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退思集类方歌注

>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治胁下偏痛,脉弦,大便难,发热恶寒。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 细辛(二两) 水五升,煮二升,分温三服。 大黄黄连泻心汤,心痞恶热乃堪尝,(若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按之自濡为虚痞,数(脉)在关上君火强,泻火通阴痞自化,(痞有不因误下而成者。关上脉数,系心火亢盛,不得下交于阴,而中宫受其燔灼,气失升降而为痞。按之自濡,是无形者也,故独任苦寒,便可泄却,如大黄泻营分之热,黄连泄气分之热,且大黄有攻坚破结之能,其泄痞之功,即寓于泻热之内。以麻沸汤渍绞其汁,取其气不取其味,治虚痞不伤正气也。)火炎吐衄最为良。(按∶吐衄之证,世医率用寒凉止血,不知血得寒则凝,血止之后,必有瘀凝胃络,或为胸胁疼痛,或至夜微热不除,而贻余患者多矣。审其果为实火迫血妄行,不若竟用此方,泻火通阴,行瘀止血之为美备也。)更加黄芩附子附子泻心汤法彰,恶寒汗出亡阳兆,(故用附子)便硬心烦痞热殃,(故用三黄)痞乃热邪寒药治,(伤寒痞满,从外之内,满在胸而不在胃,多属热邪,故宜苦寒泻之;若杂病之痞,从内之外,则又宜辛散也。)阳虚加附始相当。(附子非泻心之药。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阳气外撤矣。若但以苦寒泻痞,恐其虚寒骤脱,故用三黄撤三焦而泻热,即用附子彻上下以温经。三黄用麻沸汤渍,附子别煮汁,是取三黄之气轻,附子之力重,其义仍在乎救亡阳也。)大黄附子汤同意,温药下之妙异常,主治胁疼脉弦紧,便难寒热互参详。(按《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又云∶“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胁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又曰∶“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合三条观之,见胁下偏痛,脉弦紧,为阴寒成聚;大便难,发热恶寒,为阳气被郁。故以附子破阴寒,细辛散浮热,大黄通便难,共成温下之功。夫附子泻心汤用芩、连佐大黄,以祛膈上之热痞,即兼附子之温以散之;大黄附子汤用细辛附子,以攻胁下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导而下之。)寒则宜温积宜下,后人效法好商量。(许学士温脾汤,治寒积腹痛泄泻,即效仲景温药下之之法也。)

返回目录 >> 《退思集类方歌注》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