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哈士蟆

输入关键字:

哈士蟆

《中药大辞典》:哈士蟆

药材名称哈士蟆

拼音Hā Shì Má

别名哈什蟆、红肚田鸡、蛤蚂(《中药通报》2(5):205,1956),田鸡(《辽宁主要药材》),雪哈(《药材资料汇编》),蛤蟆、吧拉蛙(《吉林中草药》)。

出处《饮片新参》

来源为蛙科动物中国林蛙黑龙江林蛙除去内脏的全体。于白露节前后捕捉。捕得雄蛙后即剖腹去内脏洗净,挂起风干或晒干;若捕得雌蛙,先取出输卵管(参见"哈蟆油"条),再除去其它内脏,然后晒干。

原形态①中国林蛙

外形极象青蛙,体长平均5厘米,雌蛙较大。头较扁平,头宽略大于头长;口阔,吻端钝圆.略突出于下颌,吻棱较钝;口内锄骨齿2短斜行;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鼻间距大于眼间距而与上眼睑等宽;眼大,凸出,眼后方鼓膜显着。皮肤上有很多细小痣粒,背侧褶不平直,在鼓膜上方略斜向外侧,随即又折向中线,再向后延伸达胯部,在颞部形成曲折状;侧褶间有少数分散的疣粒,在肩部有排成"八"形的。皮肤颜色随季节而变,秋冬为褐色,夏季则为黄褐色,鼓膜处有三角形黑斑,四肢背侧有显着的黑横纹;腹面皮肤光滑,乳白色,衬以许多小红点。前肢较短壮;指端圆,指较细长而略扁,指长顺序3、1、4、2;关节下瘤、指基下瘤及内外掌突均较显著。后肢长,胫跗关节前达眼或略超过之;趾端钝圆,第3、5趾等长;蹼发达,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内跖突窄长,外跖突小圆。雄蛙有1对咽侧下内声囊;第1指上有极发达的灰色的婚垫。

从4月下旬至9月下旬,生活在阴湿的山坡树林中,9月底至次年3月间营水栖生活;冬季群集在河水深处的大石块下进行冬眠。食物主要为鞘翅类昆虫,亦有少数的蜘蛛类动物。

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青海、四川等地。

②黑龙江林蛙

形状与上种相似。皮肤粗糙,咽、喉及腹部有鲜艳的朱红色与深灰色花斑。雄蛙无声囊。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生境分部产于四川、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

性状干燥的哈士蟆,全身僵直,有紫褐色斑点,腹部黄白色,微带红色,腹中空虚,后肢腹面常呈淡红色。肉质干枯,体轻松,气腥。以体大,腹面色泽黄红,身干者为佳。

化学成分中国林蛙含蛙醇,是一种胆醇;其腓肠肌中三磷酸腺甙含率,因时节而异,最高)240毫克%,最低150毫克%,二磷酸腺甙最高)40毫克%,最低(20毫克%,并不含一磷酸腺甙。

性味咸,凉,无毒。

归经入肺、肾二经。

功能主治养肺滋肾。治虚劳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炖汤,1~3个。

注意痰湿咳嗽及便溏者忌用。(性味以下出《四川中药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哈士蟆

药材名称哈士蟆

拼音Hā Shì Má

英文名Dried oviduct fat of Chinese Forest Frog

别名山蛤、田鸡、红肚田鸡、哈什蟆、雪蛤、蛤蟆、吧拉蛙

出处出自《饮片新参》

来源药材基源:为蛙科动物中国林蛙或黑龙江林蛙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 David2.Rana amurensis Boulenger

