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十六日,汤显祖(1550一1616)卒。

输入历史事件:

  十六日,汤显祖(1550一1616)卒。

公元1616年 六月
  十六日,汤显祖(1550一1616)卒。

《玉茗堂选集•尺牍》汤显祖第三子汤开远序云:“岁在龙蛇,六月既望,家严祠部公遂弃邈诸孤去矣……易箦之夕尚为孺子哭,命以麻衣冠就敛。”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晚号茧翁,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官南京太常博士南京礼部主事,以言事贬雷州徐闻典史,迁浙江遂昌县令。万历二十六年弃官归里,著述以终。著有《玉茗堂集》,今人有《汤显祖全集》朔方笺校本,分诗文与戏曲两部分,诗文部分五十一卷,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其戏曲代表作为牡丹亭(又名《还魂记》),与其《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明史•汤显祖传》:“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少善属文,有时名。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致。显祖谢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显祖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就迁礼部主事。十八年,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显祖上言曰……帝怒,谪徐闻典史。稍迁遂昌知县。二十六年上计京师,投劾归。又明年大计,主者议黜之。李维桢为监司,力争不得,竟夺官。家居二十年卒。显祖意气慷慨,善李化龙、李三才、梅国桢。后皆通显有建竖,而显祖蹭蹬穷老。三才督漕淮上,遣书迎之,谢不往。”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汤遂昌显祖》:“显祖,字义仍,临川人。生而有文在手,成童有几庶之目。年二十一,举于乡……与吴门、蒲州二相子,同举进士。二相使其子召致门下,亦谢弗往也。除南太常博士,朝右慕其才,将征为吏部郎,上书辞免。稍迁南祠郎,抗疏论劾政府信私人,塞言路,谪广东徐闻典史量移遂昌县。用古循吏治邑,纵囚放牒,不废啸歌。戊戌上计,投劾归,不复出……里居二十年,年六十馀始丧其父母,既葬,病卒。自为祭文,遗令用麻衣冠草履以敛,年六十有八……所居玉茗堂,文史狼藉,宾朋杂坐,鸡埘豕圈,接迹庭户,萧闲咏歌,俯仰自得……自王、李之兴,百有馀岁,义仍当雾雺充塞之时,穿穴其间,力为解驳。归太仆之后,一人而已。义仍少熟文选,中攻声律,四十以后,诗变而之香山眉山,文变而之南丰临川。尝自叙其诗三变而力穷,又尝以其文寓余,以谓不蕲其知吾之所已就,而蕲其知吾之所未就也。于诗曰变而力穷,于文曰知所未就,义仍之通怀嗜学,不自以为能事如此,而世但赏其词曲而已,不能知其所以就,而又安能知其所未就,可不为三叹哉!”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一五《汤显祖》:“义仍填词,妙绝一时,语虽斩新,源实出于关、马、郑、白,其牡丹亭曲本,尤极情挚。人或劝之讲学,笑答曰:‘诸公所讲者性,仆所言者情也。,世或相传云刺昙阳子而作。然太仓相君,实先令家乐演之,且云:‘吾老年人,近颇为此曲惆怅。’假令人言可信,相君虽盛德有容,必不反演之于家也。当日娄江客子俞二娘,酷嗜其词,断肠而死。故义仍作诗哀之云:‘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又《七夕答友诗》云:‘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板教小伶。’其后又续成《紫箫》残本,身后为仲子开远焚弃。诗终牵率,非其所长。”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九选汤显祖诗一首《送别刘大甫》《四库总目提要》卷一七九著录汤显祖《玉茗堂集》二十九卷:“明汤显祖撰。显祖有《五侯鲭字海》,已著录。显祖于王世贞为后进,世贞与李攀龙持上追秦汉之说,奔走天下。归有光独诋为妄庸,显祖亦毅然不附,至涂乙其《四部稿》,使世贞见之。然有光才不逮世贞,而学问深密过之。显祖则才与学皆不逮,而议论识见则较世贞为笃实。故排王、李者亦称焉。是集凡诗十三卷、文十卷、尺牍六卷,前有南丰朱廷诲序……非无根据之学者,然终非有光匹也。”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二选汤显祖诗二十首,有按语云:“义仍才气兀傲,不可一世。集中五古清劲沉郁,天然孤秀,而时伤蹇涩,则矫枉之过也。其诗云:‘常恐古人先,乃与今人匹。’又云:‘文家虽小技,目中谁大手。何李色枯薄,徐子定安有。’李、何取法于杜,义仍则并杜而薄之。曰‘少陵诗少一清字’,可谓因噎废食也。义仍与袁中郎善,舍七子而另辟蹊径,趋向则一。但义仍师古,教有程矩,尚能别派孤行。中郎师心自用,势不至舍正路而入荆榛不止。余论两家之得失如此,不得一概抹煞,致没作者苦心也。”王骥德曲律卷四:“临川之于吴江,故自冰炭。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毫锋殊拙;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齰舌。吴江尝谓:‘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为中之之巧。’曾为临川改易《还魂》字句之不协者,吕吏部玉绳(郁蓝生尊人)以致临川临川不怿,复书吏部曰:‘彼恶知曲意哉!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其志趣不同如此。郁蓝生谓临川近狂,而吴江近狷,信然哉!”天成曲品卷下著录“汤海若所著传奇五本”,皆列为“上上品”。评《紫箫》云:“琢调鲜华,炼白骄丽。向传先生作酒、色、才、气四记,有所讽刺,是非顿起,作此以掩之,仅半本而罢。觉太曼衍,留此供清唱可也。”评《紫钗》云:“仍《紫萧》者不多,然犹带靡缛。描写闺妇怨夫之情,备极娇苦,直堪下泪,真绝技也。”评《还魂》云:“杜丽娘事,果奇。而著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评《南柯梦》云:“酒色武夫,乃从梦境证佛,此先生妙旨也。眼阔手高,字句超秀。方诸生极赏其登城北词,不减王、郑,良然,良然!”评《邯郸梦》云:“穷士得意,兴尽可仙。先生提醒普天下措大,功德不浅。即梦中苦乐之致,犹令观者神摇,莫能自主。”茅元仪《批点牡丹亭记序》(见《古本戏曲丛刊初集》):“《玉茗堂乐府》临川汤若士所著也。中有《牡丹亭记》,乃合李仲文、冯孝将及睢阳王、谈生事而附会之者也。其播词也,铿锵足以应节,诡丽足以应情,幻特足以应态,自可以变词人抑扬俯仰之常局,而冥符于创源命派之手。”陈继《晚香堂小品》卷二二《牡丹亭题词》:“吾朝杨用修长于论词,而不娴于造曲。徐文长《四声猿》能排突元人,长于北而又不长于南。独汤临川最称当行本色,以《花间》《兰畹》之馀彩,创为牡丹亭,则翻空转换极矣。”沈际飞《牡丹亭题词》(见独深居本牡丹亭):“临川牡丹亭词,非词也,画也;不丹青,而丹青不能绘也;非画也,真也;不啼笑而啼笑,即有声也。以为追琢唐音乎,鞭箠宋调乎,抽翻元剧乎?当其意得,一往追之,快意而止。非唐,非宋,非元也。”吴从先《小窗自纪》:“汤若士《牡丹亭序》云:‘夫人之情,生而不可死,死而不可生者,皆非情之至。’又云:‘事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情之一字遂足千古,宜为海内情至者惊服。”李渔闲情偶寄卷一:“汤若士,明之才人也。诗文尺牍尽有可观;而其脍炙人口者,不在尺牍诗文,而在《还魂》一剧。使若士不草《还魂》,则当日之若士,已虽有而若无,况后代乎?是若士之传,《还魂》传之也。”李调元《雨村曲话》卷下:“玉茗四种,《还魂记》《烂柯记》《邯郸梦》《紫钗记》,以《还魂》为第一部,俗呼牡丹亭。句如‘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皆酷肖元人。惜其使才,于韵脚所限,多出以乡音,如‘子’与‘宰’叶之类。其病处在此,佳处亦在此。”吴梅《冰丝馆本还魂记跋》:“临川《还魂》,同时已有窜改:一为吕玉绳,‘醉汉琼筵’绝句,即为吕氏而发(见《玉茗集•与凌初成书》);一为臧晋叔,即叶怀庭讥为孟浪汉者,实则为吴下优人计,则删改本,亦颇可用(晋叔将《四梦》全行删削,实有见地,余另有题记);一为龙子犹,剧名改作《风流梦》,即世传墨憨斋本者是也。俗伶所歌《叫画》一折,即是龙本,知者鲜矣。删改本中以此为最,余所见者止此。至于刊本之高下,更难论断。”


