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古籍书目查询 >

《天原發微》

鮑雲龍
书名《天原發微》
书名 天原发微
作者鮑雲龍
版本明刊本
分类子部>術數類
下落皕宋樓藏書志
内容 宋魯齋鮑雲龍景翔編著,虚谷方回萬里校正,謐齋鮑寧廷謐辨正 宋之南渡也,新安郡有文公朱子生焉。距朱子之卒不數十年,寧之同姓先達魯齋先生,與同邑虚谷方公相望而起,以倡明朱氏之學。虚谷嘗達而見用,文章播海内,遠近仰之。魯齋隱居林谷,窮天人之理,探造化之源,於聖賢經傳無不讀,而尤盡心於《易》。凡歷代史志,暨名儒異聞之士所論天文、地理、陰陽、律吕、性命、鬼神之奥者,無不窮索,而所宗主,則宋之周、程、張、邵、朱六君子也。嘗紬繹朱子所釋周子《太極圖説》,以闡明孔子《易》有太極之旨;復因邵子《皇極經世》之傳,以深究宓羲先天之妙。晚年著《天原發微》五卷,以《大易》爲根柢,周、邵《太極》、《先天》二圖爲統要,掇取往聖先賢之格言,而爲之辭,大者爲綱,小者爲目,總成二十五篇,以况天數二十有五。其首篇曰《太極》者,統天地萬物之理而名之也。羲、文、周公未言,孔子晚贊《易》始言之,繼之者,周子無極而太極,邵子道爲太極是也。次曰《動静》者,周子謂太極動而生陽,静而生陰,一動一静,互爲其根是也。次曰《静動》者,言静爲動之根,是《天圖》坤、復之間爲無極,邵子謂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也。次曰《辦方》者,《先天圖》陰終於子半,陽始於子半,明造化終始於北方也。曰《玄渾》者,乾健坤順,大無不包,而萬物由之以出也。已上五篇,約而論之,動静生陰陽,陰陽生天地,天地生萬物,而太極實爲之主,此萬化之源也。其第六曰《分二》,而繼之以《衍五》,又繼之以《觀象》。何也?曰:繼之以《衍五》者,《太極圖》謂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是也。繼之以《觀象》,而列《太陽》、《太陰》、《少陽》、《少陰》者,《經世》謂二分爲四,即《大傳》兩儀生四象是也。其見於蓍爲七、八、九、六,形於地爲水、火、土、石,著於天爲日月星辰,變而通之,其義無窮也。曰《少陽》、《少陰》二篇,備言星辰之象矣。復列《天樞》一篇,何也?曰:天樞,中宫天極星,太乙之常居也。星辰中而有天極,猶人類中之有大君,故特表而出之也。夫有理則有氣,有氣則有數。前之所論者,氣有萬殊,而本於太極之一;後之所論者,數有萬變,而起於中宫之一。此天樞所以居二十五篇之中也。其十四曰《歲會》者,言日月之行,一歲有十二會,即一歲以推一元,十二會包括往古來今,無不在是,此《經世》書所以衍其妙也。曰《司氣》者,以四時分十二月,又分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使民法天時,察物變也。曰《卦氣》者,以四封配四時,六十卦配一朞之日,即焦、京所傳治曆明時之道也。曰《盈縮》者,謂一年之日,有氣盈朔虚之不齊,故置閏以成歲也。已上三篇,明聖人用數之妙,所以裁成天地之道而不忒者也。其十八曰《象數》者,謂《河圖》、《洛書》,《易》、《範》所自出,象數之所起也。其十九曰《先後》者,伏羲《易》爲先天,文王《易》爲後天,孔子贊《易》,兼先後天也。