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罗贯中与《录鬼簿续编》作者于别后多年复得重会。

输入历史事件:

罗贯中与《录鬼簿续编》作者于别后多年复得重会。

公元1364年 本年
罗贯中《录鬼簿续编》作者于别后多年复得重会。

《录鬼簿续编》,或以为即贾仲明所作。《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并录其戏曲作品三部:《风云会》(《赵太祖龙虎风云会》)、《连环谏》(《忠正孝子连环谏》)、《蜚虎子》(《三平章死哭蜚虎子》)。或以为著三国演义之作者罗本贯中即其人。将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以为罗贯中尝与著水浒传王道《施耐庵墓志》罗贯中施耐庵门人,施作水浒传,“得力于罗贯中者为尤多”。故百川书志卷六著录《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题“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天都外臣叙本与袁无涯刊本水浒传并署施耐庵罗贯中之名;七修类稿及后来的诸多水浒传刻本均题罗贯中“编辑”或“纂修”。《稗史汇编》卷一〇三“院本”条:“文至院本、说书,其变极矣。然非绝世轶材,自不妄作。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今读水浒传,从空中放出许多罡煞,又从梦里收拾一场怪诞,其与王实甫西厢记始以蒲东遘会,终以草桥扬灵,是二梦话,殆同机局。总之,惟虚故活耳。第入调笑辄紧处着慢,多多俞善;才征筹绝处逢生,种种易穷。岂直不堪日韦(犄)角中原,较是更输扶馀一着,而志西湖者遂曰罗后三世患哑,谓其导人以贼云。噫,无人非贼,惟贼有人,吾儒中顾安得有是贼子哉!此《水浒》之所为作也。”罗贯中,又作罗贯。《续文献通考》卷一七七:“水浒传,罗贯著,贯字本中。”罗贯中,明人或以其为南宋时人。赤心子《绣谷春容选锲骚坛摭粹嚼麝谭苑数集》:“钱塘罗贯,南宋时人,编撰水浒传。”《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五:“钱塘罗贯中本者,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等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然变诈百端,坏人心术。其子孙三代皆哑,天道好还之报如此。”高儒百川书志卷六著录三国志通俗演义,注云:“明罗贯中编次。”书影卷一:“水浒传,相传为洪武初越人罗贯中作。”其说纷纭,莫详孰是。今人亦丛说杂呈,然多以其人系之元末明初。七修类稿卷二十三:“《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昨于旧书肆中得抄本录鬼簿,乃元大梁钟继先作,载元、宋传记之名,而于二书之事尤多。据此,尤见原亦有迹,因而增益编成之耳。”


张九一(1533 —1598)生。
史盘(约1533一约1629)生于今年或略前。
吕高被命募兵辽东,唐顺之、陈束、皇甫涍作诗赠行。
顾潜(1471—1534)卒。
延平士人辑刊徐阶《少湖文集》,林元伦、张真作序。
齐之鸾(1483一1534)卒于河南按察司任所。
唐顺之、李元阳、任瀚、王与陵同游长城。
白悦为唐龙诗文集《渔石集》作序。
二十一日,王锡爵(1534—1610)生。
王慎中为张孚敬等所排挤,由吏部验封司郎中谪判常州。
茅坤举乡试第十一名。
高应冕(1503一1569)中举,此后三应进士试不第。
吏部尚书汪鋐以其子试顺天不第,上书指摘科场事。
丰熙为丘云霄诗文集《南行集》作序。
颜木为王讴《王彭衙诗》作序。
袁袠作《唐伯虎集序》。
康海年六十,邀名伎百人为百岁会。
张岳(1492—1552)由广东提举起知廉州。
李舜臣由户部浙江司郎中升江西提学佥事,颇留意于人才土风。
莫如忠中举返乡,唐顺之、陈束作诗送行。
王慎中访杭淮于宜兴,把酒赋诗,以为至乐。
淮诗篇数,并与自记相同。
蔡羽(?一1541)以岁贡赴选,授南京翰林院孔目。
陆粲、陆采合著《明珠记》传奇。
方所撰年谱。
田汝成(约1503—1563后)《药洲先生文集》(凡六卷)刊行。
薛蕙《约言》刊行,欧阳德作《刻薛先生约言序(甲午)》。
王激辞官当在今年或者明年。
孟洋(1483一1534)卒。
周廷用(1482—1 534)卒。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