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荚蒾

输入关键字:

荚蒾

《全国中草药汇编》:荚蒾

药材名称荚蒾

拼音Jiá Mí

别名酸汤杆、苦柴子

来源忍冬科荚蒾属植物荚蒾Viburnum dilatatum Thunb.,以根、枝、叶入药。夏秋采集,晒干或鲜用。

性味枝、叶:酸,微寒。

根:辛、涩,微寒。

功能主治枝、叶: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用于疔疮发热,风热感冒;外用治过敏性皮炎。

根:祛瘀消肿。用于淋巴结炎(丝虫病引起),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枝、叶:0.5~1两;外用适量,煎水温洗患处。根:0.5~1两,水煎或水酒各半煎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荚蒾

药材名称荚蒾

拼音Jiá Mí

别名檕迷、挈檀(陆玑《诗疏》),羿先(《唐本草》),孩儿拳头(《救荒本草》)。

出处《唐本草》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荚蒾茎、叶。春、夏采收。

原形态落叶灌木,高达3米。茎直立,褐色,多分枝,冬芽具2外鳞,嫩枝有星状毛。单叶对生,膜质,叶片圆形至广卵形以至倒圆形,长6~8厘米,宽约5厘米,先端突尖至短渐尖,基部圆形至近心脏形,叶缘具三角状锯齿;上面有疏毛,下面有星状毛及黄色鳞片状腺点;叶咏羽状,5~8对,直走叶缘;无托叶。聚伞花序多花,径8~12厘米,有星状毛;萼管短,具5齿,宿存;花冠裂片5,有毛;雄蕊5,长于花冠,药分离,2室;花柱短,柱头尖,3裂;子房下位。浆果状核果,广卵圆形,深红色,无毛。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地或丘陵地区的灌木丛中。分布江苏、浙江、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江西、湖北、福建等地。

性味《唐本草》:"甘苦,平,无毒。"

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积。

《唐本草》:"主三虫,下气,消谷。煮树枝汁和粥以饲小儿,杀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复方治小儿疳积:荚蒾叶与茎一至二两,芡实五钱至一两。酌加水,煎三小时,加些白糖,吃芡实和汤。可以常服。(《福建民间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荚蒾

药材名称荚蒾

拼音Jiá Mí

英文名Stem of Linden Viburnum

别名酸汤杆

出处出自《唐本草》。

1.《唐本草》:荚蒾,叶似木槿及似榆,作小树。其子如溲疏,两两为并,四四相对,而色赤,味甘。檀、榆之类也。

2.《本草拾遗》荚蒾,主六畜疮中蛆,煮汁作粥灌之,蛆立出。皮堪为索。生北土山林间。

来源药材基源:为忍冬科植物荚蒾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burnum dilatatum Thunb.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荚蒾 落叶灌木,高达3m。树皮灰褐色;科长芽由2对鳞片包被;嫩枝被星状毛。叶对生;叶柄长10-15cm;叶宽倒卵形、倒卵形或宽卵形,长3-10cm,宽2-6cm;叶宽倒卵形、倒卵形或宽卵形,长3-10cm,宽2-6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近圆形或近心形,边缘具三角状锯齿,上面疏被短柔毛或星状毛,下面有黄色小腺点并被星状毛,脉上毛尤密,脉腋有簇毛,侧脉5-8对,直达齿端。复伞形式聚伞花序笛密,生于具1对叶短枝之顶,直径4-10cm;总花梗长1-2(-3)cm,第1级辐射枝5条,花生于第3-4级辐射枝上;花萼筒形,长约1mm,萼檐5齿裂;花冠白色微黄,辐状,径4-5mm,5深裂;雄蕊5,高出花冠;花柱高出萼齿,柱头3裂。核果红色,椭圆状卵圆形,长7-8mm;核扁,卵形,有3条浅腹沟和2条浅背沟。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1000m的向阳山坡、林下、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中、西南及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叶含荚蒾螺内酯(dilaspirolactone),谷甾醇(sitosterol),熊果酸(ursolic acid),谷甾醇-β-D-葡萄糖甙(sitosteryl-β-D-glucoside),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对-羟基苯-β-D-阿洛糖甙(p-hydroxyphenyl-β-D-alloside)[1],对羟苯基-6-O-反-咖啡酰基-β-D-葡萄糖甙(p-hydroxyphenyl-6-O-trans-caffeoyl-β-D-glucoside),对-羟苯基-6-O-反-咖啡酰基-β-D-阿洛糖甙(P-hy-droxyphenyl-6-O-trans-caffeoyl-β-D-葡萄糖甙[4-ally-2-methy-oxyphenyl-6-O-β-D-apiosyl(1→6)-β-D-glucoside],熊果酚甙(ar-butin),呋喃卡甙(furcatin),毛柳甙(salidroside)[2],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3],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左旋及右旋表儿茶精(epicatechin),山柰酚-3-O-刺槐二糖甙(daemp-ferol-3-O-robinobioside),山柰酚-3-O-芸香糖甙(kaempferol-3-O-rutinoside),山柰酚-3-O-(2G-鼠李糖基)芸香糖甙[daempferol-3-O(2G-rhamnosyl)rutinoside],山柰酚-3-O-龙胆二糖(daempferol-3-O-gentiobioside),芸香甙(rutin),槲皮素-3-O-(2G鼠李糖甙)芸香糖甙[quercetin-3-O-(2G-rhamnosyl)rutinoside][4],苏型和赤型1-(4-羟基-3-甲氧苯基)-2-[2-羟基-4-(3-羟丙基)苯氧基]-1。3-丙二醇-1-O-β-D-吡喃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 本品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乙型链球菌、朋肠杆菌、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

2.抗肿瘤作用 荚蒾叶甲醇提取物50μg/ml,在体外对人表皮样瘤鼻咽癌(KB)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为36.2%。果实无效[2]。

3.抗胆碱酯酶作用 本品甲醇提取物对人血浆胆碱酯酶在体外试验中有显着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大于80%[3]。

性味味酸;性微寒

功能主治疏风解毒;清热解毒;活血。主风热感冒;疔疮发热;产后伤风;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外洗。

各家论述《唐本草》:主三虫,下气,消谷。煮树枝汁和粥以饲小儿,杀蛔。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荚蒾 ==>】 古籍全文检索:荚蒾     全站站内检索:荚蒾
榉皮洗眼方
榉皮饮子
榉树菌子丸
榉叶散
巨胜丹
巨胜茯苓丸
巨胜煎
巨胜酒
巨胜七宝丸
巨胜七子丸
巨胜散
巨胜汤
巨胜丸
巨胜粥
巨胜子丸
巨圣散
巨用散
拒风丹
拒风丸
拒胜汤
苣根散
苣胜丹
苣胜子方
苣子膏
秬黍汤
聚宝丹
聚宝膏
聚宝黄龙散
聚宝散
聚宝养气丹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