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姓氏大全 >

  可检索1.7万个古今姓氏起源
输入关键字:


读音:Rǎn

冉姓的来源主要有四个。一是以族名为姓氏,汉时西南夷有冉族, 居于今四川茂县、汶川一带,其族人以族名为姓。二是以祖辈名字为姓 氏,春秋时楚大夫叔山冉之后人以祖辈名为姓氏。三是以封地为姓氏, 源于姬姓。周文王子季载,封于冉,春秋时灭于郑,子孙以封地为姓 氏。四是相传为高辛氏(即帝喾)之后。

冉姓主要发源于山东境内。春秋时,孔子就有五名冉姓弟子。历秦 汉,冉姓逐渐由山东播迁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唐末五代时 期,有重庆冉姓播迁至贵州。宋末元初,北方冉姓已播迁于今安徽、江 苏、江西、湖北、湖南等南方省份。明初,山西冉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 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南、湖北、陕西、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 地。明末的湖广填四川,有湖北、湖 南之地的冉姓迁于今四川、重庆。清 康乾年间以后,有河北、河南、山东 的冉姓闯关东进入东北三省。如今, 冉姓尤以四川、重庆两地为多。

冉姓历史人物有冉求,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有治政之术,曾 为季氏宰。冉耕,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为人正派,以德行著称, 后得恶疾而早逝。冉瞻,十六国时后赵大臣,石虎养子,有勇有谋,骁 猛善战,以战功累迁为左积射将军,封西华侯。

冉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零一位。


【源】 ①相传高辛氏(即帝喾)之后(6,12,17,60)。②春秋时楚大夫叔山冉之后,以名为氏(6,12,17,60)。③系自姬姓。周文王之第10子季载,武王母弟也,封于冉(一作聃,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县那口城),春秋时灭于郑,子孙以国为氏(17,60)。一说,周文王之子聃季载封于聃,子孙以国为氏,后人去耳为冉氏(7,17)。④唐时四川夔州、开州土著多此姓,皆冉䮾种(7,60)。冉䮾为汉时西夷所建古国,其后或以冉为姓。今鄂川湘交界地域之土家族仍有此姓(175,387)。【变】 亦作聃(7,17)、染(62)、��、��、��(17)。【望】 东鲁(17,418),武陵(21)。【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4%。尤以四川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冉姓人口49%。贵州、河北等省也多此姓。上述三省冉姓约占全国汉姓冉姓人口79%。【人】 冉雍,春秋时鲁人,孔子弟子(15,21)。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很广,今河北之阜平、 固安,山东之平度、昌乐、平邑、淄博,山西之太 原,江西之金溪,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 地均有分布。汉、水、土家、布依、仡佬等多个民族 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 郑樵注云: “高辛氏之后。” “高辛”,相传为上古帝喾 之号,乃黄帝曾孙,帝尧之父。②又云: “楚大夫叔 山冉之后,以名为氏。”③ 《姓氏考略》 注云: “周文 王子季载封於冉,以地为氏。” ④又据 《汉书·颜注》 云: “今夔州、 开州首领多冉姓, 皆冉、 ��种。” (按: “冉��”,《中国姓氏大全》、 《姓氏词典》 皆引作 “冉”。 以 “” 为是。 “��”, 类推简化作“��”, 《康 熙字典》音lóng, 又音péng。“”音máng, 古代少 数民族名。《姓氏考略》误。) 此以族为氏。古夔州在 今四川之奉节; 开州,即今四川之开县。或称,此之 “” 种,即土家族冉姓之先。明田汝成《行边纪闻· 蛮族·冉家》: “冉家,邛、筰冉氏之裔,今酉阳、乌 罗部落之长名冉姓者,一曰冉家蛮,诟之曰南客子。 其族散处沼河、佑溪、务川之间。” 又,以族、以国, 《汉语大字典》 皆音nán; 以姓,则音rǎn。⑤或称: 与染氏同。《中文大字典》 注“” 云: “姓也。或作 ‘染’。”

春秋时鲁有冉求,孔子弟子; 唐代有冉安昌,招 抚使; 宋代有冉宗闵、冉夔,登进士第。



托克托台
托克托莫特
托勒佳
托卜
托和囉
托和洛
托和爾泰
托和爾秦
托囉謨科
托庫爾
托庫羅
托忒克
托扎禮
托拔
托木
托木魯
托洛
托爾佳
托爾和齊
托爾奇爾
托爾特
托科
托羅特
托諾
托謨
托跋
托鄂什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