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十七日,袁枚卒,年八十二。

输入历史事件:

十七日,袁枚卒,年八十二。

公元1797年 十一月
十七日,袁枚卒,年八十二。

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惜抱轩文集》卷一三)。《墓志铭》云:“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效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孙星衍《故江宁县知县前翰林院庶吉士袁君枚传》:“先生有吏才,通达政体,而议论务出于宏厚,虽不竟其用,亦一代循吏也。退而惜以文自见,然其成就有足观焉。”(《碑传集》卷一○七)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袁大令枚诗,如通天神狐,醉即露尾。”“诗固忌拙,然亦不可太巧。近日袁大令《随园诗集》,颇犯此病。”王昶《蒲褐山房诗话》:“三十年中,扫门纳履,为向来名人所未有。才华既盛,信手拈来,矜新斗捷,不必尽遵轨范。且清灵隽妙,笔舌互用,能解人意中蕴结。”“然谢世未久,颇有违言。吴君嵩梁谓:‘其诗人多指摘,、今予汰淫哇,删芜杂,去纤佻,清新隽逸,自无惭于大雅矣。’孙君渊如又谓:‘其神道碑、墓志铭诸文,纪事多失实。’予谓岂惟失实,并有与诸人家状多不合者。”“盖子才游履所至,偶闻名公卿可喜可愕之事,著为志传,以惊爆时人耳目,初不计信今传后也。”(《湖海诗传》卷七)昭裢啸亭续录卷四《随园先生》:“随园先生,天姿超迈,笔法精粹,古文尤为卓作,予深佩之。惟考订实非所长,其诗话、随笔中,错误不一而足。”尚铬三家诗话·三家分论》:“苕生有生吞活剥之弊,而子才点化胜之。云松有夸多斗靡之弊,而才子简括胜之。”“子才专尚性灵,而太不讲格调,所以喜诚斋之镂刻,而近于词曲。”“子才律诗往往不对,盖欲上追唐人高唱也,然失之率易矣。”“子才古文自是侯朝宗以后作者,近人因其诗之纤巧,并诋其文,恽子居至以猖狂无理斥之,皆非乎心之论。”黄培芳《香石诗话》卷二:“王兰泉论子才云:‘时吴越老成凋谢,子才来往江湖,从者如市。’余谓此固由老成凋谢,亦由其学轻浮,聪俊少年喜其易人。盖子才之诗,矜新斗捷,用功一句半月,即与之相肖。若使范以李、杜、韩、苏,深山大泽未易窥测,人亦未必从而趋之。”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二:“袁既以淫女狡童之性灵为宗,专法香山、、诚斋之病,误以鄙俚浅滑为自然,尖酸佻巧为聪明,谐谑游戏为风趣,粗恶颓放为雄豪,轻薄卑靡为天真,淫秽浪荡为艳情,倡魔道妖言,以溃诗教之防。一盲作俑,万瞽从风,纷纷逐臭之夫,如云继起。因其诗不讲格律,不贵学问,空疏易于效颦。其诗话又强词夺理,小有语趣,无稽臆说,便于借口。眼前琐事,口角戏言,拈来即是诗句。稍有聪慧之人,挟彼一编,奉为导师,旬月之间,便成诗人;钝根人多用两月工夫,亦无不可。于彼教自雄,诚为捷径矣。不比正宗专门,须有根柢学力,又须讲求理法才气,屡年难深造成功,用力之久且勤


二十三日,阿克敦卒,年七十二。
朱思藻吊时案发。
徐以升至湖上访齐召南。
初三日,郑燮、程廷祚、黄慎、王文治、金兆燕等九人聚饮于扬州竹西亭。
本月或下月,周準卒。
本月或下月,盛锦卒。
脂砚斋三评《石头记》。
郑燮作《李约社诗集序》。
曹庭栋己巳五月至本月诗为戈产鹤亭诗四稿》。
桑调元序黄任《秋江集》。
王曾祥卒于本月或稍前。
“国朝王曾祥撰。
赵翼选入军机处行走。
二十七日,赵殿成卒,年七十四。
二十二日,张元卒,年八十五。
二十六日,魏成宪(1756—1831)生。
卢见曾为辑刻李葂诗三卷,时葂已卒。
初六日,陈士璠卒,年六十七。
乡试。
褦襶道人自序《妆钿铲传》。
二十五日,宋湘(1757—1826)生。
陈兆崙官太常寺卿。
桑调元自序《五岳集》二十卷。
十四日,张问安(1757—1815)生。
王昶以将释服,乃赴卢见曾之招,为其子孙授业。
江浙荒歉,民生艰难。
黎简十岁,能诗文。
王文治随全魁`周煌奉使琉球,诗风一变。
洪亮吉归兴隆里旧宅,从旁舍塾师受《尚书》。
戴震馆于高邮王安国第,公子王念孙从学。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