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斡克庄征虞集文稿以刻诸梓,李本等遂编其诗文为《道园学古录》五十卷。

输入历史事件:

斡克庄征虞集文稿以刻诸梓,李本等遂编其诗文为《道园学古录》五十卷。

公元1341年 十一月
斡克庄征虞集文稿以刻诸梓,李本等遂编其诗文为《道园学古录》五十卷。

虞集《闽宪克庄以故旧托文公五世孙明仲远征鄙文。老退遗弃散逸,荷伯宗、用昭、止善、浩渊、子朂、至善,及余表侄孙陈谊,予兄子丰,仲弟之婿贾熙,用昭之从子大年等十馀人,寒冬连旬日夜录之,得五十卷,亦已劳矣。赋此为谢》:“老去斯文付寂寥,寒枝枯甲一遗蜩。虚言自叹真何补,好友相求不惮遥。败箧尘埃烦数子,破窗灯火每连宵。书成明日寻梅去,共看春风转斗杓。”(《道园学古录》卷二十九)《道园学古录》五十卷,今存《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初编》本。李本《道园学古录跋》:“至正元年十有一月,闽宪斡公使文公之五世孙炘来求记屏山书院,并征先生文稿以刻诸梓。本与先生之幼子翁归及同门之友编缉之,得《在朝稿》二十卷、《应制录》六卷、归田稿一十八卷、《方外稿》六卷。盖先生在朝时为文多不存稿,固已十遗六七。……是年十有二月门人李本谨识。”(《道园学古录》卷首)赵汸《邵庵先生虞公行状》:“尝题其稿曰《道园学古录》,门人类而辑之,得《应制稿》十二卷、《在朝稿》二十四卷、归田稿三十六卷、《方外稿》八卷,馀散逸者尚多,存其可得而编次者为拾遗若干卷。”(东山存稿卷六)欧阳玄《元故奎章阁侍书学士翰林侍讲学士通奉大夫虞雍公神道碑》:“其存稿自题曰《道园学古录》,门人汇而锓之,得《应制》十二卷、《在朝》二十四卷、《归田》三十六卷、《方外》八卷,其散逸尚多。”(《圭斋文集》卷九)四库提要卷一六七:“《道园学古录》五十卷,元虞集撰。……此集凡分四编,曰《在朝稿》,曰《应制稿》,曰归田稿,曰《方外稿》,其中诗稿又别名《芝亭永言》。据金华黄溍序,以是集为集手自编定,然其《天藻诗序》云:‘友人临川李本伯宗辑旧诗,谓之《芝亭永言》。’又赋《谢李伯宗》,题云:‘至元庚辰冬,临川伯宗、黄仲律来访山中,拾残稿二百馀篇录之。’而李序又云:‘至正元年十有一月,闽宪韩(斡)公征先生文稿,本与先生幼子翁归及同门之友编辑之,得《在朝稿》二十卷、《应制稿》六卷、归田稿一十八卷、《方外稿》六卷。’所言与今本正相合。又考《道园遗稿》前有至正己亥眉山杨椿序,以为集季子翁归及其门人所编,与李本序合。盖集母杨氏衡阳守杨文中之女,杨椿即其外家后人,其言自当无误,亦可证黄溍所云之不足据。是编为李所定无疑也。自元暨明,屡经刊雕,然皆从建本翻刻,亦间有参错不合。盖多出后人窜改,要当以元本为正矣。”


王昌龄与缑氏尉沈兴宗宴饮,有诗作。
薛据自昌乐主簿迁涉县令,刘长卿赋诗送之。
王维罢河西节度判官返长安;在河西时维多有诗作。
渤海遣使请写《三国志》、《晋书》等。
萧颖士在扬州参军任,为李长史作表文,未几丁家艰去职。
甲申,玄宗亲试文词雅丽科举人。
亲试文词雅丽举人,命有司置食,敕曰:‘……并宜坐食,食讫就试。
王维有诗送岐州源长史。
孟浩然自荆州归襄阳,南游洞庭湖,有诗寄阎访.时访以事谪湘中。
翰林供奉改称翰林学士,别置学士院。
《唐六典》书成奏上。
贺知章为太子宾客。
宋鼎在沔州刺史任,至荆州,与张九龄有诗唱和。
龟》卷四八。
高适作《燕歌行》诗。
李白在东鲁,有诗送张谓游河北。
岑参至长安献书,此后十年.屡往返于京洛间。
李岑、吕谨等二十四人登进士第,礼部侍郎崔翘知贡举,试《蓂荚赋》及《美玉诗》。
李白过襄阳,有诗赠孟浩然。
孙逖丁父忧,免中书舍人职。
追赠孔子为文宣王。
高适赋诗送族侄赴括州。
御史大夫张守珪以贿贬为括州刺史。
李白在江南,有诗寄崔宗之。
王昌龄贬岭南,至襄阳,孟浩然赋诗送行;昌龄旋至巴陵,赋诗送李白,后至衡山,有诗寄张九龄。
崔沔(673---739)卒,年六十七。
崔曙(?—739)卒。
张九龄在荆州长史任,赋诗多首以寄意抒怀。
崔国辅由许昌令迁左补阙,钱起赋诗赠之。
诏徐安贞、裴朏等十学士评定吏部选人书判之等第,考判之目由此而始。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