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公孙龙,赵人。

输入历史事件:

公孙龙,赵人。

公元-320年 月份不详
公孙龙,赵人。

列子·仲尼篇》史记·孟荀列传》庄子·秋水》司马注、汉书·艺文志》自注。高诱注吕氏春秋·应言》以为魏人。或其地曾属魏,在赵、魏之间。公孙龙,字子秉。庄子·徐无鬼》庄子曰:“然则儒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果孰是邪?”成玄英疏:“秉者,公孙龙字也。”汉书·艺文志》自注:“字子秉。”但对庄子·徐无鬼》之说,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公孙龙说燕昭王偃兵考》云:“然惠施卒,龙在童年,庄周之死,龙亦其学初成,岂遽与儒墨杨惠为五? 若公孙龙诚字子秉,则其语盖出庄子卒后,公孙龙成名之际。”庄子·杂篇》一般认为为后人收集、编纂,自然会窜入后世作品。钱穆之说是也。公子牟本年前后生于魏。先秦至汉初典籍记载公子牟事迹,主要有以下这些:庄子·秋水》载:“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辨。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 今吾无所开吾咏,敢问其方。’公子牟隐机太息,仰天而笑曰……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又《禳王》:“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身居乎魏阙之下,奈何?’瞻子曰:‘重生。重生则轻利。’……魏牟,万乘之公子也,其隐岩穴也,难为于布衣之士。虽未至乎道,可谓有其意矣。”此段文字亦见吕氏春秋·审为》,但《审为》《让王》所载一段议论。淮南子·道应训》记此事时在公子牟与瞻子对话之后,加了“故老子曰”一段议论。列子·仲尼》:“中山公子牟者,魏国之贤公子也。好与贤人游,不恤国事,而悦赵人公孙龙。乐正子舆之徒笑之。”由以上材料可知:公子牟公孙龙同时;其为魏之公子,其封地或在中山。史记·魏世家》:“(文侯)十七年,伐中山,使子击守之,赵仓唐傅之。”魏文侯十七年为前429年。今人杨宽《战国史》以为魏灭中山在魏文侯四十年(前406年)。由史记·六国年表》可知,周威烈王十二年(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史记·魏世家》又载:(魏惠王)“二十八年,齐威王卒,中山君相魏。”《索隐》:“魏文侯灭中山,其弟守之,后寻复国,至是始令相魏。其中山后又为赵所灭。”梁玉绳《史记志疑》、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均已辨之。钱穆云:“然则中山非能复国,乃魏之别封耳。其后更出少子挚封中山,而复太子挚,则中山之君乃魏文侯少子魏挚之裔,而公子牟亦其后人。”则公子牟为魏宗族。公子牟著述,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公子牟》四篇”。班固注:“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班固注云其为魏之公子,是也,然言其“先庄子”则非。公子牟在战国末年比较活跃。荀子·非十二子》列举诸子十二人,魏牟列第二;韩诗外传卷四列诸子十人分别为:范雎、魏牟、田文、庄周、慎到、田骈、墨翟、宋钘邓析、惠施。


王衍仍为蜀主,年二十三岁。
改元顺义。
齐己仍居庐山东林寺,约五十八岁。
便逐蜀帆归。
黄损、赵莹、颜衍登进士第,进士十四人。
黄损。
载》:“唐黄损,龙德二年登进士第。
赵莹。
颜衍,《宋史》卷二百七十本传:“颜衍,字祖德,兖州曲阜人,自言兖国公四十五世孙。
明经科:麻希梦。
王溥(922—982)生。
第一部会要体史书的编撰。
徐仲雅(922—?)生。
录《徐仲雅集》一〇〇卷,今不存。
试制科,蒲禹卿对策切直,擢为右补阙。
杜光庭约于本年或稍后解官隐青城山白云溪。
齐己仍居荆州龙兴寺,有《渚宫莫问诗一十五首》,述放逸之志。
沈颜(?—922)卒,有作品传世。
船’,言为文精速,无不载也。
晋王即皇帝位,大赦,改元。
己卯,灭梁。
“帝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
己丑,大赦。
兼伪庭僭逆已来,凡有冤抑沈滞之人,竝宜特舆申雪,仍加迁陟。
迁都洛阳。
居遁(835—923)卒,年八十九。
韩偓(842—923)卒,年八十二。
昙域编篆、雕印其先师贯休诗文千首为《禅月集》三十卷,并撰后序。
三句五句,或未闲深旨,或不晓根源,众请昙域编集前后所制歌诗文赞,曰:‘有见问,不暇枝梧。
齐己仍居荆州龙兴寺,为居遁《偈颂》作序,年六十岁。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