曰《左右》者,以左旋、右旋言天道日月,一也;《河圖》、《洛書》,二也;《先天圖》,三也。總二篇論之,先天以開物,後天以成物,左旋以生物,右旋以成物也。其廿一曰《二中》者,天數五爲中,地數六爲中,君子法天則地,時中也。其廿二曰《陽復》者,自午月一陰生,至亥月則純陰矣,至子月卦歷七變而一陽復生,故曰:『七日來復,天行也。』陽爲善,陰爲惡,君子法陽之,復復於善也。其廿三曰《數原》者,言數之變無窮,而其原則一。觀諸伏羲之卦,畫大禹之九疇,孔子之大術,皆妙極道數者也。秦、漢以下言數,若流于術而已。獨邵子闡先天之學爲得之,朱子集大成,又貫理數而一之者也。苟有志於數學者,求之三聖二賢,斯有以得其原也。其廿四曰《鬼神》者,張子以二氣之良能言之,謝氏以天地間妙用稱之,誠有未易言者。其所以殿諸篇之後,欲學者明天人之常道,而後求諸此也。末篇曰《變化》者,在天地有陰陽之變化,在人有學問之變化,知變化之道,即匹夫可爲舜,塗人可爲禹,而學問之功於是爲大也。嗟夫!天人之理,一而已矣。天地一太極,吾身亦一太極也;天之陰陽五行,即吾之健順五常也;太極流行於萬化中,即吾心之酬酢萬變而不失其道者也。第人之生有氣,禀之不齊,則太極有不能皆全者矣。學者之由教而入也,其必於萬事萬物中求其理之所在,而反之身焉,則有以變化其氣質,開發其聰明,而太極復全於我矣。先生所以輯二十五篇之書,而致重於首末者,其微意豈不在於是乎?抑又聞先生在當時,其纂輯是書也,虚谷往復數十札,相與剖析,辨難多矣。其推敬之辭,有曰『執事不特年高於某,識見亦高,不特吾鄉無之,恐當世未必有斯人也』,由是先生身雖隱而道益尊。及書成,當七十餘既没世而益大行,得之者如獲珙璧,板燬于兵火,猶競録以傳。逮今幾二百年而益盛。寧嘗得原刻本讀之,味其辭,可喜可愕,觀其論數,從横變化,無所不合意。其得於邵子爲深,論理本程、朱子,發明至到者固多,但精擇之未至,而未免有失。予固重其爲寶,而猶恨其有瑕,嘗欲攷据先儒之説而辨正之,然未暇也。吾友程孟、張惟達咸曰:『誠如是,斯有以全魯齋之美矣,幸蚤成之。』於是始事於天順庚辰三月,塾賓朱儀贊之任勞閲録,越明年二月書成,晦者明,訛者正。同志喜曰:『是書必傳無疑,使九原可作,魯齋必有以愜其心也。』於是孟與儀復輯圖卷首,以資攷索。且謂天人性命之理,誠有難言者,宜序之,以告當世大人先生,印證其可否而賜教之,則斯文之幸也。是月望日,新安歙邑鮑寧敘。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可乎?其然如何,形而下者也;其所以然如何,形而上者也。蒼蒼天也,孔子曰:『知我者其天乎?』孟子曰:『知其性,則知天矣。』此亦蒼蒼者非歟?天有形、有象、有氣、有數、有萬物,皆形而下者也。藝精術專,讀多見博,或知之形而上者,一言以蔽之,曰道。析而言之,天理、天命、天性、天心、天則、天德、天威、天討,在《圖》爲《圖》,在《書》爲《書》,在《易》爲《易》,在《範》爲《範》,不測謂神,不息謂誠。何謂元亨利貞?何謂剛徤中正?巫祝翳卜知乎哉?江之南,紫陽山之北,黄山之下,有隱君子魯齋鮑公,精於《易》學,無書不觀,妙年冠計偕選。年七十一,長回一歲,與回兄弟交。終其身客於同里廣西道儒學副提舉敬齋鄭公之家,交友相得,貲之著書,其書曰《天原發微》五卷二十五篇。天果有原乎?曰:有,即所謂形而上之道也。