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原蚕沙

输入关键字:

原蚕沙

药材名称原蚕沙

拼音Yuán Cán Shā

别名原蚕屎(《别录》),蚕沙(陶弘景),晚蚕沙(《斗门方》),马鸣肝(《东医宝鉴》),晚蚕矢(《本草备要》),二蚕沙(《江苏药材志》)。

出处《纲目》

来源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幼虫的干燥粪便。6~8月收集,以二眠到三眠时的粪便为主,收集后晒干,簸净泥土,除去轻粒及桑叶的碎屑。

生境分部主产浙江、四川、河南、江苏、湖南、云南、广东、安徽、甘肃、湖北、山东、辽宁等地。

性状干燥的蚕沙,呈短圆柱形小粒,长2~5毫米,直径1.5~3毫米。表面灰黑色,粗糙,有6条明显的纵棱及3~4条横向的浅纹。两端略平坦,呈六棱形。质坚而脆,遇潮湿后易散碎。微有青草气。以干燥、色黑、坚实、均匀、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蚕沙含有机物物83.77~90.44%,灰分9.56~16.23%,总氮量1.91~3.60%。又含叶绿素,可用乙醇或丙酮抽提出来。据报道,第三、第四、第五龄蚕的蚕沙,顺次提出粗叶绿素1.6,2.0,2.4%,但其中真正的叶绿素只一小部分。例如第五龄的蚕沙的粗叶绿素只含纯叶绿素13.19%,其余尚有皂化物48.92%,不皂化物44.45%。

蚕沙含植物醇0.25~0.29%。另含不皂化成分β-谷甾醇、胆甾醇、麦角甾醇和廿四醇、蛇麻脂醇。从蚕沙中尚分离出β-谷甾醇-β-葡萄糖甙。

蚕沙所含游离氨基酸,曾找出亮氨酸、组氨酸等13种氨基酸,随着蚕儿长大,粪中亮氨酸与组氨酸含量亦渐增多。

蚕沙含多量胡萝卜素。上述的粗叶绿素每克含维生素A3644国际单位。蚕沙又含多量维生素B。

蚕沙含植物生长激素-杂茁长素。

蚕沙含铜,其含率至第五龄达到最高值。铜是由桑叶得来,新鲜桑叶每克含铜1.02~2.22微克。

性味甘辛,温。

①《别录》:"温,无毒。"

②《纲目》:"甘辛,温,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辛咸,温。"

归经入肝,脾经。

①《本草汇言》:"入手少阳、足太阴经。"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兼入胃。"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定痛。治风湿痹痛,风疹瘙痒,头风头痛,皮肤不仁,关节不遂,急剧吐泻转筋,腰脚冷痛,烂弦风眼。

①《别录》:"主肠鸣,热中,消渴,风痹,瘾疹。"

②《本草拾遗》:"炒黄,袋盛浸酒,去风缓诸节不随,皮肤顽痹,腹内宿冷,冷血,瘀血,腰脚疼冷;炒令热,袋盛热熨之,主偏风筋骨瘫缓,手足不随,及腰脚软,皮肤顽痹。"

③《纲目》:"治消渴,症结,及妇人血崩,头风,风赤眼,去风除湿。"

④《本草再新》:"治风湿遏伏于脾家,筋骨疼痛,皮肤发肿,腰腿疼痛,血瘀血少,痘科浆黡不起,亦宜用之。"

⑤《泉州本草》:"治风寒感冒,偏头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炒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本草经疏》:"瘫缓筋骨不随,由于血虚不能荣养经络,而无风湿外邪侵犯者,不宜服。"

复方①治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萎黄,病名湿痹:防己杏仁滑石各五钱,连翘、山栀各三钱,苡仁五钱,半夏三钱(醋炒),晚蚕沙三钱,赤小豆皮三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痛甚加片子姜黄二钱,桐皮三钱。(《温病条辨》宣痹汤)

②治风瘙瘾疹,遍身皆痒,搔之成疮:蚕沙一升。以水二斗,煮取一斗二升,去滓,温热得所以洗之,宜避风。(《圣惠方》)

③治外感头痛:蚕沙白芷大黄各三钱。共研细末,调葱汤外敷。(《泉州本草》)

④治风湿痛或麻木不仁:晚蚕沙一两。煎汤,一日三回分服,临服时和入热黄酒半杯同服。(《现代实用中药》)

⑤治半身不遂:蚕沙二硕。以二袋盛之蒸熟,更互熨患处。仍以羊肚粳米煮粥,日食一枚,十日即止。(《纲目》)

⑥治霍乱转筋,肢冷腹痛,口渴烦躁,目陷脉伏,时行急证:晚蚕沙五钱,生苡仁、豆黄各四钱,陈木瓜三钱,川连(姜汁炒)三钱,制半夏黄芩(酒炒)、通草各一钱,焦栀一钱五分,陈吴萸(泡淡)三分。地浆或阴阳水煎,稍凉徐服。(王士雄《霍乱论》蚕矢汤)

⑦治烂弦风眼:以真麻油蚕沙二、三宿,涂患处。(《陈氏经验方》一抹膏)

⑧治迎风流泪:蚕沙(炒)四两,巴戟(去皮,用练肉)、马蔺花(去梗)各三两。为细末。每服二钱,无灰酒,不拘时候调下。(《眼科龙木论》蚕沙汤)

⑨治男子妇人心气痛不可忍者:晚蚕沙,为末;滚汤泡过,滤清汁服之,不拘时候。(《奇效良方蚕沙散)

⑩治遗精白浊,有湿热者:生蚕沙一两,生黄柏一钱。同研末。空心开水下三钱。(《医学从众录蚕沙黄柏汤)

⑾治月经久闭:蚕沙四两(炒半黄色),无灰酒一壶。重汤煮熟,去沙,温饮一盏。(《内经拾遗方论》蚕沙酒)

各家论述①《纲目》:"蚕性燥,燥能胜风去湿,故蚕沙主疗风湿之病,有人病风痹用此熨法得效。按《陈氏经验方》一抹膏治烂弦风眼,其功亦在去风收湿也。又同桑柴灰淋汁,煮鳖肉作丸,治腹中症结。"

②《本草求原》:"原蚕沙,为风湿之专药,凡风湿瘫缓固宜,即血虚不能养经络者,亦宜加入滋补药中。"

摘录《中药大辞典》



【检索原蚕沙 ==>】 古籍全文检索:原蚕沙     全站站内检索:原蚕沙
粘粘葵
粘榔根
粘蝇草
粘糊菜
粘子解毒汤
断子
断产
断针
断谷
断乳
断泄
断指
断胎
断绝
断脐
断绪
断续
断指疔
断弓弦散
断肠草根
断肠草中毒
凑肺
盗汗
清气
清心
清邪
清血
清阳
清饮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