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杨荣卒,年七十。

输入历史事件:

杨荣卒,年七十。

公元1440年 七月
杨荣卒,年七十。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六九“正统五年秋七月壬寅(初二)":“少师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学士杨荣卒。……荣立朝凡四十年,未尝一日不趋朝。考京闹乡试者一,廷试读卷者九。修四朝实录,皆与总裁。累朝眷遇赐赉之隆,元勋世戚不及也。是岁春,以久违先茔,乞归祭扫,上命中官偕往,欲其速来。还至杭州,得疾卒,年七十。……尤喜宾客,善交际。虽贵盛,无崖岸,士多归心焉。或谓荣处国家大事,随机应变,无愧唐姚崇,而有所不检亦似之云。”胡俨《两京类稿序》:“盖尝见公制作之暇,应四方之求,执笔就书,若不经意,及其成也,江河演迤、平铺漫流,言辞尔雅、不事雕琢,气象雍容、自然光彩,譬之春日园林,群英竞秀,清风涧谷,幽兰独芳。及余休致而归,间得见公所作,笔力愈健,波澜老苍,尤深起敬。此诚公遭遇列圣太平雍熙之运、声明文物之时,故得摅其所蕴,以鸣国家之盛,足以传世示后矣!至于锵金鸣玉,从容庙堂,黼黻皇猷,奉扬天声,布之遐迩,赐辐斯民者,则有《玉堂》之稿在。”周叙《文敏集序》:“吾观赠光禄大夫柱国太师、谥文敏杨公诗文集,有以见公之不可及焉。公建安人,少颖悟绝伦,自游校庠,已有经纶天下之志,暨登高科,人翰林,遭遇太宗皇帝,委以心腹之寄,居则参掌机密,出则谋谟惟幄,笼眷优厚,群臣鲜俪。逮事仁宗宣宗、今上皇帝,付托愈隆,爵位益尊,声望弥著,缙绅士夫瞻仰其休光,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丰功伟烈,铿鍧炳耀,天下诵之,猗欤盛哉!复以其宏博之学、敏瞻之才,发为文章,与古之作者颉颃后先,高文大册施诸朝廷,雄词直笔着于国史,嘉猷说论达于经筵。凡文武大臣勋绩之所纪述,中外名流先德之所表扬,以及海内逢掖之士欲有所借誉者,得片言只字莫不以为至幸,公亦随其人之所求,乐然应之不倦,皆各适其意以往,何其富哉!”王瓒《重刻杨文敏公集序》:“蔚乎懿哉!由其计虑之精审,而知识局之纯正;由其议论之英发,而知建立之超卓。其讽咏之清畅,则和顺之充也;其铺张之雄赡,则涵蓄之富也。虽事丛势遽,而未尝不暇整;虽泛酬曲应,而未尝不瑰达也。明经术以洪其原,博世故以通其变,虽不屑屑于雕绘,而体制气焰未尝不俊逸而妍缛也。夷考是时,惟公量能有容而无忌克之私,亦往往于词焉见之。其勋秩之崇、胤嗣之昌,腾重望于一时,流弘誉于百世,宁无所自而然哉?”王直《建安杨公文集序》:“歌颂圣德,施之诏诰典册,以申命行事,与凡官署民居所以施政教、适性情,而欲纪载其实、序述其故,孝子慈孙欲铭著其祖考之美,以垂诸不朽者,多请求于公,公皆有以应其求。其学博,其理明,其才赡,其气充,是以其言汪洋弘肆、变化开阖,而自合乎矩度之正,盖飒飒乎盛传于天下,得之者不啻若南金拱璧,宝而藏之,而今不可复得矣。”钱习礼《两京类稿序》:“至为文章,见于诏诰命令、训饬臣工、誓戒军旅、抚谕四夷、播告万姓,莫不严正详雅,曲当人心。出其绪余,作为碑铭、志记、序述、赞颂,以应中外人士之求,又皆富赡温纯,动中矩度。诗亦备极诸体,清远俊丽,趣味不凡。”《静志居诗话》卷六《杨荣》:“东杨诗温丽,上拟西杨不及,下视南杨有余。”四库提要卷一七O:“杨文敏集二十五卷,明杨荣撰。荣有《后北征记》,已著录。荣当明全盛之日,历事四朝,恩礼始终无间,儒生遭遇,可谓至荣。故发为文章,具有富贵福泽之气。应制诸作,沨沨雅音。其他诗文,亦皆雍容平易,肖其为人。虽无深湛幽渺之思,纵横驰骤之才,足以震耀一世,而逶迤有度,醇实无疵,台阁之文所由,与山林枯槁者异也。与杨士奇同主一代之文柄,亦有由矣。柄国既久,晚进者递相摹拟。‘城中高髻,四方一尺。’余波所衍,渐流为肤廓冗长,千篇一律。物穷则变,于是何、李崛起,倡为复古之论,而士奇、荣等遂为艺林之口实。平心而论,凡文章之力足以转移一世者,其始也必能自成一家,其久也亦无不生弊。微独东里一派,即前后七子,亦孰不皆然?不可以前人之盛,并回护后来之衰;亦不可以后来之衰,并掩没前人之盛也。亦何容以末流放失,遽病士奇与荣哉。”


大学士潘世恩致仕。
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起事。
藏德堂刊出《北魏奇史闺孝烈传》十二卷四十六回。
广西各路“会匪猖獗”,清军征剿不力。
温训与林昌彝同出京,记昌彝沿途论经史、诗文之语为《同舟异闻录》。
林则徐、陈偕灿、林昌彝在福州唱和。
姚椿编《国朝文录》八十二卷成并自序。
朱绪曾重订《梅里诗辑》二十八卷成并自序。
初二日,卞斌卒,年七十二。
十九日,顾夔(1790—1 85O)卒,年六十。
潘祖荫在京。
杨彝珍、杨翰定交于京师。
十四日,王甲荣生。
十九日丁丑,林则徐(1785—1850)卒。
刘存仁和林则徐《赴戍登程诗》,叠韵五首。
二十八日,以穆彰阿妨贤病国,革职永不叙用。
张新之作《妙复轩评石头记自记》。
初一日,费丹旭卒。
十二日,清廷命前两江总督李星沅为钦差大臣,赴广西办理军务。
十四日,皮锡瑞生。
潘世恩撰《思补斋诗集》付刊。
张纨英诗文集刊出。
艾畅著《至堂诗钞》六卷本年刊出。
梁廷柟著《夷氛闻记》五卷成。
三益堂刊出《再生缘》八十回本。
张祥河在西安陕西巡抚任上。
方东树修订《大意尊闻》,述其旨趣。
梅曾亮南归后馆扬州梅花书院。
方宗诚始因戴钧衡与邵懿辰交。
王轩在京。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