漢儒曰『道之大原出於天』,如此則是先有天而後有道,原本也,宜當曰『道者,天之原』,而天之形象、氣數、萬物,道之末也,器也。公之書,首《太極》。陰陽未生,先有此道,故孔子曰太極。陰陽既生,道在陰陽;既有天地,道在天地;既有萬物,道在萬物。故朱子曰:『一物各具一太極。』次二曰《動静》,次三曰《静動》。人皆知對待流行之動静,而不知天與聖人主静,實爲動之君,動静自元起,静動自貞起故也。後二篇明造化之鬼神,非釋老之鬼神,述造化之變化,及學問之變化,皆有功斯道。往聖先賢,前作後述,搜玄獵冥,參以己見,天原之微備矣。是書也,往復難問將十年,敬齋梓其書行世,回宿諾魯齋以序文。序文至以今年十一月十七日日南至,而魯齋前十日以疾不起,家僅有一孫。嗚呼痛哉!牖下尚有一卷未刻,敬齋爲竟其事。回聞之,輒增書魯齋生謝本末,併就書敬齋樂善尚義之美,能盡師友之義,而回所書,亦庶乎不負兄弟之義云。魯齋名雲龍,字景翔,敬齋名昭祖,字孔明,與回皆古歙州歙縣人。元貞二年丙申十二月十五日己酉,里友弟方回萬里序。 伏羲發造化之秘,而寓之卦畫,憂天下後世之荒於無也。孔子就陰陽卦畫上,推出太極來,又懼天下後世之錮於有也。荒於無,則舍人言天,入於讖緯,而人事廢;錮於有,則舍天言人,出於智巧,而天道泯。二者皆非體用一源之學也。是以聖人既以形而上者載之《易》矣,子貢又曰:『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其抑揚反覆之微旨深矣。朱子謂先聖教人,就逐事上説,合凑將來,即歸大處;濂溪卻就大腦頭上發出,使人透體便知二者各有所指,其原則一而已。上天下地曰宇,孰有大於天地者?往古來今曰宇,孰有遠於古今者?愚謂大者,天地;一者,太極。一則久,久則大,宇宙之間,孰有加於此哉?是故一而大謂之天,天包地外,乾以一畫而包坤地之二,是爲三數,言天則三才在其中矣。識一陰一陽之爲道,則人之仁義,地之剛柔,不言可知。兹不揆陋庸,妄纘輯先儒要語,成二十五篇,上爲天數,以理爲經,以氣爲緯。自太極而下,判爲天地,燦爲日月星辰,分爲四時五行,隱於《河》、《洛》之精微,散於《大易》之象數,古今往來,人物聚散,屈伸相禪,消息盈虚之爲千萬變,不過曰通於晝夜,而知其説皆祖濂洛以來及儒先緒餘,鎔鑄其語言意脉,以爲之辭,非敢角而馳也。雖蠡測管窺,未易精博,掇其大者書之,使世之言天者,知太極本不離於陰陽,陰陽亦不離於太極,物物賦受之中,莫非造化流行之妙。故曰明於天地之性,而不惑於神怪,士君子之學孰有大於此哉?知此則識向上根源矣。若夫星垣玄漠,躔度隱微,言某事則某應,此固司天者之事,若以五行、陰陽、太極求之,亦吾儒性分内事也。昔人有言,理究伊川,數窮康節,如詣其極,則亦一而已矣。惟窮理盡性至命之君子得之。孔子,大聖人也,猶曰『好古敏求』,又曰『不知老之將至』,其所以忘食忘憂者果爲何事?況下於聖人萬萬者哉?愚也未之有得,是有望於當世之博雅君子也。庚寅歲長至日,柴陽後學鮑雲龍序。 天有原乎?曰有,太極是也。太極果何物乎?曰無物也。太極判,有天,有地,有人,有萬物,皆物也,獨太極則非物也。物,器也。有道焉,物,氣也;有理焉,物,形質也。有命焉,有性焉,有心焉,囿乎器,成乎氣,凝乎形質,而爲物,則有象,有數,有色,有聲,有臭,有味,有長短、小大、重輕、多少,皆顯者也。有微者焉,合顯、微而一貫之,則得之矣。是故言器不言道,言氣不言理,言形質不言性命,心滑於土苴,爲小伎不知天者也。