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草果

输入关键字:

草果

《中国药典》:草果

药材名称草果

拼音Cǎo Guǒ

英文名FRUCTUS TSAOKO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 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本品呈长椭圆形,具三钝棱,长2~4cm,直径1~2.5cm。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具纵沟及棱线,顶端有圆形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果梗或果梗痕。果皮质坚韧,易纵向撕裂。剥去外皮,中间有黄棕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为8~11粒。种子呈圆锥状多面体,直径约5mm;表面红棕色,外被灰白色膜质的假种皮,种脊为一条纵沟,尖端有凹状的种脐;质硬,胚乳灰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辛、微苦。

鉴别(1) 本品种子横切面:假种皮薄壁细胞含淀粉粒。种皮表皮细胞棕色,长方形,壁较厚;下皮为1 列薄壁细胞,含黄色物;油细胞层为1 列油细胞,类方形或长方形,切向42~162μm,径向48~68μm,含黄色油滴;色素层为数列棕色细胞,皱缩。内种皮为1 列栅状厚壁细胞,棕红色,内壁与侧壁极厚,胞腔小,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含淀粉粒及少数细小草酸钙簇晶及方晶。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及淀粉粒。

(2) 取[含量测定]项下的挥发油,加乙醇制成每1ml 含50μl 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桉油精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 含20μl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 香草醛硫酸溶液,于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斑点。

炮制草果仁:取草果,照清炒法(附录Ⅱ D)炒至焦黄色并微鼓起,去壳,取仁。用时捣碎。

姜草果仁:取净草果仁,照姜汁炙法(附录Ⅱ D)炒干。用时捣碎。

性味辛、温。

归经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燥湿温中,除痰截疟。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痛,痞满呕吐,疟疾寒热。

用法用量3~6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备注(1)用于寒湿阻滞脾胃、脘腹胀满;疼痛及呕吐腹泻等症,可与豆蔻厚朴、苍朮等同用。用于疟疾,对山岚瘴气、秽浊湿邪所致的瘴疟尤为常用,可与常山柴胡知母等配伍。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草果

药材名称草果

拼音Cǎo Guǒ

别名草果仁(《传信适用方》),草果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出处《品汇精要》

来源为姜科植物草果果实。10~11月果实开始成熟,变为红褐色而未开裂时采收,晒干或微火烘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丛生,高达2.5米。根茎横走,粗壮有节,直径约2.5厘米。茎圆柱状,直立或稍倾斜。叶2列;具短柄或无柄;叶片长椭圆形或狭长圆形,长约55厘米,宽达2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边缘干膜质,叶两面均光滑无毛;叶鞘开放,包茎,叶舌长0.8~1.2厘米。穗状花序从根茎生出,长约13匣米,直径约5厘米。蒴果密集,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5~4.5厘米,直径约2厘米,顶端具宿存的花柱,呈短圆状突起,熟时红色,外表面呈不规则的纵皱纹,小果梗长2~5毫米,基部具宿存苞片。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栽培或野生于疏林下。分布云南、广西、贵州等地。主产于云南、广西、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呈椭圃形,具三钝棱,长2~4厘米,直径1~2.5厘米。顶端有一圆形突起,基部附有节果柄。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有显着纵沟及棱线。果皮有韧性,易纵向撕裂。子房3室,每室含种子8~11枚,集成长球状。种子四至多面形,长宽均为5毫米,表面红棕色,具灰白色膜质假种皮,有纵直的纹理,在较狭的一端有一凹窝状的种脐,合点在背面中央,成一小凹穴,合点与种脐间有一纵沟状的种脊。质坚硬,破开后,内为灰白色。气微弱,种子破碎时发出特异的臭气,味辛辣。以个大、饱满,表面红棕色者为佳。

化学成分种子含挥发油等。

炮制草果仁:拣净杂质,置锅内文火炒至外壳焦黄色并微鼓起,取出稍凉,碾去壳,过筛取仁。姜草果仁:取草果仁,加姜汁与水少许,拌匀,微炒,取出,放凉。(每草果仁100斤,用鲜姜10斤取汁)

本草从新》:"草果,面裹煨熟,取仁用。"

性味辛,温。

①《饮膳正要》:"味辛,性温,无毒。"

