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韩愈在长安,上宰相求仕,不果。

输入历史事件:

韩愈在长安,上宰相求仕,不果。

公元795年 春
韩愈长安,上宰相求仕,不果。

《上宰相书》《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后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杂说四首》。【上宰相书】朱子语类卷一三九:“有一等人专于为文,不去读圣贤书。又有一等人知读圣贤书,亦自会作文,到得说圣贤书,却别做一个诧异模样说。不知古人为文,大抵只如此,那得许多诧异。韩文公诗文冠当时,后世未易及。到他《上宰相书》,用‘菁菁者莪’,诗注一齐都写在里面。若是他自作文,岂肯如此作?最是说‘载沉载浮’,‘沉浮皆载也’,可笑。‘载’是助语,分明彼如此说了,他又如此用。”黄氏日抄卷三四:“《上宰相书》谓以荒政之急为缓,自古国家倾覆之由,何尝不起于盗贼?盗贼窃发之端,何尝不生于饥饿?今朝廷爱民不如惜费之甚,明公忧国不如爱身之切,其言苦至,所当成诵。”又卷四二:“谓韩文公《上宰相书》略不知耻。愚谓:韩文公平生大节,何可当也!岂无耻求进之人哉?孟子固尝言:孔子三月无君,则吊矣。后世徉退为高,终败名节者则可责耳,而责文公真情求自见于当世者乎。”义门读书记卷三二:“为宰相者,各宜书一通于座右,未可以后进求知常语视之也。须具绝大心胸读之,此中真有海涵地负之势。其文温醇,有涵养深粹之功。”《古文渊鉴》卷三六:“洮洮清辩,隽利可喜。”《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二:“引经术似刘向,所乏者西汉风韵。”【后十九日复宰相上书】义门读书记卷三二:“文势如奔湍激箭,所谓“情隘词蹙’也。与第一书气貌迥异,故是神奇。”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一六:“张子韶曰:退之平生本强人,而为饥寒所迫,累数千言求官于宰相,亦可怪也。至第二书乃复自比为盗贼筦库,且云大其声而疾呼矣。略不知耻,何哉?岂作文者,其文当如是,其心未必然邪?”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二:“所见似悲蹙,而文则宕逸可诵。”《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卷七:“气最条达,笔最曲折。他人条达者最难曲折,曲折者不复条达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三:“第二书只设一喻,第三书只引一客,往复自道,淋漓满志。”《韩文起》卷三:“此单就前书中所云负才不遇处,以蹈火为喻,写得异样穷迫,异样恳切,虽使石人闻之,亦当下泪。末复以居上位者不宜推诿于时,在宰相者尤可取必于君,而布衣不至有负于举三意,为异样耸动,异样劝勉,以坚其意。笔致跌宕缭绕,真千古无匹矣。”《古文翼》卷六:“以喻意抒写正文,推陈出新,《左》《国》之化境也。公曲尽其妙,集中每多设喻之文,出没变化,如神龙戏海,可望而不可即,斯作已见一斑。”林纾《古文辞类纂选本》卷五:“……人谓此书略不知耻,实则与俗人说话,故用俗语。通篇未尝提出‘道’字,可见昌黎之用心矣。”【后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王霆震《古文集成》(四库本)卷一六:“西山批:按公三上书,今独取此,以其论周公之待士,反复委折,可为作文之法故耳。然以公之贤,而急于仕进如此,亦可惜也。迂斋批:以周公与当时之事,反复对说,而求士之缓急,居然可见,虽是退之切于求进,然理亦如此。”黄氏日抄卷五九:“昌黎三上光范书,世多讥其自鬻。然生为大丈夫,正蕲为天下国家用,孔子尝历聘列国,孟子亦尝游说诸侯矣。如公才气,千古一人,亦同流俗困于科举而不得少见于世,故直摅其抱负,以自达于进退人才者,虽颇失之少年锐气,而实皆发于直情径行。始则晓以古者成就人才之道,次则动以一己饥寒之廹,终则警以天下未治、反不能如周公礼士之勤。光范门虽尊,公直与之肝膈无间。然则公之抱负者为何如,而可讥其自鬻哉!终南捷径,少室索价,阳退阴进,不由真情,此则不鬻之鬻,乃公罪人耳。”《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二:“议论正大胜前篇,当看虚字斡旋处。”《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卷七:“意所欲言而不便得言者,忽然托笔周公,便乃五所不言。故通篇虽有两大幅,而只是周公一大幅也。