者壤下者墳壚
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
 田第四賦第二又雜出第一
華陽黑水惟梁州厥土青黎
 色青黑而沃壤
厥田惟下上厥賦下中三錯
 田第七賦第八雜出第七第九三等
黑水西河惟雍州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厥賦中
 田第一賦第六人功少
正義曰此與荊州賦田
 升降皆較六等荊州升之極故云人功修此州降
 之極故云人功少其餘相較少者從此可知也王
 制云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
 必參相得也則民當相準而得有人功修人功少
 者記言初置邑者可以量之而州境闊遠民居先
 定新遭洪水存亡不同故地勢有美惡人功有多
 少治水之後即此為差在後隨人少多必得更立
 其等此非永定也
按杜佑通典陶唐以前法制簡略不可得而詳也及
堯遭洪水天下分絕使禹平水土別九州冀州厥土
惟白壤厥田惟中中兗州厥土黑墳厥田惟中下青
州厥土白墳厥田惟上下徐州厥土赤埴墳厥田惟
上中揚州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下荊州厥土惟塗
泥厥田惟下中豫州厥土惟壤下土墳壚厥田惟中
上梁州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雍州厥土惟黃壤厥
田惟上上九州之地定墾者九百一十萬八千二十
頃虞夏殷三代凡千餘載其間定墾書冊不存無以
詳焉
按鄭樵通志禹別九州制田九等雍州第一等徐州
第二等青州第三等豫州第四等冀州第五等兗州
第六等梁州第七等荊州第八等揚州第九等九州
之地墾田九百一十萬八千二十頃
  周
周制地官大司徒掌地域封溝之制小司徒均土地
以稽其人民載師掌任土之法縣師掌邦國都鄙稍
甸郊里之地域遂人以歲時稽其人民而授之田遂
師經其田野夏官司勳掌六卿賞地之法冬官匠人
為溝洫
按周禮地官大司徒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溝之
以其室數制之不易之地家百畮一易之地家二百
畮再易之地家三百畮
 
鄭康成曰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
 都鄙所居也 賈氏曰此謂三等采地也載師家
 邑之田任稍地則大夫之采也小都之田任縣地
 則六卿之采也大都之田任疆地則三公之采也
 親王子弟與公同處而百里次疏者與卿同處而
 五十里次疏者與大夫同處而二十五里 史氏
 曰不易者土力厚一歲一種再易者土力薄再歲
 一種三易者土力益瘠率三歲而一種易者更迭
 而種也再易一倍不易之地三易二倍不易之地
 而其所出不過同為百畝之獲也 薛氏曰古之
 南北一步東西百步六尺為步歲不易者為上田
 農夫受上田百畝歲一易者為中田農夫受中田
 二百畝歲再易者為下田農夫受下田三百畝一
 易再易非若世俗之說荒之而不耕也不易者只
 是一畝三甽一易者二畝三甽再易者三畝三甽
 所以愛惜地力如甽廣一尺甽高一尺詩所謂十
 千惟耦者耜廣五寸二耜為耦合耕正得一甽也
 晉作爰田乃不問一易再易之地破其疆甽任民
 自耜不閒水旱凶荒至商鞅破井田開阡陌則又
 以二百四十步為畝昔之南北一步者開為百步
 故謂之陌東西百步者開為千步故謂之阡開拓
 土疆除去煩細令民自盡力于其間其意蓋以田
 愈實則兵愈增而先王之意亡矣 陳君舉曰王
 制正義農夫受田實有九等案大司徒不易一易
 再易之地惟有三等者大司徒言其綱其實不易
 一易再易各為三等則九等地見異議說
乃分地職奠地守制地貢而頒職事焉以為地
待政令
 王昭禹曰凡有職於地者皆地職若三農園圃虞
 衡藪牧之類凡有守於地者皆地守若山虞掌山
 林之政令物為之厲而為之守禁凡有貢於地者
 皆地貢也若農以耕事貢九穀圃以植事貢草木
 既分地職奠地守制地貢則分命使各為其所職
 之事頒者以等級分之也地法則地職地守地貢
 各有度數存焉故謂之地法頒職事以為地法亦
 所以待上政令之事
小司徒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數上地家
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
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
 鄭康成曰均平也周猶遍也 賈氏曰均上地下
 地等使得均平故曰均土地既給土地則據土地
 計考其人民可任不可任之事而周遍知其人數
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
 鄭鍔曰經野則分其田野而井牧之可耕之地則
 為井田之制可畜之地則為牧養之區左傳所謂
 井衍沃牧隰皋各相其地所宜而已 愚案方里
 而井井九百畝公田處其中而私田包乎外是之
 謂井其田野也上地授萊視田半下地授萊視田
 倍比中地田萊之相等是之謂牧其田野也