②《本经逢原》:"辛,温,涩,无毒。"

③《本草从新》:"辛,热。"

归经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功能主治燥湿除寒,祛痰截疟,消食化乱治疟疾,痰饮痞满,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泻痢,食积。

①李杲:"温脾胃,止呕吐,治脾寒湿、寒痰;益真气,消一切冷气膨胀,化疟母,消宿食,解酒毒、果积。兼辟瘴解瘟。"

②《饮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

③《本经逢原》:"除寒,燥湿,开郁,化食,利膈上痰,解面食、鱼、肉诸毒。"

④《本草求原》:"治水肿,滞下,功同草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注意气虚或血亏,无寒湿实邪者忌服。

①《本草蒙筌》:"大耗元阳,老弱虚羸,切宜戒之。"

②《本草经疏》:"凡疟不由于瘴气;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湿热瘀滞,暑气外侵而成滞下赤白、里急后重及泄泻暴注、口渴;湿热侵脾因作胀满或小水不利,咸属暑气温热,皆不当用。"

③《本草备要》:"忌铁。"

复方①治疟疾,胃中寒痰凝结,不易开解:草果、常山知母乌梅槟榔甘草穿山甲。水煎服。(《慈幼新书》草果饮)

②治瘅疟,脉采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能食,口苦舌干,心烦,渴水,小便黄赤,大腑不利:青皮(去白)、厚朴(姜制炒)、白术、草果仁、柴胡(去芦)、茯苓(去皮)、半夏(汤泡七次)、黄芩甘草(炙)各等分。细锉。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侯。(《济生方》清脾汤)

③治肿寒疟疾不愈,振寒少热,面青不食,或大便溏泄,小便反多:草果仁、附子(炮,去皮脐)。上等分,细锉。每服半两,水二盏,生姜七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果附汤)

④治脾痛胀满:草果仁二个。酒煎服之。(《仁斋直指方》)

⑤治肠胃冷热不和,下痢赤白,及伏热泄泻,脏毒便血:草果子、甘草地榆枳壳(去穰,麸炒)。上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用水一盏半,煨姜一块,拍碎,同煎七分,去滓服,不拘时候。(《传信适用方》草果饮)

⑥治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初起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哺益甚,头身疼痛: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用水一钟,煎八分,午后温服。(《瘟疫论》达原饮)

各家论述①《纲目》:"草果,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

②《本草求真》:"草果与豆蔻,诸书皆载气味相同,功效无别,服之皆能温胃逐寒。然此气味浮散,凡冒巅雾不正瘴疟,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③《本草正义》:"草果,辛温燥烈,善除寒湿而温燥中宫,故为脾胃寒湿主药。""按岚瘴皆雾露阴湿之邪,最伤清阳之气,故辟瘴多用温燥芳香,以胜阴霍湿浊之蕴祟。草果之治瘴疟,意亦犹是。然凡是疟疾,多湿痰蒙蔽为患,故寒热往来,纠缠不巳,治宜开泄为先。草果善涤湿痰,而振脾阳,更以知母辅之,酌量其分量,随时损益,治疟颇有妙义,固不必专为岚瘴立法。惟石顽所谓实邪不盛者,当在所禁耳。"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草果

药材名称草果

拼音Cǎo Guǒ

英文名Tsaoko Amomum Fruit, Caoguo

别名草果仁、草果子、老蔻

出处出自《品汇精要》:草果,生广南及海南。形如橄榄,其皮薄,其色紫,其仁如缩砂仁而大。又云南出者,名云南草果,其形差小耳。

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草果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momum tsao-ko Crevostet Lemarie[A.hongtsaoko C.F.Liang et D.Fang;A.guixiense D.Fang]

