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文言文译文 >

《旧唐书·高祖本纪》

输入关键字:

《旧唐书·高祖本纪》


旧唐书
原文
    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七岁袭唐国公。及长,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隋受禅,补千牛备身。文帝独孤皇后,即高祖从母也,由是特见亲爱,累转谯、陇、岐三州刺史。有史世良者,善相人,谓高祖曰:“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愿自爱,勿忘鄙言。”高祖颇以自负。
    大业初,为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征为殿内少监。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迢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高祖历试中外,素树恩德,及是结纳豪杰,众多款附。时炀帝多所猜忌,人怀疑惧。会有诏征高祖诣行在所,遇疾未谒。时甥王氏在后宫,帝问曰:“汝舅何迟?”王氏以疾对,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焉。
十一年,炀帝幸汾阳宫,命高祖往山西、河东黜陟讨捕。师次龙门,贼帅母端儿率众数千薄于城下。高祖从十余骑击之,所射七十发,皆应弦而倒,贼乃大溃。十二年,迁右骁卫将军。
    十三年,为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为副。群贼蜂起,江都阻绝,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俄而马邑校尉刘武周据汾阳宫举兵反,太宗与王威、高君雅将集兵讨之。高祖乃命太宗与刘文静及门下客长孙顺徳、刘弘基各募兵,旬日间众且一万,密遣使召世子建成及元吉于河东。威、君雅见兵大集,恐高祖为变,相与疑惧,请高祖祈雨于晋祠,将为不利。晋阳乡长刘世龙知之,以告高祖,高祖阴为之备。
    五月甲子,高祖与威、君雅视事,太宗密严兵于外,以备非常。遣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威等谍反,即斩之以徇,遂起义兵。开仓库以赈穷乏,远近响应。
(节选自《旧唐书·高祖本纪》)

译文
    高祖李渊在周朝天和元年生于长安,7岁袭封唐国公。等到年长,性格洒脱,胸怀坦荡,真诚率直,宽厚仁爱能容纳众人,不论身份贵贱都能得到他的喜欢。隋朝受禅,李渊被补授千牛备身的职务。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母,因此李渊特别被亲近宠爱,历任谯、陇、岐三州刺史。有个叫史世良的,善于给人看相,他对李渊说:“您的骨相非同一般,必定会成为帝王,希望您保重,不要忘记我的话。”李渊因此很是自负。
    大业初年,李渊担任荥阳、楼烦二郡太守,被召为殿内少监。大业九年,升为卫尉少卿。辽东之战时,在怀远镇督运粮草。等到杨玄感造反,朝廷诏令李渊骑快马去镇守弘化郡,同时主持关右所有的军事工作。李渊历任朝廷内外的官职,一贯树立思德,到这时结交豪杰,很多人都诚心归附(他)。当时隋炀帝猜忌心很重,人们都心怀疑虑和恐惧。恰逢有诏令召李渊到天子所在的地方,李渊因为生病没有前往谒见。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在后宫,炀帝问道:“你舅为何迟迟不来?”王氏以舅舅有疾病对答,炀帝说:“病得会死吗?”李渊听了越发恐惧,因而放纵自己沉溺饮酒,收受贿赂来蒙混隐瞒自己的真性情。
    大业十一年,炀帝驾临汾阳宫,命令李渊前往山西、河东处理官員升迁和讨伐逮捕贼人的事务。军队临时驻扎在龙门,贼首母端儿率领数千人进逼城下。李渊率领十几个骑兵攻击他们,射了七十发箭,贼人都随着弓弦的响声而中箭倒地,贼众于是大败溃退。大业十二年,李渊被升为右骁卫将军。
    大业十三年,李渊担任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为副留守。群贼蜂起造反,江都被阻绝,李世民与晋阳县令刘文静首先倡议,鼓励李渊兴兵起义。不久,马邑校尉刘武周占据汾阳宫举兵造反,李世民与王威、高君雅打算集合军队讨伐他。李渊于是命令李世民与刘文静和门客长孙顺德、刘弘基分头招募新兵,十日之间招募人数将近一万,李渊秘密派使者到河东去召回世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王威、高君雅见军队大量集中,怕李渊发动变乱,二人怀疑恐惧,请李渊到晋祠求雨,打算对李渊发动袭击。晋阳乡长刘世龙知道了这个阴谋,将此事报告给了李渊,李渊暗中作了防备。
    五月甲子日,李渊与王威、高君雅到职工作,李世民秘密在外面部署军队,以防意外。派遣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发王威等人谋反,就杀了他们示众,于是开始起义。打开仓库来救济穷困贫乏的人,远近的人都响应起义。 

《高祖本纪》    《高祖本纪》(二)    《旧唐书·高祖本纪》    


《新唐书·李百药传》
《新唐书·太宗本纪》
《新唐书·杜牧传》
《新唐书·孙思邈传》
《新唐书·王承元传》
《新唐书·韩思复传》
《新唐书·岑文本传》
《新唐书·令狐楚传》
《新唐书·李杰传》
《新唐书·魏元忠传》
《新唐书·李德裕传》
《新唐书·房玄龄传》
《新唐书·李大亮传》
《新唐书·裴遵庆传》
《新唐书·郑畋传》
《新唐书·李泌传》
《新唐书·罗士信传》
《新唐书·贾至传》
《新唐书·韦云起传》
《新唐书·白敏中传》
《新唐书·董昌传》
《新唐书·李邕传》
《宋史·段少连传》
《清史稿·赵廷臣传》
《清史稿·高士奇传》
《清史稿·曾国藩传》
《清史稿·谢济世传》
《清史稿·缪遜传》
《清史稿·宋必达传》
《清史稿·邵嗣尧传》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