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草血竭

输入关键字:

草血竭

《全国中草药汇编》:草血竭

药材名称草血竭

拼音Cǎo Xuè Jié

别名一口血、弓腰老、老腰弓、小么公、地蜂子、地蚂蜂、回头草

来源蓼科蓼属植物红茎蓼Polygonum paleaceum Wall.,以根状茎入药。秋季采挖根状茎,去掉茎叶须根,晒干。

性味苦、涩,微温。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止痛,止血。用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痢疾,肠炎,月经不调,红崩,白带,跌打损伤;外用治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3~5钱,水煎服,或干粉0.5~1钱,吞服;外用适量,干粉敷患处。

备注(1)同属植物圆穗蓼(球花蓼、拳参)Polygonum sphaerostachyum Meisn,云南地区亦作草血竭入药,西藏地区称拳参。功效类似。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草血竭

药材名称草血竭

拼音Cǎo Xuè Jié

别名回头草、草血结(《滇南本草》),土血竭,拱腰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金黄鸡(《滇南本草》整理本),迂头鸡、一口血、蛇疙瘩(《四川中药志》),紫花根、地蜂子、地黑蜂、老腰弓(《云南中草药选》)。

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为蓼科植物草血竭根茎。秋季采挖,去净茎、叶、泥砂,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40厘米。根茎块状,棕黑色,具多数细根。茎纤细,绿色,有棱,无毛。根生叶披针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8~22厘米,宽6~45毫米,先端尖或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全缘略反卷;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两面中肋均凸出;叶柄长5~12厘米。茎生叶互生,叶柄长1.5~3.5厘米,有时近于无柄,托叶成鞘状,其余均同根生叶。穗状花序,长约3~8厘米;苞片和小苞片均膜质,披针形,背面有一褐色中脉。花淡红色,花柄短;花被5裂,覆瓦状排列;雄蕊5;子房卵状而扁,花柱2裂。小坚果三棱形,黑褐色有光泽。花期夏季。

生境分部生山石间或草坡。分布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产云南、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根茎呈扁圆柱状,常蜷曲,两端略细,长2.5~7厘米,径1~2厘米,表皮黑棕色,有较粗横纹,有的成节状,残留少量叶基和须根。质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红棕色,维管束呈黄白色,点状排成一圈。味涩。以无须根、心红棕色者为佳。

炮制除去杂质及残存须根,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性味①《滇南本草》:"微温,苦辛微涩。"

②《四川中药志》:"性凉,味酸,无毒。"

功能主治散血止血,下气止痛。治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积,症瘕积聚,月经不调,浮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①《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消宿食,消痞块年久坚积板硬,胃气疼,面寒疼,妇人症瘕。消浮肿,破瘀血,止咳嗽。"

②《四川中药志》:"散血,止血。治丹停,黄肿,无名肿毒及妇女火疳病,并涂蛇咬伤。"

③《云南中草药选》:"止血止痛,收敛止泻。治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入散剂或浸酒。

复方①治男女痞块疼痛,症瘕积聚:草血竭焙为末。每服一钱,沙糖热酒服。气盛者,加槟榔、台乌。(《滇南本草》)

②治寒湿气浮肿:草血竭三钱,茴香根三钱,草果子二钱。共为末,同鳅鱼煮吃三、四次。(《滇南本草》)

③治菌痢:草血竭干粉一钱至一钱五分,吞服,一日三次。(《云南中草药选》)

④治外伤出血:草血竭研粉外涂伤口。(《云南中草药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草血竭

药材名称草血竭

拼音Cǎo Xuè Jié

别名草血结、回头草、土血竭、拱腰老、迂头鸡、一口血、蛇疙瘩拳参、鸢头鸡、紫花根、地蜂子、地黑蜂、老腰弓、蜂王七、地马蜂、老土蜂、血三七、山高粱、弓腰老、地蜈蚣、黑地蜂、金黄鸡、小腰弓、观音倒座、凤凰鸡、救兵粮、睡头蜂、草子、紫参

