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虞堪集其叔祖虞集编外诗为《道园遗稿》六卷,金伯祥锓梓以传。

输入历史事件:

虞堪集其叔祖虞集编外诗为《道园遗稿》六卷,金伯祥锓梓以传。

公元1354年 本年
虞堪集其叔祖虞集编外诗为《道园遗稿》六卷,金伯祥锓梓以传。

黄溍《虞先生诗序》:“自昔文章家著述之盛,其集有内、外、前、后、续、别之分。盖由其体制有同异,岁月有早莫,故其编纂汇次之法,各有所存,然其文之可传者,片言半简,皆不得而弃置,又复有所谓拾遗者焉。国朝一代文章家,莫盛于阁学蜀郡虞公。公之诗文曰《道园学古录》者,其类目皆公手所编定。天下学者既以家传而户诵之矣,然其散逸遗落者犹不可胜计也。其从孙堪乃为博加讨访,积累之久,得古律诗七百三十七篇,而吴郡金君伯祥为锓诸梓。是编之传,其殆所谓拾遗者乎?予尝获执笔从公之后,而窃诵公之诗,以为国朝之宗工硕士,后先其于诗尤长者,如公及临江范公,盖不可一二数也。学者读乎是编,则知其残膏剩馥,所以沾丐后人者多矣。今公已不可复作,予是以三复是编而为之永慨也。抑公平生所为文无虑万馀篇,今《道园录》中所载,不翅十之三四而已,然则并加讨访而使之尽传焉,岂非堪之志而予之所深望者乎?是故昌黎之集成于门人,河东之集托于朋友,惟庐陵欧阳公之集,其嗣人能致其力焉。若堪之汲汲于此,其亦可谓无愧于欧阳氏矣。堪字克用,好学有文,能世其家,而公之行能官代,已具于欧阳内翰所为碑铭,兹不著。至正十五年正月十五日,金华黄溍序。”[按,此序据朱存理《珊瑚木难》卷二。《四库全书》《道园遗稿》前所录黄溍序,末署“至正二十年正月十日”。考黄溍卒年,在至正十七年,当不可能复有二十年序《道园遗稿》之事。]虞堪《道园遗稿题识》:“先叔祖学士虞公诗文有《道园学古录》《翰林珠玉》等编,已行于世。然窃读之,每虑其有所遗落,凡南北士夫间,辄为搜猎求之,累年始得诗章七百馀首,皆章章在人耳目,及得之亲笔者。盖惧其以伪乱真,故不敢不为之审择也。惟先叔祖鸿文巨笔,著在天下,家传人诵,其大篇大什诸编,盖已得其八九,此盖拾遗补缺,庶免有湮没之叹。方类聚成编,以便观览,而吾友金伯祥乃必用寿诸梓以广其传,命其子镠书以入刻。伯祥之施,不其永耶?外有杂文诸赋,尚有俟于他日云。至正十四年五月甲子,从孙堪百拜谨识。”(《道园遗稿》卷首)四库提要卷一六七:“《道园遗稿》六卷,元虞集撰,其从孙堪编。盖以补《道园学古录》之遗也。凡古律诗七百四十一篇,附以乐府,刻于至正十四年。考裒录集之遗文者,别有《道园类稿》,以校此编,《类稿》所已载者仅百馀篇,《类稿》所未载者尚五百馀篇。集著作虽富,而散佚亦多。当李本编《学古录》时,已有泰山一豪芒之叹,则云烟变灭者不知凡几。堪续加搜访,辑缀成编,纵未能片楮不遗,要其名篇隽制,挂漏者亦已少矣。集中《题花鸟图》一首,《元诗体要》揭傒斯诗,今观其格意,于揭为近,或堪一时误收,亦未可知。然《元音》《乾坤清气集》均载是诗,又题集作。此当从互见之例,疑以传疑,不足以为是书病也。”


起柏梁台。
传汉武帝诏群臣作《柏梁诗》。
兒宽约三十七岁,或于此年以能经学,擢中大夫。
刘胜卒(? —前113)。
刘彻赐刘胜子哙、孺子妾冰、未央材人歌诗四篇。
刘彻命人作《宝鼎之歌》《天马之歌》(《太一之歌》)、《景星》;其《秋风辞》或作于此时。
吾丘寿王善说宝鼎,武帝赐以黄金十斤。
汉武帝李夫人卒(? —前113)。
刘彻四十四岁,作《李夫人歌》《伤悼李夫人赋》;传其又作《落叶哀蝉曲》。
兒宽约三十九岁,迁左内史;有政声,武帝奇之。
终军二十八岁,请缨使南越,说越王举国内属。
终军因越相吕嘉反,见杀,年二十九岁(前140—前112)。
东方朔言方士栾大无状,武帝诛之。
吾丘寿王此年前后坐事诛,年约四十八(前159?—前112?)。
苏武约三十岁,迁栘中厩监。
李延年以好音见;汉郊祀始用乐舞。
兒宽约四十岁,奏请穿凿六辅渠;对武帝问封禅事,以为封禅事“唯圣主所由,制定其当,非君臣之所能列”,武帝然之。
司马迁三十五岁,为郎中,奉使西南。
兒宽拜御史大夫。
枚皋从武帝至甘泉。
枚皋从武帝东巡海上。
枚皋从武帝登封泰山。
兒宽从封泰山,还登明堂,为武帝上寿。
东方朔从封泰山,见武帝封泰山毕,欲自浮海求蓬莱,乃上言谏,武帝纳之;又作《封泰山》。
以十月为元封元年。
司马谈约五十五岁,未能从武帝封泰山,留滞周南,郁愤成疾,病危。
司马迁三+六岁,奉使西南还,见父司马谈于洛阳,受父修史之遗言。
司马谈卒,年约五十五(前164?—前110)。
东方朔五十二岁,上书陈计,自讼官卑,欲求大官,然其言指意放荡,颇复诙谐,终不见用,因著《答客难》。
枚皋从武帝至雍。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