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
四縣為都
 鄭鍔曰井地之法始於一夫之受田百畝積而至
 於九夫則地方一里凡三百步為田九百畝是為
 一井積四井三十六夫之田縱橫皆二井則地方
 二里為田三千六百畝是為一邑積四邑一百四
 十四夫之田則地方四里為田一萬四千四百畝
 是為一丘積四丘五百七十六夫之田則地方八
 里為田五萬七千六十畝是為一甸田至於甸方
 八里旁加一里乃得方十里斯為一成甸又謂之
 乘言車乘之法至是始成田至於一成則四成積
 為四百井四百井三千六百夫則方二十里矣於
 是為縣至於四縣則方四十里矣於是為都田至
 於都方八十里旁加十里乃得方百里斯為一同
  愚案鄭氏以甸方八里旁加一里則方十里為
 一成積百井九百夫其中六十四井五百七十六
 夫出田稅三十六井三百三十四夫治洫四都方
 八十里旁加十里乃得百里為一同積萬井九萬
 夫其中四千九十六井三萬六千八百六十四夫
 出田稅二千三百四井二萬七百三十六夫治洫
 三千六百井三萬二千四百夫治澮雖橫渠亦從
 其說殊不知小司徒四井為邑至四縣為都皆以
 四數言之言田之實數司馬法自井十為通至終
 十為同皆以十數之兼山川城池而言小司徒四
 丘為甸即司馬法通十為成甸六十四井而成百
 井者其三十六井為山川城郭也小司徒四都之
 地即司馬法一同之地四都方八十里止六千四
 百井而同乃萬井者其三千六百井為山川城郭
 大約小司徒之法比司馬法皆是三分之二實地
 鄭氏旁加之說其算法則是但不必謂旁加之人
 專治溝洫陳君舉亦曰溝洫之事歲歲有之而軍
 賦不常有若專以某人治溝洫某人出軍賦則不
 均矣至以周制畿內用夏之貢法稅夫無公田邦
 國用商之助法公田不稅王氏詳說復為之說曰
 畿內用貢法者以鄉遂及公邑之吏旦夕從事於
 民耳邦國用助法者諸侯專一國之政恐其稅民
 無藝耳都鄙雖在畿內然實諸侯此所以用助法
 鄭伯謙疑此豈有天子之國自稅民田而令諸侯
 但為公田而不稅哉又謂周之畿內以及天下諸
 侯一用貢法稅夫無公田也公田商禮也文王為
 商諸侯其田猶依商禮至武王得天下周公攝政
 遂變之此皆泥於康成采地制井田異於鄉遂及
 公邑之說至黃文叔以此為遂法謂六鄉之民職
 業不同而其授地或多或寡或不授地參差不齊
 故不為井田之法必使備六軍而人徒車輦不相
 須故不為丘乘之法大約鄉教士野教農鄭言井
 法備於甸而止於都者食采地者皆四之一蓋以
 此為都鄙井田之制其說轉乖司馬法成三百家
 一車七十五人而調一人也小司徒四甸為縣為
 四車四車亦三百人而調一車一車七十五人亦
 四而調一也故丘甸縣都皆自四而登至都止者
 十六車而調四車自足為行列故丘乘之法備於
 此野法皆四而調一鄉三百家出一車十馬見司
 馬法野七十五家出一車四馬十二牛見漢志輕
 重不同鄉役多野役少鄉授田多野授田少大抵
 先王之制常優內殊不知井田之法通行於天下
 安有內外之異孟子曰鄉田同井則鄉未嘗不以
 井授也特鄉之地近內多沃壤可耕而放牧者少
 則有井而無牧至於野外之地不無媺惡肥磽之
 差豈必如指掌之平碁局之畫惟有井有牧比折
 而行方是井田活法故小司徒之經田野必兼井
 牧而言而井牧之法於遂言之為加詳井以九起
 數邑以四成之則制地之數可於是通行矣若夫
 縣都之名偶同於公卿采地之名亦非以此為采
 地薛氏之說分明
載師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六人徒
六十人
 鄭鍔曰周制王畿之地不過千里可為井田者則
 授之鄉遂之民內自國中外至畺地不可為井田
 之所量土所宜又為十有一等之田田或多寡而
 地有廣狹因其土之所能任而制為之法使地足
 以容田田足以出賦是故名官曰載師載如舟焉
 輕重畢載苟不量所載舟必溺如車焉輕重皆任
 苟不勝其任車必折
掌任土之以物地事授地職而待其政令
 賈氏曰任土即下文廛里任國中已下是也 鄭
 鍔曰載師之所任者十有一等之田法必因其土
 之廣狹使地足以容其田田制定而賦亦定矣故
 先言任田之地乃言任土之賦
以廛里任國中之地
 薛氏曰在市之屋曰廛在里之屋曰里其里受地
 視廛則所謂廛里者必聚廬托處於其肆者故曰
 任國中之地
以場圃任園地
 薛平仲曰田不可種植妨五穀之生惟室廬之旁
 有園圃以毓草木於此則樹果蓏也常時則闢場
 為圃而種植九月則築圃以為場而納禾稼此則
 場圃同出於園地
以宅田士田賈田任近郊之地
 黃氏曰宅田居於城郭之外者之宅地也書曰表
 厥宅里孟子曰五畝之宅是不獨民也有士大夫
 有服公事者民曰廛士大夫曰宅通則皆曰宅廛
 有征而宅無征城郭中不能容則居於外鄭曰宅
 田致仕者之家所受田非也仕者世祿雖死祿猶
 及其子孫況老而致仕者固當給祿矣謂之宅田
 則非也鄭引宅者在邦在野止謂其家之所在耳
 豈凡稱宅者皆致仕者哉 鄭康成曰士讀為仕
 仕者亦受田所謂圭田也孟子曰卿以下必有圭
 田圭田五十畝 鄭司農曰賈田者吏為縣官賣
 財與之田 王昭禹曰致仕者以備國之訪問士
 受職於朝賈列肆於市其田皆宜近故任以近郊
 之地
以官田牛田賞田牧田任遠郊之地
 鄭司農曰官田公家所耕田賞田賞賜之田 王
 氐詳說曰籍田千畝甸師耕之正公家所耕之田
