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鹿角胶

输入关键字:

鹿角胶

《中国药典》:鹿角胶

药材名称鹿角胶

拼音Lù Jiǎo Jiāo

来源鹿角经水煎熬、浓缩制成的固体胶

性状本品为扁方形块,长3~4cm,厚约0.6cm。黄棕色或红棕色,半透明,有的上部有黄白色泡沫层。质脆,易碎,断面光亮。气微,味微甜。

炮制鹿角锯成长6~10cm的段,漂泡至水清,分次水煎,滤过,合并滤液(或加入明矾细粉少量),静置,滤取胶液,用文火浓缩(可加适量豆油冰糖、黄酒)至稠膏状,冷凝,切块,阴干。

性味甘、咸,温。

归经归肾、肝经。

功能主治温补肝肾,益精养血。用于阳痿滑精,腰膝酸冷,虚劳羸瘦,崩漏下血,便血尿血,阴疽肿痛。

用法用量3~6g,烊化兑服。

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鹿角胶

药材名称鹿角胶

拼音Lù Jiǎo Jiāo

别名白胶(《本经》),鹿胶(《本经逢原》)。

出处《本经》

来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马鹿角煎熬而成的胶块

生境分部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山东、北京、上海等地。

制法熬制时间多在11月至翌年3月间。先将鹿角锯成小段,长10~15厘米。置水中漫漂,每日搅动并换水1~2次,漂至水清,取出,置锅中煎取胶液,反复煎至胶质尽出,角质酥融易碎时为止。将煎出的胶液,过滤合并(或加入明矾细粉少许)静置,滤取清胶液,用文火浓缩(或加入黄酒3%,冰糖5%)至稠膏状,倾入凝胶槽内,俟其自然冷凝,取出,分切为小块,阴干。每块重约1钱5分。剩余的灰白色骨渣即为鹿角霜。

性状大多呈方片状,长宽各2~3厘米,厚约5毫米。表面黑棕色,光滑,显红棕色半透明。一侧有黄白色多孔性的薄层.系冷却时浮面的泡沫干燥而成。质坚而脆,断面玻璃状。气无,味微甘。以切面整齐、平滑,棕黄色、半透明,无腥臭气者为佳。

化学成分参见"鹿角"条。

性味甘咸,温。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温,无毒。"

③《本草正》:"味甘咸,气温。"

归经入肝、肾经。

①《本草汇言》:"入手足少阴、厥阴经。"

②《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功能主治补血,益精。治肾气不足,虚劳羸瘦,腰痛,阴疽,男子阳痿、滑精,妇女子宫虚冷,崩漏,带下。

①《本经》:"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补中益气,妇人血闭无子,止痛安胎。"

②《别录》:"疗吐血,下血,崩中不止,四肢酸疼,多汗,淋露,折跌伤损。"

③《药性论》:"主男子肾藏气衰虚劳捐,能安胎去冷,治漏下赤白,主吐血。"

④《医学入门》:"主咳嗽,吐血,咯血,嗽血,尿血,下血。"

⑤《纲目》:"治劳嗽,尿精,尿血,疮疡肿毒。"

⑥《玉楸药解》:"温肝补肾,滋益精血。治阳痿精滑,跌打损伤。"

⑦《吉林中草药》:"补脑,强心。治大脑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开水或黄酒溶化,2~4钱;或入丸、散、膏剂。

注意阴虚阳亢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得火良。畏大黄。"

②《本草经疏》:"肾虚有火者不宜用,以其偏于补阳也;上焦有痰热及胃家有火者不宜用,以其性热复腻滞难化也。凡吐血下血,系阴虚火炽者,概不得服。"

③《本草汇言》:"肠胃有郁火者,阳有余阴不足者,诸病因血热者,俱忌用之。苟非精寒血冷,阳衰命门无火者,不可概用。"

复方①治虚劳:鹿角胶(以酒浸胶数日,煮糊丸众药)、鹿角霜(碾为细末)、菟丝子(净洗,酒浸两宿,蒸,研)、柏子仁(别研)、熟地黄(酒浸两宿,蒸,焙,余酒入在胶内)各十两。先焙鹿角霜、菟丝子、地黄干,碾为细末,枯子仁在众药内研,却将鹿角胶酒约三、四升,煮作糊,于石臼内杵二千余下,令熟,丸如梧子大。早晚空心五十丸至一百丸止,逐日早晚服,盐汤或酒任下。(《百一选方》斑龙丸)