采收和储藏:于白露节前后捕捉。捕得雄蛙后即剖腹去内脏,洗净,挂起风干或晒干;若捕得雌蛙,先取出输卵管(参见哈蟆油条),再除去其它内脏,然后晒干。

原形态1.中国林蛙,雌蛙体长71-90mm,雄蛙较小;头较扁平,头长宽相等或略宽;吻端钝圆,略突出于 下颌,吻棱较明显;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鼻间距大于眼间距而与上眼睑宽;鼓膜显着,明显大于眼径之半,犁骨齿两短斜行,位于内鼻孔内侧,前肢较短壮,指端圆,指较细长,指长顺序3,1,4,2,第1,3指几等长;关节下瘤,指基下瘤及内外掌突均较显着。后肢长。胫跗关节前达眼或略超过,左右跟部明显重迭,胫长超过体长之半,足与胫等长或略长;趾端钝圆;趾细长,第3,5趾达第4趾的第2,3关节下瘤之中部,蹼发达,除第4趾外,其余各趾的蹼多少至趾端而蹼缘缺刻较大,外侧跖间具蹼而不发达;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内跖突窄长,外跖突小而圆。皮肤上细小痣粒颇多,口角后端颌腺十分明显,背侧褶在颞部不平直而成曲折状,在鼓膜上方侧褶略斜向外侧,随即又折向中线,再后后延伸达胯部;两侧褶间有少数分散的疣粒,在肩部有排成“人”形者;腹面皮肤光滑。跖褶2。两眼间深色横纹及鼓膜处三角斑清晰,背面与体侧有分散的黑斑点,一般都在疣粒上;四肢横斑清晰;腹面灰色斑点颇多,有的甚至自咽至腹后都有斑纹。雄蛙前肢较粗壮,第1指上灰色婚垫极发达;有1对咽侧下内声囊。

2.黑龙江林蛙,雄性体长63-66mm,雌性比雄性略大;头较扁平。头长宽几相等;吻端尖圆,稍突出于下颌;吻棱较明显,颊,部向外侧倾斜,鼻孔位于眼吻之间,眼间距小于鼻间距,而与上眼睑等宽;喜欢膜显着,大于眼径之半;犁骨齿椭圆形,位于内鼻孔内后方。前肢短壮,指端圆;指较细长,指长顺序3,1,4,2;关节下瘤显着,内外掌突均显着。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胫短,左右跟部稍重迭,足长于胫,趾端钝圆而略尖;蹼发达,除第5趾外,其余中趾的蹼虽未达指端,而蹼缘的缺刻不深;外侧跖间蹼几达基部,第5趾外侧无缘膜;关节下瘤显着而小,内跖突较细长;外跖突圆小或无。皮肤粗糙;背侧褶不平直;两侧褶间有分散的疣或长或圆,大至成行排列;后部的疣多而小,一般不成行;体侧、腹部两侧及后肢背面有许多小疣。雄性皮肤则较光滑;口角后端有一显着的颌腺;跗褶2,颇显着。腹面一般光滑,仅腹侧及腹后端有刺粒。颜色变异颇大。腹面有红色与深灰色花斑。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栖息在阴湿的山坡树丛中离水体较远,9月底至次年3月营水栖生活。在严寒的冬季它们都成群的聚集在河水深处的大石块下进行冬眠。

2.栖息潮湿的林荫树丛

资源分布:1.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四川、西藏。

2.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

栽培生活习性,蛤士蟆1年的生活周期可分为水中生活和陆地生活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水中生活阶段是在较深的水域中进入冬眠状态,以渡过寒冷的冬季,一般从9月下旬到翌年4月中旬,历时150~180d。此时的蛤士模多群集于水下穴洞之中,不食少,新陈代谢降到极低水平;陆地生活阶段是到春季冰雪溶化,水温变暖时,冬眠的蛤士蟆渐渐开始活动,随着水温和气温的升高陆续上岸。此时的雌雄蛙体生殖腺均已成熟,在温暖的浅水池沼、田水中“抱对”和产卵,排精,在水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蛤十蟆完成生殖活动后,即进入陆地山林的草丛或灌丛中,营陆地生活。随着气温的升高,蛤士模逐渐由低地向高地,由阳坡向明坡迁移。此时援食旺盛,蛙体渐肥,幼蛙也正处于迅速生长时期,从9月中旬开始,气温降到15℃以下时,蛤土蟆开始向山下迁移,陆续到达越冬水域周围,在气温本降到10℃以下时,即陆续进入水中,又从陆地生活转入水中生活。蛤士蟆蝌蚪在水中为鳃呼吸,以植物碎屑、藻类、植物嫩芽、嫩叶等为食,为植物性食性期,约30d左右。变成蛙后即离水登陆,转变成动物性食性,以昆虫,蜘蛛蜗牛等活饵为食,因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蛙舌,故有很强的放舌捕捉各种小型飞虫的能力。