 後鄭以此為庶人在官之田則公邑之田何所用
 乎甸稍縣正欲以祿府史胥徒也 薛氏曰官田
 公家之田惟近則易以供不時之需賞田旌功之
 田惟近則易以給非常之賜牛田牧田則養公牛
 六畜惟近則易以供祭之用故曰任遠郊之地
 陳君舉曰廛里不特國中有也而國中為多宅田
 士田賈田分散在甸稍縣都隨其所在給之不獨
 近郊有也而近郊為多官田牛田牧田賞田不獨
 遠郊有也而遠郊為多凡以上田不以井為限所
 頒多寡而載師徵其材賦故獨任之而民田不與
 焉鄭氏之說不足采且以一端言之謂士田在近
 郊官田在遠郊夫官府遍王畿之內若在五百里
 之間豈可受田於近郊遠郊乎
以公邑之田任甸地
 黃氏曰郊外四甸之在遠郊之外其中置六遂七
 萬五千家餘地盡以為公邑自此至畿畺四處皆
 有公邑故據此而言之 圖說曰特於甸地言者
 言公邑始於此 陳及之曰公邑之田謂在官之
 田未頒與人者
以家邑之田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縣地以大都之
田任畺地
 黃氏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謂天子大夫各受采
 地二十五里在三百里之內也以小都之田任縣
 地謂天子之卿各受五十里采地在四百里縣地
 之內也以大都之田任畺地謂三公及親王子母
 弟各受百里采地在五百里畺地之中也家邑大
 夫之食邑也其在畿外則為附庸之國不能五十
 里者謂之食邑非謂盡食其地蓋亦使取公田之
 稅而食之有大夫士有府史胥徒皆當有祿盡取
 給於此而歸其餘於王故謂之稍專以廩祿為義
 也司馬法三百里曰野言其居民授田悉與甸同
 也甸為公邑稍為家邑公邑合而聽於遂人家邑
 離而聽於家大夫費郈武城莒父小都大夫之都
 鄭以為卿之采地非也卿受地視伯謂之縣者著
 野法也必著野法者見都鄙之猶有王田也大都
 公卿之都也公百里州公祭公伯七十里不言七
 十里者合之於百里凡伯曰我居圉卒荒芮伯曰
 孔棘我圉圉畺也其曰畺者言為天子守封畺也
 又謂之都甸稍縣都猶縣之為縣也甸法四甸為
 縣四縣為都載師小都曰縣大都名皆互通都鄙
 之外一以丘甸之法治之故其名通稍不為邑縣
 畺不為都天子使吏治之而屬乎遂人遂人曰以
 達于畿是也鄭於遂人曰中雖有都鄙遂人盡主
 其地非也 陸氏曰王制所謂縣內舉中言之也
 然則以公邑之田任甸地元士於此受可知凡此
 其大凡也其地有餘有不足蓋有通法存焉雖卿
 或在畺地雖大夫或在縣地取足於封而已 易
 氏曰惟內諸侯以祿為主故所任之地與郊甸同
 謂之田 圖說曰四郊地居四同甸居十二同稍
 居二十同縣居二十八同都居三十六同共計百
 同之地此王畿所以為千里 陳君舉曰先儒以
 為畿內方千里積百同九百萬夫之地其言是也
 以為中有山林陵麓川澤溝瀆城郭宮室涂巷三
 分去其一其餘六百萬夫又以田不易一易再易
 上中下相通定受田者三百萬家則非矣攷封建
 之法王畿方千里者田方千里公侯凡百里者田
 方百里方千里者為方百里者百為田百萬井九
 百萬夫之地受田者八百萬夫百倍公侯之國夫
 然後足以為天子都圻鎮撫天下矣若受田止於
 三萬家則是方百里者三十七五十里者一耳安
 在其為方千里本根不強何以應千八百國之求
 乎先王以田制祿一夫一婦受田百畝上農夫食
 九人諸侯之下士倍上農夫中士倍下士上士倍
 中士下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祿君十卿祿計口
 受田積而上之度人情交際之廣狹裁其用度之
 多寡而受之為公侯者田不百里不足以待天子
 睦四鄰親九族守宗廟定社稷伯必七十里子男
 必五十里不可多也不可寡也若鄭氏劉歆之言
 乃連山川未審田之定數茫然依約以為國者也
 夫國之肥磽四方不同故大禹有九等之例後世
 亦有土色之辨因其地之肥磽以定田之廣狹百
 里之國提封萬井是為定制豈有先定四封然後
 去山陵林麓川澤又始以一易再易定其夫家之
 數乎井田封國帝王之世系百世之根本若根本
 無法制則萬世將如之何又諸公封方五百里其
 食者半則是方百里者六五十里者一矣以鄭氏
 所言王畿計之合六國諸侯已是與王敵矣尾大
 不掉豈先王良法
縣師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
八十人掌邦國都鄙稍甸郊里之地域而辨其夫家
人民田萊之數
 呂氏曰先王自封建諸侯外有閒田散在諸侯之
 國或謂諸侯有罪則削其地以為閒田若有功則
 以閒田增封之天子平時各命王官以掌之縣師
 掌邦國都鄙稍甸郊里之地域而兼天下之閒田
 以總其目此皆古人封建相維之意
遂人中大夫二人
 鄭康成曰六遂之地自遠郊達于畿中有公邑家
 邑小都大都
掌邦之野
 鄭康成曰郊外曰野謂甸稍縣都
以土地之圖經田野造縣鄙形體之五家為鄰五
鄰為里四里為酇五酇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
 王昭禹曰土地之圖大司徒所建之國以土地之
 圖經田野則以所建之國為井牧溝涂田萊之類
 而經之也 鄭康成曰經形體皆為制分界也
皆有地域溝樹之使各掌其政令刑禁以歲時稽其
人民而授之田野簡其兵器教之稼穡
