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医学纲目

> 卷之十·肝胆部 中分浅深

中分浅深

□ 〔《灵》〕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故其邪气浅者,脉偏痛。(刺节真邪篇)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志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痱与偏枯是二疾,以其半身无气荣运。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或名痱,或偏废或全废皆曰痱也。“巨针取之”《千金》作“温卧取汗”) 上《内经》论中风之浅深也。其偏枯身偏痛,而言不变,志不乱者,邪在分腠之间,即仲景、东垣所谓邪中腑是也。痱病无痛,手足不收而言喑志乱者,邪入于里,即仲景、东垣所谓邪中脏是也。 □ 〔仲〕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气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遂吐涎。 □ 〔洁〕风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数变。行者,动也,风本为热,热胜则风动,宜以静胜其躁,养血是也,治须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则虚其卫,多下则损其荣,汗下各得其宜,然后可治。其在经,虽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脏中腑之分。中腑者宜汗之,中脏者宜下之,此虽合汗下,亦不可过也。仲景云∶汗多则亡阳,下多则亡阴。亡阳则损气,亡阴则损形。故经言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所谓表里不和,须汗下之,表里已和,是宜治之在经也。其中腑者,面颜显五色,有表证而脉浮,恶风恶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侧,皆曰中腑也,其病多易治。其中脏者,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而眼瞀,大小便秘结,皆曰中脏也。其病多难治。若风中腑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如兼中脏,则大便多秘涩,宜以三化汤通其滞。表里证已定,别无变端,后以大药和而治之。大抵中腑者,多着四肢;中脏者,多滞九窍。虽中腑者,多兼中脏之证。至于舌强失音,久服大药,能自愈也。 □ 〔垣〕中血脉则口眼 斜,中腑则肢节废,中脏则性命危急,此三者治各不同。如中血脉,外有六经之形证,则从小续命汤加减,及疏风汤治之。如中腑,内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汤或《局方》中麻仁丸通利之;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宜养血通气,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治之。中脏,痰涎昏冒,宜至宝丹之类镇坠。若中血脉中腑之病,初不宜用龙、麝、牛黄。为麝香入脾治肉,牛黄入肝治筋,龙脑入肾治骨,恐引风深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又不可一概用大戟芫花甘遂泻大便,损其阴血,则真气愈虚。(洁古言中脏者大小秘涩,东垣言中腑者有便溺阻隔,二说当以东垣为主,盖大小秘结不中脏者亦有之,中脏者亦有大小便不秘结者也)

返回目录 >> 《医学纲目》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