乃若言道而違器,言理而舍氣,言命、性、心而外形質,淪於空虚,爲異端,亦不知天者也。吾友鮑景翔述聖賢格言,著《天原發微》,其知天者歟?且周子所謂無極而太極者,何也?此之謂道,此之謂理,上帝以此降衷之謂命,庶類以此秉彝之謂性,人得此以爲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之謂心。總其原而言之,則謂之太極;欲求所謂極之太者而不可得也,則謂之無極。萬有燦然畢具,而無端倪,無方所,無兆朕,朱子所謂造化之樞紐,品彙之根柢,以爲非物而實則爲物之祖,以爲無物而未嘗不行乎有物之中。學者知此,則知天之原矣。景翔取成子語發之,名之曰沖漠,微乎哉,此知天第一義也。由沖漠有二氣,故『動静』、『静動』之説次之。曰《動静》者,以一元對待流行之氣,兼言之也,動而生陽,静而生陰,太極非能動也。動者,氣也。氣亦非始於動也,動前有静,莫知其端,以其動者先言之元爲四德之首也,所以聖人體元,出庶物外之著見者也。曰《静動》者,以一歲流行之氣專言之也。剥、復之閒有坤卦,四時有冬,一日有夜,非謂有静無動也。静爲動體,貞爲四德之幹也,所以聖人主静,立人極内之存養者也。其次曰《辨方》者,北方也。陰終子半,陽始子半,在《書》朔易,在《玄》罔冥,故正、固二義,龜、蛇象之。曰《玄渾》者,天形也。天之外,不可知也;天之内,皆氣也。天包地體,而氣貫之。海地爲底,流至無地,則天氣吸水,一涸無迹,以日行地,底消之也。曰《分二》者,陰陽也。曰《衍五》者,水、火、木、金、土也。缺一不可,二氣五行,無極二五,妙合其精。《淮南》、《大戴》謂日火外景,金水内景。道家者流謂金水潛光,收視返聽,以養其身,謂日有食,火有滅,不欲外明。先儒非之,當明而明,爲離、晉,當晦而晦,爲明夷。天不可廢日火,異端乃欲廢日與火,可乎?曰《觀象》者,日月星辰也。太陽日,太陰月,少陽星,而少陰無象。天之十二次,天壤也。七、八、九、六,有變不變,寒、暑、晦、明,無乎不在,舉其大者言之也。曰《天樞》者,北辰也。北辰無星,在北極星内一度有半,至宋人始知之,斗杓所建,以正四時,故謂之辰。曰《歲會》者,邵子《經世書》也,以一歲十二月推一元十二會,氣北而南則治,氣南而北則亂,疫癘、藥療、旱潦、貯儲,輔相裁成,又在乎人。曰《司氣》者,七十二候。曰《卦氣》者,六日七分,月更六候,出《大》、《小戴》,四卦配四時,六十卦配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出於焦、京,知天之一端也。曰《盈縮》者,攷氣盈朔虚以置閏也。曰《象數》者,《河圖》八卦、《洛書》九疇也。曰《先後》者,伏羲《易》,先天也;文王、周公《易》,後天也;孔子兼先後天傳《易》者也。天未然而我先之,天已然而我後之,先後之義也。曰《左右》者,天左旋,七曜右轉也。南面而觀,《易》之初畫,其字爲一,即有左、有右、有中,再畫爲二,交二爲十,即又有上、有下、有中,以一爲圈,置十於内,則天圓地方,左東右西,前南後北,上午下子,六合虚而包地,四維實以承天。《河》、《洛》、《先天》三圖皆然。曰《二中》者,天數五居中,地數六居中,《圖》、《書》一居五中,人居天地中,心居人中,即三聖授受之中也。曰《陽復》者,復卦『七日來復』也。曰復者,若失之而再得之喜之也,自午至子爲七,以日代月爲日。