 賈氏曰授之田野若下夫一廛百畝簡其兵器若
 族師旗鼓兵革
凡治野以下劑致甿
 王昭禹曰劑約劑所謂要書與甿約以征役用下
 地為率所以致之也
以田里安甿
 賈氏曰田則百畝之田里則五畝之宅
以樂昬擾甿
 鄭康成曰樂昬勸其昬姻如媒氏會男女擾順也
以土宜教甿稼穡
 王昭禹曰十二土名物不同稼穡之所宜亦異甿
 不能皆知故以土宜教之大司徒教稼穡植藝是
 也
以興耡利甿
 杜氏曰助謂起人民令相佐助 王氏曰孟子曰
 惟助為有公田許慎釋耡以商人七十而耡則助
 耡一也興之以助公田則甿得所私焉所以利之
以時器勸甿
 鄭康成曰時器鑄作耒耜錢鎛之屬
以疆予任甿
 鄭康成曰疆予謂民有餘力復予之田若餘夫然
以土均平政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頒田里
上地夫一廛田百畮萊五十畮餘夫亦如之中地夫
一廛田百畮萊百畮餘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
畮萊二百畮餘夫亦如之
 項氏曰里以廛計田以畮計田有污萊里無上下
 故里皆一廛而田有多寡 鄭康成曰六遂之民
 奇受一廛雖上地猶有萊皆所以饒遠也 曹氏
 曰鄉不言夫一廛惟言受田而遂之上地中地下
 地皆言夫一廛鄉不言餘夫而遂之上地中地下
 地皆言餘夫亦如之者蓋鄉去王城密邇遂在鄉
 之外地有遠近勢有重輕赴愬有易難恤察有詳
 略特示優厚於六遂非以薄六鄉也亦不泄邇忘
 遠之深指其為均一也 薛氏曰先儒謂父祖子
 孫不可分者為餘夫未知授田之制則何以也曰
 司徒言均土地而稽其人民上地家七人中地家
 六人下地家五人今此田萊固有定制為子孫蕃
 盛家有十人必以五人為正夫受下地之田五人
 為餘夫受田亦如下地夫之數家十一人以六人
 為中地正夫而五人為下地餘夫家十有二人則
 六人為中地正夫而六人為中地餘夫家十有三
 人則七人為上地正夫六人為中地餘夫家十有
 四人則七人為上地正夫七人為中地餘夫至於
 家十有五人則五人為下地正夫其十人則分為
 兩下地餘夫從此推之雖百口之家亦可分若家
 止九人則將何為孟子曰上農夫食九人其次食
 八人彼以此七人而受上地之田則田萊之廣且
 美豈不能贍九人耶 圖說曰先王之於民受地
 雖均百畮然其子弟之眾或食不足而力有餘則
 又以餘夫任之詩所謂侯疆侯以經所謂以疆予
 任甿也然餘夫之田不過二十五畝以其家既受
 田百畮又以百畝與之則彼方所不逮矣故其田
 四分農夫之一而已禮言上地田百畮萊五十畮
 中地二十五畮萊亦二十五畮下地二十五畮萊
 五十畮則所謂如之者如田萊之多寡而已非謂
 餘夫亦受百畮之田如正農也鄭氏之說不與孟
 子合賈氏又從而釋之此附會之論也 劉氏曰
 亦如之者亦如其萊也餘夫未具夫婦未當受田
 如其萊而已孟子曰餘夫二十五畮 黃氏曰里
 即其廛之所在上中下地亦以其人之多寡授之
 孟子曰餘夫二十五畝鄉田同井則鄉法也遂人
 上中下地田萊餘夫如正夫之數野法也所謂彊
 予也一夫百畝以今畝計之為四十畝臣妾閒民
 移用野法一甸六十四井七十五家耕之上地當
 授田三百九十九夫田萊公田皆計餘百九十七
 夫中地當授田四百二十二夫餘百五十四夫下
 地當授田四百五十夫餘七十六夫上地餘最多
 王制上農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小
 司徒減上二等自七人為則上地當容此二等也
 故增一百十五夫而登矣二家增三人中地二家
 五人蓋與上下相進退也二家五人則一家三人
 一家二人故增六十五夫而登矣下地餘少增二
 十五夫而止耳然其下有食四人者有食三人者
 可任者未必皆二人也要之當使有餘以待增不
 使當增而不足先王制事無不如此鄭謂六遂之
 民奇受一廛本謂民居郭已受宅又奇受一廛於
 野其說誤而疏家又謂餘夫奇別更受廛備離居
 之法益疏矣
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
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
上有路以達于畿
 鄭康成曰十夫二鄰之田百夫一酇之田千夫二
 鄙之田萬夫四縣之田 鄭鍔曰田必資水水欲
 通於川行必由路路欲達於畿自一夫之田至千
 夫之田為遂溝洫澮所以通水於川自夫間之遂
 至萬夫之川為徑畛涂道路所以通道于畿廣深
 各二尺曰遂言水自是而之他也廣深倍遂曰溝
 言十百相交而水相往來也廣深倍溝曰洫言水
 相流通如人血脈也廣二尋深二仞曰澮言眾水
 皆會乎此也至於川則集眾流而無所不通宜至
 于海矣通水以此則旱有所資而水亦無浸淫之
 患遂上有徑可容牛馬溝上有畛可容大車洫上
 有涂可容乘車一軌澮上有道可容乘車二軌則
 川上有路可容乘車三軌通道以此則車與徒無
 所往而不達凡此五溝五涂之制自禹以來至是
 始備 陸佃曰小司徒九夫為井匠人亦九夫為
 井井間有溝自井地言之遂人十夫有溝自涂言
 之然遂人百夫有洫而匠人十里為成成間有洫
 則九百夫之地遂人千夫有澮而匠人百里為同
 同間有澮非一同之間包以一澮而已謂其間有
 澮也成同地之廣者也洫又澮溝之大者也於成
