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周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后,礼贤下士,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西河郡守,西

输入历史事件:

周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后,礼贤下士,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西河郡守,西

公元-445年 月份不详
周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后,礼贤下士,任用李悝为相,吴起西河郡守,西门豹为邺令,并以乐羊为将攻取中山,使魏最先富强。

魏文侯礼贤,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儒林列传》均有记载。据钱穆《先秦诸子系年·魏文侯礼贤考》,其“贤者”除上举诸人外,还有魏成子、翟黄、翟角、李可、屈侯鲋、赵苍唐。“西河学术中心”即在魏文侯礼贤背景下,以这些人为基础形成。“西河学术中心”主要有以子夏为代表的儒家,以李悝为代表的法家。吴起、禽滑釐虽学儒,但吴起后为法家兼兵家,禽滑釐又成墨子弟子。诸人着作,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魏文侯》六篇”、“《李可》七篇”(史记·孟荀列传》:“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平凖书》:“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货殖列传》:“当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汉书·食货志》李克李悝《古今人表》李克在中上,李悝在上下,显然分为两人。汉书·艺文志》“儒家”有“《李克》七篇”。自注:“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法家”有“《李子》三十二篇”。自注:“名悝,相魏文侯,富国强兵。”由此可知,班固时二人书并存。故史记·货殖列传》《索隐》:“汉书·食货志》李悝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国以富强。今此及汉书言‘克’,皆误也。刘向《别录》则云‘李悝’也。”后世学者,如宋刘恕《通鉴外纪》吕祖谦大事记王应麟困学纪闻、清梁玉绳《史记志疑》、林春溥《战国纪年》黄式三《周季编略》沈钦韩《汉书疏证》王先谦《汉书补注》,皆从其说。但崔适《史记探源》卷八《货殖列传第六十九》则谓:“《孟荀列传》亦云‘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魏世家》《吴起列传》皆有李克魏文侯语,且尝为中山守。尽地力即为守之职,是‘李克’即‘李悝’。‘ 悝、’‘克’一声之转,古书通用,非误也。唐人不通汉读,故以不误为误。”其后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蒙文通《法家流变考》亦以克、悝为一人。今人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同。但齐思和《中国史探研》《李克、李悝非一人辨》力辨非一人。郭沫若《十批判书》以为李悝魏文侯相,金德建《先秦诸子杂考》同。但杨宽《战国史》力辩李悝魏文侯时,李克在武侯时。根据史料记载及学者们研究成果,我们以为:当以班固所说为是);“法家”类著录“《李子》三十二篇”,自注:“名悝,相魏文侯,富国强兵”;“兵权谋家”类著录“《吴起》四十八篇”。


杨慎选蔡汝楠(1516—1565)诗为《自知堂集》并作叙。
赵维垣为蔡汝楠《自知堂集》题辞。
赵王府徐左史致政归楚,谢榛一日夜之内代诸缙绅辈作诸体诗二十篇志别。
王世贞父王忬进右都御史,总督蓟辽,李攀龙作《送右都御史太仓王公总督蓟辽序》。
杨士云(1477—1554)卒。
骆文盛(1496一1554)卒。
皇甫汸访王廷陈故庐,稍后作《梦泽集序》。
宗臣(1525 —1560)病起,仍补吏部考功司主事。
梁有誉(1519—1554)卒。
归有光作《甲寅十月纪事》诗,写兵乱情形极为真切。
杨慎为严嵩《振秀集》作小引。
晦日,李开先作《田间四时行乐诗百首》。
归有光为顾梦圭(1500一1558)诗文集《疣赘录》作序。
李攀龙致书吴国伦,嘱以勿小视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和谢榛。
梁辰鱼作《甲寅感怀二首》,凭吊古迹,不胜伤感。
汤显祖五岁,能属对,见者辄啧啧赞叹。
李攀龙谒大名兵备副使茅坤于大名。
李桢为邓显麒《梦虹奏议》作序。
康大和任南京礼部右侍郎。
尹台(1506—1579)升南国子祭酒。
林庭机任南京国子监祭酒。
欧阳德(1496—1554)卒。
程文德所撰青词有所规讽,世宗衔之。
顾允成(1554一1607)生。
八日,文徵明、陆治等集张献翼宅作诗。
董其昌(1555—1636)生。
徐阶为吕柟《泾野先生文集》作序。
蔡汝楠(1516一1565)由四川按察司副使擢江西参政,洪朝选作《送蔡白石叙》。
王世贞、宗臣、吴国伦等为位哭梁有誉于燕邸。
王崇庆为毛伯温《新梓东塘毛公全集》作序。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