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姓氏大全 >

  可检索1.7万个古今姓氏起源
输入关键字:


读音:Dài

戴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谥号为姓氏,源于子姓。春秋宋国 国君戴公的后人,戴公为死后谥号,其子孙遂以谥号为姓氏。二是殷氏 改戴姓而来。周武王灭商,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姓氏,称殷氏,其后有 改姓戴的。三是出自姬姓。春秋时期有戴国,灭亡后,其国人遂以戴人 姓。

先秦时,戴姓主要在豫东一带繁衍,后迁居谯郡亳州,形成谯郡郡 望。西汉时,有部分戴姓人从豫东迁往豫南,也有部分从毫南迁往广陵 (今江苏扬州)者。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姓在江浙一带分布广泛,且 有徙居今安徽、湖北者,唐初入闽,盛唐之际,戴姓在陕西、山西、湖 南、江西等地均得以发展繁衍。宋元之际,戴姓人有南迁福建、广东 者。明洪武年间,戴姓作为山西洪洞大 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迁于陕西、安徽、 山东、河北、东北、江苏等地。清代时 有迁往台湾者。如今,戴姓主要以江 苏、浙江两省为多。

戴姓历史人物有戴德,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宣 帝时,立为博士,称“大戴”,编有《大戴礼记》,为古代各种有关礼仪 论述的集录。戴圣,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宣帝时,立为 博士,世称“小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小戴礼 记》,即今本《礼记》。戴逵,东晋学者、雕塑家、画家。博学儒雅,言 谈高妙,多才多艺,琴书画均有很高造诣。擅长雕塑及佛像铸造,首创 干漆夹绽雕塑法。戴震,清思想家。少时勤学好问,成年后,对经学、 天文、历算、地理、音韵训诂等均有深入研究,为乾隆时期“皖派”考 据大师。治经反对师法汉儒,主张以原经典本身为主,属古文经学。学 者段玉裁、王念孙父子皆从其学。著述丰厚,所著多入《戴氏遗书》。

戴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一十六位。


【源】 ①系自子姓。戴,周时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兰考境旧考城东南五里),后灭于郑,子孙以国为氏(12)。②宋戴公之后,以谥为氏(6,11,12,60)。③殷氏有改为戴氏者,以义改也,见《鼠璞》(60,63)。④清满洲八旗姓达尔充阿氏、戴佳氏等后均改为戴姓(180)。今满族姓(344)。⑤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汉姓有涂、戴(192)。⑥瑶(118)、回(178)、蒙古(255)、土家(287)、台湾土著(65)、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江苏、浙江等省均有此姓,2省戴姓约占全国汉族戴姓人口53%。【望】 谯国、广陵、清河(17,21),谯郡(418)。【人】 戴不胜,春秋宋大夫(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乐亭, 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西 之田林,云南之泸水、陇川,四川之合江、南江等地 均有分布。汉、满、蒙、藏、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 姓。《郑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 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周不得姓之国),开封封 邱县戴城是其国。隐公十年,郑人伐取之。或云: 旧 考城县是,为宋人所灭,改名谷城,子孙以国为氏。” ②又云: “宋戴公之后亦为戴氏,是以谥为氏者。” 此 当系出子姓。③ 《姓氏考略》 注引 《鼠璞》 云: “殷 氏有改为戴者,以义改也。”④或为满族姓戴佳氏所 改。

汉代有戴德,信都王太傅; 东晋有戴逵; 唐代有 戴嵩; 宋代有戴复古;清代有戴震、戴望。



赵阳
起莫德
赿
超穆特
越人
越勒
越勤
越强
越彊
越椒
越石
越質
越質詰
越质
越质诘
趙佳
趙嘎托
趙常
趙模圖
趙稚思圖
趙陽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