 舉洫於同舉澮亦其大略云耳 陳及之曰周制
 井田之法通行於天下安有內外之異哉遂人言
 十夫有溝以一直度之也凡十夫之田田首必有
 一溝以瀉水以方度之則方一里之地所容者九
 夫其間廣四尺深四尺者謂之溝則方一里之內
 凡四溝矣兩旁各一溝中間二溝遂人云百夫有
 洫是百夫之地相連屬而同以一洫瀉水以方度
 之則方十里之成所容者九百夫其間廣八尺深
 八尺謂之洫則方十里之內凡四洫矣兩旁各一
 洫中間二洫至於澮亦然若川則非人力所能為
 故匠人不為川而云兩山之間必有川焉遂人萬
 夫有川亦大約言之耳大概則水瀉於溝溝水瀉
 於洫洫水瀉於澮澮水瀉於川其縱橫因地勢之
 便利遂人匠人以大意言之遂人以長言之故曰
 以達于畿匠人以方言之故止一同耳 黃氏曰
 此與匠人一法鄉不為溝洫夫屋九比遂野法也
 溝洫之制詳八家皆私百畝其中為公田溝洫不
 獨治田且設固焉自甸達于畿皆野法也故曰凡
 治野遂人十夫有溝匠人九夫為井蓋一井十夫
 其中為遂而溝環之地居一夫而井實得九夫之
 地也案司馬法一同萬井九萬夫則雖鄉一井亦
 謂十夫之地為遂溝與野同不為洫澮孟子言方
 里而井井九百畝蓋一里十夫容九百畝於其中
 非謂方一里只得九百畝也治地郊與野異者郊
 居百里四同之地無多山陵林麓其地之高者為
 城郭廛園平者為田負郭之田多膏腴下者為藪
 牧其間水澤足以灌溉亦必為溝畎以行之但不
 為洫澮涂路經緯之形如治野耳觀載師郊田則
 當時因土之宜可見遂溝兼徑畛不能為一夫寬
 饒之使有餘地也詩中田有廬疆埸有瓜皆寬饒
 之地疆埸其界域也積方百夫溝經緯其中而洫
 環之成方十里千夫之地十除其一為百井九百
 夫洫經緯其中而澮環之同方百里十萬夫之地
 十除其一為萬井九萬夫澮經緯其中而川環之
 遂人言百夫有洫者謂積方百夫而洫居其外也
 匠人言方十里為成成間廣八尺謂之洫者開方
 十里而洫居其中也方十里則為百夫者十遂人
 言千夫有澮者亦積方千夫有澮在其外也匠人
 言方百里為同同間廣二尋謂之澮者亦開方百
 里而澮居其中也方百里則為千夫者十故曰其
 法一也遂人言萬夫有川通地勢而著經界之法
 也匠人言專達於川因地勢以見非人力之所為
 也然則川形未必正方其旁多華離之地皆不井
 書曰濬畎澮距川川蓋山澤自然之位故匠人曰
 凡天下之地勢兩山之間必有川焉疏家言此川
 亦人造疏甚鄭康成小司徒注成方十里其中八
 里為甸六十四井五百七十六夫出稅旁加一里
 為一成十里三十六井三百二十四夫治溝洫積
 而至四都八十里旁加十里乃得方百里為一同
 積萬井九萬夫其四千九十六井三萬六千八百
 六十四夫出稅二千三百四井二萬七百三十六
 夫治洫三千六百井三萬二千四百夫治澮乖誤
 甚矣自十夫積而至十萬夫皆十除其一者九夫
 共得一夫之地以治遂溝徑畛且有寬餘之地矣
 其餘洫澮涂路為地可計百夫之洫為地十七畝
 有奇涂如之積而為一成十里為方百夫者十洫
 涂之地三夫半而已安用三百二十四夫哉千夫
 之澮三十五畝有奇路加澮十一畝有奇通為四
 十六畝積而為同百里為方十夫者十涂路之地
 四十六夫而已又安用三千六百井三萬二千四
 百夫哉一同百里為方十里者百洫涂三百四十
 夫鄭言一同二萬七百三十六夫治洫大抵遂人
 展地匠人制形一同之地定為萬井溝洫棊布於
 是以小司徒丘乘之法比之自井為邑為丘而為
 甸七十五家耕之出車一乘又為縣為都其法備
 矣一同萬井九萬夫六千四百井出稅賦車百乘
 其餘二千六百井為山林川澤邑里縣鄙為洫澮
 涂路溝畛不計猶有餘則為閒田遂人下劑致甿
 固當常有地以待之六遂賦車千乘而為六軍十
 二同一同未必盡平地能為九萬夫不足則兼取
 班孟堅漢書曰同方百里提封萬井除山川淳鹵
 城池邑居園囿術路三千六百井定出賦六千四
 百井雖大約言之且其說未必盡合周禮然其論
 井地則精於鄭矣鄭康成注小司徒曰九夫為井
 方一里小司徒經之匠人為之溝洫相包乃成其
 說是矣惟不悟遂人匠人本一法因見遂人以十
 夫起數則曰此溝洫法也匠人以九夫起數則曰
 此井田法也兩說既離乃欲合遂人於司馬法以
 為鄉遂皆無公田皆稅夫又欲合小司徒於匠人
 則以為畿內不為井田而小司徒丘甸實井田也
 乃曰此為造都鄙法及見孟子八家皆私百畝其
 中為公田詩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春秋初稅畝傳
 言穀出不過籍有若對魯哀公盍徹皆井田也則
 又欲合之於周禮乃以為周制王畿用夏貢法邦
 國用殷助法鄉遂公邑之吏役民以公使不得恤
 其私諸侯專一國貪暴無藝故通其率以什一為
 正夫豈獨紛錯無統而矯誣先王失建邦設土樹
 后王君公之大體矣司馬法鄉法也不獨不為公
 田溝洫之制亦略故以夫屋比地而一同萬井三
 萬家與小司徒夫屋為合是為鄉法遂人野法也
 溝澮距川與小司徒井牧為合是為野法經鄉野
 異條鄭謂之同制何據哉司徒施教法于都鄙比
 閭族黨鄉州與王國同故以室數制其域不使山
 川溝洫妨其實地正不為井田而康成反以丘甸
 為造都鄙法何據哉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
 賦孟子教滕文公使復先王舊法則諸侯有野與
 王國同矣康成知邦國用遂法合於孟子而不知
 什一自賦亦孟子之言乃謂通其率以什一為正
