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文言文译文 >

袁枚《答尹似村书》

输入关键字:

袁枚《答尹似村书》


袁枚
原文
    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
    孔子之道大而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已。有若、宰我,智足以知圣人,终有得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博雅如马、郑,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苟其得,虽童子,歌之而心通;苟其失,虽颜回,瞻之而在后。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书》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有肯自用者乎?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乌乎贤?必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之道乎?
    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之过也。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法令与宋儒,则亦有分矣。
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为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致索解人不得。(取材于《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
注释】《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形容孔子学问高深。《大全》即《性理大全》,内容为宋代理学著作与理学家言论。

译文
    您写信来,责怪我违背宋儒的认识解释《论语》,我实在不这么认为。
    孔子所讲说的道理博大精深,当时像愚笨之人一样对它不加违背的,就只有颜回了。有若、宰我他们的智慧足以了解圣人,最终有得有失。子思直接受到孔子的教导,孟子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后来的马融、郑玄(汉代为《论语》做过注的学者)称得上博雅,都有得有失。哪有数千年后只尊奉宋儒一派,而断然说孔子的道理在他们那儿就都对了呢?《易经》说:“仁者见到它称之为仁,智者见到它称之为智。”孟子说:“道理像大路一样,哪里会难以理解!”如果有所得,即使是沧浪的童子,也能吟唱而心与之相通;如果无所得,即使是颜回这样的亚圣,也会觉得高深难解。宋儒虽然贤明,终究不能超过颜回、曾参;我虽然不才,或许比沧浪的童子要聪明一些。怎么知道宋儒都是对的,我都是错的呢?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追问求教)”《尚书》说:“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指勤于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就办不成大事)”假如宋儒果真贤明,会是不审问之人吗?会是只管自己的狭小之人吗?如果一听到不同的意见就立刻发怒,哪里称得上贤明呢?如果一定要抹杀一切(解释《论语》的学说),只是以宋儒为依归,这也就和市侩等卑贱之人想要把持市场一样了。古代人常常有开始并没有料到(惟宋儒是归这种情形),后人反应太过了的情形。关羽效忠于汉室,这是他的志向,哪里料到后人尊崇他为帝呢?宋儒阐发宣扬周公、孔子的道理,这是他们的志向,哪里料到后人尊崇其学说为法令呢?况且怎么知道他们著书时不希望后世的贤人君子为他们补过拾遗,去除不对的,保存正确的,借此来合乎圣人的道理呢?
    自从(科举的)时文兴盛,以宋儒之说应对科举的制度确立、《性理大全》颁布以来,遵循宋儒学说的就能获得贵势,违背它的就只能处于卑贱的地位,这样之后就束缚住了天下之人的聪耳明目,要使他们像僧人照着经文诵经、伶人照着乐谱歌唱一样才罢手。这不是宋儒的过错,是尊奉宋儒之人的过错。现在天下有两个弊病,平庸之人多习惯附属与平常的旧习,就是这样都忙不过来,哪里能够另外有新的发现?那些才能优秀之人,又多浮泛粗浅地读书,不愿意冒着错误被指责的风险去深入研究。这两种情形,都不是在尊奉宋儒,而是在尊奉朝廷的法律命令。法律命令与宋儒,也是有区分的。
    我自幼墨守宋学,听到讲义中有不同的观点,总是掩耳而走。长大后,读书渐多,对道理的理解逐渐加深,才后悔被古人所束缚。您也应早早醒悟,不要固执宋儒的学说,成为(孤陋寡闻的)迂腐之人,并且不要像我这样因为闻道太晚,以致于找不到了解这个道理的人。

袁枚《答尹似村书》    


《聊斋志异》之细柳
聊斋志异之《太学李月生》
《聊斋志异·郭生》
《聊斋志异·叶生》
《画皮》
《丁前溪》
《聊斋志异·武承休》
《聊斋志异·张诚》
聊斋志异《大鼠》
聊斋志异《东郡某人》
《聊斋志异·赵公传》
聊斋志异之《武技》
《水莽草》
《长清僧》
《诗谳》
《聊斋志异·耳中人》
《聊斋志异·王子安》
《螳螂捕蛇》
《聊斋志异·种梨》
《聊斋志异·雷曹》
《牧竖捕狼》
《聊斋志异·柳氏子》
《于江》
《聊斋志异·义犬》
《宋书·孝义传》
《宋书·王景文传》
《宋书·谢灵运传》
《宋书·戴颙传》
《宋书·薛安都传》
《宋书·胡藩传》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