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吴敏树入京会试,得梅曾亮之赏,由是有古文名。

输入历史事件:

吴敏树入京会试,得梅曾亮之赏,由是有古文名。

公元1844年 本年
吴敏树入京会试,得梅曾亮之赏,由是有古文名。

是年,吴敏树携所钞归有光文入都,为梅曾亮所知,遂引为桐城派中同道,而吴敏树心不谓然。吴氏《记钞本震川文后》:“携之京师。同年友武陵杨彝珍性农从余借去。阅数日,瑞安孝廉傅霖来访余。盖从性农所见此书,袖以来,而乞钞其序目云。因为余言京师名能古文者,有江南梅郎中曾亮其人也。又数日,余往答项君,而梅先生适来。因相见于其座。余自是始识梅先生。梅先生既见余此书,因以语朱御史琦、邵舍人懿辰、王户部拯,皆京师治古文学者。诸君皆来识余,皆以此书故。盖观古人之文章,而录出其尤可喜者,时手而读之,此学者之恒事也。余之别钞归氏之文者,亦犹是。而京师之人,争相传语以为奇异,何哉?岂不以举子在京者,皆相高以场屋之文,而言古文者,固宜性情嗜好特殊,不肯以俗学自敝者与?而今世言古文,又皆相尚以归氏。余特未之知也。梅先生为余言:归氏之学,自桐城方灵皋氏后,姚姬传氏得之。梅先生盖亲受学于姚氏,而其为文之道亦各异。……嗟乎!归氏之在当时,其轻重于世人何如也?而至为今,其名既盛以尊,学者既皆知师仰其文矣。虽心非诚好者,犹阳事之。而有私喜其文别钞为书如余者,诸君子视之,若林鸟之鸣而呼其类也。盖世常习于已成,风趋于众慕。而当其人之时,未有不忽且笑者也。余是以尤叹之。”又,吴氏《与篠岑论文派书》:“不意都中称文者,方相与尊尚归文,以此弟亦妄有名字与在时流之末。”郭嵩焘《吴南屏墓表》:“年二十九,举壬辰科乡试,益专力诗古文之学。方是时,上元郎中曾亮倡古文义法京师,传其师桐城姚先生之说。唐、宋以后治古文者,独明昆山归氏,国朝桐城方氏、刘氏,相嬗为正宗。君少习为制艺、应科举,独喜应试之文,崇尚归氏。闻归氏有古文,求得其书,择其纪事可喜者录之,裒然成册,不知其时尚也。游京师,有见者,以闻于梅郎中。于是君能为古文之名日盛于京师。而君言古文,顾独不喜归氏,以为《诗》《书》、六艺皆文也。其流为司马;得迁之奇者,韩氏耳,欧阳公又学韩氏,而得其逸。而自言为文得欧阳氏之逸;归氏之文同得之欧阳氏,而语其极,未逮也。故于当时宗派之说,不以自居,而视明以来为文者得失利病之数,固无校于其心也。”杜贵墀《吴先生传》:“由是有古文名,巨人多求识先生。而湘乡曾文正公国藩与交尤笃。”按:吴敏树(18O5—1873)字本深,号南屏,别号柈湖渔叟、乐生翁,学者称南屏先生,湖南巴陵人。道光十二年举人,官湖南浏阳教谕,旋辞归。徜徉山水之间,益肆力于古文辞。自咸丰军兴,楚材辈奋,而曾国藩左宗棠为之魁。士之有志名业者,莫不走军垒,依倚取通显。敏树与二人交密,终身未尝有所求请,时论高之。著有《柈湖文录》《柈湖诗录》等。


卢照邻北上洹水,就王义方受学。
苏味道(649—705)生。
薛稷(649—713)生。
中。
刘伯庄撰《史记音义》二十卷。
秦景通任太子洗马,与其弟啼皆精《汉书》,声名籍甚。
辛丑朔,改元永徽。
褚遂良罢中书令,左迁同州刺史。
刘子翼(—450?)卒。
徐惠(627—650)卒,年二十四。
令狐德棻受诏撰定律令,又监修《五代史志》。
薛元超迁给事中、中书舍人,与上官仪俱以文学蒙高宗恩赏。
《墓志》之“廿六”是“廿八”之误。
新罗女王金真德织锦作五言诗《太平颂》。
张文琮献《太宗文皇帝颂》,高宗褒美之。
敬播拜著作郎,与许敬宗等撰《西域图》。
民间唱《桑条歌》、《武媚娘歌》。
沧州百姓以歌颂刺史薛大鼎之美政。
王勃(650—676)生。
杨炯(650—694?)生。
己巳,于志宁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高宗诏于志宁等刊正《五经正义》。
卢照邻入长安.以文笔游公卿间。
入长安干谒名公巨卿当在本年前后,姑系于此。
刘希夷(651—679?)生。
姚崇(651—721)生。
高宗观百戏,自言欲以观人情风俗。
房遗爱贬房州刺史,张文琮赋诗饯之。
李泰(618—652)卒,年三十五。
王无竞(652—705)生。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