养殖技术入工繁殖须注意孵化期、变态期和越冬期3个环节。蛤士蟆每年繁殖 1次。产卵量大约 2 000枚左右,呈团状粘聚。最适产卵温度为10℃左右。这时应及时将卵团移入孵化池中,以每1m2 10-15团为宜。在水温20℃条件下3d后即可见蝌蚪陆续孵出。水温过低可用塑料薄膜覆盖增温,但水温一般不直超过25℃,否则会影响孵化和蝌蚪成活。水温过高时可通过灌排水降温。每 1m2水面可放养蝌蚪2000-5000只左右,随着蝌蚪的体形增大,每10d左右疏散巨次,最后达到每1m2约500-1000只,约35-40d即可变态成幼蛙,离水登陆。蝌蚪进入变态期时,摄食很少,不活动,多潜伏在水池边缘浅水内,经过体内剧烈的器官改造,尾部吸收,长出四肢。这时的代谢率很低,抵抗力很差,极易死亡,必须严密看管,特别防止水温骤变。水质污染,敌害侵袭,否则会造成大量死亡。约7d左右,即可转变成幼蛙,进入陆地生活。水池周边的灌木,草丛、砖石瓦块,有利于登陆后的幼蛙隐蔽遗光,必要时可增设草,可提高幼蛙成活率。良好的越冬水域对当年幼娃和成蛙非常重要,水深以在冰层下保持1m左右为宜。

饲养管理目前养殖蛤士蟆多是采取人工繁殖和培育蝌蚪 ,经变态发育成为幼蛙之后即散放森林。草地之,任其自由来自私活动,待生长发育成熟后(2年以上)进行回捕。这样的养殖方式可以减少对大量蛙群的活饵供给,是一种“半散养”方法,饲养成本降低。但由于生活环境,食物供应和天敌等影响,幼蛙死亡率较高,商品蛙回收率也较低。另一种方式即是对幼蛙和成蛙实行圈养,人工给予活饵。为一种高密度精养方法。

这种方法投资较大,技术性较强,商品蛙回收率较高。必须有活饵充足供应,围墙防逃,防止天敌侵害,克服干旱和曝晒,有宽阔的隐藏所等条件。回捕时应严格限制雌雄比例和年龄,避免平衡失调。

性状干燥的哈士蟆,全身僵直,有紫褐色斑点,腹部黄白色,微带红色,腹中空虚,后肢腹面常呈淡红色。肉质干枯,体轻松,气腥。以体大,腹面色泽黄红,身干者为佳 。

化学成分中国林蛙含蛙醇(ranol),其腓肠肌中三磷酸腺甙(adenosine triphosphate),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蛋白质,氨基酸,以及雌二醇(estradiol),睾酮(testosterone),孕酮(progesterone)等性激素,并含缓激肽(bradykinin)。

性味味甘;咸;性凉

归经肺;肾经

功能主治补肺滋肾;利水消肿。主虚劳咳嗽;小儿疳积;水肿腹胀;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炖食,1-3个。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痰湿咳嗽及便溏者忌用。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哈士蟆 ==>】 古籍全文检索:哈士蟆     全站站内检索:哈士蟆
沈注金匮要略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
沉听
沉脉
沉浊
沉痔
沉厥
沉翳
沉水香
沉寒痼冷
沉翳内障
沉香导气汤
沉香消化丸
沉翳羚羊饮
弟父
完骨
完璧
宋邑
宋武
宋侠
宋迪
宋清
宋绶
宋慈
宋霖
宋子京
宋会之
宋庭臣
宋钟岳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