②治五劳七伤,身无润泽,腰脊疼痛,四肢沉重,久服填骨髓,好颜色,祛风气,润鬓发:鹿角胶三两(捣碎,炒令黄燥,捣罗为末),牛乳一升,白蜜一合,牛酥一合,生姜汁一合。上五味,先煎乳,欲熟,即下胶,消讫,次下姜汁,次下蜜,唯须缓八,煎十余沸,倾于瓷器中,仍数数搅,勿令酥浮于上,待凝,以竹刀割为小片。每食后,细细含咽之。(《圣惠方》鹿角胶煎方)

③治虚劳梦泄:鹿角胶一两(研碎,炒令黄燥),覆盆子一两,车前子一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鹿角胶散)

④治虚劳尿精:鹿角胶三两。末之,以酒二升和,分温为三服,瘥止。(《干金方》)

⑤治吐血不止:鹿角胶一两(炙黄,为末),生地黄汁一升二合。同于铜器中盛蒸之,令胶消,分温二服。(《圣惠方》鹿角胶方)

⑥治吐血后虚热,胸中痞,口燥:鹿角胶(炙燥)、黄蘖(蜜炙)各十两,杏仁四十九枚(麸炒)。上三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一钱匕,用温水调下,不拘时服。(《圣济总录》鹿角胶散)

⑦治溺血,阳虚血走,脉细者:鹿角胶三两,大熟地五两,血余炭三两。二味为末,溶鹿胶代蜜丸。淡盐汤下三钱。(《医略六书》鹿角胶丸)

⑧治妊娠胎动,漏血不止:鹿角胶(炙燥)一两,人参、白茯苓各半两。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鹿角胶汤)

⑨治妇人白带下不止,面色萎黄,绕脐冷痛:鹿角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白龙骨一两,桂心一两,当归一两(微炒),附子二两(炮裂),白术一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鹿角胶散)

⑩治鹤膝风,贴骨疽及-切阴疽:鹿角胶三钱,熟地一两,肉桂一钱(研粉),麻黄五分,白芥子二钱,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钱。煎服。(《外科全生集》阳和汤)

⑾治汤火疮:水煎鹿角胶令稀稠得所,待冷涂疮。(《斗门方》)

各家论述①《本草经疏》:"凡作劳之人,中气伤绝,四肢作痛,多汗或吐血下血,皆肝、心受病。白胶味甘气温,入二经而能补益中气,则绝伤和、四肢利、血自止、汗自敛也。折跌伤损,则血瘀而成病,甘温入血,通行又兼补益,故折跌伤损自愈。妇人血闭无子,及崩中淋露,胎痛不安,腰痛羸瘦者,皆血虚肝肾不足之侯,温肝补肾益血,则诸证自退,而胎自得所养也。"

②《本草汇言》:"鹿角胶,壮元阳,补血气,生精髓,暖筋骨之药也。前古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补血气精髓筋骨肠胃。虚者补之,损者培之,绝者续之,怯者强之,寒者暖之,此系血属之精,较草木无情,更增一筹之力矣。"

③《本经逢原》:"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熬胶则益阳补肾,强精活血,总不出通督脉、补命门之用,但胶力稍缓,不能如茸之力峻耳。互参二条《经》旨,乃知茸有交通阳维之功,胶有缘合冲任之用。然非助桂以通其阳,不能除寒热惊痫;非龟、鹿二胶并用,不能达任脉而治羸瘦腰痛;非辅当归地黄,不能引入冲脉二治妇人血闭胎漏。至若胶治伤中劳绝,即茸主漏下恶血也;胶之补中益气力,即茸之益气强志也。历考《别录》、《外台》、《千金》等方,散血解毒居多,非如近世专一温补为务,殊失一脉相传之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鹿角胶

药材名称鹿角胶

拼音Lù Jiǎo Jiāo

英文名Deerhorn Glue

别名白胶、鹿胶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药材基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角煎熬而成的胶块。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ervus nippon Temminck2.Cervus.elaph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鹿角分砍角和退角二种,砍角:在10月至年2月间,将鹿杀死后连脑盖砍下,除去残肉,洗净风干。退角:雄鹿于换角期自然脱落者、故多不带脑骨。