 則又何哉 愚案遂人自十夫起數匠人自九夫
 起數井田之法惟九夫共井未有十夫共者此鄭
 氏所以謂遂人法與匠人不同也必欲合其說宜
 以大約計之不可拘也遂人所謂夫間有遂即匠
 人廣二尺深二尺之遂也遂人十夫為溝即匠人
 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之溝也匠人謂九
 夫而遂人乃云十夫者遂溝以十夫之地約之耳
 而匠人方十里為成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
 計一成之地乃是百井九百夫之地方有洫而遂
 人言百夫有洫蓋止言百夫之田始共一洫而成
 間有洫則緫一成之內九百夫之田凡九洫矣匠
 人言百里為同同間廣二尋深二仞謂之澮計一
 同之地乃是萬井九萬夫之地而遂人言千夫為
 澮蓋止言千夫之田始共一澮而同間有澮則緫
 一同九萬夫之田凡九十澮矣人力所為止於澮
 此外則自然之川故遂人萬夫有川而匠人一同
 九萬夫之外亦曰專達於川要知一同之內自澮
 而達者已有川矣此皆以大約言之
遂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
三十有二人府四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
有二十人
經牧其田野辨其可食者周知其數而任之
 鄭康成曰經牧制田界與井也可食謂今年所當
 耕者 劉執中曰經牧謂隨地而增萊田也 王
 氏曰猶小司徒所謂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不言
 井則以下言辨其可食者周知其數而任之故也
  鄭鍔曰辨其田之可耕則耕之野之可畜則牧
 之 劉中義曰一易之田閒一歲而可食再易之
 田閒二歲而可食
夏官司勳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
人徒二十人掌六鄉賞地之以等其功
 鄭康成曰賞地賞田也在遠郊之內屬六鄉焉等
 猶差也 易氏曰封國百里以至五百里非六鄉
 之所能給是六鄉賞地不過與官田牛田牧田並
 列而已以左傳考之昔鄭伯賞入陳之功賜子展
 三命之服先八邑註謂八邑三十二井又討衛疆
 戚田取衛西鄙懿氏與孫氏註謂取田六十井此
 賞田之明證即下經所謂參之一食者
凡頒賞地參之一食
 鄭康成曰賞地之稅參分計稅王食其一也二全
 入於臣 王氏詳說曰周禮所謂三之一者見於
 大司徒又見於大司馬其說有二初不可概論夫
 司馬所謂下地者參之一謂下地授田百畝萊二
 百畝一年耕之二年休之此一說也大司徒言諸
 侯之地四百里諸伯之地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
 謂諸伯受其二而以一歸之天子此又一說也此
 所謂頒賞地參之一食當以大司徒所載之說先
 鄭謂不以美田為采邑失之矣有功之臣賜之以
 下地豈成周重功臣之本意哉大抵先王之制外
 而五等所封之土亦以其餘入於天子公之五百
 里其所入者半侯伯所入者三之一子男所入者
 四之一內而二等所食之采地亦以其餘入於天
 子百里之地凡四都所入者一都五十里之地凡
 四縣所入者一縣二十五里之地凡四甸所入者
 一甸此無他尺地莫非王土耳 鄭鍔曰賞地非
 田也田無不可耕之理也有可有不可者二分而
 一可食則一分可耕之田也
惟加田無國正
 鄭鍔曰若有大功既賞以地又有加賜之田則無
 國征凡賦役皆免所以優有功而厚報之也蓋賞
 地在遠郊遠郊二十而三固有征也加田則出於
 常制之外不敢取其征非有大功者不足以預此
  王昭禹曰國正謂以國法之正而征之與書所
 謂有正有事可書言九正九事同意夫一夫之家
 受田百畝征之則有常法矣加田所以優其功之
 多又何征之有
冬官考工記匠人為溝洫
 趙氏曰匠人攻木之工而兼為溝洫蓋匠人主造
 宮室凡城門堂室道涂皆屬之而五溝五涂亦是
 分畫地勢其事相類故兼為焉 陳用之曰溝也
 遂也洫也澮也川也皆匠人所為者也總而言之
 謂之五溝以其十百相冓故也故說謂之溝洫則
 舉中以見上下
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
田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
 鄭鍔曰為溝洫廣深之法其原必起於耜廣五寸
 耜者耒之金耕者所用惟耜為急故用為造溝洫
 之則 鄭康成曰其壟中曰上曰伐伐之言
 發也畎也 賈氏曰一尺深者謂之畎畎上高
 土謂之伐伐發也發土於上故名伐 鄭鍔曰古
 者耕種在上而水流乎中一耦之所發者其
 土廣深各一尺名之曰為田間流水之道
 矣又於田首倍其數而廣深各二尺名之曰遂遂
 之為言水之所直達也廣深不倍欲水直達不可
 得矣此言一夫所受之田如是也 薛氏曰遂人
 言五溝之制而始於遂匠人言五溝之制而始於
 非溝也乃播種之地而已古者上地一畝
 三中地一畝二下地一畝一故上地田百
 畝中地田二百畝下地田三百畝乃是一夫受三
 百之田縱則遂橫橫則遂縱由遂以達澮