采收和储藏:果熟期广西是8-9月,云南是11-12月。当果实红褐色时采收,晒干或烘干,或用沸水烫2-3min后,再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草果,多年生草本,高2-2.5m。全株有辛辣气味。茎基部膨大,直径达6cm。叶2列,11-14枚,无叶柄,或上部叶有短柄;叶舌带紫色,长1-2cm,膜质,被疏柔毛;叶鞘具条纹,叶舌及叶鞘边缘近革质;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卵形,长20-83cm,宽5-19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花葶从茎基部抽出,长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花葶从茎基部抽出,长13-28cm;总花梗长4-13cm;鳞片阔卵形,长1-8cm;穗状花序长9-15cm;苞片淡红色,长圆形,长3.3-4cm,宽7-9mm,外面疏被短柔毛;小苞片管状,长1.7-2cm,2浅裂;外被疏短柔毛;花浅橙色,长5.5-7cm;小花梗长不超过5mm;花萼长2.3-3cm,3齿裂,一侧浅裂,近无毛或疏被短柔毛;花冠管长2.5-2.8cm,被短柔毛,裂片长圆形,长约2.3cm,宽约6mm,后方一枚兜状,长约2.5cm,宽约1.5cm;唇瓣长圆状倒卵形,长3-3.5cm,宽约1.6cm,边缘多皱,中脉两侧各有一条红色条纹;雄蕊长2-2.5cm,花丝长约1cm,花药长1.3-1.5cm,药隔附属体长约5mm,具啮蚀状牙齿;花柱被疏短毛,柱头漏斗状;子房无毛。蒴果成熟时暗紫色,近球形,长2.5-4.5cm,直径2-2.5cm,干时变橄榄形,黑褐色,先端具残存的花被管,基部有短柄。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沟边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和云南南部地区。

栽培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怕热,怕旱,怕霜冻。以在海拔1000-2000m,年平均温度18-20℃,荫蔽度50%-60%左右的林下或溪分湿润的山谷坡地,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种子繁殖:8-9月果实成熟果皮呈紫红色时采收,剥去果皮,洗净果肉,再用清水浸种10h左右,然后拌湿沙贮藏。8-11月播种,也可在到年2-3月播种。条播,行距15cm,播深1.5-2cm,覆土盖草林水。播后约1个月出土,需搭荫棚遮荫,追施草木灰和腐熟的猪牛粪。

经培育1-2年,苗高60-120cm,叶出圃定植。在4月上旬,按行株距1.7m ×2m,穴宽30cm,深15cm开穴,每穴栽苗1-2株,选阴雨天进行定植。分株繁殖;选健壮母株带芽的根茎分株,每丛有苗2-3株,种后填细上踏实,盖草,淋水。

田间管理定植后每年干着、秋季中耕除草2-3次。在秋季除草时,剪去枯株、病株和已结过果的老株,中耕除草结合追肥,采用环状沟施绿肥、堆肥和磷肥等。在开花前进行培土,促使幼芽生长健壮。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立信病,为害幼苗,严重时成片死亡,可将病株拔除,周围撤石灰粉,或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

性状性状鉴别,果实椭圆形, 长2-4.5cm,直径1-2.5cm,表面棕色或红棕色,具3钝棱及明显的纵沟及棱线,先端有圆形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果柄或果柄痕,果皮坚韧,内分3室,每室含种子7-24粒,种子集结成团。种子多面形,直径5-7mm,黄棕色或红棕色,具灰白色膜质假种皮,中央有凹陷合点,较狭端腹面有圆窝状种脐,种脊凹陷成1纵沟。气芳香,味辛、辣。

以个大、饱满、色红棕、’气味浓行为佳。

显微鉴别种子横切面:类肾形,外周微波状。假种皮细胞多列,壁稍弯曲;种皮表皮细胞1列,径向延长,排列较整齐,壁厚稍弯曲,外被角质层;下皮细胞1列,不含色素;油细胞1列,较大,切向延长约至139μm;色素层细胞5-9列,内含棕黄色或淡黄色物;内种皮厚壁细胞褐红色、棕红色或黄红色,径向延长约至132μpm,内壁厚约至85μm,端胸腔内硅质块直径20-38μm。外胚乳细胞充满由微小淀粉粒集结而成的淀粉团,有的尚含细小草酸钙方晶或簇晶;内胚乳含糊粉粒。胚细胞含糊粉粒,并含脂肪油滴。

粉末特征:黄白色或棕白色。①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长条形,末端渐尖或钝圆,长至263μ,直径20-45μm,外具角质层。②下皮细胞长方形或长条形,长74-149μm,直径28-46μm,常与种皮表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③油细胞含油液。④内种皮厚壁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或类图形,人小(24-42)μm×V(32-60)μm,壁厚约7μm,非木化,胸腔内含硅质块,大小(15-23)μm×(19-35)μm;切面观细胞排成栅状,胞腔位于一端,内含硅质块。