后复写上宰相之万万不获己,又是古今绝妙。”《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卷二:“第一书引经以告之,再则陈情以感之。经之所不能悟,情之所不能动,此书直击之而已二义正词严,气盛而法立。”《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八:“创调也。读之勃勃有生气。虽被人滥用,而光怪自如。”《韩文起》卷三:“此又因两次上书,不能邀其一盼,单就宰相当急于求士上立言。又谓士不得志,别无所往,山林独善,非行道者之所能安,欲其加察而荐己也。”古文观止卷八:“通篇将周公与时相两两对照。只用一、二虚字,斡旋成文。直言无讳,而不犯嫌忌。末述再三上书之故,曲曲回护自己。气杰神旺,骨劲格高,足称绝唱。”【杂说四首】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杂说四首,并变幻奇诡,不可端倪。”古文观止卷七评杂说一:“此篇以龙喻圣君,云喻贤臣,言贤臣固不可无圣君,而圣君尤不可无贤臣。写得委婉曲折,作六节转换,一句一转,一转一意。若无而又有,若绝而又生,变变奇奇,可谓笔端有神。”《文章轨范》卷五:“此篇主意谓圣君不可无贤臣,贤臣不可无圣君。圣贤相逢,精聚神会,斯能成天下之大功。龙指圣君,云指贤臣。”蔡铸《蔡氏古文评注补正全集》 (商务印书馆1918)卷六:“按此篇以‘灵’字为古骨,龙云相依,亦犹圣君得臣,相得益彰也。运笔之妙,如转辘轱。既云龙弗灵,又云云弗灵;既云云不能使龙灵,又云龙不得云无以灵;既云龙依云,又云云从龙。语语矫变,令人心迷目眩。”《古文眉诠》卷四七:“神注凭依,似有待于彼者,掉尾一语兜回,峻绝。”《昌黎文式》卷三后集上卷:“云从龙,乃贤臣遇圣主之像。此篇主意谓贤臣必得圣君而用世,圣君必任贤臣而成功。此篇八节转换,字少意多。”吕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康熙四十三年吕氏家塾刻本):“《规范》谓龙喻圣君,云喻贤臣,固是。然此篇是比体,凡世间体用感应之理,无不可通。”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上海文明书局1924)卷二引方苞语:“尺幅甚狭,而层叠纵宕,若崇山广壑,使观者不能穷其际。”又引张裕钊语:“其神妙尤在中间奇宕处与转捩变化无迹可寻处。”李兴地榕村语录(中华书局1995)卷二十九:“‘龙嘘气成云’一首,寄托至深,取类至广。精而言之,则如道义之生气,德行之发为事业文章,皆是也;大而言之,则如君臣之遇合,朋友之应求,圣人之风兴起于百世之下,皆是也。”古文小品咀华卷三:“一转一意,一字一珠,文亦灵怪矣哉。”《古文翼》卷六:“以龙喻圣君,云喻贤臣,忽分写,忽合写,凡六节转换,极弹丸脱手之妙。”《古文评注》卷七评杂说四云:“转变处风云倏忽,起伏无常。韵短势长,文之极有含蓄者。”义门读书记卷三一论杂说四:“此言士待知己者而伸,在上者无所辞其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翻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抉入一层。‘策之不以其道’以下,不当其任,不尽其用,总归于‘不知人’。‘其真无马邪’,‘有’、‘无’二字前后关锁。”《古文辞类纂选本》卷一:“通篇两用‘不知’字,有千钧之力。‘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句,是糟蹋国士之爰书,‘其真不知马也’句,是国士辨冤之诉词。”又云:“语愈冷,而意愈深,声愈悲。通篇都无火色,而言下却含无尽悲凉,真绝调也。”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卷三:“专为怀才不遇者长气。然士君子亦求其在我而已,何忧焉。”《求阙斋读书录》卷八:“谓千里马不常有,便是不祥之言。何地无才,惟在善使之耳。”《古文翼》卷六:“伯乐喻君,马喻臣,臣待君以展用。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古文小品咀华卷三:“满腔郁勃,出之以盘旋曲折。三首《宰相书》,一篇《进学解》,包括无遗。”《古文笔法百篇》卷九:“此篇以千里马自喻,以伯乐喻知己,总言知己之难遇也。……文公之文,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所谓狮子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者。如此小品,亦见其生龙活虎之态。”