 其橫縱如之詩曰南東其畝蓋天下地勢西北高
 而東南下故古者或東其畝或南其畝畝之所向
 溝涂隨之然亦其大致如此不必盡然也
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里為成
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方百里為同同間廣二
尋深二仞謂之澮
 鄭鍔曰及命九夫而為一井一井之間又倍乎遂
 廣深各四尺以容乎遂中之水者其名曰溝溝之
 為言十百相交也惟其眾遂之所通則有十百相
 交之形矣九夫為井一里也四井為邑二里也四
 邑為丘六里也四丘為甸八里也於八里之地旁
 加一里是為一成之田積至於成則出長轂一乘
 井田之法始成故名曰成成間之廣深四尺者名
 曰洫洫之為言謂水之血脈至是通利而無壅也
 四甸為縣四十里也四縣為都八十里也旁加二
 十里是為一同一同之中積百井九百夫之地言
 至是而法大同也故名曰同同間之廣二尋深二
 仞者名曰澮澮之為言水之會也八尺曰尋七尺
 曰仞廣而且深水所趨焉因以會名之故曰同間
 廣二尋深二仞謂之澮
專達於川各載其名
 鄭康成曰達猶至也謂澮直至於川復無所注入
  趙氏曰匠人通水之法遂極小涂極大水始於
 遂注入溝自溝注入洫自洫注入澮自澮注入川
 乾旱則自川而取之以流至於遂水溢則自遂而
 導之以歸於川 愚案專達者謂眾水合於澮而
 遂直達於川無他岐焉故謂之專達於川然其源
 之所從出自遂以至於澮蓋不一焉必各載其名
 有所考稽而後壅塞者知其所在疏導為易也故
 既合其流必別其源
按杜佑通典周文王在岐用平土之法以為治人之
道地著為本
地著
謂安土
故建司馬法六尺為步步百為
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
成成十為終終十為同同方百里同十為封封十為
畿畿方千里故丘有戎馬一疋牛三頭甸有戎馬四
疋兵車一乘牛十二頭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一
同百里提封萬井戎馬四百疋車百乘此卿大夫采
地之大者是謂百乘之家一封三百六十六里提封
十萬井定出賦六萬四千井戎馬四千疋車千乘此
諸侯之大者謂之千乘之國天子之畿內方千里提
封百萬井定出賦六十四萬井戎馬四萬疋兵車萬
乘戎卒七十二萬人故曰萬乘之主小司徒之職乃
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數上地家七人可任
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
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
 鄭元曰均平也周猶遍也一家男女七人以上則
 授之以上地所養者眾也男女五人以下則授之
 以下地所養者寡也止以七人六人五人為率者
 有夫有婦然後為家自二人以至於十為九等七
 六五者為其中可任謂丁強任力役之事者出老
 者一人其餘男女強弱相半其人數也
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
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
貢賦凡稅斂之事
 此謂造都鄙也采地制井田異於鄉遂重立國小
 司徒為經之立其五溝五塗之界其制似井字因
 取名焉謂隰皋之地九夫為牧二牧當一井今造
 都鄙授民田有不易有一易有再易通率二而當
 一是之謂井牧昔夏少康在虞思有田一成有眾
 一旅一旅之眾而田一成則井牧之法先古然矣
 九夫為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四井為邑
 方二里四邑為丘方四里四丘為甸甸方八里旁
 加一里則方十里為一成積百井九百夫其中六
 十四井五百七十六夫出田稅三十六井三百二
 十四夫治洫四甸為縣方二十里四縣為都方四
 十里四都方八十里旁加十里乃得方百里為一
 同也積萬井九萬夫其四千九十六井三萬六千
 八百六十四夫出田稅二千三百四井二萬七百
 三十六夫治洫三千六百井三萬二千四百夫治
 澮井田之法備於一同今止於都者采地食者皆
 四之一其制三等百里之國凡四都一都之田稅
 入於王五十里之國凡四縣一縣之田稅入於王
 二十五里之國凡四甸一甸之田稅入於王地事
 謂農牧衡虞貢謂九穀山澤之材也賦謂出車徒
 給徭役也
任土之法以物地事授地職而待其政令
 任土者任其力勢所能生育且以制貢賦也物物
 色之以知其所宜之事而授農牧衡虞使職之
以廛里任國中之地以場圃任園地以宅田士田賈
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賞田牧田任遠郊之地
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以小都之
田任縣地以大都之田任疆地
 謂廛里者若今云邑居里矣廛民居之區域也里
 居也圃樹果蓏之屬季秋於中為場樊圃為之園
 宅田者致仕之家所受之田也士相見禮曰宅者
