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刘蜕(820—?)居襄阳之野,编其此前所作文为《文泉子集》十卷,并自撰集序。

输入历史事件:

刘蜕(820—?)居襄阳之野,编其此前所作文为《文泉子集》十卷,并自撰集序。

公元842年 六月
刘蜕(820—?)居襄阳之野,编其此前所作文为《文泉子集》十卷,并自撰集序。

蜕时约二十二岁。《四库提要》卷一五一:“《文泉子集》十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唐刘蜕撰。蜕字复愚,长沙人。大中四年进士及第,咸通中官至左拾遗,外谪华阴令。案,王定保唐摭言载:‘刘纂者,商州刘蜕之子,亦善为文。’则蜕当为商州人。又孙光宪北梦琐言刘蜕桐庐人,官至中书舍人,有从其父死不祭祀一事,所叙爵里亦复不同,疑为别一刘蜕,未之详也。是集前有自序曰:‘自褐衣以后,辛卯以来、辛丑以前[按,“辛卯以来、辛丑以前”,全唐文卷七八九页8259及《文苑英华》卷七〇七页3546所收之《文泉子集序》均作“辛卯以前”,陈寅恪先生断定:“今通行本四库提要所引者乃抄写伪误”(见《金明馆丛稿初编》页344)]收其微词属意古今上下之间者,为外内篇焉。复收其怨抑颂记婴于仁义者,杂为诸篇焉。物不可以终杂,故离为十卷。离则名之不绝,故授之以为文泉。(泉之时义大矣哉!)[按,据全唐文《文苑英华》补]盖覃以九流之旨日文,配以不竭之意日泉。崖谷结珠玑,昧则将救之。雷雨亢粢盛,乾则将救之。(予)岂托之空言哉?!’观其命名之意义,自负者良厚。其文,冢铭最为世所传。他文皆原本扬雄,亦多奇奥,险于孙樵而易于宗师,大旨与元结相出入,欲挽末俗反之古。而所谓古者,乃多归宗于老氏,不尽协圣贤之轨。又词多恚愤,亦非仁义霭如之旨。然唐之末造,相率为纂组俳俪之文,而蜕独毅然以复古自任,亦可谓特立者矣。高彦休唐阙史载蜕能辨齐桓公盎之伪,其学盖有根柢,《旧唐书•令狐楚传》载:‘咸通二年,左拾遗刘蜕极论令狐绚子滴恃权纳货之罪,坐贬华阴令。’则蜕在当时本风才矫矫,宜其文之拔俗也。集十卷,今已不传。此本为崇祯庚辰闽人韩锡所编,仅得一卷,盖从《文苑英华》诸书采出,非其旧帙。存备唐文之一家,姑见崖略云尔。”全唐文卷七八九、《文苑英华》卷七〇七均收有刘蜕《文泉子集序》,自云编此集时适值:“西华主之降也,其三月辛卯夜未半,野水入庐,渍坏简策……”陈寅恪先生考订:“西华主之降”指回纥乌介可汗之降(即率众归唐),而唐廷正式受其降及遣使册命在会昌二年三月;“野水入庐”,指汉水每岁六七月之交暴涨所造成之洪灾,二年六月辛卯即二十八日为害最剧。故文中之三


三日丁巳,前祭酒王先谦进所著《尚书孔传参正》、《汉书补注》、《荀子集解》、《日本源流考》,赏内阁学士衔。
六日庚申,清廷允学部奏,于京师设立女子师范学堂,派傅增湘为总理。
林纾译日本小说《不如归》竟,自作序。
陆土谔撰成《残明余影》。
丁传靖成《沧桑艳传奇》并自作序。
初一日甲寅(8月27日),清廷颁旨,以九年为期预备立宪。
十二日甲辰,端方奏准于江宁省城创立图书馆。
二十五日(1O月19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被封。
谕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均从祀文庙。
胡思敬汇庚子、辛丑年中所作诗为《驴背集》四卷,并自为序。
樊增祥由陕西布政使移官江宁布政使。
十四日(11月7 日),《新民丛报》停刊,共出九+六期。
九日,康有为作《诗集自序》。
二十一日癸酉(11月14日),清光绪帝载湉死于瀛台。
九日(12月2日),溥仪即位。
陈黻宸年五十,宋衡为撰寿诗。
二十三日,黄绍箕(1854—19O8)卒。
《国学萃编》创刊于北京。
同盟会员陈去病于浙江绍兴创立越社,鲁迅为该社成员。
严复入京。
陈衍在京,与诸文士作击钵吟之集。
王国维三十二岁,《人间词话》上卷刊载于《国粹学报》,分三期登完。
马其昶作《慎宜轩集序》。
叶德辉《消夏百一诗》二卷,本年刊出。
冒广生在《国学萃编》刊出《小三吾亭词话》五卷。
陈澹然撰《晦庵文略》二卷刊出。
三多官绥远城副都统、库伦办事大臣。
灵护室铅印姚永概撰《慎宜轩文》五卷。
孙雄撰《郑斋汉学文编》六卷刊出。
沈宗畸撰《朴学斋文钞》四卷铅印刊出。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