扬雄五十八岁,作《训纂》。
冯衍约二十岁,博通群书;续《史记》。
立宣帝玄孙婴为皇太子,号孺子。
刘歆约五十岁,续《史记》。
冯商奉诏续《史记》十余篇,未竟,后卒(? — ?)。
史岑(子孝)续《史记》;后卒(? — ?)。
苏竟约四十六岁,典校书。
崔篆为郡文学,征诣公车;举为步兵校尉,辞归。
刘歆为扬武将军,屯苑,备击翟义军。
桓谭为谏大夫,班王莽《大诰》于天下,谕以摄位当反政孺子之意。
翟义兵败而死,门人作《平陵东》诗。
扬雄六十岁,作《州箴》《官箴》。
刘歆归故官。
桓谭封明告里附城。
刘歆为少阿;议莽母功显君丧服。
王莽改元,以居摄三年为初始元年。
王莽自称新皇帝,为始建国元年。
苏竟约四十八岁,拜代郡中尉,保一郡平安。
洼丹三十七岁,避世教授。
杜抚约生于此年(8?—79?)。
刘歆为国师、嘉新公;封祁烈伯。
刘歆子刘叠封伊休侯。
扬雄为中散大夫;作《剧秦美新》。
王莽命班《符命》四十二篇于天下,德祥五事,符命二十五,福应十二。
郭宪约三十三岁,焚王莽所赐郎中朝服,逃至东海之滨。
冯衍约二十四岁,诸公举荐,辞不肯仕。
崔篆不得已,为王莽建新大尹;称疾不视事,三年不行县。
刘歆言“周有泉府之官”。
刘歆以女配莽子,不赐“王”姓。
唐林举荐云敞才可典郡。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