 在邦則曰市井之臣在野則曰草茅之臣士讀為
 仕仕者亦受田所謂圭田也孟子曰自卿以下必
 有圭田圭田五十畝賈田在市賈人其家所受田
 也官田庶人在官者其家所受田也牛田牧田畜
 牧者之家所受田也賞田者賞賜之田公邑謂六
 遂餘地天子使大夫治之自此以外皆然家邑大
 夫之采地小都卿之采地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
 所食邑也疆五百里王畿界也皆言任者地之形
 實不方平如圖受田邑者遠近不得盡如制其所
 生育職貢取正於是耳
民受田上田夫百畝中田夫二百畝下田夫三百畝
歲耕種者為不易上田休一歲者為一易中田休二
歲者為再易下田三歲更耕之自爰其處
 爰於也更謂三歲即與別家佃以均厚薄
農民戶人已受田其家眾男為餘夫亦以口受田如
 比例也
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當農夫一人
 口田二十畝
此謂平土可以為法者也若山林藪澤原陵淳鹵之
 淳盡也澤鹵之田不生穀
各以肥磽多少為差
 磽磽确謂瘠薄之田
民年二十受田六十歸田七十以上上所養也十歲
以下上所長也十二以上上所強也
 勉強勸之令習事
孟子曰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均穀
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
制祿可坐而定也
威烈王十九年晉李悝作盡地力之教
按漢書食貨志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以為
地方百里提封九萬頃除山澤邑居參分去一為田
六百萬畮治田勤謹則畮益三升不勤則損亦如之
地方百里之增減輒為粟百八十萬石矣
按通鑑周威烈王十有九年晉上地守李悝作盡地
力之教
顯王十九年
即秦孝
公十三年
秦始廢井田開阡陌
按史記秦本紀孝公十二年為田開阡陌 按商君
傳鞅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
 
正義曰南北曰阡東西曰陌按謂驛塍也疆界
 也謂界土封記也
按唐書突厥傳杜佑謂周制步百為畝畝百給一夫
商鞅佐秦以為地利不盡更以二百四十步為畝百
畝給一夫
按杜佑通典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晉地狹人貧秦
地廣人寡故草不盡墾地利不盡出於是誘三晉之
人利其田宅復三代無知兵事而務本於內而使秦
人應敵於外故廢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數年之間國富兵強天下無敵
按通鑑綱目顯王十九年秦徙都咸陽始廢井田
 衛鞅築冀闕宮庭於咸陽徙都之令民父子兄弟
 同室內息者為禁并諸小鄉聚集為一縣縣置令
 丞凡三十一縣廢井田開阡陌
開阡陌今按朱
 子曰阡陌便是井田一橫一直如遂上有塗便是
 陌洫上有路便是阡自阡陌之外有地則又閑在
 那裡先王所以如此者乃是要正經界恐人相侵
 占今商鞅卻破開了遇可作田處便作田更不要
 整齊這開字非開創之開乃開闢之開也
  秦
秦王政元年鑿涇水為渠溉田四萬餘頃
按史記秦本紀不載 按漢書溝洫志魏文侯時西
門豹為鄴令有令名至文侯曾孫襄王時與群臣飲
酒王為群臣祝曰令吾臣皆如西門豹之為人臣也
史起進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畝鄴獨二百畝是田
惡也漳水在其旁西門豹不知用是不智也知而不
興是不仁也仁智豹未之盡何足法也於是以史起
為鄴令遂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內民歌之曰鄴
有賢令兮為史公決漳水兮灌鄴旁終古鹵兮生
稻粱其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無令東伐迺使
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
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
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
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秦以為然卒使
就渠渠成而用溉注診=標坐舋@鹵之地四萬餘
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彊
卒并諸侯因名曰鄭國渠
按通鑑綱目秦王政元年鑿涇水為渠
始皇帝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實田
按史記秦始皇帝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