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吴应箕(1594—16416卒。

输入历史事件:

吴应箕(1594—16416卒。

公元1645年 十二月
吴应箕(1594—16416卒。

据刘世后《吴次尾先生年谱》明通鉴附编卷一上:“是冬,明监纪推官吴应箕兵败于池州,死之。应箕起兵应金声,比声败被执,应箕方治兵于距郡十里之泥湾,有怨家侦得之,以告。大兵进攻,应箕败,走山中,寻被执至郡,不屈,赋《绝命词》,从容就戮,其受刑处血迹,洗之不去,观者异之。应箕为诸生,尚气节,与复社诸生倡逐阮大铖。南都立,大铖柄用,逮周镳狱中,应箕身至江宁视镳,几被获;亡命归,卒以国事死。归德侯方域为文祭之云:‘读万卷书,识一字是;明三百年,独养此士。’”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〇《吴应箕》:“吴应箕,字次尾,贵池人。县学生,乙酉死于难。有《楼山堂》前后集。先生罗九经二十一史于胸中,洞悉古今兴亡顺逆之迹。当崇祯中,预虑燕都之必不能守,闻者皆笑其迂,而先生持论侃侃不阿也。名虽不登朝籍,而人材之邪正、国事之得失,了如指掌。撰有《熹朝忠节传》二卷、《两朝剥复录》十卷、《留都见闻录》三卷、东林本末六卷、《续觚不觚录》二卷,其书或传或不传,览者可以当龟鉴矣。分宜张尔公称‘先生人文,似陈同甫’,是诚知言。闻先生授命处,血迹至今犹存,洗之不去,苌弘、嵇绍而后,不多得也。”《四库总目提要》卷一三二著录吴应箕读书止观录五卷:“明吴应箕撰。应箕字次尾,贵池人。崇祯壬午副榜贡生。顺治元年,大兵破南京,殉节死。事迹附见《明史•邱祖德传》。明末称复社五秀才,应箕为首。其克全晚节,犹不愧完人。然是书乃袭陈继《读书十六观》之馀绪,推而衍之,杂引古人论读书作文之语,而稍以己意为论断。语意儇佻,颇类明末山人之派。又每条之末必终以‘读书者必观此’六字,五卷皆然,盖仿《十六观》中‘读书者当作是观’之例,尤病于效颦。”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六上选吴应箕诗十五首,小传云:“应箕字次尾,贵池人。崇祯壬午副榜。唐王立,除池州推官,监纪军事,兵败被执,不屈死。乾隆中赐谥忠节。有《楼山堂集》二十七卷。”又引《陈忠裕集》云:“次尾博极群书,通世务,善古文,独慷慨负大略,此其可以诗人目之哉?顾天下之善诗,未有如次尾者,尝与于酒酣细论,其言曰:‘弘、嘉诸君之失也以拘礼法而诗在,今人之得也以言性情而诗亡;岂性情之言足以亡诗?饰其未尝学问者,以为诗人之妙不过如是。呜呼!与其得也,则宁失而已。次尾之诗,其学问可考而知也,岂与今之人同日语哉!”又加按语云:“楼山诗,五言朴老,长于咏史。复社中殉节诸公,义魄鬼雄,如楼山、维斗、日生、存古、武公、公旦辈,虽更仆难数,可以雪结社亡国之耻矣。”


是岁,吴越钱镠改元天宝,私行于境内。
钱镠作《镇东军墙隍神庙记》。
钱镠遣臣奉表于梁,陈取淮南之策。
吴发兵围苏州,吴越则攻常州之东洲,互有胜败。
罗隐年七十六,仍为镇海节度判官。
湖南判官高郁请听民自采茶卖于北客。
楚王殷与清海节度使刘隐十余战,取昭、贺、梧、蒙、龚、富六州,湖南遂富安。
齐己四十四岁,漫游湖南,有《戊辰岁湘中寄郑谷郎中》、《寄王振拾遗》(原注:戊辰岁)及《戊辰岁江南感怀》等诗。
二日,义存(822—908)卒。
始陈祭,是设斋焉。
神晏,为义存传人。
黄滔仍仕闽为节度推官,义存卒,滔为作《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年六十九。
韩偓移居汀州沙县。
壬午,正月,前蜀改元武成,不再用唐年号。
丁丑,蜀以韦庄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太师王宗佶被罢相,怨望,谋作乱,王建怒,朝见时命卫士扑杀之。
八日,王建生日。
蜀立遂王宗懿(后改名元膺)为太子。
张道古(?—908)被害于灌州。
(893)进士及第。
贯休年七十六,闻张道古卒,作《悼张道古》。
郑遨四十三岁,闻张道古卒,作《哭张道古》诗吊之。
王建立花蕊夫人为德妃。
欧阳彬自湖南入蜀。
荆南节度使高季昌遣兵屯汉口,绝楚朝贡之路。
梁震过江陵,荆南节度使高季昌欲辟于幕府,梁以不仕为辞,仅允为其宾客。
隐士。
梁建西都于洛阳。
是年,敕条流礼部贡院,每年放明经及第不得过二十人。
礼部侍郎封舜卿知贡举。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