原形态1.梅花鹿,体长约1.5m左右,体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显,耳大直立,颈细长。四肢细长,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足迹腺,主蹄狭小,侧蹄小。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长全时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与眉叉较远,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梅花鹿冬毛检疫站棕色,白色斑点不显。鼻面及颊部毛短,毛尖沙黄色。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侧同体色,内侧色稍淡。夏毛薄,无绒毛,红棕色,白斑显着,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有黑色的背中线。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较体色为浅。

2.马鹿,体形较大,体长2m,体重超过200kg。肩高约1m,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圆锥形。颈长约占体长1/3,颈下被毛较长。四肢长,两侧蹄较长,能触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几与主干成直角,主十稍向后略向内弯,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颌深棕色,颊棕色,额部棕黑色。耳外黄褐、耳内白色。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线。四肢外侧棕色,内侧较浅。臀部有黄赭色斑。夏毛较短,没有绒毛,呈赤褐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

2.栖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

2.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呈方块状,长宽各2-3cm,厚约0.5cm,表面棕红或棕色,光滑,半透明。有的一端有黄白色多孔性薄层。质坚而脆,易破碎,断面光洁有光泽,对光透视不混浊。气无,味微甜。

化学成分参见鹿角条。含胶质、磷酸钙、碳酸钙、磷酸镁、氨基酸及氮化物等。

药理作用1.对人体的淋巴母细胞转化有促进作用,效果较大肠菌脂多糖强。

2.对血细胞的影响:能促进周围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量增加。

3.对肌营养及钙的影响:3.1.对特别饲料饲养所选的豚鼠进行性肌营养障碍证,有显着的防治和治疗作用。

3.2.促进钙的吸收和体内的潴留,使血中钙略有增高,这种钙质载运作用可能与其所含甘氨酸有关,钙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渗出减少,有消炎、消肿和抗过敏作用。

鉴别理化鉴别,(1)取本品1g,加10ml水溶解,其Ph为6.6水溶液置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可见蓝色荧光。

(2)取上述溶液2ml,加50%丙酮或50%乙醇均不呈现明显浑浊。

(3)取本品1g,加乙醇10ml溶解,取1ml乙醇溶液:①加茚三酮试液数滴显紫色;②取乙醇溶液1ml,加1%硫酸铜和40%氢氧化钠溶液等量混合液3-5滴,振摇后,呈紫红色。

(4)取乙醇溶液加醋酐-浓硫酸,现红紫,继之呈黑绿色。

炮制鹿角胶熬制时间多在11月到翌年3月;先将鹿角锯成小段,长10-15cm,置水中浸漂,每日搅动并换水1-2次,漂至水清,取出,置锅中煎取胶液,所复煎至胶质尽出,角质酥融易碎时为止。将煎出有胶液,过滤合并(或加入黄酒3%,冰糖5%)至稠膏状,倾入凝胶槽内,俟自其自然冷凝,取出,分切为小块,阴干。每块重约5g,剩余的灰白色骨渣即为鹿角胶。

性味味甘;咸;性温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益精血;安胎止血。主肾虚;精血不足;虚劳赢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阳痿滑精;宫寒不孕;胎动不安;崩漏带下;吐血;衄血;咯血;尿备;阴疽疮疡

