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文言文译文 >

《明史·金兴旺传》

输入关键字:

《明史·金兴旺传》


明史
原文
    金兴旺,不详所始,为威武卫指挥佥事,进同知。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自河南至陕西,请益兵守潼关。以兴旺副郭兴守之,进指挥使。明年攻临洮,移兴旺守凤翔,转军饷。未几,贺宗哲攻凤翔,兴旺与知府周焕婴城守。敌编荆为大箕,形如半舫。每箕五人,负之攻城,关石不能入。投最焚之,辄扬起。乃置钩藁中,掷着其隙,火遂炽,敌弃箕走。复为地道薄城。城中以矛迎刺,敌死甚众,而攻不已。兴旺与焕谋曰:“彼谓我援师不至,必不敢出。乘其不意击之,可败也。”港出西北门,奋战,敌少却。会百户王辂自临洮收李思齐降卒东还即以其众入城共守敌拔营去众欲追之辂曰未败而退诱我也遗骑侦之。至五里坡,伏果发。还师复围城。众议欲走,兴旺叱曰:“天子以城畀我,宁可去耶!”以辂所将皆新附,虑生变,乃括城中贤畜积庭中,令曰:“敌少缓,当大犒新兵。”新兵喜,协力固守。相持十五日,敌闲庆阳下,乃引去。帝遭使以金绮劳兴旺等。
    明年,达入沔州,遣兴旺与张龙由凤翔入连云栈,合攻兴元。守将降,以兴旺守之。擢大都督府佥事。蜀将吴友仁帅众三万寇兴元,兴旺悉城中兵三千御敌。面中流失,拔矢复战,斩数百人。敌益众,乃敛兵入城。友仁决濠填堑,为必克计。达闻之,令傅友德夜袭木槽关,攻斗山寨。人持十炬,连亘山上。友仁惊遁。兴旺出兵蹑之,坠崖石死者无算。友仁自是气夺。时兴旺威镇陇蜀,国初诸都督中城守功,以兴旺为首。 
(节选自《明史·金兴旺传》) 

译文
    金兴旺,早年事迹不详。担任威武卫指挥佥事,晋升同知。洪武元年(1368),大将军徐达自河南至陕西,请求增加部队守卫潼关,命兴旺协助郭兴镇守,晋升为指挥使。第二年攻打临洮,兴旺移师镇守凤翔,转运军饷。不久,贺宗哲攻打凤翔,兴旺和知府周焕守城。敌人用荆条编成大箕,形状似半舫,背负着大箕攻城,矢石不能进入。兴旺投稻草焚烧,但稻草遇风扬起。于是把铁钩置于稻草中,再把稻草掷入敌人的空隙中,火着了,敌人弃箕而逃。敌人又改从地道攻城,城中士卒用长矛迎刺,敌人死伤很多,但仍进攻不止。兴旺和周焕商量说“:敌人认为我们援军不至,必不敢出城。我们出其不意,主动攻击,可以败敌。”于是率兵潜出西北门,奋力攻战,敌人稍有退却。这时正遇上百户王辂自临洮收编了李思齐的部队返回,进城共同守卫。敌人撤走,众将都想追击,王辂说“:敌人没败而退,是诱惑我们追击。”于是派骑兵侦察,到五里坡,果然发现敌兵设伏。敌人设计不成,又回师攻城。众人商量准备逃走,兴旺叱责说:“这座城既然交给了我们,我们就应坚守到底,怎么能逃走呢?”因王辂的部队都是新附的,担心他们叛变,于是收集城中的钱财和牲畜,放于庭中,下令道“:敌人攻击稍缓时,当大大地犒劳新兵。”新兵十分高兴,齐心协力固守城池,和敌人相持十五天,敌人听说庆阳被攻下,匆忙撤走。太祖派使者用金绮犒劳兴旺等人。 
  第二年,徐达进入沔州,派兴旺和张龙由凤翔进入连云栈,联合攻打兴元。敌守将投降,命兴旺镇守,兴旺被提升为大都督府佥事。蜀将吴友仁率兵三万进攻兴元,兴旺率领城中的全部兵力共计三千人御敌。他脸中流矢,拔出后又投入战斗,杀敌数百人。敌人越来越多,于是收兵进城。友仁决濠填堑,誓要攻破此城。徐达得知,命令傅友德夜袭木槽关,攻打斗山寨,每人拿十个火炬,相互连接在山上。友仁十分害怕,逃跑了。兴旺出兵攻打,敌人坠入悬崖而死的不计其数,友仁从此元气大伤。此时兴旺威震陇、蜀。而建国初诸都督中,守城功劳最大是兴旺。 

《明史·金兴旺传》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陈涉世家》
《后出师表》
《前出师表》
辛弃疾《破阵子》
李商隐《夜雨寄北》
荀况《劝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晋公子重耳之亡》
《三峡》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李清照《如梦令》
《愚溪诗序》
《大道之行也》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译文及注解
《订鬼》
《召公谏厉王弭谤》
《纪昌学射》
《短歌行》
《陌上桑》
《论语》十则
《荷蓧丈人》
《望岳》
杜牧《江南春》
黄庭坚《诉衷情》
《上邪》
《饮马长城窟行》
白居易《长恨歌》
温庭筠《商山早行》
《游山西村》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