出处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草血竭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paleaceum Wall.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去净茎、叶、泥沙,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50cm。根茎肥厚,横生,常弯曲,外面棕黑色,内面粉红色,具多数坚韧须根。茎直立,不分枝,淡绿色,有棱,无毛。基生叶有长柄,长3-7cm,有棱;叶片狭长披针形,长7-12cm,宽1.5-2.5c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渐狭,呈楔形,稍不对称,且不下延成翅状,边缘有不明显细齿,且常反卷,中脉有时呈红色,网脉明显,尤以边脉显着,两面无毛;茎生叶互生,下部叶有柄,上部的无柄,叶片较基生叶小;托叶鞘膜质,长达5cm,棕色,疏被短柔毛,有纵脉多条,先端常2裂状。总状花序穗状,单生于茎顶,近直立,长3-4cm,直径5-9mm,小花粉红色,花梗长约2mm,苞片卵状披针形,花被5深裂,裂片卵状椭圆形;雄蕊5,较花被稍长;子房长卵形,花柱极小,2裂。瘦果扁卵形,红褐色或棕黑色,光亮,包藏于宿存花被内。花期5-10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高山草原石间,以阴坡为多。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向阳的环境。土壤以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土较好。

栽培技术 用分株繁殖。在冬季或早春结合采挖,取有须根和芽嘴的根茎分成单株作种。在整好的地上,开1.3m宽的畦,按行、株距各约26cm开穴,深10~13cm,每穴栽苗3株,成品字形,芽嘴向上,盖上浇水。

田间管理 在春季新叶出齐后除草、松土1次,第2次在6~7月,第3次在10~11月,并培土壅蔸。每次中除后都要追肥1次,前两次用人畜粪水,第3次用腐殖质土或草木灰撒在畦上。2~3年后,只需在每年春、冬两季各中除、追肥1次。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扁圆柱形,常弯曲,两端略尖,一面隆起,另面微有凹槽,长2-6cm,直径0.8-2cm。表面紫褐色至黑褐色,具密粗环纹,并有残留细根及根痕。质硬,不易折断,折断面不平坦,红棕色或灰棕色,维管束点25-40个,断续排列成环。气微,味涩、微苦。

以无须根、心红棕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木柱层较厚。皮层较窄。维外韧型;韧皮部较窄,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常多数相聚,木纤维较少。本品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簇晶、淀粉粒及棕黄色树脂状物。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5g,加水约5ml,微热,滤过。取浙滤液1ml,加三氯化铁试剂1滴,产生蓝黑色沉淀,稍振摇后,滤液即呈茶色。(检查鞣质)

化学成分草血竭根茎含混合性鞣质[1]。

炮制除去杂质及残存须根,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性味苦;辛;性寒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下气消积;消毒;利湿。主症瘕积聚;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吐血;咯血;衄血;经闭;崩漏;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积停滞;痢疾;肠炎;水肿;疮毒;蛇咬伤;烫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研末,1.5-3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消宿食,消痞块年久坚积板硬,胃气疼,面寒疼,妇人症瘕。消浮肿,破瘀血,止咳嗽。

2.《四川中药志》:散血,止血。治丹停,黄肿,无名肿毒及妇女火疳病,并涂蛇咬伤。

3.《云南中草药选》:止血止痛,收敛止泻。治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草血竭 ==>】 古籍全文检索:草血竭     全站站内检索:草血竭
小独蒜
小扁藤
小眉刀
小结胸
小晕药
小铁子
小通花
小黄药
小救驾
小眦赤
小眦漏
小粒蒿
小锋针
小慈菇
小锦枝
小腹疽
小腹痈
小腹痛
小腹满
小腿肚
小腿骨
小膀骨
小横纹
小颠茄
小辫儿
小藤仲
小九股牛
小儿大衄
小儿木舌
小儿丹毒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