化学成分果实含挥发油,油中的主要成分为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n),1,8-桉叶素(1,8-cineole),ρ-聚伞花烃(ρ-cymene),芳樟醇(linaloolo),α-松油醇(α-terpineol),橙花叔醇(nerolidol),壬醛(nonanal),癸醛(capric aldehyde),反-2-十一烯醛(trans-2-undecenal,为本品中的辛辣成分),橙花醛(neral),牻牛儿醇(geraniol);另含微量元素(ug/g):锌69.2,铜7.33,铁57.2,锰283.7,钻0.89。

种子油挥发油21种成分:主要为1,8-桉叶素(1,8-cineole),2-癸烯醛(2-decenal),牻牛儿醛(geranial),橙花醛(neral)。

药理作用1.镇咳祛痰作用:本品所含的a-和β-蒎烯有镇咳祛痰作用。1,8-桉油素有镇痛、解热、平喘等作用。

2.抗炎、抗菌作用:B-蒎烯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并有抗真菌作用。香叶醇有抗细菌和真菌作用,对发须癣菌和奥杜安氏小孢子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39mg/ml。

3.其它作用:小剂量香叶醇能抑制大鼠的自发活动。大鼠口服香叶醇能抑制胃肠运动,小量口服有轻度利尿作用。香叶醇还有驱豚鼠蛔虫作用。

毒性大鼠口服香叶醇的半数致死量 为 4.8g/kg,兔静脉注射为50mg/kg。

鉴别理化鉴别,薄层角谱:取本品挥发油,加乙醇制成每1ml含50μl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加取桉油精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0μ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已烷-醋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于105℃烘数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角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斑点。

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种子团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4%(ml/g)

炮制草果仁:拣净杂质,置锅内文火炒至外壳焦黄色并微鼓起,取出稍凉,碾去壳,过筛取仁。姜草果仁:取草果仁,加姜汁与水少许,拌匀,微炒,取出,放凉。(每草果仁100斤,用鲜姜10斤取汁)《本草从新》:草果,面裹煨熟,取仁用。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脾;胃经

功能主治燥湿温中祛痰截疟。主脘腹冷痛;恶心呕吐;胞膈痞满;泄泻泻;下痢;疟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注意阴虚血少者禁服。

各家论述1.《纲目》:草果,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

2.《本草求真》:草果与豆蔻,诸书皆载气味相同,功效无别,服之皆能温胃逐寒。然此气味浮散,凡冒巅雾不正瘴疟,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3.《本草正义》:草果,辛温燥烈,善除寒湿而温燥中宫,故为脾胃寒湿主药。按岚瘴皆雾露阴湿之邪,最伤清阳之气,故辟瘴多用温燥芳香,以胜阴霾湿浊之蕴祟。草果之治瘴疟,意亦犹是。然凡是疟疾,多湿痰蒙蔽为患,故寒热往来,纠缠不已,治宜开泄为先。草果善涤湿痰,而振脾阳,更以知母辅之,酌量其分量,随时损益,治疟颇有妙义,固不必专为岚瘴立法。惟石顽所谓实邪不盛者,当在所禁耳。李杲:温脾胃,止呕吐,治脾寒湿、寒痰;益真气,消一切冷气膨胀,化疟母,消宿食,解酒毒、果积。兼辟瘴解瘟。

4.《饮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

5.《本经逢原》:除寒,燥湿,开郁,化食,利膈上痰,解面食、鱼、肉诸毒。

6.《本草求原》:治水肿,滞下,功同草寇。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草果 ==>】 古籍全文检索:草果     全站站内检索:草果
九味宽中散
九味理中汤
九味流气饮
九味龙胆泻肝汤
九味龙荟丸
九味芦荟丸
九味木香丸
九味蟠葱散
九味平胸丸
九味前胡汤
九味羌活颗粒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丸
九味清心丸
九味石灰华散
九味顺气散
九味四物汤
九味汤
九味丸
九味犀角汤
九味香附丸
九味养脾汤
九味异功煎
九味萸连丸
九味资生丸
九物大黄薄贴
九物金锁丹
九物牛黄丸
九物五膈丸
九物饮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