聖人於姤,不言崇陽也。隔中孚一卦,六日七分,卦氣之説亦巧矣,姑存之。若夫《數原》、《鬼神》、《變化》三篇,景翔猶未輕繕寫。其大綱,莫要於《易》,莫備於關洛以來諸老所言矣。幸卒成之,以惠後學。昔朱子嘗欲爲《大爾雅》,而近世有爲《性理字義》者,未若此知天之原而能發其微也。雖然,體用一原,顯微無閒,言天而滑於小伎,則禆竈、梓慎、洛下閎、鮮于妄人、耿壽昌、巫咸、甘、石之徒皆能之。言天而淪於異端,則老子之道生一、有生於無,列子、莊子之太始、太素、太初,王輔嗣之寂然至無,孔穎達之不生而物自生,與夫釋氏之無形本寂寥,皆誕也。天道之與器也,天理之與氣也,天命、天性、天心之與形質也,未始相離,屈伸消息,幽明死生之故,初非二致,一以貫之可也。而所以貫之如何?其惟敬之謂乎?敬則誠,誠則一,立坤二之直方,至乾二之閑存。誠之通,動爲先,元而貞動,此敬也;誠之復,静爲先,貞而元静,此敬也。自太極析而言之,心、性、命、理、道,合而言之,道而已,一太極而已,無愧於太極之所以與我者,敬而已,敬之至,誠而已。探原發微,致知也,始事也;窮原造微,力行也,終事也。吾儕不可不勉也。景翔與予同邑而長一歲,今年六十有六,寶祐戊午鄉貢進士。其書二十五篇,擬天數二十有五云。至元辛卯三月十一日,方回序。 秦藩掌中道人刊版序嘉靖庚戌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该书影印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注音李太白詩 文苑英華辨證:10卷,拾遺1卷 魏齊造像二十品 崑山人物詠:1卷 瑞應圖:1卷 七元璿璣召魔品經:一卷 星槎勝覽:4卷 生香書屋文集:4卷 復齋日記:2卷 百喻經:2卷 墨子:15卷,目錄1卷,附篇目考 古韻標準:4卷,詩韻舉例1卷 寶彝室集刊 泉志:十五卷 王深寧先生年譜:一卷 東山草堂詩集 新會縣志:[道光]:14卷,首1卷 昨非錄:12卷 毛詩品物圖攷:7卷 詩攷:1卷 辨名:2卷 竹山詞:1卷 俗言:1卷 四書正誤:六卷 四明它山水利備覽:2卷 有正味齋集:16卷 古律經傳附考:5卷 煎茶水記:1卷 王臨川全集:100卷 [道光]廉州府志:26卷,卷首一卷 樂會縣志:[康熙]:4卷,首1卷 萬松野人善言錄:不分卷 法帖釋文: 10卷 海豐縣誌 : 二卷 游心安樂道:1卷 李克書:1卷 談瀛錄:三卷,跋一卷 愚菴小集:15卷 愚菴小集補遺 2卷 讀杜心解:6卷,卷首二卷 青霞館論畫絕句 廬山志:15卷 襄陽四略:[光緒]:25卷 和爾雅:8卷 潛廬全集 復性書院叢刊 道原精萃:8卷 呂新吾先生去偽齋文集:十卷 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釋文:16卷 明代禦倭軍製:1卷 睫闇詩鈔續集:7卷 萬曆崑山縣志:8卷 上江兩縣志:29卷,首1卷 劉攽貢父詩話:1卷 海外慟哭記:1卷 元豐類稿:50卷 大生要旨:5卷 大昭慶律寺志:10卷 竇氏聯珠集:1卷 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13種 416卷 滋溪文稿:30卷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