用法用量内服:开水或黄酒烊化,每次3g,每日9g;或入丸、散、膏剂。

注意阴虚阳亢及火热内蕴之出血、咳嗽、疮疡、疟痢者禁服

复方①治虚劳:鹿角胶(以酒浸胶数日,煮糊丸众药)、鹿角霜(碾为细末)、菟丝子(净洗,酒浸两宿,蒸,研)、柏子仁(别研)、熟地黄(酒浸两宿,蒸,焙,余酒入在胶内)各十两,先焙鹿角霜、菟丝子、地黄干,碾为细末,柏子仁个众药内研,却将鹿角胶酒约三、四升,煮作糊,于石臼内杵二千余下,令熟,丸如梧子大。早晚空心五十丸至一百丸止,逐日早晚服,盐汤或酒任下。(《百一选方》斑龙丸)②治五劳七伤,身无润泽,腰脊疼痛,四肢沉重,久服填骨髓,好颜色,法风气,润鬓发:鹿角胶三两(捣碎,炒令黄燥,捣罗为末),牛乳一。升,白蜜一合,牛酥一合,生姜汁一合,上五味,先煎乳,欲熟,即下胶,消讫,次下姜汁,次下蜜,唯须缓入,煎十余沸,倾于瓷器中,仍数数搅,勿令酥俘于上,待凝,以竹刀割为小片。每食后,细细含咽之。(《圣惠方》鹿角胶煎方)③治虚劳梦泄:鹿角胶一两(研碎,炒令黄燥),覆盆子一两,车前子一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鹿角胶散)④治虚劳尿精:鹿角胶三两。末之,以酒二升和,分温为三服,搓止。(《千金方》)⑤治吐血不止:鹿角胶一两(炙黄,为末),生地黄汁一升二合。同于铜器中盛蒸之,令胶消,分温二眼。(《圣惠方》鹿角胶方)⑥治吐血后虚热,胸中痞,口燥:鹿角胶(炙燥)、黄(蜜炙)各十两,杏仁四十九枚(麸炒)。上三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一钱匕,用温水调下,不拘时服。(《圣济总录》鹿角胶散)⑦治溺血,阳虚血走,脉细者:鹿角咬三两,大熟地五两,血余炭三两。二味为未,溶鹿胶代蜜丸。淡盐汤下三钱,(《医略六书》鹿角胶丸)⑧治妊娠胎动,漏血不止:鹿角胶(炙燥)一两,人参、白茯苓各半两。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蛊,煎主七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鹿角胶汤)⑨治妇人白带下不止,面色萎黄,绕脐冷痛:鹿角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白龙骨一两,桂心一两,当归一两(微炒),附子二两(炮裂),白丸一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鹿角胶散)⑩治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鹿角胶三钱,熟地一两,肉桂一·钱(研粉),麻黄五分,白芥子二钱,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钱。煎服,(《外科全生集》阳和汤)11.治汤火疮:水煎鹿角胶令稀稠得所,待冷涂疮。(《斗门方》)

各家论述1.《本草经疏》:凡作劳之人,中气伤绝,四肢作痛,多汗或吐血下血,皆肝、心受病。白胶味甘气温,入二经而能补益中气,则绝伤和、四肢利。血自止、汗白敛也。折跌伤损,则血瘀而成病,甘温入血,通讨又兼补益,故析跌伤损自愈。妇人血闭无子,及崩中淋露,胎痛不安,腰痛羸瘦者,皆血虚肝肾不足之候,温肝补肾益血,则诸证自退,而胎自得所养也。

2.《本草汇言》:鹿角胶,壮元阳,补血气,生精髓,暖筋骨之药也。前古主伤中劳绝,腰痛赢瘦,补血气精髓筋村肠胃。虚者补之,损者培之,绝者续之,怯者强之,寒者暖之,此系血属之精,较草木无情,更增一筹之力矣。

3.《本经逢原》: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熬胶则益阳补肾,强精后血,总不出通督脉、补命门之用,但胶力稍缓,不能如茸之力峻耳。互参二条《经》旨,乃知茸有交通阳维之功,胶有缘合冲任之用。然非助桂以通其阳,不能除寒热惊痫;非龟、鹿二胶井用,不能达任脉而洽赢瘦腰痛;非辅当归地黄,不能引人冲脉而治妇人血闭胎漏。至若胶治伤中劳绝,即茸主漏下恶血也;胶之补中益气力,即茸之益气强志也。历考《别录》、《外台》、《千金》等方,散血解毒屠多,非如近世专一温补为分殊失一脉相传主义。

4.《本经》: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补中益气,妇人血闭无子,止痛安胎。

5.《别录》:疗吐血,下血,崩中不止,四肢酸疼,多汗,淋露,折跌伤损。

6.《药性论》:主男子肾藏气衰虚劳损,能安胎去冷,治漏下赤白,主吐血。

7.《医学人门》:主咳嗽,吐血,咯血,嗽血,尿血,下血。

8.《纲目》:治劳嗽,尿精,尿血,疮疡肿毒。

9.《玉楸药解》:温肝补肾,滋益精血。治阳屡精滑,跌打损伤。

10.《吉林中草药》:补脑,强心。治大脑水肿。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鹿角胶 ==>】 古籍全文检索:鹿角胶     全站站内检索:鹿角胶
燥湿
燥痰
燥瘕
燥嗽
燥火眼
燥火痢
燥津丹
燥热痢
燥热痿
燥湿汤
燥湿痔
燥气伤肺
燥化阳明
燥火三消
燥火呕吐
燥火身肿
燥火眩晕
燥火喘逆
燥火腹痛
燥可去湿
燥者濡之
燥胜则干
燥热伤肺
燥热咳嗽
燥湿化痰
燮(xiè 泄)理汤
糟指
糟蒸法
糟鼻子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