乙酉(七日),诏判大名府夏竦知并州,郑戬知永兴军,程琳并兼本路计置粮草事,从拱辰之言也。
八日,范纯粹(1046—1117)生。
丁亥(九日),参知政事宋庠上所撰《纪年通谱》。
丙申(十八日),右正言、知制诰、知吉州余靖为将作少监,分司南京,许居韶州。
癸亥(十六日),御崇政殿,策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太常博士钱彦远及武举人。
癸酉(二十六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吴育为枢密副使,枢密副使、工部侍郎丁度参知政事。
甲戌(二十七日),监察御史唐询为工部郎中、直史馆、知湖州,竟以宰相亲嫌罢也。
十五日,范仲淹作《岳阳楼记》。
庆历中,滕子京谪守巴陵,治最为天下第一。
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
戊子(十二日),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王拱辰为侍读学士、兼龙图阁学士、知亳州,从拱辰所请也。
晁端礼(1046—1113)生。
本年重要作品:。
文:范仲淹《岳阳楼记》、范仲淹《祭谢希深舍人文》、欧阳修《丰乐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欧阳修《菱溪石记》、欧阳修《偃虹堤记》、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与曾巩论氏族书》、曾巩《再与欧阳舍人书》、曾巩《仙都观三门记》、曾巩《送赵宏序》、曾巩《游山记》、王安石《与祖择之书》、李觏《长江赋》。
诗:范仲淹《依韵酬答邠州通判王稷》、范仲淹《依韵酬太傅张相公见赠》、范仲淹《依韵酬李光化见寄》、范仲淹《依韵答王源政忆百花洲》、范仲淹《中元夜百花洲》、范仲淹《览秀亭》、范仲淹《喜雪》、范仲淹《答提刑张太博尝新酝》、范仲淹《依韵和安陆孙司谏》、范仲淹《送河东提刑张太博》、欧阳修《新霜二首》、欧阳修《游琅琊山》、欧阳修《秋晚凝翠亭》、欧阳修《书王元之画像侧》、欧阳修《读徂徕集》、欧阳修《题滁州醉翁亭》、欧阳修《春日独居》、欧阳修《啼鸟》、欧阳修《菱溪大石》、欧阳修《送章生东归》、欧阳修《大热二首》、欧阳修《幽谷泉》、欧阳修《百子坑赛龙》、欧阳修《憎蚊》、欧阳修《送京西提刑赵学士》、欧阳修《寄题宜城县射亭》、欧阳修《春寒效李长吉体》、欧阳修《送荥阳魏主簿》、梅尧臣《寄滁州欧阳永叔》、梅尧臣《喜谢师厚及第》、梅尧臣《和欧阳永叔啼鸟十八韵》、梅尧臣《寄题滁州丰乐亭》、苏舜钦《寄题丰乐亭》、曾巩《代书寄赵宏》、曾巩《湘寇》、王安石《丙戌五月京师作二首》、王安石《送苏屯田广西转运》、李觏《足成梦中春社》、李觏《次王刑部游麻姑山》、李觏《弋阳县堂北见夹竹桃海棠二首》、李觏《题灵阳宫龟峰精舍葛陂怀古》
词:欧阳修《临江仙》(记得金銮同唱第)。
戊子(十三日),尚书左丞、知兖州杜衍为太子少师致仕。
庆历末,杜祁公告老,退居南京,与太子宾客致仕王涣、光禄卿致仕毕世长、兵部郎中分司朱实、尚书郎致仕冯平为五老会,吟醉相欢,士大夫高之。
辛丑(二十六日),命权御史中丞高若讷同判太常寺,吕公绰管勾修郊庙祭器。
丙午朔(一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王琪责授信州团练副使,不签书州事。
己丑(十五日),诏御史中丞高若讷入侍经筵。
乙未(二十一日),工部侍郎、平章事贾昌朝罢为武胜节度使、同平章事、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河北安抚使,枢密副使、右谏议大夫吴育为给事中归班。
丁酉(二十三日),改枢密副使、右谏议大夫文彦博为参知政事,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高若讷为枢密副使。
壬寅(二十八日),降宰臣、工部侍郎陈执中为给事中,参知政事、给事中宋庠为右谏议大夫,工部侍郎丁度为中书舍人。
庚戌(六日),京东转运使、监察御史包拯为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陕西转运使。
十日,尹洙卒,47岁。
著有:《尹师鲁集》二十二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别集类中》)、《书判》一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别集类中》)、《五代春秋》五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编年类》)、《象棋经》一卷(赵希弁《郡斋读书后志•杂艺术类》)。
唐贞元、元和之间,韩退之之主盟于文,而风雅最盛。
《河南集》二十七卷,宋尹洙撰。
著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别集类下》、尤袤《遂初堂书目•别集类》、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别集类中》、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三四、《宋史•艺文志七》、毛庚《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钱谦益《绛云楼书目》卷三、钱曾《述古堂藏书目》卷二、《四库提要》卷一五二、季振宜《季沧苇藏书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六、陆心源《硕宋楼藏书志》卷七三、李盛铎《木犀轩藏书书录》、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三、《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