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重耳出亡

输入历史事件:

重耳出亡

晋文公(即重耳)即位前流亡国外的故实。春秋前期,晋献公宠爱骊姬,欲以骊姬之子奚齐继位,听信骊姬谗言,迫令太子申生自杀,逼使公子重耳及弟公子夷吾流亡国外。献公死后,晋国大臣里克等杀死奚齐,迎立夷吾为晋君(即晋惠公),重耳继续流亡国外。从离开晋国起,重耳在狄居住了十二年,然后又经历了卫、齐、曹、宋、郑、楚等国,最后到达秦国。重耳流亡国外共十九年,随从流亡诸臣狐偃、赵衰等一直侍奉左右,备尝艰辛。公元前636年,重耳由秦穆公护送回国,杀晋怀公而即君位,是为晋文公。


【检索重耳出亡 ==>】 古籍全文检索:重耳出亡     全站站内检索:重耳出亡


癸巳(五日),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吴奎知寿州。
戊寅(二十一日),礼部员外郎、知制诰韩绛为吏部员外郎、知河阳,从所请也。
甲申(二十七日),翰林学士欧阳修言:“京师近有雕市《宋贤文集》,其间或议论时政得失,恐传之四夷不便,乞焚毁。
己丑(二日),翰林学士欧阳修为翰林侍读学士、知蔡州,知制诰贾黯知荆南,皆从所乞也。
戊戌(十一日),吏部尚书、平章事陈执中罢为镇海节度使。
己亥(十二日),三司使、尚书左丞王拱辰为宣徽北院使、判并州。
癸卯(十六日),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读、左司郎中张昪,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甲辰(十七日),观文殿大学士、户部侍郎、知郓州庞籍为昭德节度使、知永兴军,寻改知并州。
乙巳(十八日),工部侍郎、知桂州余靖为户部侍郎。
戊午(二日),新知蔡州、翰林侍读学士欧阳修复为翰林学士,新知制诰贾黯复判流内铨。
戊辰(十二日),资政殿大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户部侍郎吴育为宣徽南院使、判延州,宣徽北院使、判并州王拱辰复为尚书左丞、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知永兴军,从御史之言也。
己丑(四日),契丹主宗真卒。
己亥(十四日),大理评事韩维为史馆检讨,从翰林学士承旨孙抃等所请也。
辛丑(十六日),翰林学士、吏部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欧阳修为契丹国母生辰使,右正言、知制诰刘敞为契丹生辰使,起居舍人、直秘阁、知谏院范镇为契丹国母正旦使。
癸丑(二十八日),改命欧阳修、向传范为贺契丹登宝位使。
欧阳文忠公使辽,其主每择贵臣有学者押宴,非常例也。
二十九日,高若讷卒,59岁。
著有:《大飨明堂记》二十卷(《宋史•艺文志三》)、《素问误文阙义》(《宋史•艺文志六》)、《高若讷集》二十卷(宋祁《高观文墓志铭》)。
丙申(十二日),主客员外郎吴中复为殿中侍御史里行。
乙巳(二十一日),礼部贡院上《删定贡举条制》十二卷。
初,礼部奏名进士、诸科,各以四百为限。
庚戌(二十六日),翰林学士、刊修《唐书》欧阳修言:“自汉而下,唯唐享国最久。
乙酉(二日),参知政事程戡言:“前知益州,闻风俗所传:‘岁在甲午,当有兵起。
庚寅(七日),降知庐州、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包拯为兵部员外郎、知池州,坐失保任也。
二十七日,欧阳修抵契丹境内松山。
(辽道宗清宁元年)是年,御清凉殿,放进士张孝杰等四十四人。
王适(1055—1089)生。
本年重要作品:。
文:欧阳修《晏元献公挽辞》、欧阳修《答宋咸书》、梅尧臣《双羊山会庆堂记》、曾巩《与杜相公书》、王安石《元献晏公挽辞》、王安石《答钱公辅学士书》、王安石《祭高枢密文》、苏辙《缸砚赋》。
诗:欧阳修《和刘原父澄心纸》、欧阳修《内直对月寄子华舍人持国廷评》、欧阳修《白兔》、欧阳修《马啮雪》、欧阳修《风吹沙》、欧阳修《奉使道中五言长韵》、欧阳修《奉使契丹初至雄州》、欧阳修《奉使契丹道中答刘原父桑乾河见寄之作》、欧阳修《过塞》、欧阳修《边户》、欧阳修《太白戏圣俞》、欧阳修《书素屏》、欧阳修《和陆子履再游城西李园》、欧阳修《送郓州李留后》、欧阳修《圣俞惠宣州笔戏书》、欧阳修《学书二首》、梅尧臣《闻临淄公薨》、梅尧臣《梅雨》、梅尧臣《五月十三日大水》、梅尧臣《宣州杂诗二十首》、梅尧臣《五月十日雨中饮》、梅尧臣《依韵和永叔澄心堂纸答刘原甫》、王安石《乙未冬妇子病至春不已》、苏洵《忆山送人》、李觏《送春二绝》。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